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和中道思想一样吗
答案:4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5 18:28
- 提问者网友:两耳就是菩提
- 2021-02-15 12:06
中庸之道和中道思想一样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玩家
- 2021-02-15 13:09
中庸之道乃中国儒家传统思想,讲求过犹不及,中道学说则是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二者却有相似之处,但却又有些许不同。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杯酒困英雄
- 2021-02-15 15:46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执中”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
中庸强调“诚”的重要,诚即是《大学》中所述说的“诚意”。“诚”被说成是人先天的本性,而所谓“不诚无物”,至诚的人才能充分的发挥本性与感化人群,进而成为人们的最高典范。
中庸之道是很难达到的完美境界。孔子曾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宋明理学传统阐述中庸的字面意思是:“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宋明理学传统对于中庸的阐释有所错误。他们认为先秦“中庸”一词所谓的“中”乃是指“心中内在”的修持功夫,而非是指“不偏不倚处于中间”的行持处事。再参照《大学》:“此谓诚于中行于外。”二者其实兼而有之,“心中内在”的修持工夫若不失其正,其行止自然“不偏不倚处于中间”。
中道是一种极求完善之学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基本理念,即适中。一种观点认为认为“中国”亦由“中道”而名。
孔子曰:“舜其大知也与!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所以为舜乎!”《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求中道,要避免“过于”和“不及”。张其昀论中道,析“中”五义:一中正,二中和,三中庸,四中行,五时中。
在佛教中,中道简单而言是不苦不乐(不追求痛苦、不追求快乐)的修行方法。中道的最初灵感,是佛陀在长期苦行苦修后却觉得一无所获,而在近河的地方打坐时,听到河船上的人唱着:“琴弦太松、太紧都无法弹出悦耳的声音。”佛陀以此进行推思,凡夫俗子追求欲望、快乐,死后将坠入地狱,而苦行僧的森林苦行虽可在死后生为天人,得到比人世间更好的快乐,但福报用尽也依然要离开天界,再次轮回,因此认为不该在苦乐中计较,以不追求痛苦、不追求快乐的方式修行,才有可能摆脱生老病死与六道轮回。
- 2楼网友:青灯有味
- 2021-02-15 14:47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执中”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
- 3楼网友:低血压的长颈鹿
- 2021-02-15 13:35
网路这个议题论述极多:摘录:"在研究「儒家的中庸和佛家的中道」这个本题以前﹐ 应当事先说明我对研究本题的两个基本的看法与态度﹕ (一)佛家的中庸思想和佛家的中道思想在本质上有若 干的相似。这是由于中国和印度同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于 是在文化分途并进的当中所形成的思想轨范﹐也就有不谋而 合的地方。因为儒家的中庸思想﹐在中庸一书里已具有完整 的体系﹐这本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做的﹐子思是春秋 时代人﹐其时佛教还没有从印度传入中国。尽管以后隋唐时 代佛教盛行﹐影响及于宋元明理学的形成﹔但在始初却没有 相互的渊源关系。 (二)儒家的中庸思想比较偏重在人生哲学和哲学 两方面﹔佛家的中道思想却超入于宇宙本体论的范畴﹐宗派 既多﹐典籍又极其浩繁。如果要比较 研究它们的学理﹐实是一个非常繁难而且深奥的问题。在这 里﹐只不过是一种最初步的探讨。"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