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像凡 高 那样生前穷困潦倒 死后作品却名垂千古的作家。要详细的资料。
谢谢
有没有像凡 高 那样生前穷困潦倒 死后作品却名垂千古的作家。要详细的资料。
谢谢
海明威
魏微 魏微,女,1970年生。江苏人。1994年开始写作,1997年在《小说界》发表作品,迄今已在《花城》、《人民文学》、《收获》、《作家》等刊物发表小说、随笔近一百万字。 散文作品入选《2002年最具阅读价值散文随笔》(上海社科),《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散文随笔卷》, 《一代人的文学偶像》(中国文联2002年版),《作家文摘》, 《读者博览》,《当代作家评论》,《散文·海外版》,《青年文摘》, 《文艺报》,《散文选刊》,《名作欣赏》等报刊杂志 。 小说曾登1998年、2001年、2003年、2004年中国小说排行榜。2003年获《人民文学》奖。2004年获《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2004年获鲁迅文学奖。部分作品译介海外。现供职于广东省作协。 魏微:部分作品目录 一 小说 1998年 《乔治和一本书》:《小说界》5期,《七十年代以后小说选》(上海文艺2000年版),《一个人的排行榜》(春风文艺2003年版) 《在明孝陵乘凉》:《北京文学》10期,登“1998年当代中国小说排行榜”,《先锋小说20家·女作家卷》(昆仑出版社2000年版) 1999年 《情感一种》:《青年文学》7期,《巡行在梦中的玫瑰》(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夜色温柔》(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姐姐和弟弟》:《作家》7期 2000年 《薛家巷》:《北京文学》4期、《校长、汗毛和蚂蚁》:《花城》5期、《寻父记》:《大家》3期、《到远方去》:《作家》11期 2001年 《储小宝》:《人民文学》1期,《新华文摘》选载 《乡村、穷亲戚和爱情》:《花城》5期,登2001年“当代中国小说排行榜” 《一个人的微湖闸》(长篇):《收获·长篇增刊》 2002年 《拐弯的夏天》(长篇):《布老虎·中篇》(春、夏、秋卷),《小说选刊·长篇增刊》(2003年) 2003年 《大老郑的女人》:《人民文学》4期,《小说选刊》5期,获《人民文学》短篇小说奖。入选2003年中国最佳小说选(辽宁人民版,漓江文艺版,长江文艺版)。 《石头的暑假》:《收获》3期,入选2003年中国最佳小说选(人民文学版),入选2003年中国短篇小说经典(山东文艺版)。 《化妆》:《花城》5期,入选2003最佳短篇小说(花城文艺版、敦煌文艺版)。 二 散文随笔 2002年 在《青年文学》开设“我的年代”专栏,共计十二篇,部分篇目入选:《2002年最具阅读价值散文随笔》(上海社科),《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散文随笔卷》,《一代人的文学偶像》(中国文联2002年版),《作家文摘》,《读者博览》,《当代作家评论》,《散文·海外版》,《青年文摘》,《文艺报》,《散文选刊》,《名作欣赏》等报刊杂志。 谢有顺(文学评论家): 你很难想象,一个七十年代后出生的年轻女作家,能如此娴熟地把握一个城市女孩和一个乡村男人之间那种微妙、细致的情感起伏。它不是以故事取胜,而是蕴藏在简单的故事和人物关系背后那种充沛、温婉的情感,像墨迹一样浸透了整篇小说,以及“我”的内心。 魏微的获奖 1998年:《在明老陵乘凉》登当代中国文学排行榜(北京文学主办) 2001年: 《乡村、穷亲戚和爱情》登当代中国小说排行榜(中国小说学会主办) 2003年: 《化妆》登当代中国小说排行榜(中国小说学会主办)《大老郑的女人》获“人民文学奖” 2004年:《化妆》获中国作家“红鹰文学奖”《大老郑的女人》获鲁迅文学奖 魏微,女,江苏人。1994年开始写作,1997年在《小说界》发表作品,迄今已在《花城》、《人民 文学》、《收获》、《作家》等刊物发表小说、随笔近一百万字。小说曾登2001年、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2003年获“人民文学奖”,2004年获“大红鹰文学奖”。部分作品译介海外。主要作品有小说《在明老陵乘凉》、《乡村、穷亲戚和爱情》、《化妆》、《乔治和一本书》、《尖叫》、《大老郑的女人》,随笔《通往文学之路》、《1988年的背景音乐》等。 《大老郑的女人》写了一个小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风习演变,细致地刻画了这一过程中的人情世故、人心冷暖。你可以说小说的主角是大老郑和他的女人,也可以说是“我们”,更可以说是这个小城。作者在写作上对风俗与人心的微妙变易、社会风尚和道德秩序的把握都极为敏感,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幅活动、连续、渐变的风俗画片。
Homēros 约前9-前8世纪 荷马,古希腊盲诗人。生平和生卒年月不可考。相传记述公元前12~前11世纪特洛伊战争及有关海上冒险故事的古希腊长篇叙事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即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写而成。据此,他生活的年代,当在公元前10~前9、8世纪之间。 [编辑本段]关于荷马的争论与考证 历史上究竟有无荷马这个人?这两部史诗真是他写的吗?这些问题在西方学术界争论已久。早在古希腊时代,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哲学家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都肯定荷马是两部史诗的作者,直到18世纪初,欧洲人仍然认为荷马是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一位远古的伟大诗人。 在18世纪初年,法国僧正多比雍与维柯则率先发难。他们认为,此前人们一直笃信不疑的荷马并不存在,他只不过是希腊各族说唱艺人的总代表,而不是一个人,两部史诗前后相隔数百年,不可能是一人一时之作。这一新的观点,可谓石破天惊,迅速在西方学术界引起轰动,“荷马问题”骤起。 1795年,德国学者沃尔夫沿着这一思路对史诗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从而断言,史诗的每一部分都曾作为独立的诗歌由歌手们演唱,后经多次整理加工,它才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后来,沃尔夫的同胞拉赫曼更为明确地阐述了他的观点,从而形成了“短歌说”。 与之相对立的是以德国学者尼奇为代表的“统一说”。此说实质上是对有关荷马的传统看法的复活。他认为,荷马确有其人,他生活的年代当不晚于公元前九世纪。他认为荷马运用古代民间诗歌的材料,并重新作了加工、整理,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结构。 荷马的生平现在已无从考证,但是关于荷马的时代异说颇多。 古代曾有一篇《荷马传》流传下来,那是纪元前后的人根据传说杜撰的,不能当作可靠的史料。最早关于荷马的记载,见于残存的公元前 6世纪克塞诺芬尼的讽刺诗,但是根据希腊地方志家鲍萨尼阿斯的记载,在公元前 7世纪初的诗人卡利诺斯的诗篇里已经有关于荷马的记载,所以荷马这个名字早在公元前8、7世纪已经为人所共知。希腊历史家泰奥彭波斯说荷马生于公元前 686年,这个年份似乎晚了一点。另一个古代传说是荷马生于公元前1159年,就是说公元前12世纪中叶,这个说法似乎又太早了一点。古代可能有过这一位诗人,其年代大概在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前9、8世纪。现在西方学者根据史诗的语言和它的内容描写,一般认为他可能生在公元前9、8世纪之间。 关于荷马的出生地,说法也不一致;有十几处地方,古代都说是他的出生地。有人说他是雅典一带的人,有人说是希腊北部,有人说是在希腊东部靠近小亚细亚一带;这些说法以东方说较为普遍,也较为可信。多数古代记载说他是希俄斯岛人,或生在小亚细亚的斯弥尔纳,这两处都在爱琴海东边。 关于荷马这个名字,西方学者们也有过不少考证:有人说这个字是"人质"的意思,就是说荷马大概本是俘虏出身;也有人说这个名字含有"组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说荷马这个名字是附会出来的,因为史诗原来是许多散篇传说组合而成。实际上这些都是猜测。古代传说又说荷马是个盲乐师,这倒是颇为可能的。古代的职业乐师往往是盲人,荷马也许就是这样一位专业艺人。 [编辑本段]荷马的主要作品 相传荷马为古代希腊两部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古代作家如公元前 5世纪的希罗多德,较晚的修昔底德,公元前 4世纪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都肯定这两部史诗是荷马的作品。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已遗失的古代史诗,也曾有人说是他的作品,但那些大概是后人的拟作。有一篇已经失传的讽刺诗和一篇现存的《蛙鼠之战》,据说也是荷马写的,但前者只有亚里士多德一个人的话作为根据,后者则已证明为公元前 4世纪的一篇拟作。还有一些献给天神的颂歌,传说也出于荷马之手;实际上是古代吟诵史诗的职业乐师所用的引子,是较晚时代别的诗人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