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壮族有那些民族活动`?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7 23:19
- 提问者网友:姑娘长的好罪过
- 2021-03-07 19:48
有谁知道壮族有那些民族活动`?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执傲
- 2021-03-07 20:49
壮族是南方典型的农耕民族,信仰万物有灵和祖宗崇拜。壮族它是一个稻作民族,它的生活节奏基本上是沿着耕作的周期来进行活动的,比如,开春以前,它为了祈求今年的丰收,它并且在开春以后,春节期间要唱歌,主要是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春歌,一个是秋歌,春歌是祈求丰收,秋歌是庆祝丰收,三四月间正在插秧之前这样一个阶段,去会唱,男女的会唱,它的涵义也在促进生产。因此壮族的几乎月月有节,有许多的节日和农事有密切的关系,如三月三、花朝节、蚂拐节、牛魂节等。也有不少节日和崇拜祖宗、英雄人物有关,如中元节(七月十四)、莫一大王节、霜降节等。
壮族最主要的三大节日是:春节、三月三、中元节。
春节
春节是最降重的节日。年三十吃过丰盛的晚餐,人们便围着火塘守岁。子时一到,人们立即焚香点烛,在神台上供满了猪肉、整鸡、粽子、汤圆、米酒等祭品。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有不少地方的壮族妇女马上提着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边打“新水”,讨个吉利。男人则提着灯笼奔向庙社烧香化纸。有的地方把大门洞开,一家人聚集在院子里朝东方拜揖,祝福道:“东方大利,一年万利,今年更比去年好!”
初一这一天,多数地方壮人是不串门的。忌杀生,人们白天吃汤圆或素斋,晚餐才吃荤菜,认为这样可以消灾去病。初一的禁忌很多。这一天一律禁说不吉利的话。禁动剪刀,怕新的一年里家人巧嘴利舌,吵嘴骂人;不得扫地,怕破财。也不得把东西拿到干栏外,更不借东西给别人,怕家财外流。有些地方禁止敲锣打鼓,怕惊动鬼神,但有些地方则可以敲打一种齐人高的牛皮大鼓,周围几十里清晰可闻。不少地方从初一到初五灶里要燃一段硬木,不能熄灭,表示子孙绵长,烟火不断。这天也不得杀生,猪、鸡、鸭都必须在年前几天收拾干净,以备祭祀和食用。
初一不杀生,午餐素食,晚餐吃年前剩余菜肴。大人给小孩压岁钱。从初二起,亲戚之间便开始交往拜年贺岁,集聚在一起唱山歌或其他的活动。携带礼品主要是粽子、年糕、猪肉等物,连日不断。特别是已经出嫁的女儿。要带几斤肉或鸡鸭等礼品,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出嫁的姐妹趁此时机聚会,共叙别情。来客所带来的礼品,主家只各份收取一半,留一半或换上自家的年货让其带回。过了初五,亲友间的走访贺年便逐渐减少,各家开始筹划当年的备耕工作。到了元宵节,各家又杀鸡备肉,祭拜祖先,祈求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六畜兴旺。春节即告结束。
三月三
壮族的三月三是其实是祭祖的节日,同时也是壮族的歌节。壮人对祭扫十分看重,届时全家出动,带上五色板、肉、香烛、纸幡到祖先坟上去供,行拜礼。山野间不时传来鞭炮声,久久不绝于耳,山岗上,林篁间,白色的魂幡在坟顶的竹竿上飘动,造成了一种神秘肃穆的气氛。壮族风俗,供品必须在野外吃掉,也有的地方扔掉不吃,迷信认为,带回家会招鬼进门。
不少地方的祭扫的同时,还要举行盛大的歌圩,特别说明的是,壮族的歌节并非一定是三月三进行,而是从农历二月起就开始在各村寨轮流进行。到三月为高潮,不知内情的人们常误会壮族的三月三这天就是唯一的歌节。歌节期间,男女老少到村边的山坡、草坪、晒场、树下,互用山歌对答,歌声此起彼落,热闹非凡,山歌内容广泛,有情歌、赞美歌、农事歌、古歌等,歌手们根据对方盘歌内容,随编随唱,表现壮家人的聪明和才智。参加者多为未婚的男女青年。大家以歌代言,以歌会友,以歌择偶,以歌倾诉衷情。许多青年或歌技出众者,在歌圩上找到了意中人,最后通过抛绣球互表爱意。
歌节除了对唱山歌,也是农物资交流的节日,人们采购农物资,为春耕做准备。也常伴有祭神、打醮等信活动,然而更吸引人的则是抢花炮、抛绣球、唱采茶等多彩丰富的文娱活动,近年还添加了演新戏、放电影、球赛等。
在三月三歌节里,最富有壮族民俗特色的舞蹈,就是这春牛舞,它把壮族百姓纯朴的耕田劳作和姑娘小伙的纯真爱情,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里既表现了壮族人民的纯朴和勤奋,又反映了他们乐观向上的性格。
中元节
七月十四是中元节(奇怪的是正宗的中元节应该是七月十五,但壮族却是过七月十四),俗称鬼节。这是壮人仅次于春节的大节。一般一进入农历七月,人们便为中元节办货,忙着赶圩采购香烛和鬼衣纸。节日到,家家户户宰鸭,一派节日气氛。有的地方从初七开始就用鲜笋煮水迎祭祖先。十四日开始大祭,供桌上摆满了猪肉、整鸡、整鸭、米粉、发糕、糍粑、糯饭,一直摆到十六。祭祀亡灵,以求庇护。出嫁妇女携带祭品回娘家行祭。中元节之礼俗,迄今依旧,人们已多不信鬼神,仅以祭祀礼仪,表示对死者的缅怀。每次用膳这前,得先把供品热一下,祭过祖,才能进餐,供桌下撂着一个很大的纸包袱,里面塞满了蓝、白、紫色纸剪成的鬼衣和纸钱。每次祭祀都烧一些,烧过之后,用芭蕉叶、海芋或荷叶包好灰烬,等到十六日最后一次烧完,一起包成两大包,由一位老人头戴竹帽,用竹棍挑往河边,放在水面任其沉浮。有的人家还烧纸船、纸马和纸屋,让祖先满载而归。
壮族最主要的三大节日是:春节、三月三、中元节。
春节
春节是最降重的节日。年三十吃过丰盛的晚餐,人们便围着火塘守岁。子时一到,人们立即焚香点烛,在神台上供满了猪肉、整鸡、粽子、汤圆、米酒等祭品。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有不少地方的壮族妇女马上提着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边打“新水”,讨个吉利。男人则提着灯笼奔向庙社烧香化纸。有的地方把大门洞开,一家人聚集在院子里朝东方拜揖,祝福道:“东方大利,一年万利,今年更比去年好!”
初一这一天,多数地方壮人是不串门的。忌杀生,人们白天吃汤圆或素斋,晚餐才吃荤菜,认为这样可以消灾去病。初一的禁忌很多。这一天一律禁说不吉利的话。禁动剪刀,怕新的一年里家人巧嘴利舌,吵嘴骂人;不得扫地,怕破财。也不得把东西拿到干栏外,更不借东西给别人,怕家财外流。有些地方禁止敲锣打鼓,怕惊动鬼神,但有些地方则可以敲打一种齐人高的牛皮大鼓,周围几十里清晰可闻。不少地方从初一到初五灶里要燃一段硬木,不能熄灭,表示子孙绵长,烟火不断。这天也不得杀生,猪、鸡、鸭都必须在年前几天收拾干净,以备祭祀和食用。
初一不杀生,午餐素食,晚餐吃年前剩余菜肴。大人给小孩压岁钱。从初二起,亲戚之间便开始交往拜年贺岁,集聚在一起唱山歌或其他的活动。携带礼品主要是粽子、年糕、猪肉等物,连日不断。特别是已经出嫁的女儿。要带几斤肉或鸡鸭等礼品,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出嫁的姐妹趁此时机聚会,共叙别情。来客所带来的礼品,主家只各份收取一半,留一半或换上自家的年货让其带回。过了初五,亲友间的走访贺年便逐渐减少,各家开始筹划当年的备耕工作。到了元宵节,各家又杀鸡备肉,祭拜祖先,祈求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六畜兴旺。春节即告结束。
三月三
壮族的三月三是其实是祭祖的节日,同时也是壮族的歌节。壮人对祭扫十分看重,届时全家出动,带上五色板、肉、香烛、纸幡到祖先坟上去供,行拜礼。山野间不时传来鞭炮声,久久不绝于耳,山岗上,林篁间,白色的魂幡在坟顶的竹竿上飘动,造成了一种神秘肃穆的气氛。壮族风俗,供品必须在野外吃掉,也有的地方扔掉不吃,迷信认为,带回家会招鬼进门。
不少地方的祭扫的同时,还要举行盛大的歌圩,特别说明的是,壮族的歌节并非一定是三月三进行,而是从农历二月起就开始在各村寨轮流进行。到三月为高潮,不知内情的人们常误会壮族的三月三这天就是唯一的歌节。歌节期间,男女老少到村边的山坡、草坪、晒场、树下,互用山歌对答,歌声此起彼落,热闹非凡,山歌内容广泛,有情歌、赞美歌、农事歌、古歌等,歌手们根据对方盘歌内容,随编随唱,表现壮家人的聪明和才智。参加者多为未婚的男女青年。大家以歌代言,以歌会友,以歌择偶,以歌倾诉衷情。许多青年或歌技出众者,在歌圩上找到了意中人,最后通过抛绣球互表爱意。
歌节除了对唱山歌,也是农物资交流的节日,人们采购农物资,为春耕做准备。也常伴有祭神、打醮等信活动,然而更吸引人的则是抢花炮、抛绣球、唱采茶等多彩丰富的文娱活动,近年还添加了演新戏、放电影、球赛等。
在三月三歌节里,最富有壮族民俗特色的舞蹈,就是这春牛舞,它把壮族百姓纯朴的耕田劳作和姑娘小伙的纯真爱情,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里既表现了壮族人民的纯朴和勤奋,又反映了他们乐观向上的性格。
中元节
七月十四是中元节(奇怪的是正宗的中元节应该是七月十五,但壮族却是过七月十四),俗称鬼节。这是壮人仅次于春节的大节。一般一进入农历七月,人们便为中元节办货,忙着赶圩采购香烛和鬼衣纸。节日到,家家户户宰鸭,一派节日气氛。有的地方从初七开始就用鲜笋煮水迎祭祖先。十四日开始大祭,供桌上摆满了猪肉、整鸡、整鸭、米粉、发糕、糍粑、糯饭,一直摆到十六。祭祀亡灵,以求庇护。出嫁妇女携带祭品回娘家行祭。中元节之礼俗,迄今依旧,人们已多不信鬼神,仅以祭祀礼仪,表示对死者的缅怀。每次用膳这前,得先把供品热一下,祭过祖,才能进餐,供桌下撂着一个很大的纸包袱,里面塞满了蓝、白、紫色纸剪成的鬼衣和纸钱。每次祭祀都烧一些,烧过之后,用芭蕉叶、海芋或荷叶包好灰烬,等到十六日最后一次烧完,一起包成两大包,由一位老人头戴竹帽,用竹棍挑往河边,放在水面任其沉浮。有的人家还烧纸船、纸马和纸屋,让祖先满载而归。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时间的尘埃
- 2021-03-07 21:02
壮族是南方典型的农耕民族,信仰万物有灵和祖宗崇拜。壮族它是一个稻作民族,它的生活节奏基本上是沿着耕作的周期来进行活动的,比如,开春以前,它为了祈求今年的丰收,它并且在开春以后,春节期间要唱歌,主要是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春歌,一个是秋歌,春歌是祈求丰收,秋歌是庆祝丰收,三四月间正在插秧之前这样一个阶段,去会唱,男女的会唱,它的涵义也在促进生产。因此壮族的几乎月月有节,有许多的节日和农事有密切的关系,如三月三、花朝节、蚂拐节、牛魂节等。也有不少节日和崇拜祖宗、英雄人物有关,如中元节(七月十四)、莫一大王节、霜降节等。nbsp;壮族最主要的三大节日是:春节、三月三、中元节。nbsp;春节nbsp;春节是最降重的节日。年三十吃过丰盛的晚餐,人们便围着火塘守岁。子时一到,人们立即焚香点烛,在神台上供满了猪肉、整鸡、粽子、汤圆、米酒等祭品。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有不少地方的壮族妇女马上提着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边打“新水”,讨个吉利。男人则提着灯笼奔向庙社烧香化纸。有的地方把大门洞开,一家人聚集在院子里朝东方拜揖,祝福道:“东方大利,一年万利,今年更比去年好!”nbsp;初一这一天,多数地方壮人是不串门的。忌杀生,人们白天吃汤圆或素斋,晚餐才吃荤菜,认为这样可以消灾去病。初一的禁忌很多。这一天一律禁说不吉利的话。禁动剪刀,怕新的一年里家人巧嘴利舌,吵嘴骂人;不得扫地,怕破财。也不得把东西拿到干栏外,更不借东西给别人,怕家财外流。有些地方禁止敲锣打鼓,怕惊动鬼神,但有些地方则可以敲打一种齐人高的牛皮大鼓,周围几十里清晰可闻。不少地方从初一到初五灶里要燃一段硬木,不能熄灭,表示子孙绵长,烟火不断。这天也不得杀生,猪、鸡、鸭都必须在年前几天收拾干净,以备祭祀和食用。nbsp;初一不杀生,午餐素食,晚餐吃年前剩余菜肴。大人给小孩压岁钱。从初二起,亲戚之间便开始交往拜年贺岁,集聚在一起唱山歌或其他的活动。携带礼品主要是粽子、年糕、猪肉等物,连日不断。特别是已经出嫁的女儿。要带几斤肉或鸡鸭等礼品,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出嫁的姐妹趁此时机聚会,共叙别情。来客所带来的礼品,主家只各份收取一半,留一半或换上自家的年货让其带回。过了初五,亲友间的走访贺年便逐渐减少,各家开始筹划当年的备耕工作。到了元宵节,各家又杀鸡备肉,祭拜祖先,祈求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六畜兴旺。春节即告结束。nbsp;三月三nbsp;壮族的三月三是其实是祭祖的节日,同时也是壮族的歌节。壮人对祭扫十分看重,届时全家出动,带上五色板、肉、香烛、纸幡到祖先坟上去供,行拜礼。山野间不时传来鞭炮声,久久不绝于耳,山岗上,林篁间,白色的魂幡在坟顶的竹竿上飘动,造成了一种神秘肃穆的气氛。壮族风俗,供品必须在野外吃掉,也有的地方扔掉不吃,迷信认为,带回家会招鬼进门。nbsp;不少地方的祭扫的同时,还要举行盛大的歌圩,特别说明的是,壮族的歌节并非一定是三月三进行,而是从农历二月起就开始在各村寨轮流进行。到三月为高潮,不知内情的人们常误会壮族的三月三这天就是唯一的歌节。歌节期间,男女老少到村边的山坡、草坪、晒场、树下,互用山歌对答,歌声此起彼落,热闹非凡,山歌内容广泛,有情歌、赞美歌、农事歌、古歌等,歌手们根据对方盘歌内容,随编随唱,表现壮家人的聪明和才智。参加者多为未婚的男女青年。大家以歌代言,以歌会友,以歌择偶,以歌倾诉衷情。许多青年或歌技出众者,在歌圩上找到了意中人,最后通过抛绣球互表爱意。nbsp;歌节除了对唱山歌,也是农物资交流的节日,人们采购农物资,为春耕做准备。也常伴有祭神、打醮等信活动,然而更吸引人的则是抢花炮、抛绣球、唱采茶等多彩丰富的文娱活动,近年还添加了演新戏、放电影、球赛等。nbsp;在三月三歌节里,最富有壮族民俗特色的舞蹈,就是这春牛舞,它把壮族百姓纯朴的耕田劳作和姑娘小伙的纯真爱情,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里既表现了壮族人民的纯朴和勤奋,又反映了他们乐观向上的性格。nbsp;中元节nbsp;七月十四是中元节(奇怪的是正宗的中元节应该是七月十五,但壮族却是过七月十四),俗称鬼节。这是壮人仅次于春节的大节。一般一进入农历七月,人们便为中元节办货,忙着赶圩采购香烛和鬼衣纸。节日到,家家户户宰鸭,一派节日气氛。有的地方从初七开始就用鲜笋煮水迎祭祖先。十四日开始大祭,供桌上摆满了猪肉、整鸡、整鸭、米粉、发糕、糍粑、糯饭,一直摆到十六。祭祀亡灵,以求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