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如何学数学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9 10:19
- 提问者网友:火车头
- 2021-02-19 06:30
儿童如何学数学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想偏头吻你
- 2021-02-19 07:12
问题一:如何让孩子学好数学? 告诉你的孩子首先,老师讲课一定要认真听,作业认真完成,这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它的重要性已不必多说。另外,学校有时会为学生统一订购一些教学辅导书籍,可充分利用。有些超常学生可以加强学习的深度、广度、但基本功--基础知识万万不可忽视。其次,要注意效率。不作重复劳动,每次预复习都要有比较明确的目的。在此,我想提出一点:过多的参考书是毫无必要的。看透一本参考书往往优于看两本书,却均未看透的情形。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读一本书,要越读越薄。这就是说,要抓住统帅全书的基本线索,抓住贯穿全书的精神实质。这不禁使我想到,我们现在每一个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都在为自己编织一张知识网络,其主要作用是串连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知识网络应当编织得疏密得当。太疏了,不能使自己的思维四通八达,纵横恣肆;太密了,会影响主线的清晰度,得不偿失。在此不妨举一例:有一位同学,平时学习极其用功,做的数学题极多,但不去理解主旨,几乎把每本参考书中的每句话都当成重点,以求滴水不漏。更可悲的是,在重复劳动之中,他从来不将自己冗长的思维有条理的整理出来,请教老师、同学的一些问题也往往很低级--自己脑子稍稍转个弯就行了!由于不分主次地学习,不注重培养解题感觉,他的成绩始终上不去,这就是把书越读越厚的后果。数学的解题往往灵活多变,每个人解数学题都有自己的解题思路,提高学习效率。许多数学题都是耐人寻味的。立体几何使我们了解空间的艺术、数学归纳法让我们领略证明的技巧……中国足球队主教练米卢诺维奇崇尚快乐足球,那么,我们不妨享受数学,体会数学所带来的乐趣。多思考,多享受,多收获,这就是我说的第三点。平时学习中,必须留相当一部分题目给自己充分思考,尤其是难题,哪怕想它一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解难题,只要经过充分思考,即使没有做出,整个思维过程也是有价值的。因为难题往往综合较大,能力性较强,对解题者连续发散思维的要求较高,所以解题者往往会有一个长时间的探索过程。在整个探索过程中,解题者不断寻找突破口,不断碰壁,不断调整思维功势,不断进展。与此同时,解题者将自己所学到的不少知识、技巧试用一番,起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解题者也通过做题,检验了自己掌握有关知识的程度,便于为此后的学习定下适当的目标。记得在《中学数学》杂志中有一个不等式证明题,颇有难度。我苦思冥想四个小时,终于得出了一个优于参考解答的解法。这令我欣喜若狂,当然也令我对此类不等式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这里顺便提一下,多思考是培养一个人数学综合能力的好方法,但有些同学往往忽视计算能力,疏于实践。尽管考试可以利用计算器,(竞赛中不能使用,)但计算器并不能完成代数式、解析式、三角式等运算。有的时候同学们解题思路正确,只是计算有误,导致最终出错,这是很可惜的。我不擅长解析几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解析几何的计算量大,如果用的方法不好,计算会更繁琐,更容易出现错误。愿读者和我共同努力,使自己具备过硬的计算能力。除了以上三点,我想,无论是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在复习迎考阶段,都要注意心态调整。一次考砸了,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知识未掌握牢固,可能是解题感觉不到位,可能是前面所说的计算错误,可能是状态不佳,可能是特殊原因,也可能是太想考好以致心态失衡。我觉得一个人的心态不应过度地为考分所影响,要时刻记住,充足的积累是发挥稳定的保证。平时刻苦钻研,考前复习中,抽出时间做一定量的中等......余下全文>>问题二:如何教5岁孩子学数学 如何教孩子学好数学 这是因为玩是幼儿的天性,同时也是儿童智力心理发育的一个重要过程。那么,在保证孩子快乐的同时如何教孩子学好数学呢?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对数学进行学习。 根据研究,5岁儿童的学习是跟游戏分不开的,是在游戏当中进行的。儿童总是把作业的任务当作游戏来完成的。例如,通过数学游戏就能更好地掌握计算。而且,儿童在做作业前,并不经常能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和任务,计划和预见学习目的的实现,如要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完成什么样的作业等等。在作业中,儿童感兴趣的是活动过程的本身,而不是力图去完成什么任务、实现什么目的。 但是现在5岁儿童在教育影响下,他们开始能把作业和游戏分开,虽然他们仍喜欢用游戏的方式来完成作业。但他们逐渐知道在做作业的时候不能随便游戏。而且,他们开始能对自己的能力采取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这种情况,在学前时期的后半期,才有可能把教学分为各种专门作业。在这些专门作业中,儿童更好地掌握了各种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学习的能力,这就为儿童进入小学从事正规学习作了准备。 近些年来,由于对学前儿童学习潜能的进一步认识,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早期教育的问题,由此也引起一些争论。有的人认为,幼儿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代,过了这个时期,就永远没有这样好的机会了。但也有人认为,如果过分强调这个时期,以为人的一生的心理的发展完全决定于幼儿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就无法弥补,这也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当然,不顾儿童的身心情况,让他们从事过分紧张的学习活动,超越限度地“促进”儿童的发展,肯定是有害的。问题三:怎么教小孩学数学 1.在家里给孩子辅导数学,问题要灵活多样,能激起孩子的思考。
好多家长给孩子辅导数学就是呆板的几道算题,这样孩子容易厌烦,会觉得数学没有兴趣。如3+7等于多少?7+3呢?8+2呢?这时你如果反过来编题:那两个数相加得10?这样的算式共有几个?如何判定你已经写完了?有规律吗?让孩子找到:0+10,1+9,2+8,3+7,……,10+0这一规律后,又提出那两个数的和等于11?这样的式子共有几个?然后提出两个数的和等于100,这样的算式能编出几道。这些问题可培养孩子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
有时,你做家务忙,但孩子要求你出一道题给他做,你可以在纸上画一个几何图形,叫孩子说说这个像什么?比如画一个圆,让孩子去想象。有的孩子说像大饼;像圆圆的月亮;像妈妈漂亮外衣的纽扣等等。只要是圆的,不管说什么都对,说得越多越好。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及观察力。
2.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编的题, 能让孩子体会生活,丰富生活知识。
养金鱼是小孩子挺喜欢的事。为让孩子做减法,可编制“金鱼缸中有5条金鱼,死了一条,还剩下几条?”有过养金鱼经验的孩子不一定就简单的回答4条,他要提出这条死了的金鱼捞出来了没有?这样他就有两个答案:4条或5条。多思考这样的问题可培养孩子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
在餐桌上,如果有一桌丰盛的菜,叫孩子把菜分为两类。按什么方法分,由孩子自己决定。特别是孩子多的时候,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高。分的方法很多:如按动、植物分,或按海产类或非海水类分,也可按炒菜、汤菜分;冷菜、热菜分等。做父母的要作适当的提示,让孩子学一点分类思想,还丰富了生活知识。
家里买来一袋绿豆,问孩子:你能知道这袋绿豆有几粒吗?如果一粒一粒数,当然是很费事的,你能想出好方法吗?(如:先秤出一两,数出这一两绿豆的粒数,然后秤出这袋绿豆的总重量,就可算出这袋绿豆的粒数。)又如怎样知道一本书中的每页纸的厚度等问题可培养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能动手操作的题,父母不要给出答案,让孩子去操作、体验、领悟。
为考孩子的智力,家长会给孩子提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有四个角,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孩子会脱口而出,3个。这时家长不要告诉孩子答案,要孩子亲手去剪一剪。一剪才发现有5个角。继续剪,看能不能剪出3个?当孩子沿着对角线剪得3 个角时,这高兴劲儿就不用提了。
如图,与孩子一起走路时,本该从A到B,B到C的道路上走,可孩子偏从花坛中从E到F穿过。问他为什么要这样走?孩子说:近!你怎么知道就近呢?要孩子回家动手画出图形,量一量,并比较EB+BF与的长度与EF的长度的大小。画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多做几次,让孩子领悟出“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等三边”。
孩子都看过能伸缩的活动推拉门或防盗窗,这些门或窗的结构是四边形的。问他们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而做成四边形呢?叫孩子用竹棒围一个四边形和三角形,然后压一压,看那个会变形。让孩子领悟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能领悟出某些结论,为创造发明打下基础。问题四:如何教孩子20以内学数学加减法 对于孩子学运算,提醒注意两点: 其一,学前儿童学计算,在于启蒙,主要是让孩子对计算有兴趣,活化头脑,发展思维,不在于要学得多,学得深,所以,不要追求运算的难度; 其二,要根据孩子的可能与需要施教,孩子们学数学是存在差异的,如果孩子有可能、有需要学,就应该施教,若孩子有困难、有反感,就不要强加于孩子。 关于学习进退位运算的做法,提供家长一些参考: 1、要练习10以内的运算,这是进位退位运算的基础,10以内的运算清楚了就好办,不然,10以后的运算就会糊涂。
2、要让孩子认识两位数数字的结构,分辨“十位”和“个位”,例如“14”,包含一个“10”,一个“4”,特别是十位的“1”,要明白它是代表“10”,只有搞清楚了,才能接受两位数的运算。
3、两位数的运算,适合将“横式”与“竖式”结合起来运算,竖式的十位与个位的关系更明显一些,不是给孩子讲这些“术语”,而是让孩子通过感性理解。
4、若孩子运算有困难,就提供小物品让孩子边摆弄边运算,例如,14减5不会算,就让孩子取14颗蚕豆辅助运算,学前儿童的思维是很具体的,要让孩子在需要的时候,运用
“实物”这个“拐棍”,有助于提高运算能力。
5、运算的进程要分步走,先练习2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搞清楚了以后,再进行进位和退位的运算。进位和退位的难度是较大的,不要着急 在教孩子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的时候,可以经常编一些小故事,让孩子参与其中,不知不觉孩子就学会了运算。而且,每次孩子都对这种小故事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学起加减运算来非常轻松。 比如,学习8的加减法,编了一个这样的小故事,其中经常和孩子互动一下,互相提问,甚至让孩子把故事编下去: 小猴子要买8个苹果送给奶奶。它来到市场上,看见红苹果挺诱人的,绿苹果也挺好的,于是,这两种苹果它一样买了几个。(红苹果买5个,绿苹果买几个?) 小猴子拎着装了8个苹果的框高高兴兴地往奶奶家走去。路上同小猪撞了一下,结果撞掉一个苹果,它们都不知道。(这时还剩几个苹果了?) 小猪是小猴子的好朋友,见到小猴很高兴。小猪说口渴了,小猴子就给小猪一个苹果解渴。(这时还剩几个苹果?) 看到小猪吃苹果吃得津津有味的,小猴子也想吃,于是它也拿了一个苹果吃了起来。(这时还剩几个苹果?) 突然,背后响起一声狮子的吼声:“吼——”不好了,狮子看见小猴子了,快跑啊!小猴子拎着框使劲往前跑,框里的苹果噼里啪啦地往外掉。 好不容易跑到奶奶家了,狮子也没有追来,小猴子终于松了口气。小猴子把苹
果送给奶奶,可是它往框里一看:“咦?怎么只剩下2个苹果了呢?” 奶奶听完小猴子讲的途中的遭遇后,哈哈笑了起来。奶奶对小猴子说:“你来了就是最好的礼物了!” 就这样,故事讲完了。讲的过程中我还不时让孩子算算还有几个苹果,而后面的遇到狮子的事情也是孩子自己编出来的。整个过程非常轻松,既让孩子开拓了思维,又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最近有个别家长反映幼儿加减法学不好,怎么 教也教不会,问老师该怎么办? 首先,我觉得家长不要太着急,幼儿学数学也是 有一个认知的过程的,就象幼儿学走路学说话一样的 ,是有年龄特点的,大班阶段只要求幼儿掌握十以内 的加减运算。而有的家长现在就要求孩子算20、30、 甚至100以内的加减法,我觉得是不合适的,这样无 异于揠苗助长。...余下全文>>问题五:儿童怎样学习数学 主要的原因是我弟弟.因为这本书是他的,被我拿来看的.
数学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从小到大都在为数学发愁.
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直到大学毕业,都离不开数学,数学几乎成了我生活的必需品.
更让我绝望的是上大学后的高等数学.为了帮我弟弟辅导数学,就去看了这本书.
以下就自己理解和感受谈谈自己的看法:
(摘自书中)
在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动向.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孩子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即使人们所熟知的,学生对于教师所讲的必须有一个“理解”或“消化”的过程,而所谓的“理解”就是指“被纳入到适当的图式之中”
,从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意义赋予的过程,即学习者必须依据自己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对教师所说的作出“解释”
,也即必须在新的学习材料与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任意的联系,从而使其获得确定的意义,也即对自己来说成为真正有意义的.由于任何真正的认识都是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
二:让数学教学去适应学生. 整本书提到的最多是问题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
,上课要从“生活情境”引入并展开.
读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新的概念——“街头数学”
.国外研究把大众生活中的数学称为“街头数学”
,事实上,数学不仅仅是教室中的活动,而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家庭、公园、商店里都可以是数学课堂.校外无论是买卖活动、建造房子活动,都有数学活动和数学知识.数学不仅仅是在学校中的书本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既是一种知识形式,又是一种思考方式.英国学者纳茨在研究中发现,一些学生对学校中的数学问题感到困难,许多教师认为是智力上一问题,事实并非如此,他们能很好的作出街头数学问题.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有一些孩子在计算加减乘除时存在很大问题,错误率极高,老师往往认为这样的孩子智力存在问题,而正是这样的学生在生活中却能正确并速度的进行货物的买卖,这种现象好像很难解释.纳茨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儿童在解决街头数学问题时使用的符号是不同的.他们在解决街头问题时用的是自己口头语言甚至直觉方式,而学校所教的是书面和符号方法.这两种符号系统之间的差异是街头数学与学校数学之间的本质差异,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所在.这一研究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并不是独立于他们所生活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一个体系.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具有紧密结合.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因努力去适应小学生特点,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更接近孩子的生活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促进孩子们在认知投入的同时有更多的情感投入.在课堂的组织中,要尽量让孩子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但是也不能只让学生进行街头数学的学习,必竟街头数学相对于学校数学来说很不规范,也不成体系,且有许多“街头数学问题”不是孩子们能解决的.正是因为这样,教师要做的就是要把街头数学问题进行改造后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里,使之既保留街头数学的现实性、有趣性和挑战性,也具备学校数学的规范性和抽象性.这样的数学才是师生共同感兴趣的数学.
三: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必须要有现实性、思考性和趣味性
问题解决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数学教育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曾提出“问题解决必须处于学校数学教学的中心”
.近来问题解决也成为我国数学教育的主题之一.本人也作了很多尝试,有的活动能圆满地......余下全文>>问题六:如何教6岁孩子学数学 教小孩子学数学,最好是用她喜欢的物件,增强她的的兴趣。还有不要用大人的观念来强迫她,可能你以为这些东西很简单,在她没有形成数的观念之前,你要认真观察她计算时的反应,尽力从她的观念出发加以引导不要急于向更多的数发展,现在要做的事主要是关于数的组成的认识,如:3里面包括1和2,5里面可包括:1、4或哗、3,对于数的组成没有认识,盲目向上发展,会让她觉得数学太难的!会打击她的积极性!这比什么都严重!!!!!要学20以内的加减,就必须对10的组成相当的熟悉。如:8+5小学的算法是:8与10还差2,于是从5里面分个2给8组成10,然而5分走2后,还有3,所以,和为13。这不是你教法则所能代替的认识过程。
好多家长给孩子辅导数学就是呆板的几道算题,这样孩子容易厌烦,会觉得数学没有兴趣。如3+7等于多少?7+3呢?8+2呢?这时你如果反过来编题:那两个数相加得10?这样的算式共有几个?如何判定你已经写完了?有规律吗?让孩子找到:0+10,1+9,2+8,3+7,……,10+0这一规律后,又提出那两个数的和等于11?这样的式子共有几个?然后提出两个数的和等于100,这样的算式能编出几道。这些问题可培养孩子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
有时,你做家务忙,但孩子要求你出一道题给他做,你可以在纸上画一个几何图形,叫孩子说说这个像什么?比如画一个圆,让孩子去想象。有的孩子说像大饼;像圆圆的月亮;像妈妈漂亮外衣的纽扣等等。只要是圆的,不管说什么都对,说得越多越好。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及观察力。
2.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编的题, 能让孩子体会生活,丰富生活知识。
养金鱼是小孩子挺喜欢的事。为让孩子做减法,可编制“金鱼缸中有5条金鱼,死了一条,还剩下几条?”有过养金鱼经验的孩子不一定就简单的回答4条,他要提出这条死了的金鱼捞出来了没有?这样他就有两个答案:4条或5条。多思考这样的问题可培养孩子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
在餐桌上,如果有一桌丰盛的菜,叫孩子把菜分为两类。按什么方法分,由孩子自己决定。特别是孩子多的时候,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高。分的方法很多:如按动、植物分,或按海产类或非海水类分,也可按炒菜、汤菜分;冷菜、热菜分等。做父母的要作适当的提示,让孩子学一点分类思想,还丰富了生活知识。
家里买来一袋绿豆,问孩子:你能知道这袋绿豆有几粒吗?如果一粒一粒数,当然是很费事的,你能想出好方法吗?(如:先秤出一两,数出这一两绿豆的粒数,然后秤出这袋绿豆的总重量,就可算出这袋绿豆的粒数。)又如怎样知道一本书中的每页纸的厚度等问题可培养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能动手操作的题,父母不要给出答案,让孩子去操作、体验、领悟。
为考孩子的智力,家长会给孩子提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有四个角,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孩子会脱口而出,3个。这时家长不要告诉孩子答案,要孩子亲手去剪一剪。一剪才发现有5个角。继续剪,看能不能剪出3个?当孩子沿着对角线剪得3 个角时,这高兴劲儿就不用提了。
如图,与孩子一起走路时,本该从A到B,B到C的道路上走,可孩子偏从花坛中从E到F穿过。问他为什么要这样走?孩子说:近!你怎么知道就近呢?要孩子回家动手画出图形,量一量,并比较EB+BF与的长度与EF的长度的大小。画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多做几次,让孩子领悟出“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等三边”。
孩子都看过能伸缩的活动推拉门或防盗窗,这些门或窗的结构是四边形的。问他们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而做成四边形呢?叫孩子用竹棒围一个四边形和三角形,然后压一压,看那个会变形。让孩子领悟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能领悟出某些结论,为创造发明打下基础。问题四:如何教孩子20以内学数学加减法 对于孩子学运算,提醒注意两点: 其一,学前儿童学计算,在于启蒙,主要是让孩子对计算有兴趣,活化头脑,发展思维,不在于要学得多,学得深,所以,不要追求运算的难度; 其二,要根据孩子的可能与需要施教,孩子们学数学是存在差异的,如果孩子有可能、有需要学,就应该施教,若孩子有困难、有反感,就不要强加于孩子。 关于学习进退位运算的做法,提供家长一些参考: 1、要练习10以内的运算,这是进位退位运算的基础,10以内的运算清楚了就好办,不然,10以后的运算就会糊涂。
2、要让孩子认识两位数数字的结构,分辨“十位”和“个位”,例如“14”,包含一个“10”,一个“4”,特别是十位的“1”,要明白它是代表“10”,只有搞清楚了,才能接受两位数的运算。
3、两位数的运算,适合将“横式”与“竖式”结合起来运算,竖式的十位与个位的关系更明显一些,不是给孩子讲这些“术语”,而是让孩子通过感性理解。
4、若孩子运算有困难,就提供小物品让孩子边摆弄边运算,例如,14减5不会算,就让孩子取14颗蚕豆辅助运算,学前儿童的思维是很具体的,要让孩子在需要的时候,运用
“实物”这个“拐棍”,有助于提高运算能力。
5、运算的进程要分步走,先练习2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搞清楚了以后,再进行进位和退位的运算。进位和退位的难度是较大的,不要着急 在教孩子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的时候,可以经常编一些小故事,让孩子参与其中,不知不觉孩子就学会了运算。而且,每次孩子都对这种小故事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学起加减运算来非常轻松。 比如,学习8的加减法,编了一个这样的小故事,其中经常和孩子互动一下,互相提问,甚至让孩子把故事编下去: 小猴子要买8个苹果送给奶奶。它来到市场上,看见红苹果挺诱人的,绿苹果也挺好的,于是,这两种苹果它一样买了几个。(红苹果买5个,绿苹果买几个?) 小猴子拎着装了8个苹果的框高高兴兴地往奶奶家走去。路上同小猪撞了一下,结果撞掉一个苹果,它们都不知道。(这时还剩几个苹果了?) 小猪是小猴子的好朋友,见到小猴很高兴。小猪说口渴了,小猴子就给小猪一个苹果解渴。(这时还剩几个苹果?) 看到小猪吃苹果吃得津津有味的,小猴子也想吃,于是它也拿了一个苹果吃了起来。(这时还剩几个苹果?) 突然,背后响起一声狮子的吼声:“吼——”不好了,狮子看见小猴子了,快跑啊!小猴子拎着框使劲往前跑,框里的苹果噼里啪啦地往外掉。 好不容易跑到奶奶家了,狮子也没有追来,小猴子终于松了口气。小猴子把苹
果送给奶奶,可是它往框里一看:“咦?怎么只剩下2个苹果了呢?” 奶奶听完小猴子讲的途中的遭遇后,哈哈笑了起来。奶奶对小猴子说:“你来了就是最好的礼物了!” 就这样,故事讲完了。讲的过程中我还不时让孩子算算还有几个苹果,而后面的遇到狮子的事情也是孩子自己编出来的。整个过程非常轻松,既让孩子开拓了思维,又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最近有个别家长反映幼儿加减法学不好,怎么 教也教不会,问老师该怎么办? 首先,我觉得家长不要太着急,幼儿学数学也是 有一个认知的过程的,就象幼儿学走路学说话一样的 ,是有年龄特点的,大班阶段只要求幼儿掌握十以内 的加减运算。而有的家长现在就要求孩子算20、30、 甚至100以内的加减法,我觉得是不合适的,这样无 异于揠苗助长。...余下全文>>问题五:儿童怎样学习数学 主要的原因是我弟弟.因为这本书是他的,被我拿来看的.
数学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从小到大都在为数学发愁.
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直到大学毕业,都离不开数学,数学几乎成了我生活的必需品.
更让我绝望的是上大学后的高等数学.为了帮我弟弟辅导数学,就去看了这本书.
以下就自己理解和感受谈谈自己的看法:
(摘自书中)
在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动向.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孩子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即使人们所熟知的,学生对于教师所讲的必须有一个“理解”或“消化”的过程,而所谓的“理解”就是指“被纳入到适当的图式之中”
,从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意义赋予的过程,即学习者必须依据自己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对教师所说的作出“解释”
,也即必须在新的学习材料与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任意的联系,从而使其获得确定的意义,也即对自己来说成为真正有意义的.由于任何真正的认识都是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
二:让数学教学去适应学生. 整本书提到的最多是问题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
,上课要从“生活情境”引入并展开.
读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新的概念——“街头数学”
.国外研究把大众生活中的数学称为“街头数学”
,事实上,数学不仅仅是教室中的活动,而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家庭、公园、商店里都可以是数学课堂.校外无论是买卖活动、建造房子活动,都有数学活动和数学知识.数学不仅仅是在学校中的书本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既是一种知识形式,又是一种思考方式.英国学者纳茨在研究中发现,一些学生对学校中的数学问题感到困难,许多教师认为是智力上一问题,事实并非如此,他们能很好的作出街头数学问题.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有一些孩子在计算加减乘除时存在很大问题,错误率极高,老师往往认为这样的孩子智力存在问题,而正是这样的学生在生活中却能正确并速度的进行货物的买卖,这种现象好像很难解释.纳茨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儿童在解决街头数学问题时使用的符号是不同的.他们在解决街头问题时用的是自己口头语言甚至直觉方式,而学校所教的是书面和符号方法.这两种符号系统之间的差异是街头数学与学校数学之间的本质差异,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所在.这一研究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并不是独立于他们所生活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一个体系.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具有紧密结合.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因努力去适应小学生特点,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更接近孩子的生活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促进孩子们在认知投入的同时有更多的情感投入.在课堂的组织中,要尽量让孩子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但是也不能只让学生进行街头数学的学习,必竟街头数学相对于学校数学来说很不规范,也不成体系,且有许多“街头数学问题”不是孩子们能解决的.正是因为这样,教师要做的就是要把街头数学问题进行改造后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里,使之既保留街头数学的现实性、有趣性和挑战性,也具备学校数学的规范性和抽象性.这样的数学才是师生共同感兴趣的数学.
三: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必须要有现实性、思考性和趣味性
问题解决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数学教育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曾提出“问题解决必须处于学校数学教学的中心”
.近来问题解决也成为我国数学教育的主题之一.本人也作了很多尝试,有的活动能圆满地......余下全文>>问题六:如何教6岁孩子学数学 教小孩子学数学,最好是用她喜欢的物件,增强她的的兴趣。还有不要用大人的观念来强迫她,可能你以为这些东西很简单,在她没有形成数的观念之前,你要认真观察她计算时的反应,尽力从她的观念出发加以引导不要急于向更多的数发展,现在要做的事主要是关于数的组成的认识,如:3里面包括1和2,5里面可包括:1、4或哗、3,对于数的组成没有认识,盲目向上发展,会让她觉得数学太难的!会打击她的积极性!这比什么都严重!!!!!要学20以内的加减,就必须对10的组成相当的熟悉。如:8+5小学的算法是:8与10还差2,于是从5里面分个2给8组成10,然而5分走2后,还有3,所以,和为13。这不是你教法则所能代替的认识过程。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