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节气
答案:5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5 11:35
- 提问者网友:雾里闻花香
- 2021-02-14 22:33
立春节气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北城痞子
- 2021-02-14 23:16
立春,是一年之中第一个节气,常常说 :“打春阳气转” ,天气开始逐渐变暖了。
按照气象学的概念,连续 5 天的 “日平均气温” 超过 10°C ,才算是真正的春天呐!
但是,立春不是春,“立” 是 “将要” 的意思。虽然不是,但是快啦!
常言道:打春别欢喜,还有四十冷天气。早春的天气乍寒乍暖,可得加小心。
按照气象学的概念,连续 5 天的 “日平均气温” 超过 10°C ,才算是真正的春天呐!
但是,立春不是春,“立” 是 “将要” 的意思。虽然不是,但是快啦!
常言道:打春别欢喜,还有四十冷天气。早春的天气乍寒乍暖,可得加小心。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爱难随人意
- 2021-02-15 04:18
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开始的节气。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著,不能适用全国各地。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日期从立春开始;立春第一候应为“东风解冻”,两者基本一致,但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志,失之过早。中国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2月下旬,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华南。但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实际。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我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在“立春”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的历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当时,祭祀的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的春神。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那么,为什么要到东郊去迎春呢?这是因为迎春活动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东方。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比如宋代的《梦粱录》中就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这就证明,迎春活动已经从郊野进入宫廷,成为官吏之间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更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俗称“打春”。
立春,有时在农历十二月,有时在农历正月。一过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了春天。
我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在“立春”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的历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当时,祭祀的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的春神。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那么,为什么要到东郊去迎春呢?这是因为迎春活动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东方。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比如宋代的《梦粱录》中就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这就证明,迎春活动已经从郊野进入宫廷,成为官吏之间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更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俗称“打春”。
立春,有时在农历十二月,有时在农历正月。一过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了春天。
- 2楼网友:佘樂
- 2021-02-15 02:39
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3000年前我国就有迎春仪式,至今已形成了许多固定的风俗习惯。下面介绍下立春的由来和传说。
立春,俗称打春,标志着一年春季的开始,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头一个节气,时间约在春节前后。早先年民间于立春日要举行迎春神活动的。春神相传叫句芒,人面鸟身,主春事。古代“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可见迎春神是一项比较古老的节俗活动。
我国3000年前就有迎“春”仪式,“立春”特有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相当丰富。而且不光汉族重视“立春”,一些少数民族也过这一岁时节日,比如白族称“立春”日为“催春节”,侗族在“立春”这天有扮演春牛舞的活动等。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在“立春”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的历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当时,祭祀的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的春神。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那么,为什么要到东郊去迎春呢?这是因为迎春活动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东方。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比如宋代的《梦粱录》中就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这就证明,迎春活动已经从郊野进入宫廷,成为官吏之间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更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清人所着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俗称“打春”。
立春,有时在农历十二月,有时在农历正月。一过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了春天。
我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天子要在立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通常大家会认为春节才是一年的开始,其实正规来说立春才是一年的开始。这一天万物复苏,春回大地。人们往往对这一天寄予希望,把它看成是下一年吉凶的预兆。尤其是在以农业为主的过去,立春更加倍受重视。今天小编就对立春节气的由来、禁忌以及有趣的民间习俗等等做个阐述。
立春是24节气之首,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它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是我们先辈了解自然的结晶。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当太阳黄经为315度时就到了立春。立春这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古代有这样一个传说:立春快到来的时候,县官会带着本地的知名人士去土地里挖一个坑,然后把羽毛、鸡毛等轻物质放在坑里,等到了某个时辰,坑里的羽毛和鸡毛会从坑里飘上来,这个时刻就是立春时辰,开始放鞭炮庆祝,预祝明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但“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着,不能适用全国各地。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日期从立春开始;立春的第一候为“东风解冻”,两者基本一致,但将立春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志,却有些过早。
由于立春这天寄托着人们的希望,有一些特殊的禁忌:
1、在立春的时辰不可以躺着,就是说2007年2月4日的下午1点14分不可以躺着。因为这天是阳气开始起步、起升的时刻,应该站立或者坐着来迎接美好的时刻,有午觉习惯的朋友有必要注意一下,为自己讨个吉祥。
2、不要做口舌之争,这是老传统了,也是美德,不口出污秽言语。和和气气,欢度节日。
3、立春这天建议大家去田地公园,吸收新鲜空气,感受自然,迎来立春,为自己的明年讨个吉利。
4、传统上认为,立春当天天气晴朗,则来年丰收,如果当天阴天则来年收成欠丰,诸事不吉。
5、忌讳吵架、骂人、看病、理发、搬迁等等。
立春,俗称打春,标志着一年春季的开始,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头一个节气,时间约在春节前后。早先年民间于立春日要举行迎春神活动的。春神相传叫句芒,人面鸟身,主春事。古代“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可见迎春神是一项比较古老的节俗活动。
我国3000年前就有迎“春”仪式,“立春”特有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相当丰富。而且不光汉族重视“立春”,一些少数民族也过这一岁时节日,比如白族称“立春”日为“催春节”,侗族在“立春”这天有扮演春牛舞的活动等。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在“立春”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的历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当时,祭祀的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的春神。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那么,为什么要到东郊去迎春呢?这是因为迎春活动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东方。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比如宋代的《梦粱录》中就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这就证明,迎春活动已经从郊野进入宫廷,成为官吏之间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更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清人所着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俗称“打春”。
立春,有时在农历十二月,有时在农历正月。一过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了春天。
我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天子要在立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通常大家会认为春节才是一年的开始,其实正规来说立春才是一年的开始。这一天万物复苏,春回大地。人们往往对这一天寄予希望,把它看成是下一年吉凶的预兆。尤其是在以农业为主的过去,立春更加倍受重视。今天小编就对立春节气的由来、禁忌以及有趣的民间习俗等等做个阐述。
立春是24节气之首,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它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是我们先辈了解自然的结晶。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当太阳黄经为315度时就到了立春。立春这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古代有这样一个传说:立春快到来的时候,县官会带着本地的知名人士去土地里挖一个坑,然后把羽毛、鸡毛等轻物质放在坑里,等到了某个时辰,坑里的羽毛和鸡毛会从坑里飘上来,这个时刻就是立春时辰,开始放鞭炮庆祝,预祝明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但“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着,不能适用全国各地。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日期从立春开始;立春的第一候为“东风解冻”,两者基本一致,但将立春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志,却有些过早。
由于立春这天寄托着人们的希望,有一些特殊的禁忌:
1、在立春的时辰不可以躺着,就是说2007年2月4日的下午1点14分不可以躺着。因为这天是阳气开始起步、起升的时刻,应该站立或者坐着来迎接美好的时刻,有午觉习惯的朋友有必要注意一下,为自己讨个吉祥。
2、不要做口舌之争,这是老传统了,也是美德,不口出污秽言语。和和气气,欢度节日。
3、立春这天建议大家去田地公园,吸收新鲜空气,感受自然,迎来立春,为自己的明年讨个吉利。
4、传统上认为,立春当天天气晴朗,则来年丰收,如果当天阴天则来年收成欠丰,诸事不吉。
5、忌讳吵架、骂人、看病、理发、搬迁等等。
- 3楼网友:杯酒困英雄
- 2021-02-15 01:11
“立春”,这一天,中国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但是各地的不同风俗又有不同的表现。 最早的记载显示咬春吃春饼。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 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拼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用来卷菜吃。 立春这一日,我国民间的咬春的另一种食品就是萝卜。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在老北京,这一日从一大清早,就有人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吆喝:“萝卜赛梨……”那时候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个萝卜给孩子咬咬春。 民俗专家表示,一个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风俗。 “立春”喝春酒吃春饼打春牛 “立春”是24节气之首,这时气温开始回升,多风,民谣说“春天鹅毛起”,象征春天开始了。 立春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在每年的2月4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开始。《历书》中说:“大寒后十五日,斗指东北,维为立春,时春气始至,四时之卒始,故名立春也。” 立春又叫“打春”,就是冬至数九后的第六个“九”开始,所以有“春打六九头”之说,农谚更有“宁舍一锭金,不舍一年春”、“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立”有开始之意,立春即为春季伊始,“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表示天气回暖,万物更新。 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了立春时节的自然景象。时至立春,人们会明显感觉到白天变长了,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趋于上升或增多。 立春这天,民俗信仰祭祀芒神,即勾芒,它是东方之神,春天之神,草木之神,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万物的滋长。这种祭祀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祈求农业的丰收。 天文专家表示,我国民间百姓在立春之日有喝春酒、打春牛、贴春帖、吃春饼等美好习俗。 立春“鞭牛”体现期盼五谷丰登 据专家介绍,立春这天,民俗信仰祭祀芒神,即勾芒,它是东方之神,春天之神,草木之神,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万物的滋长。这种祭祀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祈求农业的丰收。新华社发 有关专家介绍说,立春之日民间有“鞭春”“打春”的习俗,就是鞭打春牛,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 打春的风俗,最早来自皇宫。传说立春这一天,皇宫内外都要把它当作节日一般,是要格外隆重地庆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宫门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说。《京都风俗志》一书中曾记载:宫前“东设芒神,西设春牛。”礼毕散场之后,“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那时,人们纷纷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之为吉祥的象征。 立春这一日,老北京的庙会里,一般都会在卖皇历的同时连带着卖春牛图,春牛图上前面牵牛的那个男子,画的就是芒神。一般人家,会把春牛图请回家,和那些拿回家里的春牛的碎片的意义是一样的,自己对自己祈祷,春神和春牛都是一年的保佑。 现在,城里已不再举行鞭春活动,一些农村却仍有打春牛的风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疾病,今已成为娱乐。 立春日,通常村里会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为的是求当年能有好收成。有些地方还会把春牛肚子里塞上五谷,当春牛被打烂时,五谷便流了出来。拾起谷粒放回自家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由于是春天的开始,我国民间都把立春作为节日来过,称为立春节,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专家介绍说,立春日迎春,是在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历史悠久,在三千年前就已经出现。 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最初的活动很隆重。文献中有很明确地记载: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 那么为什么要在东郊迎春呢?因为当时祭祀的勾芒是主管农时的,称芒神,传说他居住在东方,所以就将祭祀的活动定在了东方。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 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可以看出立春在很早之前是相当受重视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