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文化精神是什么?
答案:3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0 04:21
- 提问者网友:缘字诀
- 2021-03-19 21:14
春秋时期的文化精神是什么?急用,求救!!!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鸠书
- 2021-03-19 21:51
如同一般将早期希腊的思想文化发展以神话和理性的对立为线索一样,春秋时代思想文化的发展线索亦具有类似的情况,当然,这里的神性思维或神话不应仅仅理解为神话的传说而且包括各种神灵的信仰,这里的理性思维或理性不仅仅指对自然世界的理性认识和科学理性,而是指有关社会政治的道德伦理的人文理性。在中国春秋时代,神灵信仰的没落和实践理性的萌生,是可以准确揭示其思想文化发展线索的。在那里,人类社会的秩序被当作自足自为的概念来思考,摆脱了史祝的神性思维,这是时代精神的总体趋向。礼则越来越成为内在于人类世俗世界、外在于宗教神灵世界的组织法则。世俗人文主义强调的是理智的教导,指引实际事务的实用主义进一步呼唤对政治和道德问题的深入思考。春秋时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为世俗的政治理性和道德理性与以神灵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的抗衡,并逐渐以政治理性和道德理性成为主导思想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极其复杂而又缓慢的,所以不能从一种纯粹的角度来设想西周到春秋神本信仰和人本理性的紧张,事实上,春秋时代思想文化尚未脱离神性思维的框架,只是在此框架内发展起人本主义和人文理性的因素,体现着人文精神的跃动。中国古代先民对卜筮活动与卜筮结论的神秘信仰在春秋时代渐次衰落,而以《周易》为代表的卦爻辞则在春秋时代渐次成为独立于卜筮行为的文本体系并在脱离卜筮行为的意义上经历了文本的经典化过程。春秋时代出现了非神启预言家和卜筮活动受到抵制或轻忽的事例,同时筮与德何者优先的问题也突出起来,占卜在实际事务的决策重要性逐步下降,理性判断和道德优先在事务中逐渐占据上风。春秋时代的天学星占也遭到以子产为代表的世俗政治理性传统的拒绝和抵制,而且天象星占的进行以政事和人事为主,这与以往以神事祭祀大不相同。在这一领域中,思想文化自身所发生的对神秘的去魇表现在把阴阳与吉凶区分开来,用独立的眼光看待自然,解释自然。同时,透过星象学,思维铺陈着一种整体的宇宙秩序感,产生了不依赖神祗之永恒的但却颇具规则性的思想表达。除了卜筮外,鬼神观念在祭祀文化中也发生了变化。春秋时代鬼神观念和文化中不断渗透入道德因素,将崇德和事神联结在一起,成为春秋士大夫们的共同信念。春秋后期,人们对神灵和神灵祭祀的信仰已经衰落,人们对祭祀不再从宗教信仰来肯定其必要性,而是从祭祀的社会功能来予以肯定,表现出对现实社会及政治的关注远胜于对神界的尊崇。世俗政治理性和道德理性对神灵信仰的抗衡成为这一时代突出的思想文化现象。祀典的构成和重点显示出文化上人文性的展开。神灵谱系中占主导和首要地位的,不再是自然神,代之而起的是历史人物被神灵化的诸神,礼乐文化中的人文主义因素更为发展和突显。古希腊的诗人和悲剧作家中明显地、日益增长的人文主义,在米利都智者那里发展了自然主义和理性主义理解世界的方法,这一点中国春秋文化中也有相似的表现。这个时代人文思潮所主要针对的是神灵信仰而非巫术,用孔子后来所说的巫-史-儒的传延系统,这个时代人文思想所针对的不是巫术代表的原始宗教,而是事神的官祝史所代表的神灵信仰。春秋时代,祝史地位日益下降,政治理性化和文化理性化带来了事神之官的失落,事神之业不再像以前那样在实质的意义上被看重,虽然晏婴等人并未摆脱神性思维,但认为神的作为决定于民和德,反对由祭祀行为来决定一切,神本思想在此不能不让位于人本理性,务实的世俗政治理性意识逐渐压倒了神秘的神灵信仰传统。有识之士不信占卜、不重祭祀,崇德贵民,注重自己的行为和德性,人的眼光更多地转向人本身,这是当时的重大变化。而史官内部也发展着神本思想和人本思想的分化和紧张。在有关祭祀和政事的言论中,民成为神所依赖的主体,获得了与神并立的地位,这是政事优先意识和史官中注重历史经验的理性意识的影响所致。祭礼文化中新的因素的出现,使得祭祀活动更多地发展了纪念的意义,强调合族的社会功能,以文化英雄和英雄神话的祭祀谱系把人的力量日益突出出来。这一时期文字的使用已经超出王公室档案和铭文的范围以及口传的叙述,《诗》、《书》最先在实践中得到文本的经典化,尽管在开始之时,《诗》、《书》的权威是出于仪典的需要,但逐渐地,《诗》、《书》作为规范的精神资源的意义日渐突出,经典在此意义上生成。春秋礼文化注重礼仪或仪典的节度等外在性规范的取向是仪式伦理,但是礼乐文化中也发展起德性体系。在伦理的层面,仪式伦理主导渐渐变成以德行伦理为主导。从诸多的德目来看,春秋时代甚至可以说进入了所谓德行的时代。而德性从仪式性德目到道德性伦理,表现出德愈加外在化了。外在化的德目与礼仪文化相适应,内在化的德目则与礼智治秩序的解体相伴而生,是为政治理性的萌生和发展。与希腊的理性不同,中国春秋时代的理性更多的是政治、道德、价值的理性。春秋时代,人对礼的关注从形式性转到合理性,形式性的仪典体系仍然得到保存,但公卿大夫们更为关心的是礼作为合理性原则的实践体现。士大夫们都有着视礼的政治、行政意义甚于礼的礼宾、仪式意义的共识,这使得礼文化的重点由礼乐向礼政转变。而这一切,都是在春秋后期的政治衰朽、危机中产生的。礼的意义的这种变化极为重要,从此,礼不再主要被作为制度、仪式的文化总体,被突出出来的是礼作为政治秩序的核心规范和原则、行为伦理规范和原则的意义。宗法政治的日趋瓦解是春秋思想史的主要背景。政治理性化表现在礼的政治化,表明象征控制渐渐让位于理性的政治管理。在政治理性化发展的同时,政治文化中的道德因素也不断发展,重视德政和统治者个人德性的思想比《尚书》时代更为发展。而安民、宽民、利民成了德政的中心观念。务德安民成为政治文化的共识,与西周敬德思想一脉相承,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基础范围。士君子的人格在这一时代也获得具体生动的表达,在他们身上带有后世人所熟悉的传统士大夫的气质,这种人格的呈现是春秋以前的记载所见不到的。臧文仲、叔向、子产都是主张明礼崇德、重民尚贤的人,早期儒家所继承的思想文化,不仅是西周的敬德保民思想,也有着春秋时代仁人志士所体现的道德精神和人格理想为其基础,是谓亲亲尊尊贤贤。在春秋历史中涌现的道德人格也构成儒家思想的重要精神资源。春秋时代,是宗法秩序从成熟走向衰朽的历史。春秋时代神人关系的变化,决定了孔子及诸子时代不是以超越的突破为趋向,而是以人文的转向为依归,批判和反思的思想不是到孔子以后才出现的,而是在春秋时代中不断发展着的对神性的怀疑和对现实的批判反思。因此,如果把中国的轴心时代定在孔子以后,那么很显然,这个时代的精神文化的发展并没有与它之前的时代相断裂,并非横空出世,一无依傍,而是与它之前时代的思想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对神性思维展开的批判意识和反思精神,伴随着人本思潮和实践理性自身的成长,为诸子时代的精神文化的灿烂辉煌准备了充分的文化基础和可资利用的丰富的文化精神资源。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有你哪都是故乡
- 2021-03-19 23:29
百家争鸣
- 2楼网友:骨子里都是戏
- 2021-03-19 23:15
封建和礼仪
春秋人重礼仪讲规则重视权利和义务
春秋人不管什么地位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代表
而不像现在一样,大多数人都是被代表=.=!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