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对于现代战争是否还适应,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07 16:59
- 提问者网友:謫仙
- 2021-05-07 10:30
你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对于现代战争是否还适应,谈谈你的理解~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迟山
- 2021-05-07 10:48
正义是胜利者的宣言 胜利者总会让广大人民觉得自己是胜利的 而失败的哪一方是邪恶的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酒醒三更
- 2021-05-07 15:38
应该还适应。
- 2楼网友:风格不统一
- 2021-05-07 14:27
还是适应的
我们可以从两场战争来看:
1,1991年海湾战争,联军攻打伊拉克,迫使萨达姆退出科威特,虽说有美国利益的因素在里面,但是从公理上来说以美国为首的联军是正义的,美国成了正义的化身。这就是所谓的人和。
2,2003年伊拉克战争,美军入侵伊拉克,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片嘘声,事后美国不得不已已=以各种借口来推脱责任。这就是有违人和的最大表现
- 3楼网友:往事隔山水
- 2021-05-07 14:16
不适合。现在大军一动马上就有人知道
- 4楼网友:行雁书
- 2021-05-07 13:01
现在啊,我觉得影响还是有的,如果再大雾天气打战,对于空军是不利的
- 5楼网友:愁杀梦里人
- 2021-05-07 12:15
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对的意思。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
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关爱和保护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们聚积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人民所希望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孟子认为,这是行仁政的根本着眼点。做到了这一点,然后民心归服、天下归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战必胜矣”的主要原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