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答案:4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5 17:12
- 提问者网友:我一贱你就笑
- 2021-03-15 14:05
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洎扰庸人
- 2021-03-15 14:42
学」无关知识、学问,而是学道,明善复初,知道後确实实践,明白本性了,一定要如实的回来法地,回来「齐鲁灵山地」。如何回得来?时习之!常常练习。「习」:就是小鸟在学飞,学到完全会飞,学的过程是辛苦的,但一旦会了,能飞起来了,自在逍遥,清静无比,,才会真的不亦说乎。人往往喜欢逐末而不愿复初,那是无法喜悦的,深刻体会道,生命投入体会出「道趣」,真正的道趣不是上天给了什麼我们所希求的,而是能不惑不动,自在无比。切记:时习之!当熟习了以後,生命自有一份道气产生,自然能摄受众生,自然有朋自远方来。「远方」涵盖时间、空间、缘份,物以类聚,一同走上明善复初之道,大乐也,众生生命都得以提升了,便是圣贤最大的快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首章:学而第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从自我体验中得到乐趣,类似发烧友的自得其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之间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因此有相互理解的朋友我们会“乐”。
但即使是多年的父母兄弟、老朋友、老同事之间,也不可能完全互相理解,看法也未免有所不同,也会有误解,更不用说生活工作中我们打交道的各种不同脾气、禀性、经验、阅历的人了。误解、冲突是在所难免的。那么,当误解、冲突来了的时候,当我们做了事情,别人不认帐的时候。怎么样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首先人要知道人应该尽心做好自己职责本分的事情。循理行义,正道直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首章:学而第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从自我体验中得到乐趣,类似发烧友的自得其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之间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因此有相互理解的朋友我们会“乐”。
但即使是多年的父母兄弟、老朋友、老同事之间,也不可能完全互相理解,看法也未免有所不同,也会有误解,更不用说生活工作中我们打交道的各种不同脾气、禀性、经验、阅历的人了。误解、冲突是在所难免的。那么,当误解、冲突来了的时候,当我们做了事情,别人不认帐的时候。怎么样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首先人要知道人应该尽心做好自己职责本分的事情。循理行义,正道直行。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封刀令
- 2021-03-15 17:43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孔子说:"学习经常温习,不是很快乐吗?有从远方来的朋友,不也很高兴吗?人家不理解我,我不怨恨,不也是一个君子吗?”
之前看到的一种解释:
“前句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后句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句联在一起,意思就是:‘我的学说,要是被时人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如果没有被时人采用,可是有很多朋友赞同,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没有被时人采用,朋友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么’?
荀贞从前世到现在,从求学读书至今,从没听过这种解释,他楞了会儿,说道:“‘学而时习之’,将‘学’理解成‘学说’,将‘时’理解成‘时代’,将‘习’理解成采用。……,似也有道理,能自圆其说,成一解释。”
他琢磨了片刻,又说道:“如此一来,这三句就不是分裂的,而是连贯一气的了。……,并且这三句话是《论语》开篇之第一段,按此理解,竟是在点名《论语》一书的主旨了,‘我的学说如被时人接受,我将很高兴;如不被时人接受,我也不怨恨’,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夫子也正是这样的人啊!”
——《三国之最风流》第一卷 63
- 2楼网友:枭雄戏美人
- 2021-03-15 17:13
000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此章乃孔子举人生三大乐事与大家共勉。这三句话都相当有道理,须我等细细体会。 先看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仅就字面上而言,这句话是说作学问除了努力求学之外,还要时常加以复习,这样才是很快乐的啊!但这里有三个重要的字学、时、习。要注意广义的学,举凡待人处事的道理、日常生活的技艺都应包含在内。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此章亦属学而篇,之后会再详细解释)。即此一道理。而广义的习则应该包括复习、演练、练习。因此这句广义的解释应为:对天地万物及其道理,我们都应该尽力去认识、了解,而且还应该常常地把学来的东西,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之中,如此才能时时体会到学与习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啊!
这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按字面上来解释就是:看到从远方来的朋友,也是一件很令人欣喜的事。这句话也可以引申,但小弟以为仅按字面上来解释即可,过度引申恐离题较远,亦有失原意。只是我们必须将孔子那个时代的背景,一齐考虑进去。那时科技并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城镇之间的交通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相当不便。没有汽车、火车、飞机,没有电话、计算机、网络,甚至连书信可能也不多(识字的人可能有限)。于是住在远方的亲友要见一面,除了靠传统的方法走路,或以牛车、马车代步(前者可能还远多于后者)之外,不但旷日废时,还必须放下手边一切的工作(很多是生产性质的),才能达成,而且事后还得再走回去。因此除非有较强的动机,一般往来应很不常见。所以孔子才会说:看到远方的朋友放下他手边所有的工作,那样辛苦地步行千里而来与我见面交往,那是多么令人高兴快慰的事啊!
最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为何也是一种快乐境界的描述呢?这得花点功夫来解释,读时也得用点心来理解,所以大家不妨先去洗把脸提提神,再继续看下去。洗好脸了吗?那我们继续吧。这句话按字面上解释应为:如果我能做到别人因不了解我的学问或为人甚或因此而冒犯我时,我都不会生气,那就已经接近君子的境界了。乍看之下,这与同篇的另一章: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有点相似,但程度上则深广了不少。另外还有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也与此句在精神上相呼应。现在我们就回到本句,本句的重点并不在字面上,而是在人不知之后,要作什么?还有为什么会不愠?在现实生活中,常见到一种人买了名贵的新轿车或新珠宝就四处去找朋友炫耀,这样本来是人不知而他老兄也真的不愠,只是的他采用宣传的方式,一经宣传便大家都知了,如此一来自然更不会生气了。如果这样做也能接近君子的境界的话,那未免简单了点。小弟以为人不知而不愠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并不是要学给别人看的。况且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而从学习中又能获得无穷尽的乐趣,所以就算有人不知而冒犯自己时,其所带来的不悦与所得自学习中的乐趣相比,根本无足挂齿,与其要生气,不如把时间及精力花在学习上,以求得更大的快乐。这就与泰伯篇: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所说的相类似。而且如果真能做到此一境界,必定早已对学习有了极深刻的了解及身体力行,也一定从中获得不少快乐,是故离君子之道就真的不远了。因此这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但也是人生一大乐事,更是学习的目的了。
- 3楼网友:夜风逐马
- 2021-03-15 16:01
学」无关知识、学问,而是学道,明善复初,知道後确实实践,明白本性了,一定要如实的回来法地,回来「齐鲁灵山地」。如何回得来?时习之!常常练习。「习」:就是小鸟在学飞,学到完全会飞,学的过程是辛苦的,但一旦会了,能飞起来了,自在逍遥,清静无比,,才会真的不亦说乎。人往往喜欢逐末而不愿复初,那是无法喜悦的,深刻体会道,生命投入体会出「道趣」,真正的道趣不是上天给了什麼我们所希求的,而是能不惑不动,自在无比。切记:时习之!当熟习了以後,生命自有一份道气产生,自然能摄受众生,自然有朋自远方来。「远方」涵盖时间、空间、缘份,物以类聚,一同走上明善复初之道,大乐也,众生生命都得以提升了,便是圣贤最大的快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首章:学而第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从自我体验中得到乐趣,类似发烧友的自得其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之间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因此有相互理解的朋友我们会“乐”。
但即使是多年的父母兄弟、老朋友、老同事之间,也不可能完全互相理解,看法也未免有所不同,也会有误解,更不用说生活工作中我们打交道的各种不同脾气、禀性、经验、阅历的人了。误解、冲突是在所难免的。那么,当误解、冲突来了的时候,当我们做了事情,别人不认帐的时候。怎么样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首先人要知道人应该尽心做好自己职责本分的事情。循理行义,正道直行。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