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效应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带来什么启示
答案:2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9 20:55
- 提问者网友:你给我的爱
- 2021-04-09 11:57
超限效应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带来什么启示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患得患失的劫
- 2021-04-09 12:59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很多,对我们影响很大,值得深思。
一、教学中的心理超载现象
一是上课喜欢拖堂。下课了,老师仍不厌其烦地讲解;周末了,班主任仍就甲乙丙丁津津乐道……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学生认知任何一方面,学生已经达到了极限。据说学生只能在前20-30分钟时间集中注意力。40或45分钟坐一节课,若没有互动的话,是非常难受的。所以上课拖堂对大多数学生是毫无意义的,只会让学生心烦。
二是作业布置过多。过多、过难的作业,只能让学生写得手腕发酸、头皮发紧;如果还没有写完,再加上不会写,那他就会生厌、心烦。于是胡乱敷衍、抄袭作业的恶习就产生了。反过来,不自觉地引起老师批改时发火、上课时发泄,严重地影响了师生关系、尤其是教学效果。
三是课堂认知超载。当老师宣布“针对这个问题,我有3点要讲”时,学生一般会认真地听,甚至会试图记下这3点;然而当老师说“针对这个问题,我有10点要讲”时,学生便会顿失兴趣!同样,如果一节课老师让你学习10个单词,学生可能还会认真学习,并试图掌握;但如果让你学习50个单词,恐怕你连试图记忆的兴趣也没有了——“真是扫兴”!从心理学上讲,絮叨繁琐的教育是一种重复的刺激,只会在学生的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性抑制。老师越说,学生越听不进,甚至还会冲撞你。在学生看来,老师的“喋喋不休”和“不厌其烦”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不信任,是侵犯了他们的心理领地,会使他们产生与老师“对着干、拧着来”的逆反心理,因此“超限效应”也就自然产生了。
因此,当向学生讲述某一知识、道理或是布置作业时,千万要注意时间、任务数量上不能超过学生可接受的限度,否则不仅达不到教育的初衷,而且会适得其反,甚至出现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的结果。这是因为,人的机体在接受某种刺激过多的时候会出现自然的逃避倾向,这是人类处于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心理反应。
启示一:无论是上课,还是布置作业,在内容和时间上都不要超过学生可接受的限度。如果内容比较多,教学时需要“限载”,可分块、分次予以教学,将每项内容尽量讲精讲透。
二、“真棒”“××家”等溢美之词可休矣
赏识教育的理念随关新改革的推进而不断深入人心。在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老师们都拿起了表扬的“利器”。时下的中小学尤其是小学课堂,纷纷改变以前的“满堂灌”为“满堂夸”:“真棒”、“最棒”、“棒极了”等赞美之词不绝于耳,以致涌现出越来越多廉价的表扬现象。一节课下来,光“家”就封了几十个:什么“小小作家”、“小小演讲家”、“小小科学家”等等。学生一直生活在赞扬声中、迷失在鲜花怒放的温室中,时间长了耳朵就会起茧,引起了“超限效应”:再美妙的赞扬声也会腻味,表扬不但激不起学生上进的欲望,反而会让他找不到度量自己的标尺,看不到前进道路上的泥泞,更学不会走出泥泞的正确步履。长此下去,对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不利——要知道:凡事得有个度!
现代课堂上,老师的表扬要做到三点:一是要符合实际表扬。表扬要注意分寸,不无限夸大、不言过其实。对学生既不吝啬表扬,也不廉价(轻易)表扬。二是要捕捉最佳时机表扬。正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表扬只有在最需要的时候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才能为学生打开一扇“别有洞天”的窗口。关键时刻的及时表扬,常常是转变学生思想的催化剂,是引导学生前进的路标。学生身上确实有“闪光点”时,老师要善于捕捉、及时抓住表扬的时机,鼓励学生的进步。三是表扬要讲究方式、方法。表扬的方式、方法很多,不限于口头。一个赞许的眼神、一次轻轻地抚摸、一句激励的话语,都能在学生心中激起上进的涟漪。
启示二:“真棒!”“最棒”=“棒杀”学生!表扬要把握“火候”、“分寸”、“尺度”,别让表扬缺乏认可度、缺乏诚意,失去了含金量。
三、批评教育应防止“超限效应”
批评的“超限效应”时有发生。批评学生时,往往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批评,使学生极为不耐烦,讨厌至极。当学生挨批时,可能已接受老师的正确观点,并下决心进行改正,但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教,其厌烦心理就会呈几何级数增加,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可怜教师是好心办了坏事!千万不要对同一学生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为避免这种超限效应在批评学生时出现,班主任要把握好教育的“度”,切忌“化小为大”、“化短为长”、“化轻为重”,大肆渲染,无限上纲。批评时,老师要讲究“布白”的艺术,正如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即布白),密不透风”,有了“布白”才能产生美感。适当地留点“布白”,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反省。
为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应遵循三条原则:适度原则、及时原则、公正原则。适度原则即指给予学生以适度的教育:一是批评“量刑”适度,做到既不能“量刑”太重(否则学生不服、逆反抵触),也不能“量刑”太轻,起不到教育作用。班主任应根据学校有关条文和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影响、危害及自身的认识、表现情况,“量刑”准确、处罚适度。二是选择场合适度。教师要把严格要求与尊重人格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批评场合,尽可能避人耳目,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及时原则是指教育要做到及时、迅速。老师在学生犯错后的第一时间内给予处理,这不仅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也能使“事态”得到及时控制。批评时切记“翻老账”、“揭老底”,不能“犯错一次,批评一次”,不要重复批评、不要老账新账一起算。公正原则是指同样的情况应同等地对待。班主任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处罚教育时,只有一视同仁,秉公处事,不偏不袒(切忌私心袒护),学生才能从内心接受批评、教育。它最能体现班主任的威信,更易被当事学生接受。所以说批评要把握好“度”。如果批评“过度”就会产生“超限效应”,如果“不及”又达不到既定目的。
启示三:与表扬一样,批评也是一门学问,必须“恰到好处”:切中要害、点到即止,否则会产生“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的超限效应。批评之后还要鼓励。
四、家庭教育中的超限效应
家庭教育存在着“过度”现象。所谓“过度”教育是指不切实际、不科学的、不全面的教育方式,其核心是缺乏对孩子主体地位的认识。它主要表现为“五过”:过度关心、过度压力、过度期望、过度批评、过度表扬。当前,不少父母教育子女出现“超限效应”。他们在“成龙成凤”观念支配下总是对子女不厌其烦地说教、嘱咐、训斥,终日喋喋不休,以为只有如此,才能让孩子“刻骨铭心”。殊不知,一番苦心换来的往往是孩子的无动于衷,甚至反感。
启示四:教育孩子,要因人施教、因势利导,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正确的家庭教育观要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心理健康和谐的下一代。
一、教学中的心理超载现象
一是上课喜欢拖堂。下课了,老师仍不厌其烦地讲解;周末了,班主任仍就甲乙丙丁津津乐道……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学生认知任何一方面,学生已经达到了极限。据说学生只能在前20-30分钟时间集中注意力。40或45分钟坐一节课,若没有互动的话,是非常难受的。所以上课拖堂对大多数学生是毫无意义的,只会让学生心烦。
二是作业布置过多。过多、过难的作业,只能让学生写得手腕发酸、头皮发紧;如果还没有写完,再加上不会写,那他就会生厌、心烦。于是胡乱敷衍、抄袭作业的恶习就产生了。反过来,不自觉地引起老师批改时发火、上课时发泄,严重地影响了师生关系、尤其是教学效果。
三是课堂认知超载。当老师宣布“针对这个问题,我有3点要讲”时,学生一般会认真地听,甚至会试图记下这3点;然而当老师说“针对这个问题,我有10点要讲”时,学生便会顿失兴趣!同样,如果一节课老师让你学习10个单词,学生可能还会认真学习,并试图掌握;但如果让你学习50个单词,恐怕你连试图记忆的兴趣也没有了——“真是扫兴”!从心理学上讲,絮叨繁琐的教育是一种重复的刺激,只会在学生的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性抑制。老师越说,学生越听不进,甚至还会冲撞你。在学生看来,老师的“喋喋不休”和“不厌其烦”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不信任,是侵犯了他们的心理领地,会使他们产生与老师“对着干、拧着来”的逆反心理,因此“超限效应”也就自然产生了。
因此,当向学生讲述某一知识、道理或是布置作业时,千万要注意时间、任务数量上不能超过学生可接受的限度,否则不仅达不到教育的初衷,而且会适得其反,甚至出现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的结果。这是因为,人的机体在接受某种刺激过多的时候会出现自然的逃避倾向,这是人类处于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心理反应。
启示一:无论是上课,还是布置作业,在内容和时间上都不要超过学生可接受的限度。如果内容比较多,教学时需要“限载”,可分块、分次予以教学,将每项内容尽量讲精讲透。
二、“真棒”“××家”等溢美之词可休矣
赏识教育的理念随关新改革的推进而不断深入人心。在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老师们都拿起了表扬的“利器”。时下的中小学尤其是小学课堂,纷纷改变以前的“满堂灌”为“满堂夸”:“真棒”、“最棒”、“棒极了”等赞美之词不绝于耳,以致涌现出越来越多廉价的表扬现象。一节课下来,光“家”就封了几十个:什么“小小作家”、“小小演讲家”、“小小科学家”等等。学生一直生活在赞扬声中、迷失在鲜花怒放的温室中,时间长了耳朵就会起茧,引起了“超限效应”:再美妙的赞扬声也会腻味,表扬不但激不起学生上进的欲望,反而会让他找不到度量自己的标尺,看不到前进道路上的泥泞,更学不会走出泥泞的正确步履。长此下去,对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不利——要知道:凡事得有个度!
现代课堂上,老师的表扬要做到三点:一是要符合实际表扬。表扬要注意分寸,不无限夸大、不言过其实。对学生既不吝啬表扬,也不廉价(轻易)表扬。二是要捕捉最佳时机表扬。正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表扬只有在最需要的时候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才能为学生打开一扇“别有洞天”的窗口。关键时刻的及时表扬,常常是转变学生思想的催化剂,是引导学生前进的路标。学生身上确实有“闪光点”时,老师要善于捕捉、及时抓住表扬的时机,鼓励学生的进步。三是表扬要讲究方式、方法。表扬的方式、方法很多,不限于口头。一个赞许的眼神、一次轻轻地抚摸、一句激励的话语,都能在学生心中激起上进的涟漪。
启示二:“真棒!”“最棒”=“棒杀”学生!表扬要把握“火候”、“分寸”、“尺度”,别让表扬缺乏认可度、缺乏诚意,失去了含金量。
三、批评教育应防止“超限效应”
批评的“超限效应”时有发生。批评学生时,往往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批评,使学生极为不耐烦,讨厌至极。当学生挨批时,可能已接受老师的正确观点,并下决心进行改正,但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教,其厌烦心理就会呈几何级数增加,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可怜教师是好心办了坏事!千万不要对同一学生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为避免这种超限效应在批评学生时出现,班主任要把握好教育的“度”,切忌“化小为大”、“化短为长”、“化轻为重”,大肆渲染,无限上纲。批评时,老师要讲究“布白”的艺术,正如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即布白),密不透风”,有了“布白”才能产生美感。适当地留点“布白”,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反省。
为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应遵循三条原则:适度原则、及时原则、公正原则。适度原则即指给予学生以适度的教育:一是批评“量刑”适度,做到既不能“量刑”太重(否则学生不服、逆反抵触),也不能“量刑”太轻,起不到教育作用。班主任应根据学校有关条文和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影响、危害及自身的认识、表现情况,“量刑”准确、处罚适度。二是选择场合适度。教师要把严格要求与尊重人格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批评场合,尽可能避人耳目,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及时原则是指教育要做到及时、迅速。老师在学生犯错后的第一时间内给予处理,这不仅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也能使“事态”得到及时控制。批评时切记“翻老账”、“揭老底”,不能“犯错一次,批评一次”,不要重复批评、不要老账新账一起算。公正原则是指同样的情况应同等地对待。班主任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处罚教育时,只有一视同仁,秉公处事,不偏不袒(切忌私心袒护),学生才能从内心接受批评、教育。它最能体现班主任的威信,更易被当事学生接受。所以说批评要把握好“度”。如果批评“过度”就会产生“超限效应”,如果“不及”又达不到既定目的。
启示三:与表扬一样,批评也是一门学问,必须“恰到好处”:切中要害、点到即止,否则会产生“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的超限效应。批评之后还要鼓励。
四、家庭教育中的超限效应
家庭教育存在着“过度”现象。所谓“过度”教育是指不切实际、不科学的、不全面的教育方式,其核心是缺乏对孩子主体地位的认识。它主要表现为“五过”:过度关心、过度压力、过度期望、过度批评、过度表扬。当前,不少父母教育子女出现“超限效应”。他们在“成龙成凤”观念支配下总是对子女不厌其烦地说教、嘱咐、训斥,终日喋喋不休,以为只有如此,才能让孩子“刻骨铭心”。殊不知,一番苦心换来的往往是孩子的无动于衷,甚至反感。
启示四:教育孩子,要因人施教、因势利导,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正确的家庭教育观要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心理健康和谐的下一代。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撞了怀
- 2021-04-09 14:21
额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