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我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演变全过程.
- 提问者网友:相思似海深
- 2021-05-07 18:59
如题.不要单纯复制的.
什么朝代.制度叫什么.简单概括下内容.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山河有幸埋战骨
- 2021-05-07 20:19
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产生.战国时,“世卿世禄”制逐渐废除,官吏的选举发生了根本变化.秦在统一之前,“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而胜敌是其主要途径.秦统一后的官吏,也就多出于军功.到了汉代,朝廷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在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统治人才的选官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任子、纳资及其他多种方式,不限于一途,而且还可以交互使用.以后,我国古代官吏选用又分别出现了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及隋唐滥觞的科举制.这些选官用人制度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表现出各种弊端.
察 举 制
察举也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汉代察举的标准,大致不出四条,史称“四科取士”,察举诸科,实际上分为岁举和特举,岁举是常制,特举由诏令临时规定,二者都是由下向上推选人才的制度.汉代选官以“乡举里选”为依据,体现的是尊重乡里舆论对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
征 辟
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
九 品 中 正 制
在汉末军阀混战的冲击之下,乡里组织遭到破坏,“乡举里选”的传统做法难以为继.在此情况下,三国时的曹魏御史大夫陈群制定和推行了“九品中正制”.在朝官中推选有声望的人担任各州、郡的“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吏部依据中正的报告,按品级授官.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
科 举 制
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制度,只是按照门第高低分配权力,不能满足数量众多的出身低微的地主的要求,而门第高的士族腐败,因而加剧了当时的政治腐败和地方割据分裂的倾向,说明士族制度已经腐朽.同时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尤其是均田制实行后,中小地主势力增长,非常渴望进入统治阶层.隋唐时期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革新政治、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在选官上实行了科举制.
科举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但到了明清时期,专重“四书”“五经”,以八股文取士,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