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规律是什么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8 22:25
- 提问者网友:萌卜娃娃
- 2021-02-08 02:05
幼儿教育规律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酒安江南
- 2021-02-08 02:31
问题一:幼儿教育应该遵循幼儿发展的什么规律 一、幼儿德育的概念 德育即道德教育。道德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的总和,也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再现为道德品质,德育实质上就是社会道德个体化的过程。 幼儿德育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幼儿实施的品德教育。 二、幼儿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幼儿教育的目标 幼儿德育的目标正如《幼儿园工作规程》所规定的那样: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幼儿德育的目标强调从情感入手,符合幼儿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目标中的“五爱”及其对幼儿行为规范等要求,充分地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二)幼儿德育的内容 幼儿品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与发展幼儿个性两个方面。 1.发展幼儿社会性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通过自身的社会化过程实现的。对幼儿品德教育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帮助幼儿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过程是个体了解社会对他有哪些需要与期望,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并使自己逐步实现这些期待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社会的漫长的发展过程。社会化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人的道德行为、人际关系方面的要求。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必须按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幼儿也不例外,这方面的内容构成了幼儿德育的核心,规定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方向和内容,可以说,德育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的核心和导向力量。 (2)形成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 幼儿应当养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主要有∶文明礼貌,守纪律,讲卫生,爱护公物等。 (3)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和能力 为了让幼儿能适应集体生活、社会生活,必须发展他们的人际交往技能和能力。他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会逐渐熟悉、认识周围的人与事,了解自己与别人,学会处理与小朋友、教师、父母和其他人的关系。如∶学习如何提出自己的要求、表达自己的愿望,如何加入别人的活动,如何分享、轮流、合作,如何解决与小朋友的纠纷,如何理解别人、帮助别人,如何遵守社会行为规则等等。 2.发展幼儿个性 幼儿德育要培养幼儿的良好个性品质。如良好的性格,有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诚实、勇敢、意志坚强等等。这些个性品质对幼儿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有重大意义。 我国的特殊国情培育了一代独生子女,他们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自主精神、自信、活泼开朗等明显的个性特点,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良倾向,如自私、任性、唯我独尊,生活自理能力差等。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个性健康发展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三、幼儿德育的实施 (一)幼儿德育的途径 1.日常生活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 日常生活对幼儿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响,并且为幼儿提供了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机会。幼儿德育应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在与同伴、成人交往的过程中,了解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了解一定的行为准则,并且进行各种行为练习,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逐步形成某些良好的行为品质。在一日生活常规和生活制度中渗透着道德教育的内容,通过常规训练和严格执行生活制度,可以培养幼儿有礼貌、守纪律、诚实、勇敢、自信、关心他人、爱惜公物、不怕困难等品德和行为习惯。如有的教师利用幼儿每天的洗手常规,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遵守秩序、讲卫生的好习惯,而且还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培养幼儿心中有他人,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等品质。如一个幼儿洗手时把水洒在地上了,使小朋友跌了跤,阿姨再次拖地。教师利用这种结果让所有的幼......余下全文>>问题二:什么是教育,教育最应该遵循五大规律 教育,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但同时,人有着自我意识上的思维,又有着其自我的感官维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识思维都未必能够绝对正确,而应该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维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内在;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而人因为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又有着另样的思维走势,所以,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或许,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教育也是一种教授育人的过程,可将一种最客观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后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以自己所认为的价值观。
一般地,教育的环境可以分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
教育的目标可以理解为,自谋求个人的生存技能开始,到谋求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类命运持续科学化、幸福安全的高科技,用以造福人类,没有止境!
科学的教育是立体的,它分为4个层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
学校教育:指对学生智商(I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家庭教育:指对学生情商(E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社会教育:指对学生德商(M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自我教育:个人以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行为。
四个层面相互交融、重叠和互补,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
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依据社会的需要,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开发其体力和智力的活动。
教育类型
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o~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
正规教育
社会、群体或私人开设课程教育人们,通常是年轻人。正规教育比较系统完整。正规教育体系传授理想或有价值的知识,但有时会出现滥用情况。
成人教育
终身教育或成人教育在许多国家已经非常普及。'教育' 还被看作儿童的事,成人教育经常 branded as '成人学习'或'终身学习'.
成人教育意义是负担成人社会角色人所进行有系统持续的学习活动目的在促进知识、态度、价值和技巧上的改变。〈Darkenwald & Merrian,1982,P.9〉早期曾被认定唯一种扫除文盲,教导民众基本读、写、算术技能的活动,逐渐拓展至因应技术变迁的需要而提升个人知识能力为目的。
高等自学教育:针对在职人群,因工作需要用学历而没时间去进行脱产学习;在工作期间自学通过国家统考的教育方式。
开放教育: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取消和突破对学习者的限制和障碍,对入学者的年龄、职业、地区等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学生对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学习方式、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也可以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在教学上采用面授、多种媒体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等
远程教育
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进行授课的方式...余下全文>>问题三:儿童身心发展有哪些基本规律,教育应该如何遵循这些规律 1、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就指出,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身心特点,教育要遵照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要依据儿童的身心特点进行适当调整.
2、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儿童的发展总体来讲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教育中要做到不“凌节而施”,教育就应当遵循儿童发展之自然.
3、教育还要照顾到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的儿童的发展在总体一致的基础上又有各自的特殊性,同一儿童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发展特点.
在儿童教育时涉及如下的一些理论问题:
第一,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先天遗传,遗传只给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前提,但不能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和教育,而教育则起着主导作用。
第二,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或内部矛盾问题。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或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的内部,即存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这在儿童心理发展上,也是一样。
第三,关于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钉决定作用,但并不是机械地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它必须通过儿童心理的内部原因来实现。
第四,关于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问题。儿童心理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但同时又是有阶段性的。只看到不断发展的一面,或只看到发展阶段的一面,都是不对的。问题四:幼儿教育学是什么? 幼儿教育学是一门研究3~6岁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它是人们从教育幼儿的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教育理论。说到理论,许多人就会联想到艰深、抽象、枯燥无味的条文。有时候,教育学的编写确实遵循某种体系和行文方式,有令人费解和枯燥的特征,但实际上幼儿教育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的理论寓于日常我们教养幼儿的活动中,有丰富而具体的表现形式。
例一:
两个同样大的孩子在学走路,一个孩子的父母很放手,摔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再走;另一个孩子的父母小心翼翼地护着孩子,生怕他摔倒了,或干脆用带子绑住孩子的腰,拴着走。请你想一想,哪一个孩子将先学会走路?
从理论上来说,显然第一种方式更符合孩子发展的需求,也可以更快地让孩子学会独立行走。而过分的保护只会延长孩子学走路的时间,使他难以尽快地从反复的练习中学会平衡身体、协调动作,而且会使他对摔倒过于恐惧,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因此正确的方法应当是:找一个不易摔伤的地方,开始时,成人多帮助孩子,但要逐步放手,鼓励孩子自己行走,摔倒时不要太紧张,让他自己爬起来。
例二: 一位教师在组织幼儿认识农作物,她让幼儿背手坐在小椅子上,在黑板上挂几张农作物的挂图,然后告诉幼儿,这是麦子,那是棉花。另外一个教师也让幼儿认识农作物,但她定期组织幼儿到农田参观农作物的生长状况,还在幼儿园开辟小园地试种几种农作物,如麦子、向日葵、玉米等。另外她将挂图张贴在活动室,供幼儿自由参观。你认为哪一种教育方式比较好?
从理论上说,对幼儿实行直观教学是对的,但是单纯通过挂图的直观教学对幼儿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认识事物的最好方式是通过实物并与实物接触,所以第二位教师的方法是正确有效的方法。
例三:
在一个教室里,教师组织幼儿学画画,她让幼儿按她画的样子临摹,有的幼儿画得很像,教师大加赞扬,而对一个画得不好的幼儿则要求他重画。另外一个教师组织幼儿学画画,她让幼儿自由选择要画的对象和画画的材料,在画画的过程中给幼儿提出建议和指导,并对每个幼儿的作品真心地赞赏,对幼儿的努力给予鼓励和表扬,最后还将幼儿的作品张贴展示出来。你认为哪一种方式更好?
从理论上来说,我们认为画画是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的一种方式,不应该在技能技巧上有过多的要求,应当让幼儿自由地去探索各种绘画材料,自由地在画面上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幼儿照教师的范画及指定的方式来学画,有可能压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发挥和发展。另外,幼儿的能力是有差异的,也可说是各有所长的,教师应当承认幼儿的差异和不同长处,不要用单一的标准去评判幼儿。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只要付出努力,就应当获得承认和肯定。如果只是从学习的成果来评判幼儿,会使那些在某方面能力稍弱的幼儿丧失自信和自尊,失去学习新事物的兴趣和勇气,这将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这就是失败的教育。作为教师,不仅要在智力和能力方面促进幼儿的发展,还应当小心地保护幼儿的身心健康,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可因为教师一时言行不慎而造成对幼儿身心的伤害。
从以上的例子可看出,幼儿教育不是简单的带孩子,而是牵涉到有关幼儿发展的方方面面。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对幼儿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所以我们需要了解生活中的教育问题,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问题五:幼儿教育心理学中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是什么?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如两排相等数目的棋子,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棋子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的这一排棋子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短”。可见,幼儿辨别数目的多少这要受棋子排列形式的影响。所以说幼儿的思维也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的。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仍然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为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的影响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岁前,儿童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 但这些特征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以前广阔,内容也深刻多了。无论是在兴趣爱好方面、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己的态度方面,都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时的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是容易改变的,但已成为一生个性的基础或雏形。
由于幼儿心理发展较快,以上三个基本特征在幼儿初期、中期和晚期又各有不同。
三、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
3岁,对于多数儿童来讲,是生活上的一个转折年龄。正是从3岁起,儿童才开始离开父母入幼儿园,过起集体生活。这个变化比较大,儿童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而适应的关键,在于使幼儿与老师、幼儿园、小朋友建立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感情。
为什么建立感情就容易适应集体生活呢?这是因为小班儿童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情绪性强。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小班儿童的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特点,但年龄越小越突出。
小班儿童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如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小班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看见别的孩子都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老师拿来新玩具,马上又破涕为笑。
了解儿童的以上特点,对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如每年开学初,小班教师都面临一个接待新入园儿童的问题。大多数初次离开妈妈的儿童刚入园的几天总爱哭,有经验的老师总是一边用亲切的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稳定他们的情绪,一边用新鲜事物(如新奇的玩具、儿童喜爱的小动物等)吸引儿童的注意,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加入伙伴的行列。
2.爱模仿
小班儿童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所以小班玩具的种类不必很多,但同样的要多准备几套。在教育工作中,多为儿童树立模仿的样板。比如,需要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时,可以说“看××小朋友学习多认真,小眼睛一个劲地看着老师呢!”一般不要批评没有注意的孩子。如果老师说“×××,把你的手绢收起来!”可能会引起更多孩子玩手绢。 教师常常是儿童模仿的榜样,因此,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们树立好榜样。
3.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思维依靠动作进行,是先学前期儿童的典型特点。小班幼儿仍然保留着这个特点。让他们说出某一小堆糖有几块,他们就用手一块一块地数才能弄清,他们不会像大些的孩子那样在心里默数。
由于小班儿童的思维还要依靠动作,因此他们不会计划自己的行动,只能是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比如,在捏橡皮泥之前往往说不出自......余下全文>>问题六: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有哪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如两排相等数目的棋子,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棋子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的这一排棋子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短”。可见,幼儿辨别数目的多少这要受棋子排列形式的影响。所以说幼儿的思维也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的。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仍然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为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的影响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岁前,儿童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 但这些特征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以前广阔,内容也深刻多了。无论是在兴趣爱好方面、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己的态度方面,都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时的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是容易改变的,但已成为一生个性的基础或雏形。 由于幼儿心理发展较快,以上三个基本特征在幼儿初期、中期和晚期又各有不同。 三、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 3岁,对于多数儿童来讲,是生活上的一个转折年龄。正是从3岁起,儿童才开始离开父母入幼儿园,过起集体生活。这个变化比较大,儿童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而适应的关键,在于使幼儿与老师、幼儿园、小朋友建立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感情。 为什么建立感情就容易适应集体生活呢?这是因为小班儿童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情绪性强。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小班儿童的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特点,但年龄越小越突出。 小班儿童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如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小班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看见别的孩子都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老师拿来新玩具,马上又破涕为笑。 了解儿童的以上特点,对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如每年开学初,小班教师都面临一个接待新入园儿童的问题。大多数初次离开妈妈的儿童刚入园的几天总爱哭,有经验的老师总是一边用亲切的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稳定他们的情绪,一边用新鲜事物(如新奇的玩具、儿童喜爱的小动物等)吸引儿童的注意,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加入伙伴的行列。 2.爱模仿 小班儿童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所以小班玩具的种类不必很多,但同样的要多准备几套。在教育工作中,多为儿童树立模仿的样板。比如,需要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时,可以说“看××小朋友学习多认真,小眼睛一个劲地看着老师呢!”一般不要批评没有注意的孩子。如果老师说“×××,把你的手绢收起来!”可能会引起更多孩子玩手绢。 教师常常是儿童模仿的榜样,因此,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们树立好榜样。 3.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思维依靠动作进行,是先学前期儿童的典型特点。小班幼儿仍然保留着这个特点。让他们说出某一小堆糖有几块,他们就用手一块一块地数才能弄清,他们不会像大些的孩子那样在心里默数。 由于小班儿童的思维还要依靠动作,因此他们不会计划自己的行动,只能是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比如,在捏橡皮泥之前往往说不出自己要捏成......余下全文>>问题七: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及幼儿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具有哪些性质 幼儿园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以及幼儿教育的性质所规定的。明确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有利于把握幼儿园课程的大方向。
性质
①基础性。
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可以从教育体制和人的发展这两个角度来认识。从教育体制的角度来看,幼儿园教育是学制的最初环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这就非常明确地说明了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载体。幼儿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位置,也就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是整个基础教育乃至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石。
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幼儿园课程的对象是3.6岁的幼儿。幼儿正处于人生发展的起始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的身体迅速发育,心智逐渐萌发,个性开始萌芽。他们的自然生命正在接受人类社会文化的熏陶,进行着社会化的过程。这一阶段所获得的学习经验不仅影响幼儿当时的发展,更会影响幼儿今后乃至一生的发展。因而为幼儿提供学习经验的幼儿园课程,其基础性不言而喻。
②非义务性。
幼儿园课程虽然是基础性课程,但是由于学前机构教育的非义务性质,幼儿园课程也具有非义务性。也就是说,幼儿园课程不是所有适龄幼儿都必须学习和完成的“任务”,不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幼儿园教育以及幼儿园课程的非义务性,使得幼儿园课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虽然这种灵活性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以国家有关的教育政策为指导,以幼儿学习发展的规律为依据,但毕竟给教师和其他课程工作者留出了巨大的创造空间。
③启蒙性。
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尤其是它在人一生发展中的奠基地位,与幼儿园课程的启蒙性息息相关。幼儿园课程的对象是3—6岁的幼儿,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身体发育迅速,好奇好问,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这些都为他们探索周围奇妙的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条件。但是对于这个神秘而且复杂的世界,幼儿毕竟是懵懵懂懂,一个睿智的引导者是不可或缺的。幼儿园教育应该成为这样的引导者,幼儿园课程也就自然担负起启蒙的任务——开启幼儿的智慧与心灵,萌发他们优良的个性品质。
特点
①生活化。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决定了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广泛性,也决定了保教合一的教育教学原则。对于幼儿来讲,除了认识周围世界、启迪其心智的学习内容以外,一些基本的生活和“做人”所需要的基本态度;和能力,如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等,都需要学习。但是这样广泛的学_习内容不可能仅仅依靠教师设计、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完成,也不可能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来实现,儿童只能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交往中学习交往。即使是认知方面的学习,也要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才能被幼儿理解和接受。因此幼儿园课程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的特征——课程的内容来自幼儿的生活,课程实施贯穿于幼儿的每日生活。
②游戏化。游戏符合幼儿
的年龄特征,能够满足幼儿的各种身心需要,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游戏从本质上来看,是幼儿自身的一种自由自发的主体性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价值。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也是幼儿基本的学习方式。所以,游戏在幼儿园课程当中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③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
幼儿主要通过各种感官来认识世界。只有在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幼儿才能理解事物,才能对事物形成相对比较抽象概括的认识。幼儿的这种具有行动性和形象性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特点......余下全文>>问题八:幼儿注意的规律有哪些 列举说明 (一)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具有选择信息的功能,这就是注意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的发展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规律:①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幼儿的兴趣和情绪引起的;②幼儿注意的选择性与理解水平和幼儿的经验有密切关系;③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受强化方式的影响。
因此,幼儿教育内容的安排要适合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要注意到幼儿在注意物体特征方面的个性差异,认识到幼儿注意选择性可通过教育强化改变。
(二)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力在同一活动范围内所维持的时间长短。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有稳定性比较差、多种因素影响幼儿注意力和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等特点,需要教师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三)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这就是注意的分配。发展注意的分配能力,考虑注意分配的条件:①如果对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比较熟练,或者对其中一种活动掌握得非常熟练,甚至接近于自动化的程度,那么,注意的分配就比较好。②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在头脑中形成密切的联系。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与自我控制能力,并且加强动作或活动练习,使同时进行的活动在幼儿头脑中形成密切的联系。
(四)注意的广度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察觉和把握对象的数量。幼儿注意的范围是比较小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注意的范围在逐渐扩大。一般来说,幼儿在较短的时间片段中不能注意较多的事物。公务员考试(www.sdsgwy.com)
注意对象的特点、个人经验和活动任务都可能影响注意广度。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的时候,需要明确幼儿活动的任务,考虑到注意对象的特点和注意教育内容呈现的方式。
(五)幼儿注意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1.幼儿注意的分散与防止
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容易分散,这是幼儿注意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引起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连续进行的单调活动。幼儿如果长时间处于单调的活动状态下,容易发生疲劳,容易由于疲劳而分心。
(2)缺乏严格的作息制度。缺乏规则的约束造成分散。
(3)无关刺激的干扰。幼儿很容易被新异、多变、强烈的刺激物所吸引。
(4)注意转移的能力差。幼儿注意的转移还不很灵活,他们往往不能根据活动的需要及时将注意集中在当前应该注意的事物或活动上。
(5)不能很好地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在活动中很难随意进行转换。
西周幼儿园现正火热招生中,欢迎上我们的官网了解看看问题九:什么是幼儿教育学? 1.幼儿教育学:是教育的一个分支,它是专门研究3-6岁幼儿的教育,并探索其特点和规律.
2.幼儿体育:指幼儿园进行的遵循幼儿身体发育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增强幼儿体质,保证幼儿健康为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活动.问题十:什么是规则教育 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和各种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在幼儿期对他们进行学习能力以及规则意识的培养,将会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而当今社会的幼儿家庭成员,由于教育观念的问题,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大幅度地倾向于智力投资,而往往忽略了道德品质、社会性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启蒙与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就表现得缺乏自制力,行为自由散漫,不愿受拘束,不能很好合作,易争执,发生攻击性行为等任性自私、不守规则的表现。为了让幼儿能更好地适应小学以及更加长远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必须从幼儿期对他们进行规则的培养,建立规则意识,逐步明白规则既方便别人,又方便自己。新纲要中提出,幼儿应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并要求教师在共同的生活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规则是保证幼儿愉快生活、交往、学习的前提,因此,对大班孩子进行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开学初,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陪着他们一起上课、游戏、吃饭、睡觉-----,在对孩子的行为作为了大量的观察与了解后,我发现我班孩子中有这样几种情况:一、大部分孩子规则意识淡漠这类孩子头脑中没建立起规则意识,或是规则意识淡漠,他们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行为多源于情绪或兴趣冲动,不考虑行为后果,想法很天真。比如:开学初,很多孩子上课上到一半的时候自己站起来就往外走,因为他要小便,我把他叫住批评的时候,他还理直气壮。可以看出,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未经老师同意就出教室的行为是错误的。二、有的孩子有一定的规则意识,但有些幼儿的控制能力差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幼儿阶段行为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处于发展初期,不可能像成人一样控制言行,所以他们虽然“懂道理”、“知道”某些要求,却不能做到。特别是说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懂,句句在理,做的时候却怎么也做不好,经常违规,让老师、家长头疼。如:有的孩子明明知道玩水容易生病,可他高兴起来就什么都忘了,而且越玩越开心。再如:一些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在向老师承认错误时都会说:“打人不对,我以后不敢了!”可是没多久出现了矛盾,照样挥出小拳头。三、逆反心理及性格气质等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孩子自主性越来越强,逆反心理也越来越严重。他们不大愿意接受成人的指导和意见,常要求自己做主,决定行为。有时当成人提出某一要求后,有的孩子会故意做得与要求相反,并以此为乐。此外,由于孩子在气质、性格、性别等方面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文静一点、内向一点的孩子遵守规则的能力强一些;活泼好动、外向的孩子违规现象就多一些;男孩子违规的比例略高于女孩子。以上所述的情况给我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即:要将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俗话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那么,我应该如何帮助孩子理解和接受生活、学习中的各种规则,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使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呢?为此,结合我园制定的《幼小衔接工作意见》和幼儿园新《纲要》的教育理念,我为本班幼儿制定了具体的行为规则,如: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遵守学习、游戏、生活规则;能公正评价他人与自己的行为、分辨是非等。同时,我也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具体如下:一、理解规则、制定规则,让孩子成为规则的主人规则存在于一日生活的各个活动环节中,它与活动的开展、进行、效果都有紧密的联系。比如:下课以后的第一件事情是解便,然后收好不用的书、作业本等,再把下节课需要的书、学具准备好以后才能玩;加餐、盛饭时从左到右依次排队的规则能让孩子们做事、生活有序;睡上铺的孩子只能坐着穿脱衣服,不能带尖利玩具到幼儿园玩的规则能保证每个小朋友的安全;......余下全文>>
一般地,教育的环境可以分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
教育的目标可以理解为,自谋求个人的生存技能开始,到谋求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类命运持续科学化、幸福安全的高科技,用以造福人类,没有止境!
科学的教育是立体的,它分为4个层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
学校教育:指对学生智商(I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家庭教育:指对学生情商(E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社会教育:指对学生德商(M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自我教育:个人以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行为。
四个层面相互交融、重叠和互补,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
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依据社会的需要,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开发其体力和智力的活动。
教育类型
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o~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
正规教育
社会、群体或私人开设课程教育人们,通常是年轻人。正规教育比较系统完整。正规教育体系传授理想或有价值的知识,但有时会出现滥用情况。
成人教育
终身教育或成人教育在许多国家已经非常普及。'教育' 还被看作儿童的事,成人教育经常 branded as '成人学习'或'终身学习'.
成人教育意义是负担成人社会角色人所进行有系统持续的学习活动目的在促进知识、态度、价值和技巧上的改变。〈Darkenwald & Merrian,1982,P.9〉早期曾被认定唯一种扫除文盲,教导民众基本读、写、算术技能的活动,逐渐拓展至因应技术变迁的需要而提升个人知识能力为目的。
高等自学教育:针对在职人群,因工作需要用学历而没时间去进行脱产学习;在工作期间自学通过国家统考的教育方式。
开放教育: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取消和突破对学习者的限制和障碍,对入学者的年龄、职业、地区等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学生对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学习方式、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也可以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在教学上采用面授、多种媒体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等
远程教育
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进行授课的方式...余下全文>>问题三:儿童身心发展有哪些基本规律,教育应该如何遵循这些规律 1、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就指出,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身心特点,教育要遵照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要依据儿童的身心特点进行适当调整.
2、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儿童的发展总体来讲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教育中要做到不“凌节而施”,教育就应当遵循儿童发展之自然.
3、教育还要照顾到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的儿童的发展在总体一致的基础上又有各自的特殊性,同一儿童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发展特点.
在儿童教育时涉及如下的一些理论问题:
第一,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先天遗传,遗传只给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前提,但不能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和教育,而教育则起着主导作用。
第二,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或内部矛盾问题。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或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的内部,即存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这在儿童心理发展上,也是一样。
第三,关于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钉决定作用,但并不是机械地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它必须通过儿童心理的内部原因来实现。
第四,关于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问题。儿童心理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但同时又是有阶段性的。只看到不断发展的一面,或只看到发展阶段的一面,都是不对的。问题四:幼儿教育学是什么? 幼儿教育学是一门研究3~6岁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它是人们从教育幼儿的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教育理论。说到理论,许多人就会联想到艰深、抽象、枯燥无味的条文。有时候,教育学的编写确实遵循某种体系和行文方式,有令人费解和枯燥的特征,但实际上幼儿教育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的理论寓于日常我们教养幼儿的活动中,有丰富而具体的表现形式。
例一:
两个同样大的孩子在学走路,一个孩子的父母很放手,摔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再走;另一个孩子的父母小心翼翼地护着孩子,生怕他摔倒了,或干脆用带子绑住孩子的腰,拴着走。请你想一想,哪一个孩子将先学会走路?
从理论上来说,显然第一种方式更符合孩子发展的需求,也可以更快地让孩子学会独立行走。而过分的保护只会延长孩子学走路的时间,使他难以尽快地从反复的练习中学会平衡身体、协调动作,而且会使他对摔倒过于恐惧,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因此正确的方法应当是:找一个不易摔伤的地方,开始时,成人多帮助孩子,但要逐步放手,鼓励孩子自己行走,摔倒时不要太紧张,让他自己爬起来。
例二: 一位教师在组织幼儿认识农作物,她让幼儿背手坐在小椅子上,在黑板上挂几张农作物的挂图,然后告诉幼儿,这是麦子,那是棉花。另外一个教师也让幼儿认识农作物,但她定期组织幼儿到农田参观农作物的生长状况,还在幼儿园开辟小园地试种几种农作物,如麦子、向日葵、玉米等。另外她将挂图张贴在活动室,供幼儿自由参观。你认为哪一种教育方式比较好?
从理论上说,对幼儿实行直观教学是对的,但是单纯通过挂图的直观教学对幼儿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认识事物的最好方式是通过实物并与实物接触,所以第二位教师的方法是正确有效的方法。
例三:
在一个教室里,教师组织幼儿学画画,她让幼儿按她画的样子临摹,有的幼儿画得很像,教师大加赞扬,而对一个画得不好的幼儿则要求他重画。另外一个教师组织幼儿学画画,她让幼儿自由选择要画的对象和画画的材料,在画画的过程中给幼儿提出建议和指导,并对每个幼儿的作品真心地赞赏,对幼儿的努力给予鼓励和表扬,最后还将幼儿的作品张贴展示出来。你认为哪一种方式更好?
从理论上来说,我们认为画画是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的一种方式,不应该在技能技巧上有过多的要求,应当让幼儿自由地去探索各种绘画材料,自由地在画面上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幼儿照教师的范画及指定的方式来学画,有可能压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发挥和发展。另外,幼儿的能力是有差异的,也可说是各有所长的,教师应当承认幼儿的差异和不同长处,不要用单一的标准去评判幼儿。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只要付出努力,就应当获得承认和肯定。如果只是从学习的成果来评判幼儿,会使那些在某方面能力稍弱的幼儿丧失自信和自尊,失去学习新事物的兴趣和勇气,这将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这就是失败的教育。作为教师,不仅要在智力和能力方面促进幼儿的发展,还应当小心地保护幼儿的身心健康,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可因为教师一时言行不慎而造成对幼儿身心的伤害。
从以上的例子可看出,幼儿教育不是简单的带孩子,而是牵涉到有关幼儿发展的方方面面。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对幼儿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所以我们需要了解生活中的教育问题,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问题五:幼儿教育心理学中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是什么?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如两排相等数目的棋子,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棋子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的这一排棋子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短”。可见,幼儿辨别数目的多少这要受棋子排列形式的影响。所以说幼儿的思维也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的。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仍然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为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的影响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岁前,儿童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 但这些特征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以前广阔,内容也深刻多了。无论是在兴趣爱好方面、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己的态度方面,都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时的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是容易改变的,但已成为一生个性的基础或雏形。
由于幼儿心理发展较快,以上三个基本特征在幼儿初期、中期和晚期又各有不同。
三、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
3岁,对于多数儿童来讲,是生活上的一个转折年龄。正是从3岁起,儿童才开始离开父母入幼儿园,过起集体生活。这个变化比较大,儿童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而适应的关键,在于使幼儿与老师、幼儿园、小朋友建立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感情。
为什么建立感情就容易适应集体生活呢?这是因为小班儿童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情绪性强。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小班儿童的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特点,但年龄越小越突出。
小班儿童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如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小班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看见别的孩子都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老师拿来新玩具,马上又破涕为笑。
了解儿童的以上特点,对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如每年开学初,小班教师都面临一个接待新入园儿童的问题。大多数初次离开妈妈的儿童刚入园的几天总爱哭,有经验的老师总是一边用亲切的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稳定他们的情绪,一边用新鲜事物(如新奇的玩具、儿童喜爱的小动物等)吸引儿童的注意,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加入伙伴的行列。
2.爱模仿
小班儿童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所以小班玩具的种类不必很多,但同样的要多准备几套。在教育工作中,多为儿童树立模仿的样板。比如,需要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时,可以说“看××小朋友学习多认真,小眼睛一个劲地看着老师呢!”一般不要批评没有注意的孩子。如果老师说“×××,把你的手绢收起来!”可能会引起更多孩子玩手绢。 教师常常是儿童模仿的榜样,因此,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们树立好榜样。
3.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思维依靠动作进行,是先学前期儿童的典型特点。小班幼儿仍然保留着这个特点。让他们说出某一小堆糖有几块,他们就用手一块一块地数才能弄清,他们不会像大些的孩子那样在心里默数。
由于小班儿童的思维还要依靠动作,因此他们不会计划自己的行动,只能是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比如,在捏橡皮泥之前往往说不出自......余下全文>>问题六: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有哪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如两排相等数目的棋子,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棋子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的这一排棋子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短”。可见,幼儿辨别数目的多少这要受棋子排列形式的影响。所以说幼儿的思维也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的。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仍然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为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的影响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岁前,儿童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 但这些特征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以前广阔,内容也深刻多了。无论是在兴趣爱好方面、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己的态度方面,都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时的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是容易改变的,但已成为一生个性的基础或雏形。 由于幼儿心理发展较快,以上三个基本特征在幼儿初期、中期和晚期又各有不同。 三、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 3岁,对于多数儿童来讲,是生活上的一个转折年龄。正是从3岁起,儿童才开始离开父母入幼儿园,过起集体生活。这个变化比较大,儿童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而适应的关键,在于使幼儿与老师、幼儿园、小朋友建立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感情。 为什么建立感情就容易适应集体生活呢?这是因为小班儿童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情绪性强。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小班儿童的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特点,但年龄越小越突出。 小班儿童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如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小班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看见别的孩子都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老师拿来新玩具,马上又破涕为笑。 了解儿童的以上特点,对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如每年开学初,小班教师都面临一个接待新入园儿童的问题。大多数初次离开妈妈的儿童刚入园的几天总爱哭,有经验的老师总是一边用亲切的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稳定他们的情绪,一边用新鲜事物(如新奇的玩具、儿童喜爱的小动物等)吸引儿童的注意,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加入伙伴的行列。 2.爱模仿 小班儿童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所以小班玩具的种类不必很多,但同样的要多准备几套。在教育工作中,多为儿童树立模仿的样板。比如,需要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时,可以说“看××小朋友学习多认真,小眼睛一个劲地看着老师呢!”一般不要批评没有注意的孩子。如果老师说“×××,把你的手绢收起来!”可能会引起更多孩子玩手绢。 教师常常是儿童模仿的榜样,因此,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们树立好榜样。 3.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思维依靠动作进行,是先学前期儿童的典型特点。小班幼儿仍然保留着这个特点。让他们说出某一小堆糖有几块,他们就用手一块一块地数才能弄清,他们不会像大些的孩子那样在心里默数。 由于小班儿童的思维还要依靠动作,因此他们不会计划自己的行动,只能是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比如,在捏橡皮泥之前往往说不出自己要捏成......余下全文>>问题七: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及幼儿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具有哪些性质 幼儿园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以及幼儿教育的性质所规定的。明确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有利于把握幼儿园课程的大方向。
性质
①基础性。
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可以从教育体制和人的发展这两个角度来认识。从教育体制的角度来看,幼儿园教育是学制的最初环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这就非常明确地说明了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载体。幼儿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位置,也就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是整个基础教育乃至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石。
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幼儿园课程的对象是3.6岁的幼儿。幼儿正处于人生发展的起始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的身体迅速发育,心智逐渐萌发,个性开始萌芽。他们的自然生命正在接受人类社会文化的熏陶,进行着社会化的过程。这一阶段所获得的学习经验不仅影响幼儿当时的发展,更会影响幼儿今后乃至一生的发展。因而为幼儿提供学习经验的幼儿园课程,其基础性不言而喻。
②非义务性。
幼儿园课程虽然是基础性课程,但是由于学前机构教育的非义务性质,幼儿园课程也具有非义务性。也就是说,幼儿园课程不是所有适龄幼儿都必须学习和完成的“任务”,不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幼儿园教育以及幼儿园课程的非义务性,使得幼儿园课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虽然这种灵活性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以国家有关的教育政策为指导,以幼儿学习发展的规律为依据,但毕竟给教师和其他课程工作者留出了巨大的创造空间。
③启蒙性。
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尤其是它在人一生发展中的奠基地位,与幼儿园课程的启蒙性息息相关。幼儿园课程的对象是3—6岁的幼儿,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身体发育迅速,好奇好问,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这些都为他们探索周围奇妙的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条件。但是对于这个神秘而且复杂的世界,幼儿毕竟是懵懵懂懂,一个睿智的引导者是不可或缺的。幼儿园教育应该成为这样的引导者,幼儿园课程也就自然担负起启蒙的任务——开启幼儿的智慧与心灵,萌发他们优良的个性品质。
特点
①生活化。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决定了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广泛性,也决定了保教合一的教育教学原则。对于幼儿来讲,除了认识周围世界、启迪其心智的学习内容以外,一些基本的生活和“做人”所需要的基本态度;和能力,如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等,都需要学习。但是这样广泛的学_习内容不可能仅仅依靠教师设计、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完成,也不可能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来实现,儿童只能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交往中学习交往。即使是认知方面的学习,也要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才能被幼儿理解和接受。因此幼儿园课程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的特征——课程的内容来自幼儿的生活,课程实施贯穿于幼儿的每日生活。
②游戏化。游戏符合幼儿
的年龄特征,能够满足幼儿的各种身心需要,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游戏从本质上来看,是幼儿自身的一种自由自发的主体性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价值。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也是幼儿基本的学习方式。所以,游戏在幼儿园课程当中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③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
幼儿主要通过各种感官来认识世界。只有在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幼儿才能理解事物,才能对事物形成相对比较抽象概括的认识。幼儿的这种具有行动性和形象性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特点......余下全文>>问题八:幼儿注意的规律有哪些 列举说明 (一)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具有选择信息的功能,这就是注意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的发展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规律:①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幼儿的兴趣和情绪引起的;②幼儿注意的选择性与理解水平和幼儿的经验有密切关系;③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受强化方式的影响。
因此,幼儿教育内容的安排要适合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要注意到幼儿在注意物体特征方面的个性差异,认识到幼儿注意选择性可通过教育强化改变。
(二)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力在同一活动范围内所维持的时间长短。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有稳定性比较差、多种因素影响幼儿注意力和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等特点,需要教师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三)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这就是注意的分配。发展注意的分配能力,考虑注意分配的条件:①如果对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比较熟练,或者对其中一种活动掌握得非常熟练,甚至接近于自动化的程度,那么,注意的分配就比较好。②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在头脑中形成密切的联系。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与自我控制能力,并且加强动作或活动练习,使同时进行的活动在幼儿头脑中形成密切的联系。
(四)注意的广度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察觉和把握对象的数量。幼儿注意的范围是比较小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注意的范围在逐渐扩大。一般来说,幼儿在较短的时间片段中不能注意较多的事物。公务员考试(www.sdsgwy.com)
注意对象的特点、个人经验和活动任务都可能影响注意广度。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的时候,需要明确幼儿活动的任务,考虑到注意对象的特点和注意教育内容呈现的方式。
(五)幼儿注意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1.幼儿注意的分散与防止
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容易分散,这是幼儿注意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引起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连续进行的单调活动。幼儿如果长时间处于单调的活动状态下,容易发生疲劳,容易由于疲劳而分心。
(2)缺乏严格的作息制度。缺乏规则的约束造成分散。
(3)无关刺激的干扰。幼儿很容易被新异、多变、强烈的刺激物所吸引。
(4)注意转移的能力差。幼儿注意的转移还不很灵活,他们往往不能根据活动的需要及时将注意集中在当前应该注意的事物或活动上。
(5)不能很好地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在活动中很难随意进行转换。
西周幼儿园现正火热招生中,欢迎上我们的官网了解看看问题九:什么是幼儿教育学? 1.幼儿教育学:是教育的一个分支,它是专门研究3-6岁幼儿的教育,并探索其特点和规律.
2.幼儿体育:指幼儿园进行的遵循幼儿身体发育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增强幼儿体质,保证幼儿健康为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活动.问题十:什么是规则教育 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和各种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在幼儿期对他们进行学习能力以及规则意识的培养,将会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而当今社会的幼儿家庭成员,由于教育观念的问题,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大幅度地倾向于智力投资,而往往忽略了道德品质、社会性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启蒙与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就表现得缺乏自制力,行为自由散漫,不愿受拘束,不能很好合作,易争执,发生攻击性行为等任性自私、不守规则的表现。为了让幼儿能更好地适应小学以及更加长远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必须从幼儿期对他们进行规则的培养,建立规则意识,逐步明白规则既方便别人,又方便自己。新纲要中提出,幼儿应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并要求教师在共同的生活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规则是保证幼儿愉快生活、交往、学习的前提,因此,对大班孩子进行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开学初,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陪着他们一起上课、游戏、吃饭、睡觉-----,在对孩子的行为作为了大量的观察与了解后,我发现我班孩子中有这样几种情况:一、大部分孩子规则意识淡漠这类孩子头脑中没建立起规则意识,或是规则意识淡漠,他们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行为多源于情绪或兴趣冲动,不考虑行为后果,想法很天真。比如:开学初,很多孩子上课上到一半的时候自己站起来就往外走,因为他要小便,我把他叫住批评的时候,他还理直气壮。可以看出,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未经老师同意就出教室的行为是错误的。二、有的孩子有一定的规则意识,但有些幼儿的控制能力差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幼儿阶段行为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处于发展初期,不可能像成人一样控制言行,所以他们虽然“懂道理”、“知道”某些要求,却不能做到。特别是说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懂,句句在理,做的时候却怎么也做不好,经常违规,让老师、家长头疼。如:有的孩子明明知道玩水容易生病,可他高兴起来就什么都忘了,而且越玩越开心。再如:一些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在向老师承认错误时都会说:“打人不对,我以后不敢了!”可是没多久出现了矛盾,照样挥出小拳头。三、逆反心理及性格气质等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孩子自主性越来越强,逆反心理也越来越严重。他们不大愿意接受成人的指导和意见,常要求自己做主,决定行为。有时当成人提出某一要求后,有的孩子会故意做得与要求相反,并以此为乐。此外,由于孩子在气质、性格、性别等方面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文静一点、内向一点的孩子遵守规则的能力强一些;活泼好动、外向的孩子违规现象就多一些;男孩子违规的比例略高于女孩子。以上所述的情况给我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即:要将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俗话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那么,我应该如何帮助孩子理解和接受生活、学习中的各种规则,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使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呢?为此,结合我园制定的《幼小衔接工作意见》和幼儿园新《纲要》的教育理念,我为本班幼儿制定了具体的行为规则,如: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遵守学习、游戏、生活规则;能公正评价他人与自己的行为、分辨是非等。同时,我也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具体如下:一、理解规则、制定规则,让孩子成为规则的主人规则存在于一日生活的各个活动环节中,它与活动的开展、进行、效果都有紧密的联系。比如:下课以后的第一件事情是解便,然后收好不用的书、作业本等,再把下节课需要的书、学具准备好以后才能玩;加餐、盛饭时从左到右依次排队的规则能让孩子们做事、生活有序;睡上铺的孩子只能坐着穿脱衣服,不能带尖利玩具到幼儿园玩的规则能保证每个小朋友的安全;......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