教育无目的论的一、杜威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概述
答案:1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6 11:21
- 提问者网友:刺鸟
- 2021-03-25 14:14
教育无目的论的一、杜威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概述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行雁书
- 2021-03-25 15:50
建立在“教育即生长、即生活、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这一教育本质的认识基础之上,杜威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他还说:“教育本身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从而鲜明地提出了“教育无目的”理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理论认为:教育目的只存在于“教育过程以内”,不存在有“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主张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的目的;将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总目的看作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并指斥其为一种外在的、虚构的目的表现。
在杜威看来,这种外在、虚构的目的具有静止的性质,始终是一种固定的、欲达到和占有的东西。它存在于教育活动之外,使教师和学生所从事的活动变成了为获得某个东西而采取的不可避免的手段,活动失去了自身的意义,变得无关重要。这种外部的目的观将手段和目的进行了分离,“和目的比较起来,活动只是不得不做的苦事”;相反,从活动内部产生的目的作为指导活动的计划,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其间的区别只是为了方便。“每一个手段在我们没有做到以前,都是暂时的目的。每一个目的一旦达到,就变成了进一步活动的手段。当它标示我们所从事的活动的未来方向时,我们称它为目的;当它标示活动的现在方向时,我们称它为手段。”在活动的内部目的里,手段和目的实现了有机统一,活动也相应地成为一件令人愉悦之事。
杜威在其“教育目的论”中,指出了教育的外在目的的缺陷,并阐释了其必带来的危害。他说:“如果家长或教师提出他们‘自己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正当目标,这和农民不顾环境情况提出一个农事理想,同样是荒谬可笑的。”如果教师将这种外在的教育目的强加于儿童,其必然导致:一方面,教师由于受各种外在因素的支配,他的思想不能和学生的思想以及教材紧密相连,同时,他的智慧亦得不到自由运用。另一方面,学生常常会处于两种目的冲突之中,即:符合他们当时自己经验的目的和别人要他们默认的目的,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
在上述有关教育目的理论的基础之上,杜威指出了良好教育目的应该具备的几个特征:第一是客观性,所确定的目的必须是现有情况的产物;第二是灵活性,目的必须能够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随时调整;第三是非完成性,即良好的教育目的必须确保活动的自由开展。杜威认为:教育的外部目的是固定的、呆板的,不能保证活动的继续进行,因而决非他所赞同的教育目的。
在杜威看来,这种外在、虚构的目的具有静止的性质,始终是一种固定的、欲达到和占有的东西。它存在于教育活动之外,使教师和学生所从事的活动变成了为获得某个东西而采取的不可避免的手段,活动失去了自身的意义,变得无关重要。这种外部的目的观将手段和目的进行了分离,“和目的比较起来,活动只是不得不做的苦事”;相反,从活动内部产生的目的作为指导活动的计划,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其间的区别只是为了方便。“每一个手段在我们没有做到以前,都是暂时的目的。每一个目的一旦达到,就变成了进一步活动的手段。当它标示我们所从事的活动的未来方向时,我们称它为目的;当它标示活动的现在方向时,我们称它为手段。”在活动的内部目的里,手段和目的实现了有机统一,活动也相应地成为一件令人愉悦之事。
杜威在其“教育目的论”中,指出了教育的外在目的的缺陷,并阐释了其必带来的危害。他说:“如果家长或教师提出他们‘自己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正当目标,这和农民不顾环境情况提出一个农事理想,同样是荒谬可笑的。”如果教师将这种外在的教育目的强加于儿童,其必然导致:一方面,教师由于受各种外在因素的支配,他的思想不能和学生的思想以及教材紧密相连,同时,他的智慧亦得不到自由运用。另一方面,学生常常会处于两种目的冲突之中,即:符合他们当时自己经验的目的和别人要他们默认的目的,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
在上述有关教育目的理论的基础之上,杜威指出了良好教育目的应该具备的几个特征:第一是客观性,所确定的目的必须是现有情况的产物;第二是灵活性,目的必须能够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随时调整;第三是非完成性,即良好的教育目的必须确保活动的自由开展。杜威认为:教育的外部目的是固定的、呆板的,不能保证活动的继续进行,因而决非他所赞同的教育目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