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卷子:车胤囊萤阅读答案
答案:1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4 04:28
- 提问者网友:做自己de王妃
- 2021-02-13 14:28
八年级卷子:车胤囊萤阅读答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等灯
- 2021-02-13 14:43
希望你喜欢并采纳:
先来说说这两个故事来源 外加一个关于读书的故事: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车胤囊萤
【典源】世说新语识鉴:「车胤父作南平郡功曹」条注引南朝宋檀道鸾绩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南平人.父育,为郡主簿.太守王胡之有知人识,裁见,谓其父曰:『此儿当成卿门户,宜资令学问.』胤就学恭勤,博览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继日焉.」晋书车胤传亦载.
【今译】晋代车胤字武子,南平人.他的父亲车育在郡中任主簿.太守王胡之善於识别人才,见到车胤,就对其父说:「此子将来一定得任高官,应当督促他读书钻研.」车胤学习勤奋,博览群籍,孜孜不倦.苦於家境贫困而缺少灯油,夏天,他就捉来几十只萤火虫放入白绢袋里,利用萤光照明,夜以继日苦读.
【释义】形容贫士勤勉攻读;也用以咏萤.
囊萤映雪:形容人勤奋苦读.
【例句】如果你从现在开始发挥「囊萤映雪」的精神,要考上理想学校,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近义成语】悬梁刺骨,凿壁偷光
孙康映雪
孙康,晋朝京兆(今陜西省长安县东)人。他小时候很聪明,也很喜欢读书,书中的知识和道理深深地吸引住他,往往一拿起书来就舍不得放手。
可是他家里很穷,没有钱买油点灯。到了天一黑,就没法儿看书。为此,他感到十分苦恼。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到附近树林里去捡一些枯树枝,晚上藉著燃烧树枝所发出的火光来读书。这样不但解决了照明的问题,在寒天里还可以取暖,真是一举两得。
到了下雪的时候,不容易找到树枝,孙康又不能夜读了。一天晚上,他睡不著觉,起身走到窗前往外观看。这是一个月圆的夜晚,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空,盖满了积雪的地上一片白茫茫的。月光照在雪地上,显得十分明亮。孙康灵机一动,心想:「我何不利用这雪光来看书?」心动不如行动,他立即拿了一本书,走到窗前,打开来看。光线虽然弱了些,不过还能看清楚字形。孙康非常高兴,於是他常常在下雪而且有月亮的晚上,利用月光映雪读书。
孙康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努力苦读,终於获得了成功。他不但学问有成,而且还进入仕途,官做到御史大夫。
原文: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语译:像车胤用纱袋装萤火虫,藉著萤火虫的光来读书;像孙康在冬天的晚上,利用雪地反射的
月光来读书。他们家境困穷,却非常用功,从来不停止学习。
作文:
囊萤夜读有感
三字经》是我国早期儿童启蒙读物。现在小学生课本中有一些节选,孩子只会背诵,并不知其中一些故事及典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当孩子读到“如囊萤,如映雪”时,不认识囊字。做为家长我便想用“囊萤夜读”这个故事来和孩子一同学习、交流。
那是在我国晋朝时,一个蝉儿鸣叫,寂静无声的夜晚,一位叫车胤的孩子坐在院子里默默地背书。由于家道中落,车胤家徒四壁,更是拿不出香油钱来点灯,于是车胤只能摸黑学习,忽然车胤一抬头,偶见许多萤火虫在空中飞舞,像许多小灯笼,在夜空中闪动,不由心中一亮,急急找来白绢做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的学习着。最终车胤凭着这股刻苦的劲,凭着这不惧困难、战神困难的精神,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好人,一生中做过太守,辅国将军等职。
听了这个故事,孩子先是好奇地问:“萤火虫的屁股能有多大光?”
“是啊,当一个人面对黑暗,孤立无援时,那微弱的萤火虫之光,不正是他战胜黑暗,走向光明,走向明天的熊熊大火吗?”
“那故事离我们那么遥远,而且我们现在的生活,学习条件都好了,想‘囊萤夜读’都不可能了。”孩子不屑地说。
我顿了顿,望着天际那满天星光,缓缓地说道:“那故事虽遥远,现在并不需要你们囊萤夜读,你们可以坐在宽敞的书房里,用上高档调挡的台灯,但是你们也许缺少的就是囊萤夜读的精神和动力,这已经不光是一个故事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承着这个故事,是希望车胤那刻苦学习的精神,那战胜困难的勇气、与智慧能够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
“那《三字经》中的这些故事,和我们平常的学习有什么关系吗?”孩子不解的问。
“有啊!你平时学习中,比如说作业,试卷错了,这不怕,但重要的是订正,要弄懂,避免下次再错,而你又是订正错题,不懂也不去问老师,找同学炒一炒,结果,吃亏的还是自己。《三字经》中就有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贵为圣人,都不耻下问,更何况学问学问,边学边问。还有啊,你看‘香九齢,能温习’,但你能说出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平时你对父母关爱了吗?只有先学会做人,先学会感恩,你的学习才能更上一层楼。在这些故事中,我并不希望你‘头悬梁,锥刺股’的方法,只要你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做到不等老师叫我做,不靠父母做自己份内的事,真正长大。
或
“囊萤夜读”真的能看清书吗
车胤“囊萤夜读”
出自《晋书·卷八十三·车胤传》。说的是晋朝人车胤勤奋苦读,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读书。夏天的夜晚,便捉几十只萤火虫,放入绢袋中,借着萤火虫的亮光看书。
车胤生于公元333年,距今1670余年。关于他的祖籍,有种说法是在湖北省公安县,现在公安县斗湖堤镇曾埠头乡还留有“囊萤台”遗址,附近有所高中也叫“车胤高中”。
“囊萤夜读”的故事,相信大家听过,不过不一定相信。就在前几天,有家长给我们报社打电话,说给孩子讲这个故事时,孩子问“用萤火虫当灯,真的能看清书吗?”,家长当即被问得哑口无言。
为给这个1600多年前流传至今的故事寻找答案,记者专门找到我国萤火虫研究专家、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付新华,进行了一次有趣的科普实验。
其实,已经不止一人向付新华副教授提出过质疑。去年,在拜师网上,网友“清嵛”就说,小时候在老家后院抓过一把萤火虫,装在纱布里,关上灯,发现根本不能照明。
2008年8月,付新华做过一次实验,在一个150毫升的玻璃瓶内,分别放下25、50及100只条背萤,将一张打印有12号宋体文字的A4打印纸放在距离玻璃瓶3厘米处,借助萤火虫发出的光辨认文字。
在放有25只萤火虫的“囊萤灯”下,字迹无法看清;50只,勉强看清字迹;100只,较清楚看清字迹,但仍费劲。条背萤的发光频率快且不稳定,在努力坚持5分钟后,眼睛感到疲劳,开始头疼。
付新华说,那次实验是用玻璃瓶装萤火虫,和车胤文中所述有所不同,这次实验他决定用绢袋来装。
故事可信,但夜读效果不理想
实验时间:10月25日晚19:30
实验地点:华中农业大学昆虫楼3楼,天黑后,选择在无光污染的室内
实验物品:胸窗萤、绢笼、A4白纸
实验方法:分批将20只、40只萤火虫装入绢笼,当作照明光源来看书
(由于野生萤火虫越来越少,实验所选用的萤火虫是付新华在实验室人工培育出来的胸窗萤雄虫。胸窗萤前胸背板上方有两个透明的凹陷,像窗户一样,雄虫大概1.6厘米左右,发光缓慢,频率较慢,发光器面积较大。绢笼是用半透明的绢做的,高15厘米、直径7厘米的圆柱形。在一张A4白纸上,用二号宋体字打印了一首付新华最喜欢的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
实验过程
19:30。天色已黑,付新华将萤火虫从实验室移到顶楼一间会议室,门窗关闭,尽量将所有光污染杜绝。
19:35。用镊子夹出20只萤火虫放入绢笼,此时仅有一两只在发光,萤火虫转变环境后,需要适应一段时间才会重新发光。
19:45。发光的萤火虫逐渐增多。
19:50。付新华用手指敲击绢笼,萤火虫纷纷开始发光。他解释,这是萤火虫的一种防卫行为,只要一受惊吓,就会发光。
随后将发光的绢笼凑近A4纸,可以清楚看见上面所印的唐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不过,眼睛会感到疲惫,不宜长时间观看。
秋季,胸窗萤的发光频率无规律,十几秒或二十秒一次,相对于夏天的“条背萤”1秒就发光1次的频率来说,亮度会比较稳定。
19:55。将绢笼内萤火虫增加到40只,亮度变大,可较轻松看清纸上的字,但存在的问题和夏天进行的条背萤实验一样,可看清,但不能持久。
实验结论
付新华说,“车胤囊萤”故事是真实可信的,但囊萤夜读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萤火虫发光极不稳定,一闪一闪的,不像电灯泡,人的瞳孔需要不断地调节以适应这种忽明忽暗的光,眼睛很容易感到疲惫。
据仪器测试,单只萤火虫的最高亮度是6.2勒克斯(照度的国际单位,1流明的光通量均匀分布在1平方米面积上的照度,就是1勒克斯)。记者咨询了多位物理老师,都说“勒克斯”与“瓦特”是不同的计量单位,之间无法进行对比换算。但我们可以用另一种对比方法来想像,20只萤火虫的亮度是0.65勒克斯,40只亮度是1.8勒克斯,即40只萤火虫在1平方米面积分布着1.8流明的光通量,而我们平时使用的一只5瓦的日光色节能灯,在1平方米面积分布的光通量是48流明。等于说是,40只萤火虫的光亮仅有一只5瓦日光色节能灯的1/27。
付新华说,这个美谈能流传至今,是因为人们希望继承车胤勤学苦读的精神。
参考资料:先锋中小学网上作文 华中农业大学
先来说说这两个故事来源 外加一个关于读书的故事: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车胤囊萤
【典源】世说新语识鉴:「车胤父作南平郡功曹」条注引南朝宋檀道鸾绩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南平人.父育,为郡主簿.太守王胡之有知人识,裁见,谓其父曰:『此儿当成卿门户,宜资令学问.』胤就学恭勤,博览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继日焉.」晋书车胤传亦载.
【今译】晋代车胤字武子,南平人.他的父亲车育在郡中任主簿.太守王胡之善於识别人才,见到车胤,就对其父说:「此子将来一定得任高官,应当督促他读书钻研.」车胤学习勤奋,博览群籍,孜孜不倦.苦於家境贫困而缺少灯油,夏天,他就捉来几十只萤火虫放入白绢袋里,利用萤光照明,夜以继日苦读.
【释义】形容贫士勤勉攻读;也用以咏萤.
囊萤映雪:形容人勤奋苦读.
【例句】如果你从现在开始发挥「囊萤映雪」的精神,要考上理想学校,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近义成语】悬梁刺骨,凿壁偷光
孙康映雪
孙康,晋朝京兆(今陜西省长安县东)人。他小时候很聪明,也很喜欢读书,书中的知识和道理深深地吸引住他,往往一拿起书来就舍不得放手。
可是他家里很穷,没有钱买油点灯。到了天一黑,就没法儿看书。为此,他感到十分苦恼。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到附近树林里去捡一些枯树枝,晚上藉著燃烧树枝所发出的火光来读书。这样不但解决了照明的问题,在寒天里还可以取暖,真是一举两得。
到了下雪的时候,不容易找到树枝,孙康又不能夜读了。一天晚上,他睡不著觉,起身走到窗前往外观看。这是一个月圆的夜晚,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空,盖满了积雪的地上一片白茫茫的。月光照在雪地上,显得十分明亮。孙康灵机一动,心想:「我何不利用这雪光来看书?」心动不如行动,他立即拿了一本书,走到窗前,打开来看。光线虽然弱了些,不过还能看清楚字形。孙康非常高兴,於是他常常在下雪而且有月亮的晚上,利用月光映雪读书。
孙康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努力苦读,终於获得了成功。他不但学问有成,而且还进入仕途,官做到御史大夫。
原文: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语译:像车胤用纱袋装萤火虫,藉著萤火虫的光来读书;像孙康在冬天的晚上,利用雪地反射的
月光来读书。他们家境困穷,却非常用功,从来不停止学习。
作文:
囊萤夜读有感
三字经》是我国早期儿童启蒙读物。现在小学生课本中有一些节选,孩子只会背诵,并不知其中一些故事及典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当孩子读到“如囊萤,如映雪”时,不认识囊字。做为家长我便想用“囊萤夜读”这个故事来和孩子一同学习、交流。
那是在我国晋朝时,一个蝉儿鸣叫,寂静无声的夜晚,一位叫车胤的孩子坐在院子里默默地背书。由于家道中落,车胤家徒四壁,更是拿不出香油钱来点灯,于是车胤只能摸黑学习,忽然车胤一抬头,偶见许多萤火虫在空中飞舞,像许多小灯笼,在夜空中闪动,不由心中一亮,急急找来白绢做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的学习着。最终车胤凭着这股刻苦的劲,凭着这不惧困难、战神困难的精神,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好人,一生中做过太守,辅国将军等职。
听了这个故事,孩子先是好奇地问:“萤火虫的屁股能有多大光?”
“是啊,当一个人面对黑暗,孤立无援时,那微弱的萤火虫之光,不正是他战胜黑暗,走向光明,走向明天的熊熊大火吗?”
“那故事离我们那么遥远,而且我们现在的生活,学习条件都好了,想‘囊萤夜读’都不可能了。”孩子不屑地说。
我顿了顿,望着天际那满天星光,缓缓地说道:“那故事虽遥远,现在并不需要你们囊萤夜读,你们可以坐在宽敞的书房里,用上高档调挡的台灯,但是你们也许缺少的就是囊萤夜读的精神和动力,这已经不光是一个故事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承着这个故事,是希望车胤那刻苦学习的精神,那战胜困难的勇气、与智慧能够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
“那《三字经》中的这些故事,和我们平常的学习有什么关系吗?”孩子不解的问。
“有啊!你平时学习中,比如说作业,试卷错了,这不怕,但重要的是订正,要弄懂,避免下次再错,而你又是订正错题,不懂也不去问老师,找同学炒一炒,结果,吃亏的还是自己。《三字经》中就有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贵为圣人,都不耻下问,更何况学问学问,边学边问。还有啊,你看‘香九齢,能温习’,但你能说出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平时你对父母关爱了吗?只有先学会做人,先学会感恩,你的学习才能更上一层楼。在这些故事中,我并不希望你‘头悬梁,锥刺股’的方法,只要你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做到不等老师叫我做,不靠父母做自己份内的事,真正长大。
或
“囊萤夜读”真的能看清书吗
车胤“囊萤夜读”
出自《晋书·卷八十三·车胤传》。说的是晋朝人车胤勤奋苦读,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读书。夏天的夜晚,便捉几十只萤火虫,放入绢袋中,借着萤火虫的亮光看书。
车胤生于公元333年,距今1670余年。关于他的祖籍,有种说法是在湖北省公安县,现在公安县斗湖堤镇曾埠头乡还留有“囊萤台”遗址,附近有所高中也叫“车胤高中”。
“囊萤夜读”的故事,相信大家听过,不过不一定相信。就在前几天,有家长给我们报社打电话,说给孩子讲这个故事时,孩子问“用萤火虫当灯,真的能看清书吗?”,家长当即被问得哑口无言。
为给这个1600多年前流传至今的故事寻找答案,记者专门找到我国萤火虫研究专家、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付新华,进行了一次有趣的科普实验。
其实,已经不止一人向付新华副教授提出过质疑。去年,在拜师网上,网友“清嵛”就说,小时候在老家后院抓过一把萤火虫,装在纱布里,关上灯,发现根本不能照明。
2008年8月,付新华做过一次实验,在一个150毫升的玻璃瓶内,分别放下25、50及100只条背萤,将一张打印有12号宋体文字的A4打印纸放在距离玻璃瓶3厘米处,借助萤火虫发出的光辨认文字。
在放有25只萤火虫的“囊萤灯”下,字迹无法看清;50只,勉强看清字迹;100只,较清楚看清字迹,但仍费劲。条背萤的发光频率快且不稳定,在努力坚持5分钟后,眼睛感到疲劳,开始头疼。
付新华说,那次实验是用玻璃瓶装萤火虫,和车胤文中所述有所不同,这次实验他决定用绢袋来装。
故事可信,但夜读效果不理想
实验时间:10月25日晚19:30
实验地点:华中农业大学昆虫楼3楼,天黑后,选择在无光污染的室内
实验物品:胸窗萤、绢笼、A4白纸
实验方法:分批将20只、40只萤火虫装入绢笼,当作照明光源来看书
(由于野生萤火虫越来越少,实验所选用的萤火虫是付新华在实验室人工培育出来的胸窗萤雄虫。胸窗萤前胸背板上方有两个透明的凹陷,像窗户一样,雄虫大概1.6厘米左右,发光缓慢,频率较慢,发光器面积较大。绢笼是用半透明的绢做的,高15厘米、直径7厘米的圆柱形。在一张A4白纸上,用二号宋体字打印了一首付新华最喜欢的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
实验过程
19:30。天色已黑,付新华将萤火虫从实验室移到顶楼一间会议室,门窗关闭,尽量将所有光污染杜绝。
19:35。用镊子夹出20只萤火虫放入绢笼,此时仅有一两只在发光,萤火虫转变环境后,需要适应一段时间才会重新发光。
19:45。发光的萤火虫逐渐增多。
19:50。付新华用手指敲击绢笼,萤火虫纷纷开始发光。他解释,这是萤火虫的一种防卫行为,只要一受惊吓,就会发光。
随后将发光的绢笼凑近A4纸,可以清楚看见上面所印的唐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不过,眼睛会感到疲惫,不宜长时间观看。
秋季,胸窗萤的发光频率无规律,十几秒或二十秒一次,相对于夏天的“条背萤”1秒就发光1次的频率来说,亮度会比较稳定。
19:55。将绢笼内萤火虫增加到40只,亮度变大,可较轻松看清纸上的字,但存在的问题和夏天进行的条背萤实验一样,可看清,但不能持久。
实验结论
付新华说,“车胤囊萤”故事是真实可信的,但囊萤夜读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萤火虫发光极不稳定,一闪一闪的,不像电灯泡,人的瞳孔需要不断地调节以适应这种忽明忽暗的光,眼睛很容易感到疲惫。
据仪器测试,单只萤火虫的最高亮度是6.2勒克斯(照度的国际单位,1流明的光通量均匀分布在1平方米面积上的照度,就是1勒克斯)。记者咨询了多位物理老师,都说“勒克斯”与“瓦特”是不同的计量单位,之间无法进行对比换算。但我们可以用另一种对比方法来想像,20只萤火虫的亮度是0.65勒克斯,40只亮度是1.8勒克斯,即40只萤火虫在1平方米面积分布着1.8流明的光通量,而我们平时使用的一只5瓦的日光色节能灯,在1平方米面积分布的光通量是48流明。等于说是,40只萤火虫的光亮仅有一只5瓦日光色节能灯的1/27。
付新华说,这个美谈能流传至今,是因为人们希望继承车胤勤学苦读的精神。
参考资料:先锋中小学网上作文 华中农业大学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