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冰的分类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8 11:37
- 提问者网友:wodetian
- 2021-02-08 04:22
海冰的分类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风格不统一
- 2021-02-08 04:28
按发展阶段,可分为初生冰、尼罗冰、饼冰、初期冰、一年冰和老年冰6大类;按运动状态可分为固定冰和流冰两大类。固定冰与海岸、海底或岛屿冻结在一起,能随海面升降,从海面向外可延伸数米或数百千米。流冰漂浮在海面,随着海面风向和海流向各处移动。海冰在冻结和融化过程中,会引起海况的变化;流冰会影响船舰航行和危害海上建筑物。
按形成和发展阶段
初生冰最初形成的海冰,都是针状或薄片状的细小冰晶;大量冰晶凝结,聚集形成粘糊状或海绵状冰,在温度接近冰点的海面上降雪,可不融化而直接形成粘糊状冰。在波动的海面上,结冰过程比较缓慢,但形成的冰比较坚韧,冻结成所谓莲叶冰。
冰皮是由平静的海面直接冰冻结成或者是由初生冰继续冰冻而成的海面冰层。它的厚度大概是5厘米,比较脆,容易被海面的风或海面的水流弄碎,变成长方形的薄冰块。
尼罗冰初生冰继续增长,冻结成厚度10cm 左右有弹性的薄冰层,在外力的作用下,易弯曲,易被折碎成长方形冰块。饼状冰破碎的薄冰片,在外力的作用下互相碰撞、挤压,边缘上升形。成直径为30cm 至3m,厚度在10cm 左右的圆形冰盘。在平静的海面上,也可由初生冰直接形成。
莲叶冰莲叶冰是直径在30厘米到3米之间,厚度10厘米左右的浮冰。在较为平静的海面上,初生冰可以直接冻结为莲叶冰。而大块的冰皮或尼罗冰破碎后也可以形成莲叶冰。莲叶冰的边缘由于与其它冰块碰撞,而形成一圈凸起,而且形状近似圆形,所以仿佛海面上的一朵朵莲叶,故称为莲叶冰。
初期冰由尼罗冰或冰饼直接冻结一起而形成厚约10~30cm 的冰层。多呈灰白色。一年冰由初期冰发展而成的厚冰,厚度为30cm 至3m。时间不超过一个冬季。老年冰至少经过一个夏季而未融化的冰。其特征是,表面比一年冰平滑。
灰冰和灰白冰和白冰当寒冷持续时,初生冰、尼罗冰、冰皮和莲叶冰会混杂在一起,厚度继续增加。当厚度增加到10至15厘米时,冰面多呈灰色,称为灰冰。灰冰脆而易断,受挤压的时候会折断而重叠,增加厚度。厚度增加到15至30厘米时,冰块颜色从灰色过渡到灰白色,称为灰白冰。而当厚度增加到30厘米以上时,色泽变为白色,表面凹凸不平,形状也变得不规则了,这时的浮冰称为白冰。
按运动状态
固定冰是与海岸、岛屿或海底冻结在一起的冰。当潮位变化时,能随之发生升降运动。多于沿岸或岛屿附近,其宽度可从海岸向外延伸数米甚至数百千米。海面以上高于2m 的固定冰称为冰架;而附在海岸上狭窄的固定冰带,不能随潮汐升降,是固定冰流走的残留部分,称为冰脚。搁浅冰也是固定冰的一种。
流(浮)冰,自由浮在海面上,能随风、流漂移的冰称为流冰。它可由大小不一、厚度各异的冰块形成,但由大陆冰川或冰架断裂后滑入海洋且高出海面5m 以上的巨大冰体——冰山,不在其列。
流冰面积小于海面1/10~1/8 者,可以自由航行的海区称为开阔水面;当没有流冰,即使出现冰山也称为无冰区;密度4/10~6/10 者称为稀疏流冰,流冰一般不连接;密度7/10 以上称为密集(接)流冰。在某些条件下,例如流冰搁浅相互挤压可形成冰脊或冰丘,有时高达20 余米。
按形成和发展阶段
初生冰最初形成的海冰,都是针状或薄片状的细小冰晶;大量冰晶凝结,聚集形成粘糊状或海绵状冰,在温度接近冰点的海面上降雪,可不融化而直接形成粘糊状冰。在波动的海面上,结冰过程比较缓慢,但形成的冰比较坚韧,冻结成所谓莲叶冰。
冰皮是由平静的海面直接冰冻结成或者是由初生冰继续冰冻而成的海面冰层。它的厚度大概是5厘米,比较脆,容易被海面的风或海面的水流弄碎,变成长方形的薄冰块。
尼罗冰初生冰继续增长,冻结成厚度10cm 左右有弹性的薄冰层,在外力的作用下,易弯曲,易被折碎成长方形冰块。饼状冰破碎的薄冰片,在外力的作用下互相碰撞、挤压,边缘上升形。成直径为30cm 至3m,厚度在10cm 左右的圆形冰盘。在平静的海面上,也可由初生冰直接形成。
莲叶冰莲叶冰是直径在30厘米到3米之间,厚度10厘米左右的浮冰。在较为平静的海面上,初生冰可以直接冻结为莲叶冰。而大块的冰皮或尼罗冰破碎后也可以形成莲叶冰。莲叶冰的边缘由于与其它冰块碰撞,而形成一圈凸起,而且形状近似圆形,所以仿佛海面上的一朵朵莲叶,故称为莲叶冰。
初期冰由尼罗冰或冰饼直接冻结一起而形成厚约10~30cm 的冰层。多呈灰白色。一年冰由初期冰发展而成的厚冰,厚度为30cm 至3m。时间不超过一个冬季。老年冰至少经过一个夏季而未融化的冰。其特征是,表面比一年冰平滑。
灰冰和灰白冰和白冰当寒冷持续时,初生冰、尼罗冰、冰皮和莲叶冰会混杂在一起,厚度继续增加。当厚度增加到10至15厘米时,冰面多呈灰色,称为灰冰。灰冰脆而易断,受挤压的时候会折断而重叠,增加厚度。厚度增加到15至30厘米时,冰块颜色从灰色过渡到灰白色,称为灰白冰。而当厚度增加到30厘米以上时,色泽变为白色,表面凹凸不平,形状也变得不规则了,这时的浮冰称为白冰。
按运动状态
固定冰是与海岸、岛屿或海底冻结在一起的冰。当潮位变化时,能随之发生升降运动。多于沿岸或岛屿附近,其宽度可从海岸向外延伸数米甚至数百千米。海面以上高于2m 的固定冰称为冰架;而附在海岸上狭窄的固定冰带,不能随潮汐升降,是固定冰流走的残留部分,称为冰脚。搁浅冰也是固定冰的一种。
流(浮)冰,自由浮在海面上,能随风、流漂移的冰称为流冰。它可由大小不一、厚度各异的冰块形成,但由大陆冰川或冰架断裂后滑入海洋且高出海面5m 以上的巨大冰体——冰山,不在其列。
流冰面积小于海面1/10~1/8 者,可以自由航行的海区称为开阔水面;当没有流冰,即使出现冰山也称为无冰区;密度4/10~6/10 者称为稀疏流冰,流冰一般不连接;密度7/10 以上称为密集(接)流冰。在某些条件下,例如流冰搁浅相互挤压可形成冰脊或冰丘,有时高达20 余米。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