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呀??
答案:4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9 05:54
- 提问者网友:相思似海深
- 2021-03-18 09:03
西王母是西方的神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躲不过心动
- 2021-03-18 09:18
关于牛郎织女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岐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睕彼牵牛,不以报箱。
《大东》篇原是一首表现西周时代东方诸侯国臣民怨刺周王室的诗。这一节大意是说:银河两岸的织女星、牵牛星,尽管有其名,却不会织布,不能拉车;当今的统治者也是如此,虽身居高位,却无恤民之行,不过徒有其名而已。
这里,对织女、牵牛二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并无任何故事情节。此时,它们只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开始进入文学这个大系统之中。正是这种“因子”,为这个传说的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文化条件。
《大东》篇原是一首表现西周时代东方诸侯国臣民怨刺周王室的诗。这一节大意是说:银河两岸的织女星、牵牛星,尽管有其名,却不会织布,不能拉车;当今的统治者也是如此,虽身居高位,却无恤民之行,不过徒有其名而已。
这里,对织女、牵牛二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并无任何故事情节。此时,它们只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开始进入文学这个大系统之中。正是这种“因子”,为这个传说的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文化条件。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怙棘
- 2021-03-18 10:20
牛郎织女神话最早可以追溯到《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把星座作了初步的拟人化,但仅有譬喻,而无故事。
故事的轮廓出现在汉代末年《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纡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个故事已经和后世传述的牛郎织女神话的终局大致吻合了。其中“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二语,仍是沿袭《诗·大东》“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的意思而来,而所表现的织女的悲苦心情特为鲜明。
西王母不是西方的神。
- 2楼网友:鱼忧
- 2021-03-18 10:10
“织女”、“牵牛”二词见诸文字,最早出现于《诗经》中的《大东》篇。诗中的织女、牵牛只是天上两个星座的名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到了东汉时期,无名氏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牵牛星》,从中可以看出,牵牛、织女已是一对相互倾慕的恋人,不过诗中还没有认定他们是夫妻。在文字记载中,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应是南北朝时期梁代的肖统编纂的《文选》,其中有一篇《洛神赋》的注释中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的情节,已经初具规模了,由天上的两颗星宿,发展成为夫妻。但在古人的想像中,天上的夫妇和人间的夫妇基本上是一样的,因此,故事中还没有什么悲剧色彩。至于为什么牵牛、织女要在“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呢?原文未交代。据后世推测,可能一方面是每年七月夜间的星辰在天空最为明亮,牵牛、织女二星相距较近;另一方面,七月七日是当时民间风俗“乞巧”的日子,而劳动人民都把织女当作劳动能手,因此能在“十日之内,织娟百匹”,便向她“乞巧”。于是,人们就把牛郎织女故事和民间习俗揉合到一起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故事在继续丰富和发展。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会。”牛郎织女的故事发展到此,就起了较大的变化。由于牛郎织女婚后贪图享乐,“废织衽”,因而激怒了天帝,受到惩罚。这便给故事带来了悲剧气氛。除此之外,还有两种传说。一是:织女是天帝的第七个(有的说是第九个)孙女,在天河东面织云锦天衣,牛郎在天河西边看牛,两人都很勤勉。天帝爱怜他们,让他们结婚。婚后两人贪图享乐,荒废劳动。天帝发怒,使他们分开,中间隔天河,命乌鸦去告诉他们,七天见面一次。乌鸦却传错了话,说成每年七月七日见一次面。二是: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在天上织云彩。牛郎是人间的一个看牛郎,受兄嫂虐待。有一天,牛告诉他,织女要和别的仙女到银河去洗澡,叫牛取一件仙衣,织女找衣服的时候,再还给她,并要求和她结婚,她一定会答应。牛郎就照样做了。织女和牛郎结婚后,生了一男一女,王母娘娘知道了,便把织女捉回去。牛又告诉牛郎,他可把它的皮披在身上,追到天上去。等牛郎挑了两个小孩,追到天上去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发簪,在织女后面一划,形成一道天河,把这一对恩爱夫妻隔开了。他们天天隔河想望啼泣,感动了王母娘娘,于是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会时,由喜鹊为他们架桥。前一种传说中的基本情节,和《荆楚岁时记》中的差不多,只是增添了“乌鸦传话”的情节。后一种传说则大大丰富、发展了原来的故事。它从星辰之间的神的爱情,转化为人神之间的恋爱故事了。至于其他种种传说,大多数是以此为蓝本而加以延伸的。那么,为什么在后一个传说中,要加进老牛这个角色,并使它在故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呢?因为牛是农家宝,农民热爱耕牛,甚至还在耕牛身上寄托着自己的生活理想。生活的理想遭到阻碍时,农民容易产生救助于牛的幻想,希望牛发挥神奇的力量,帮助自己度过难关。同时,把动物人格化,也是各种民间传说经常采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有关西王母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山海经》曾对西王母做出过这样的描述:“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意思是说:西王母的形状“像人”,却有豹子一样的尾巴,老虎一般的牙齿,很善于长呼短啸,头发蓬松,顶戴盔甲,是替天展现威猛严厉及降临五种灾害的神祗。她住在“昆仑之丘”的绝顶之上,有三只叫做“青鸟”的巨型猛禽,每天为她叼来食物和用品。
西王母的神话故事经历了两次演化。汉代是西王母神话传说演化的第一个阶段。这个时期,西王母居住在西方玉山(与昆仑山相对)的石洞中,是一个披着兽皮人身长牙的怪物形象,另外,山上有长着牛角、满身豹纹、声音如犬吠的怪兽——狡,还有长着红色羽毛、喜好食鱼的三青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西王母神话传说演化的第二个阶段。此时,人们把西王母神话传说和周穆王西征、汉武帝西巡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西王母形象人格化、神化传说故事化,其中周穆王和西王母在瑶池相会的故事广为流传,影响很大。神话传说的西王母形象是逐渐完善起来的,并且与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山海经》中,她是一个穴居善啸、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天神。在《穆天子传》中,变成了一个雍容平和、能唱歌谣、熟谙世情的妇女。在《汉武帝故事》中,又变成了一个年约三十、容貌绝世的女神。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多有对西王母的描绘,称她是“瑶池金母”,开种蟠桃,三千年一成熟,每逢蟠桃成熟,西王母大开寿宴,诸仙前来为她上寿,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回即有精彩描写。
- 3楼网友:怙棘
- 2021-03-18 09:25
牛郎织女神话最早可以追溯到《诗·小雅·大东》: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把星座作了初步的拟人化,但仅有譬喻,而无故事。
故事的轮廓出现在汉代末年《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纡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个故事已经和后世传述的牛郎织女神话的终局大致吻合了。其中“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二语,仍是沿袭《诗·大东》“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的意思而来,而所表现的织女的悲苦心情特为鲜明。
《太平御览》卷三一引《日纬书》说:“尝见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取天帝钱二万备礼,久而不还,被驱在营室是也。”
“营室”是星名,掌织作营造,借为罚作苦工之地。
在汉代初年的《淮南子》里,就有了这样的记叙:“鸟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
汉末应劭的《风俗通义》也说:“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岁华纪丽》卷三引)
宋罗愿的《尔雅翼》卷十三本说:“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是日河鼓(牵牛)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作为牛郎织女神话补充的鹊桥神话大体上也完成了。
在六朝梁殷芸的《小说》中,牛郎织女神话则换了一种面容: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絍。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
近代民间流传的牛郎织女神话,大都说牛郎是人间一个不幸的孤儿,依哥嫂过活,被不公平地分家出来,靠一条老牛自耕而食。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游戏,在银河洗澡,老牛劝牛郎夺取织女的衣裳,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男耕女织,生一儿一女,生活美满幸福。不料被天帝查明,派王母娘娘下凡押解织女回天廷受审,恩爱夫妻便活活拆散。牛郎上天无路,悲愤万分。垂死的老牛又叫牛郎在它死后剥下它的皮,披在身上,自能上天。牛郎果然剥下牛皮披在身上,并用箩筐担了一对儿女,上天去追寻妻子。看着快要追到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簪,凭空一划,登时成为一条波澜滚滚的天河。夫妻俩无法过河,只有隔河对泣。终于感动天帝,允许他们在每年的七月七日,由乌鹊架桥,在天河相会。
也有一些传说和故事,讲的是牛郎织女婚后由于某些原因,感情不睦,时常争吵,由织女拿金钗或由王母娘娘拿玉簪划空为河,使两入睽隔,不得常聚。
宋代龚明之《中吴纪闻》卷四"黄姑织女"条说:
昆山县东三十六里,地名黄姑。古老相传云:尝有织女牵牛星,降于此地。织女以金篦划河,河水涌溢,牵牛不得渡。今庙之西,有水名百沸河;乡人异之,为之立祠。
一九八五年七月号《民间文学》上发表的两篇牛郎织女故事:《织女变心》和《牛郎织女结冤仇》就是这种内容情节。
牛郎织女神话除了正面的若干记叙而外,还有一些侧面的记叙:
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日:“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被召,不得停二与尔别矣。”弟问曰:“织女何事渡河?兄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后三年当还。”明旦,失武丁所在。世人至今犹云,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六朝梁吴均《续弃谐记》,文字有讹捝,从宋陈元靓《岁对广记》卷二六引文补改)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辰日月。自后芒芒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女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博物志·杂说下》)
昔有一人寻河源,见妇人浣纱,以问之。曰:“此天河也。”乃与一石而归。问严君平,曰“此织女支机石也。”(《太平御览》卷八引《集林》)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