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什么是历史?

答案:5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23 17:15
历史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前辈做过的事留下的遗物让我们去见证好与坏!
最佳答案
提要:所谓“历史”,它包含有三层意思: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过程;对过去的事的记载;人的历史认识。本文论述了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的区别,并阐述了历史科学概论课程的结构。



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历史。“历史”这个词,在我们口里和笔下不知出现过多少遍。但是,我们真的清楚“历史”这个词的意思吗?我们清楚地想过“历史”是什么吗?

什么是历史?

我们常说、常写、常想的“历史”这个词,实际上不止一种意思,但我们常常不大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随手举几个词典上的例子:英文的History,《牛津大词典》有九种解释;中文的“历史”,《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有四种解释;《辞海》和台湾的《中文大词典》、日本的《大汉和辞典》均有二种,我们不去一一列举了。我们通常的用法中,“历史”一词大致有三种意思,第一种是指过去的事,第二种指对过去的事的记载,第三种是人们意识中的过去。



(1) 先说第一种,历史是过去的事。



这种用法,例如: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历史——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占有一段时间,也就是说都有其历史。不仅限于人类,大至宇宙(现在认为它有120—150亿年),小至基本粒子(10-6—10-23秒),都占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也就是说都有其历史。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这就是人类的历史了(个人、群体、地区、民族、国家、世界)。

雇佣劳动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里说的不是一个事件,或事物,而是一种现象,一种关系。

这座房子的历史不长——物体。

医生要了解病人的病史——某个人某些方面的状况。

历史的经验——从人们对某些历史事实的认识中总结出来的东西。

总之,大大小小,方方面面,各色各样的事物都在时间中占有一段或长或短的地位,在时间已经逝去的那一段,就是它的历史。

历史是过去的事,这是一种简单的直观的表述形式,也是一种对“历史”的最早解释。在中国古代文字中,甲骨文中“史”作“”是象形字,象一只手拿着一个东西,和“事” 或不分或略有区别()。史、事相连。甲骨文中有“历”字,作“”,指经历、历法,表示经历的一段时间,下面是一个人脚印,似乎是指人的经历,即今天繁体字的“歷”。历、史连用,事再注入时间观念,成了一个词“历史”,指经过的事。历、史合为一辞,似乎晚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和历史,意思一样,但史的意思更宽一些,还包括了写史的人。甲骨文的史,是人名,是记事的官。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这个记事者,也是人,即史官、史家。

说历史是过去的事,这是一种简单的直观的表述形式,不错,但并没有完全表述“历史”的内涵。“事”通常被看成是“事件”(event),那是历史中有头有尾,轮廓清楚而且是显眼的东西。但历史中的有些东西不好说是事件,例如关系、现象、心态、过程等等。所以说历史是过去的事,应该包括了过去的事件、事物(物体现象)、事态(形态、结构、过程)、事情(包括非物质的心理现象)等等。

但是,这样讲也许还不够,尽管历史的“历”已经显示了时间的因素,但人们往往注意的是“过去的它是什么”,而不一定注意到“过去的它是什么”,即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它是什么。换句话说,我们常是从静态的角度如同看照片那样看历史事物,而不是从动态的角度如同看电影那样看历史事物。换言之,历史的事物是在某一个时间段内活动,而不仅是 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存在着。因此,我想,比较更确切的提法是:

历史是过去的事物活动的过程。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历史,但我们通常说的历史是人的历史,因此,也许更应当说:

历史是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过程。

这里包括了大至社会形态、国家、民族,小至个人生活的喜怒哀乐的无穷无尽的、各色各样的、此起彼落的事件,事物、事态、事情的形成、发展、转换、变化、结束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历史,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或者可以叫做“本来的历史”(历史是不是客观地存在过,是不是仅在我们的意识中存在,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就这样认定了,也有人会反对,这里先不去讨论)。说它叫“本来的历史”,那就有“非本来的历史”,下边马上就会讲到。“非本来的历史”与“本来的历史”是相对而言,它也是一种客观存在。

我们还要注意,这个客观存在的“本来的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东西,历史的东西处在过去的时间段上,时间是不可停止,也不可逆转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我们无法使它再现(这也是一个问题,历史会不会重演?这到以后再谈)。换句话说,对我们来说,那个客观存在过的“本来的历史”已经不再存在了。(这又是一个问题,作为一个过程来说,本来的历史不存在了,但现实生活中、历史的东西还以这样那样的形式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存在着。它不仅影响我们的现实生活,而且是我们认识过去历史的一种极重要的资料和手段。这点我们下边再说)。我们必需也只能依据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它的“载体”(不是它本身),或者说,经过一种中介来认识它。这就是有关历史的记述及今天留下来的过去的遗存。这中间最重要的是文字记载下来的过去的历史,我们可以把它统称为“写的历史”。这样,我们就有了不是本来的客观存在的历史的“非本来的历史”。这是“历史”一词的第二种意思。即:



(2) 历史指对过去的事的记载。



或者说,历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过程的记载。

这种用法,例如:

我们读历史。

我们在上历史课。

这里不是指我们在读那一去不复返的客观存在过的历史,它已不存在了,那是没有法子读的。我们读的是记载那一去不复返的“本来的历史”的历史书。或者是听教师讲那一去不复返的本来的历史的历史课。

又如:

《史记》、《宋史》,信史。

这里指的是某一历史著作,有当时人写的,也有后世人乃至现代人写的。被西方人称为历史学之父的古希腊的希罗多德,他的关于希腊波斯战争的著作就叫《历史》,西汉司马迁写的从黄帝到汉武帝的中国通史名字就叫《史记》[2](历史记载)。《孟子·离娄上》:“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即用文字把齐桓晋文之事记载下来,这种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文字记载就是史,象《春秋》之类。前述《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注引《吴书》,“博览书传历史”,这里历史和书传一样,都是“览”的,指的是书,即历史的记载。

在中国,历史和历史记载是一个词,英文也是,都是History。在德文里则是不同的词,称过去发生的事为“Geschichte”(历史),而撰写的历史则为“Historie”(历史记述)。

过去的历史已经不存在了。我们就是根据对过去历史的记载来了解那个真实的、客观存在的、本来的历史的。换句话说,我们是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看过去历史的,是通过别人对历史的认识来认识过去的历史的。这是一种间接的认识,即通过一种载体、中介来认识本来的历史。

说我们是通过历史记载来认识历史,如果仅仅指文字还不够全面、准确,还需要做三点补充。

第一,我们说的历史记载,不仅包括文字,也应包括图象和语言,如口头叙述、录音、图画、照片、电影、电视、光盘、数码等等。

这种历史的记载,除了有目的的以历史为对象的记述外,还应当

包括当时人们并非以传述历史为目的而是应现实生活需要而记录的东西,如档案、帐册、公文、契约、书信、日记,乃至书籍、文章、文学、艺术作品,它们有的以原来的实物形式留存下来,有的以传抄、印刷、复制的形式传留下来,这些东西是当时人作的,而不是后人写的,也没有经过后人意识的加工,与专记历史的书不一样。它们在反映历史的真实程度上,往往超过后来对历史的撰述,即属于所谓的第一手材料。

第二,历史记述之外,还有实物,即留存下来的过去的遗物。如遗址、墓葬、建筑、器物等等。这些东西上有些有文字和图象,那就兼具记述和实物两种作用了。留存的历史实物,不是那活着、运动着的过去历史,但可以反映那活着的过去历史的某些东西,也是认识过去历史的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第三,除了上述两类,我们对历史的认识还通过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就是现实生活中历史的东西。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实际上是基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认识能力、认识方法和认识技术,这些知识、能力、方法和技术是历史地积累形成的。这里先不讲它,以后在讲历史认识论时还要提到。在这里要说的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历史的东西,它们是现实的一部分而不是历史的一部分,但它们又确是历史在现实中的存留、延续和变形,这是我们可以直接接触、认识和体验的。可是,谈认识历史时常常容易忽略了这点,以为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就只是来自过去历史的东西。这个问题很复杂,不容易讲清楚,我们到讲历史认识论时再说,这里只提一下。

这样,过去历史的“载体”或认识过去的“中介”,就从“写的历史”或“历史记述”扩大到包括过去遗留的实物和现实生活中的历史的东西,即把记载的“载”,不仅理解为文字的记述,而含有“载体”的意思。它们都是认识历史的凭借资料,可以说它们都是“史料”。

我们是生活在历史之中,每个人都有一段历史的经历,这是我们自己记忆中的历史
全部回答

确定客观实在的研究对象,是一门科学得以建立的前提和基础。[1]欲建立史学评论学科,亦必先从本体论的角度确定史学评论定义的内涵。而要确定史学评论的定义,必先确定史学(亦称“历史学”)的定义。史学究竟是什么?这是史学史、史学理论研究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史学评论理论研究亦不例外。因为,它虽然归属于史学本体论范畴,而非史学评论本体论要回答的问题,但是,不先确定史学的定义,史学评论实践的对象和史学评论理论的研究对象等基本问题就都无法说清楚。

[编辑本段]“史”有二义

  因取义的广狭不同,史学的定义从内涵上可归纳为两种。广义的“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1)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和(2)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狭义上的史学不包括前者,而专指后者。

  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就其性质而言,因历史学家们考察的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而有“活动”说、“学问”或“学术”说、“知识体系”说、“科学”说、“艺术”说和“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整合”说等等不同的界定。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诞生之前,人们一般从广义上来界定史学,即对史学的定义与对历史的定义往往是同一的,很少有人对两者进行严格的概念上的区分。英语中“历史学”和“历史”是同一个词:History。根据第四版《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History第一义项即指“历史学”——对过去事件的研究;第二义项才是“历史”——过去的事件,尤指从整体意义上来认识的过去事件;第三义项实际上是从第一义项中引申出来的——对过去事件的系统叙述。可见,“历史学”和“历史”是其本义。在西方历史学家对历史学的定义或解说中,History具体所指为何,一般应视具体的文本语境而定。

  中西方对史学的认识所经历的过程基本相同。中国古代的“史学”概念亦从对“史”的认识发展而来,或者说它最初也包含在“史”中。据瞿林东先生的研究,大体说来,中国古代“史”的含义经历了史官、史书、史事、史学的发展过程。史学概念可能始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后赵石勒称王之年——公元319年(东晋太兴二年)。在当时和其后一个半世纪间,人们并未对它的内涵作出明确的解说。但是,史学摆脱对经学的依附地位,并与传统的经、律两学鼎足而立,成为官学中一个完全独立的部门,这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上还是极具重要意义的。后来它有了编纂学、文献学的内容;至清代乾嘉时期,人们又赋予了史学以历史叙述技巧和历史认识方法等内容。[2]要而言之,在中国古代,人们对史学概念的解说所达到的最高认识水平是:史学是一门关于如何认识、叙述或编纂过去的事件的专门性、技艺性的学问。这种认识与西方近代历史学家“历史学是艺术”的界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作为人类过往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与作为一种专门性学问的人们对它进行认识、描述的活动及其结果的“史学”,最后实现了初步的分离,这是古代历史学家经过数千年探索的结果,亦是他们在史学认识上的最大成就之一。

  正因“史学”从“史”的硬壳中脱胎而来,所以,尽管在当代历史学家看来,“历史”与“史学”是两个内涵和本质均不相同的概念,对于它们各自是什么的回答分属于不同的本体论范畴,但是当人们定义它们时,它们就像是一个双面怪——两者交互使用、互相纠结在一起。正如“易”因背出分训、并行分训和同时合训而“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简易)也,变易也,不易也”[3],——“史”因一字多意同时合用亦总有二义,这种情况在近代依然顽固地维持着。因此,近人对史学的定义,并不比古人高明多少,亦往往不能彻底分割克丽欧女神的双面性。当他们在定义“史者何”或“历史何谓”的时候,实际上不是在确定“历史”的定义,而是在确定“史学”的定义;有时则同时合训而兼具两义。如果从历史本体论角度来分析,人们难免会把他们的定义当做是从观念形态上来界说“历史”概念,从而得出他们的历史观本质上属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结论。如果我们从他们解说的实际内容和文本的整体语境来分析,则不难看出,他们正是从狭义上确定了史学的内涵。例如,近代国学大师、“新史学”革命首倡者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就开宗明义地写道:“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4]这里的“史”,很明显是指“史学”;而且,《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所阐述的内容,亦是如何研究历史的方法问题,而不是论述历史是什么的问题。当然,多数史家则采用传统的同时合训的方法。例如,杜维运说:“一般来讲,所谓历史,不外是以往实际发生的事件(简言之为往事),或者是以往实际发生的事件的记录(往事的记录)。”[5]

[编辑本段]“史学”在当代的歧义

  今人对史学的定义或解说,可谓各家纷纭,莫衷一是。

  “活动”说。瞿林东先生在《中国史学史纲》一书中说:“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认识、记载与撰述的综合活动,这便是史学。”[6]瞿先生的定义,与他这本书的内容是相适应的。因为史学在中国古代,主要是以附属于政治活动的一种文化积累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史官和史馆制度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史学虽然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开始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中国古代史学发展过程中虽然亦不乏私人撰史行为,但兼具文化活动和政治活动而主要作为政治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的“综合活动”特性,并没有改变。

  “学问”说。吴泽先生在其主编的《史学概论》一书“绪论”中,给史学确定的定义是:“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问。”[7]

  “历史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这种说法的由来比较复杂。历史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在西方史学史上,这一争论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纪古罗马帝国。第一个对这个问题进行辨析的,是当时的修辞学家、讽刺散文作家希腊裔罗马人卢基阿努斯(Loucianos,约120—180年左右。一说约125—192年。旧译琉善,现又据英译Lucian而译卢奇安)。卢基阿努斯以传统对话体写过约80篇杂论,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哲学、修辞学、宗教等命题,其中有一篇史学评论专论《论撰史》,“可以定位为西方史学史上第一篇史学理论专论”[8]。卢基阿努斯从历史学的任务或目的、本质、价值、认识方法,历史学家的主体意识结构,史料收集与处理,历史著作的表现形式,判断历史著作优劣的一般标准等等方面,提出了史学本体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揭示了史学与文学艺术(如颂辞、诗歌、戏剧等表现形式)相比而具有的真实性本质特征,认为历史学虽然外加有欣赏的成分,也需要借助适当的文学艺术的表述技巧,需要“华而实”的“风格之美”、“真实美”和“条理分明的秩序之美”等表现形式,但是,这些都不是构成历史学的本质的东西;历史学按其特性、本质和目的来讲,是一门实用之学,而非一门有如诗歌那样的欣赏之学。卢基阿努斯《论撰史》所表述的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要点如次,文中“历史”是“史有二义”中的“历史学”之义:

  “历史家的首要任务是如实叙述。”

  “历史必须努力尽它的本分,那就是写出真实。”

  “历史只有一个任务或目的,那就是实用,而实用只有一个根源,那就是真实。历史中可欣赏的成分无疑是外加的东西,不是历史的本质。”

  “如果在通向真实的道路上存在无法克服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历史家应始终注意的不是现在的听众(古代史作是要当众朗读给听众听的——作者注),而是今后将读到他的史著的人。”

  “历史则惟恐混淆是非,歪曲真相。历史有如气管,据医生说,气管不能容忍一点点食物进去的。”

  “历史如果是夸夸其谈,就连欣赏的价值也没有了。”

  “历史家的气质不能不有一点诗人的风度,历史正如诗歌一样,是需要运用一些高昂脱俗的调子的。”

  “历史是可以歌颂的,但是歌颂要安于本分,要用得恰当,不要使读者讨厌。”

  “历史家在歌颂的时候务必着眼于后世的读者。”

  “如果历史家认为加上一些修饰是绝对必要的话,他应该只求风格本身之美;只有这种美是华而实,可惜今日的史家往往忽略了这种真实美,却舍本求末,鱼目混珠,贩卖无中生有的浮词。”

  “历史家的能事也是如此:他的艺术在于给复杂错综的现实事件赋以条理分明的秩序之美,然后以尽可能流畅的笔调把这些事件记载下来。如果听众或读者觉得有如亲历其境,目击其事,而且称赞作者的技巧,那么历史家的雕像就算达到完美的境界,他的劳动就不是白花了。”

  “我们既然认为历史精神的目的在于坦率诚实,从而历史风格也应该相应地力求平易流畅,明若晴空;既要避免深奥奇僻的词句,也要避免粗俗市井的隐语。我们希望俗人能了解,文士能欣赏。词藻应该雅而不滥,毫无雕琢的痕迹,才不使人有浓羹烈酒之感。”

  “你不要给读者这样的印象,以�

什么是历史?显然,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如果尝试回答得更准确一点,历史是过去人类发生的事情(这里不谈在传统历史上发展出来的各种学科史领域史)。加了人类这个词之后也许我们能还原出历史真正的焦点!让我们再详细一点,历史是过去的人类社会中人类发生的事情的总和!历史的内容就是过去的人类社会(的总和)——人类社会发展到今经历过的每一步,每一阶段的概括。 而这仅仅是历史的内容而已,要加以区别的是历史和历史的内容是不等同的,历史并不是过去人类社会本身。因此准确的说,历史是过去(整个)人类社会的记录。 明确这一点是绝对有必要的,这将解决以下问题: 1,就其内容来看,历史并不是神圣或者神秘的东西。它所记录的不过是以前的人类社会,是以前的人类社会存在的人、发生的事。那么我们可以推导出,这些以前的人类和人类社会与现在的我们及现在我们的社会是肯定同性的!我们正是由过去的人类社会发展进化过来的,只要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没有什么神圣或神秘的地方,过去的人类社会也不可能是神秘叵测的,而记录过去人类社会的历史也绝对不可能是神圣或神秘的! 过去的人类社会是什么样的呢?固然过去的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与今天我们的社会相差明显,但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是一样的。古人的世界是如我们现在的世界一样运行的世界,每个古人在他们的那段存在的时间里和我们一样过着社会里人的生活,我们的每个细节都经历了千万次千万年类似规模的重复。古人古人,还是人,我们有什么理由期待每个古人的一生不和我们的一生相类似,古人的道德、行为、思想以及社会关系不和我们类似呢?关于源于生产力的积累和意识形态的发展的“今人的素质胜于古人”这一点另题再证,但毫无疑问的是古人绝对不可能与今人有质的不同,古人的生活、社会活动及其细节过程也不可能与今人的有形式上的出入(具体内容肯定不一)。 这里说及了关于古人崇拜的问题。培养对古人的崇拜具有强烈的道德实用意义和政治动机,这个下面说到历史的意义时再说。不管这种崇拜的动机是什么,单就事实而言,这种崇拜是绝对不成立的!原因是崇拜的根据并不存在!或者说与事实不符。我们对古人的崇拜多了去了,这里不都说,就例举最典型的。比如圣人崇拜,比如孔子,孔子首先绝不可能是所谓的“完人”,即使单说道德标准的主要方面这个人也必定不是完人(不论以现在的标准还是当时的标准),理由?理由简单的可笑——那个时代完全不具备产生完人的社会条件。在一个不具备产生完人的社会条件下要产生一个完人不是绝对不可能,但必定有导致此小概率情况发生的特殊因素,而在对孔子的考察中我们找不到这种有别于社会大环境的特殊小环境。一个合乎逻辑的事物是不需要证明就可以近似认为正确的,但对于不合逻辑的事物(就是那些小概率的可能性)要证明其真实就必须以足够的证据证明了。因此“生长在不具备产生完人条件的时代的孔子是完人”的命题是必须加以证明才能认为是正确的,如果不能证明,该命题则是不正确的。 只要我们注意到历史的实质,注意到古人同于今人的实质,那我们就比较容易接受孔子不是圣人,不是完人,而且还不一定是善人的事实。 上面说孔子几乎不可能是完人,实际上还预留了他可能出于特殊际遇“出淤泥而不染”的可能性(虽然这个可能性无法证实)。但与作为教师的孔子相比,三国时的刘备就是完全没有是一个好人的可能,因为刘备的经历与结果所必需的人性要求是与好人的要求矛盾的。也就是如果刘备是个好人,那刘备绝对无法成就他的事业——不是好人才有可能完成的事业,而实际上刘备成就了他的事业,这就与他是个好人的假设完全相悖了。刘备从政几十年,最后还成为一个最高统治者!简单的说,在封建时代,在长期的政治斗争中维持并逐步取得最高统治权不可能是一个坚持“好人”要求的人所能完成的。今天的世界仍如此,在1800年前的封建时代有什么可能会使一个好人成为稳定的统治者呢?统治绝不仅是一个武力问题,任何险恶行经都会出现在不断的权力斗争中,一个只正当防卫的人可能获得权力保住权力而且还是最高权力吗?而一个在长期斗争中一次次实行与奸歹者相同行为的人难道还能叫“善心依旧”的好人吗?诸葛亮的分析雷同。而且实际两人被记录的行为也早已可以推翻他们是个好人的假设。(关于这一点,还有一些崇拜者以不合逻辑(可能性微小)的动机假设来试图将刘备诸葛亮做的坏事解释为好事,以维护偶像形象。固然这些假设我们无法以事实来反驳,因为对早已死去的人其内心活动的假设是根本无法严格证伪的,但这在逻辑上是可以证明完全不合理的。)周公、周文王、唐太宗等等那些在道德品格行为能力方面被一一神化的人物就更从此类了。

顺便提及的是所谓的“人心不古”观念。人心不古的观念其实起源于虚假的古人崇拜,不是现实触及的历史就完全可以靠想象来构造。“古时候”、“以前”有多好全凭人说,因此许多人在看到现实社会仍然存在许多难以接受问题时很自然地会产生以前世道是不是也是这样差的疑问。尤其在道德方面这样的思潮更突出。在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崇古思潮得到延续并不时泛滥。有人是借古非今,有人是非今而惜古。要解决“古”好还是“今”好的问题,得“从生产力的积累导致发展,而思想上层建筑建基于物质基础,即包括道德在内的人类思想上层建筑跟随生产力的进步而进步”来进行证明。 检举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03 13:18 历史的内容决定了历史不是神秘不可测的,更不是高高在上的,历史——包括历史上的人和事——是类同于今天我们身处其中能切身感受到的社会现实的,而且从程度上讲历史上的人和事是要比我们低级的,我们今天的社会是过去社会的发展进化,是比过去社会更高级的社会(相对地我们也可以推知将来的社会也会超越现在的人类社会)。除了出于归属感的需要外,我们以古代优于现代为根据的任何崇古心理都是不正确的。今天的人类在继承前人进化成果的基础上已经进一步进化,客观地说,我们和我们的社会是优于前人和过去社会的。 消解历史的神圣性实际既是对事实的还原,同时也是为了达到正视崇古心理的目的,崇古心理主要在道德和政治统治方面起过甚至仍然不同程度地起着一定作用,这些作用在历史的意义里面再说。

释义  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   例子:地球的历史 | 人类的历史   2、过去的事实   例子:这件事早已成为历史。   3、过去事实的记载。   4、指历史学。历史的定义及词源     定义   历史:history historical   广义历史:物质变动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狭义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历史学:研究物质变动的学科,简称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历史学:世界上一切科学都可以称为历史学。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   狭义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历史科学:   通常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称之为历史科学,因为这是在唯物史观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历史学,而以往的史学从根本上来说,很多都没有超出历史 唯心论的范畴。   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为如此,当年胡适才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你爱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这里的“历史”一词,严格说来,应该是狭义历史学的含义。也因此,我国古代优秀的史学家们特别重视“史德”——“善恶必书”、“析理居正”,通俗地说,就是实事求是地记录、公正客观地分析论断。   词源   “史”字在中国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写为“ ”(见图),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历史”一词则出现于清末。   历史这个词在英语中为History,在法语中为Histoire,二者同出于希腊语的Histria,其本意为“征问”、“问而知之”。 [编辑本段]历史学的功用及方法  历史学的功用   英国诗人雪莱曾这样写道:“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   历史,它往往会以惊人的相似度再次出现,如何从过往相似的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如何利用古人的智慧应对今天的现实生活?答案是,学习研究历史。   也因此,历史学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用——经世致用。   何谓经世?致力于国家,致力于社会谓之经世;何谓致用,以我之所学,化我之所用谓之致用。   “以史为鉴”,“读史明智”……都在强调着历史学的现实指导作用,对个人、对民族、对人类的启示和帮助。   当一个民族成为能够从历史中不断汲取力量、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反省的民族时,那将是整个地球,乃至宇宙之福。   

过去的事实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我欠人4万元己还了但是欠条没收回,现在人家
和公婆老公吵架后,该如何面对
陈振鹤是不是神?
摩天轮真的是幸福的归宿地吗
为什么浅爱歌曲的连接地址会找不对呢??
山东杂粮煎饼鸡蛋灌饼我想知道这个在什么地方
vivo手机上怎么安装藏文输入法??
因为长时间拿笔写字长出了茧子怎么办啊
谁有老1.36版问道的两个战斗背景音乐(MP3格
得力壁纸刀怎么换刀片,这种美工刀怎么换刀片
1981年阴历1月1日晨4点左右出生男是金木水火
怎样用写信的方式表达你不明白他(她)心里想
超市里的鲜香菇是干香菇用药水泡出来的吗
他喜欢一个女孩,但女孩觉得他不是她要的那种
皮卡堂结婚教堂多少钱,皮卡堂全部婚纱的价格
推荐资讯
男孩生日该送什么?
与比较有关的名人名言,关于好好读书,勤奋学
驻马店打胎全程一共多少钱
路过的朋友帮帮忙..!
软件行业分析报告
苏泊尔电磁炉免费维修点在那?
山东威海到广东广州怎么走费用最少,票价最低
我的灵魂在古代的今生版叫什么?
穿普拉达的女王中安迪的手机铃声
第一代电脑
我父亲在单位上班期间,两次发生脑梗病发,现
QQ空间最近访客删除的问题
正方形一边上任一点到这个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的
阴历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