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的从众的研究范式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3 04:50
- 提问者网友:星軌
- 2021-03-02 21:24
从众的从众的研究范式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廢物販賣機
- 2021-03-02 22:26
研究从众有几种主要的经验方法,其中最早的是谢利夫( M. Sherif,1935)的研究,他的兴趣在于考查群体是怎样形成规范的。他利用自主运动效应,认为群体将会建立起成员愿意服从的规范。
让被试进入一个黑暗的房间,给被试看一个发光点,要求他判断光点移动的距离。事实上,光点是静止不动的,但是,对于在黑房间里,注视着光点的被试来说,光点似乎在移动,这种运动叫做自主运动效应(autokinetic effect),又称游动效应或似动错觉。被试所看到的运动距离因人而异,但对于一个特定的人来说则是一致的。
当个体报告了光点移动的估计距离之后,他同一个或两个新的被试再进入黑暗房间,继续估计光点移动距离,并大声报告估计距离,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其他群体成员都能听到。很有意思的是,群体成员的估计数逐渐接近,一段时间后,第一个个报告说,他看到了同其他组员一样的移动距离!。这样,虽然在开始的时候,组员对所知觉的移动距离判断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研究结束时,全体成员所报告的运动距离,已经很接近了。
谢利夫的研究发现,后来再要求被试单独在黑暗房间里判断运动道离时,他的估计与群体的最后估计距离基本相同。谢利夫认为,这些研究表明,在模糊的情景中,群体会逐步建立规范邢标准,并且各个群体成员会形成适合于群体信息影响或群体信息压力的观点。 阿希认为,谢利夫实验中的被试之所以从众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所要判断的刺激是模糊的。为此,阿希(S.E, Asch,19 51)设计了一个研究从众的独特方法,即将人们置于其他群体成员的意见之中,称为阿希实验。
当被试走进实验室时,已经有六个其他被试坐在那里了,他们都是实验助手 。因为其他人都是围着桌子坐的,真正被试也就挑了张桌子旁边的空位置坐下来。实验者进来告诉所有被试,这个实验是有关精确性和视知觉的。他向被试们显示了两张卡片。怎其中70张卡片上只有,P条线,另一张卡片有A、B、c三条线。单条线实-际上是25. 40厘米,A线段是22. 23厘米,B线段是25. 40厘米,c线段是20. 32厘米。实验者告诉被试说,他们的任务是要从三条线中找出与单线相匹配的长度相同的线段。倒数第二个回答的人是真正的被试。实验者要求每个被试轮着讲出匹配线条的字母,第一个被试讲“B”,,第二个被试也认为B战是正确的回答,下面四个被试都讲B,轮到那个真正的被试了真正的被试也说B。下一次尝试以同样的程序开始,实验者向被试显示了,5.08厘米的标准线条。在真正的被试之前的其他人都将5. 08厘米的线条与标准线条相匹配。真正的被试也这样做。下一次尝试中,实验者显示了一条 7. 62厘米的标准线条。其余三条线分剐是,A=9. 53厘米,B=10. 80厘米,C=:7. 62厘米:真正的被试认为7.62厘米是正确的回答,然后第一个被试报告说正确的答案是A线。真正的被试正在怀疑第一个被试哪儿出了毛病,’因为明显c是正确回答真正的被试可能正要嘲笑第一个被试时,第二个被试十分仔细地看了看线条,-说、“A线是正确的”。真正的被试惊讶的摇着椅背。”接着,在真正的被试前面的所有被试都坚定地报告说A线条是正确的答案, 此时轮到真正的被试。
这就是阿希设计研究从众的实验程序。实际上开头五个被试是都实验的“助手”,主试早就告诉他们该如何回答。在18次尝试中,有12次他们都一致地给出错误的回答。倒数第二个被试才是真正的被试。
阿希之所以采取线条判断的任务,因为他发现,当要求人们单独判断线条时,即没有群体影响时,他们几乎没有什么错误地就能完成任务。这个情景与谢利夫的情景是不同的。在谢利夫的研究中没有正确的答案:一个人所知觉的光点运动距离与另一个人所知觉的距离本身差别就很大。然而,阿希发现他的被试三分之一以上时间附和了群体不正确的观点,即使当他们知道群体是错误的,也会这样做。当面对群体一致的不正确观点时,绝大多数被试至少从众一次,只有四分之一被试能够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 (一)个体的处境
当个体期望将来还需要与该群体交往,与个体认为将来不会再与该群体交往相比,前者更会从众。当个人认为该群体对他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与个体认为该群体对他没有什么吸引力相比,前者更会从众。个体在群体中所处地位相对较低,与个体在群体中处于较高地位相比,前者更会从众。另外,权威人士的行为有较大的影响力(Driskell& Mullen,19 90)。并且,当个体感觉到群体对他没有完接受时更会从众。这类个体主要是从众于群体的规范性压力,因为他们主要关心的是群体是否能接纳他们,而不是为了从群体那里得到信息。阿希(1956)的研究也发现,自尊水平较低的被试从众可能性更大。因为他们担心受到群体的拒绝和惩罚。
(二)个体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他就不大可能去从众。例如,罗森伯格的实验(19 61)中,让一半被试得到结果反馈,这些反馈表明,他们对于判断线条的长度有较高的能力;而另一半被试听到的反馈说,他们的判断能力较差。然后,让被试处于阿希式的实验情景中,那些认为他们有能力完成任务的被试,比那些认为无能力完成任务的被试从众程度要低。虽然在罗森伯格的研究中,规范性压力可能影响被试的反应,但是信息性压力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个体认为他在完成某个任务方面能力低下,他就倾向于从群体那里获得信息,而认为自己能力较高的被试这种倾向就比较微弱。
(三)性别差异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从众行为,不同性别的从众行为在各个国家略有不同,但基本一致,女性比男性更易从众。这种在从众方面的性别差异被认为是由“社会化过程”引起的(Eagly,1987)。因为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们往往教育男孩要“成为一个独立思考者”,“凡事要依靠自己”,而在培养女性时却不强调这些内容。
(四)文化差异
个体的文化背景会影响从众行为。一些跨文化研究发现,某些民族比其他民族更易产生从众行为。举例来说,米尔格拉姆(19 61,1971)对挪威和法国被试进行的研究表明,社会化影响了从众行为。与法国被试相比,挪威被试频率很高地一致从众,这些结果指出,从众行为受到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的影响。 (一)群体的规模
阿希(19 51)对群体的规模如何影响从众十分感兴趣。为了研究这个问题,他改变了真正的被试所处的群体人数,用l,2,3,4,……,8和15个“助手”来进行实验。阿希发现,当群体规模增加至由 4个“助手”组成时,从众程度增加了。在要求对线段进行比较的实验中,当被试只受到一个人的反对时,他的意见基本上不受影响;当面临着两个以上的反对者时,他的从众性会大大增加,并倾向于对群体的压力让步,有将近13%的次数,被试的回答是错误的;当面临 3个人的多数时,实验对象的错误接近33%;在面临 4个人的多数时,实验对象的错误最多达到35%,随后的从众量就持平了。所以,人数是15人组成的群体,从众的程度与3人或4人组成的群体相差无几。
这些发现看起来似乎难以理解,但是,如果用我们前述的信息性和规范性群体压力来考察,就一目了然。如果个体是对群体规范性压力作出反应的话,他们主要关心群体是如何反应的,然后模仿这种反应。当五个人的群体中其余四人都以一致的方式做出某种行为,他就很容易了解规范是什么。‘对他来说,群体规模的增加另没有使辨别群体规范变得更困难。所以,从规范性影响角度上,当群体的规模增加到 4人以上,人们不能期望从众程度也会相应增加。另一方面,如果个体主要关心的是从群体那里获得信息的话,给出肯定回答的人数越多,,真正的被试对这个答案的正确性信心也越足。所以,当信息的影响发挥作用时,我们认为群体规范与从众有着线性的关系,群体规模越大,从众的程度也越大。而阿希用的是十分简单的实验任务,为了找到正确答案,个体不需要从群体处获得许多信息。因为四个左右成员的回答,就足以使他知道规范是什么了。
(二)群体的一致性
一般情况下,群体一致性水平越高,群体的凝聚力越大,从众的压力也越大,人们的从众行为就越有可能发生( M. M. Hogg,1992)。相反,群体的分歧有损于群体的力量,同样有损于迫使成员从众的力量。
三、任务的特点
为了回答被试对某些任务要比另一些任务是否更易产生从众行为这个问题,社会心理学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特别是模糊的、困难的任务与较容易的、较清楚的任务相比,人们在完成前者时表现出更多的从众行为。
当任务是困难的或者是模糊的时候,被试就把群体作为信息的来源;当任务比较容易或者清楚时,较容易或者清楚时,在从众中,群体的规范性压力应起着主要作用,因为此时,被试不再需要答案是否正确的信息。于是,人们可以看到,任务的性质不仅决定了从众程度,而且也影响了个体将要对之反应的群体压力的形式。
其次,当任务要求个体在听到其他群体成员反应之前,私下记录自己最初的反应时,从众减弱了。
再次。当问题涉及说出对图画的个人偏爱,与任务是要在观点中找到一个正确答案相比,前一种情况下,被试表现出较少;少的从众。其他研究者也发现,在观点项目方面比视觉刺激方面,被试表现出更多的从众行为。个人的偏爱和视觉刺激的一个共同点是这两种形式都不需要社会现实性。
让被试进入一个黑暗的房间,给被试看一个发光点,要求他判断光点移动的距离。事实上,光点是静止不动的,但是,对于在黑房间里,注视着光点的被试来说,光点似乎在移动,这种运动叫做自主运动效应(autokinetic effect),又称游动效应或似动错觉。被试所看到的运动距离因人而异,但对于一个特定的人来说则是一致的。
当个体报告了光点移动的估计距离之后,他同一个或两个新的被试再进入黑暗房间,继续估计光点移动距离,并大声报告估计距离,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其他群体成员都能听到。很有意思的是,群体成员的估计数逐渐接近,一段时间后,第一个个报告说,他看到了同其他组员一样的移动距离!。这样,虽然在开始的时候,组员对所知觉的移动距离判断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研究结束时,全体成员所报告的运动距离,已经很接近了。
谢利夫的研究发现,后来再要求被试单独在黑暗房间里判断运动道离时,他的估计与群体的最后估计距离基本相同。谢利夫认为,这些研究表明,在模糊的情景中,群体会逐步建立规范邢标准,并且各个群体成员会形成适合于群体信息影响或群体信息压力的观点。 阿希认为,谢利夫实验中的被试之所以从众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所要判断的刺激是模糊的。为此,阿希(S.E, Asch,19 51)设计了一个研究从众的独特方法,即将人们置于其他群体成员的意见之中,称为阿希实验。
当被试走进实验室时,已经有六个其他被试坐在那里了,他们都是实验助手 。因为其他人都是围着桌子坐的,真正被试也就挑了张桌子旁边的空位置坐下来。实验者进来告诉所有被试,这个实验是有关精确性和视知觉的。他向被试们显示了两张卡片。怎其中70张卡片上只有,P条线,另一张卡片有A、B、c三条线。单条线实-际上是25. 40厘米,A线段是22. 23厘米,B线段是25. 40厘米,c线段是20. 32厘米。实验者告诉被试说,他们的任务是要从三条线中找出与单线相匹配的长度相同的线段。倒数第二个回答的人是真正的被试。实验者要求每个被试轮着讲出匹配线条的字母,第一个被试讲“B”,,第二个被试也认为B战是正确的回答,下面四个被试都讲B,轮到那个真正的被试了真正的被试也说B。下一次尝试以同样的程序开始,实验者向被试显示了,5.08厘米的标准线条。在真正的被试之前的其他人都将5. 08厘米的线条与标准线条相匹配。真正的被试也这样做。下一次尝试中,实验者显示了一条 7. 62厘米的标准线条。其余三条线分剐是,A=9. 53厘米,B=10. 80厘米,C=:7. 62厘米:真正的被试认为7.62厘米是正确的回答,然后第一个被试报告说正确的答案是A线。真正的被试正在怀疑第一个被试哪儿出了毛病,’因为明显c是正确回答真正的被试可能正要嘲笑第一个被试时,第二个被试十分仔细地看了看线条,-说、“A线是正确的”。真正的被试惊讶的摇着椅背。”接着,在真正的被试前面的所有被试都坚定地报告说A线条是正确的答案, 此时轮到真正的被试。
这就是阿希设计研究从众的实验程序。实际上开头五个被试是都实验的“助手”,主试早就告诉他们该如何回答。在18次尝试中,有12次他们都一致地给出错误的回答。倒数第二个被试才是真正的被试。
阿希之所以采取线条判断的任务,因为他发现,当要求人们单独判断线条时,即没有群体影响时,他们几乎没有什么错误地就能完成任务。这个情景与谢利夫的情景是不同的。在谢利夫的研究中没有正确的答案:一个人所知觉的光点运动距离与另一个人所知觉的距离本身差别就很大。然而,阿希发现他的被试三分之一以上时间附和了群体不正确的观点,即使当他们知道群体是错误的,也会这样做。当面对群体一致的不正确观点时,绝大多数被试至少从众一次,只有四分之一被试能够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 (一)个体的处境
当个体期望将来还需要与该群体交往,与个体认为将来不会再与该群体交往相比,前者更会从众。当个人认为该群体对他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与个体认为该群体对他没有什么吸引力相比,前者更会从众。个体在群体中所处地位相对较低,与个体在群体中处于较高地位相比,前者更会从众。另外,权威人士的行为有较大的影响力(Driskell& Mullen,19 90)。并且,当个体感觉到群体对他没有完接受时更会从众。这类个体主要是从众于群体的规范性压力,因为他们主要关心的是群体是否能接纳他们,而不是为了从群体那里得到信息。阿希(1956)的研究也发现,自尊水平较低的被试从众可能性更大。因为他们担心受到群体的拒绝和惩罚。
(二)个体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他就不大可能去从众。例如,罗森伯格的实验(19 61)中,让一半被试得到结果反馈,这些反馈表明,他们对于判断线条的长度有较高的能力;而另一半被试听到的反馈说,他们的判断能力较差。然后,让被试处于阿希式的实验情景中,那些认为他们有能力完成任务的被试,比那些认为无能力完成任务的被试从众程度要低。虽然在罗森伯格的研究中,规范性压力可能影响被试的反应,但是信息性压力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个体认为他在完成某个任务方面能力低下,他就倾向于从群体那里获得信息,而认为自己能力较高的被试这种倾向就比较微弱。
(三)性别差异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从众行为,不同性别的从众行为在各个国家略有不同,但基本一致,女性比男性更易从众。这种在从众方面的性别差异被认为是由“社会化过程”引起的(Eagly,1987)。因为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们往往教育男孩要“成为一个独立思考者”,“凡事要依靠自己”,而在培养女性时却不强调这些内容。
(四)文化差异
个体的文化背景会影响从众行为。一些跨文化研究发现,某些民族比其他民族更易产生从众行为。举例来说,米尔格拉姆(19 61,1971)对挪威和法国被试进行的研究表明,社会化影响了从众行为。与法国被试相比,挪威被试频率很高地一致从众,这些结果指出,从众行为受到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的影响。 (一)群体的规模
阿希(19 51)对群体的规模如何影响从众十分感兴趣。为了研究这个问题,他改变了真正的被试所处的群体人数,用l,2,3,4,……,8和15个“助手”来进行实验。阿希发现,当群体规模增加至由 4个“助手”组成时,从众程度增加了。在要求对线段进行比较的实验中,当被试只受到一个人的反对时,他的意见基本上不受影响;当面临着两个以上的反对者时,他的从众性会大大增加,并倾向于对群体的压力让步,有将近13%的次数,被试的回答是错误的;当面临 3个人的多数时,实验对象的错误接近33%;在面临 4个人的多数时,实验对象的错误最多达到35%,随后的从众量就持平了。所以,人数是15人组成的群体,从众的程度与3人或4人组成的群体相差无几。
这些发现看起来似乎难以理解,但是,如果用我们前述的信息性和规范性群体压力来考察,就一目了然。如果个体是对群体规范性压力作出反应的话,他们主要关心群体是如何反应的,然后模仿这种反应。当五个人的群体中其余四人都以一致的方式做出某种行为,他就很容易了解规范是什么。‘对他来说,群体规模的增加另没有使辨别群体规范变得更困难。所以,从规范性影响角度上,当群体的规模增加到 4人以上,人们不能期望从众程度也会相应增加。另一方面,如果个体主要关心的是从群体那里获得信息的话,给出肯定回答的人数越多,,真正的被试对这个答案的正确性信心也越足。所以,当信息的影响发挥作用时,我们认为群体规范与从众有着线性的关系,群体规模越大,从众的程度也越大。而阿希用的是十分简单的实验任务,为了找到正确答案,个体不需要从群体处获得许多信息。因为四个左右成员的回答,就足以使他知道规范是什么了。
(二)群体的一致性
一般情况下,群体一致性水平越高,群体的凝聚力越大,从众的压力也越大,人们的从众行为就越有可能发生( M. M. Hogg,1992)。相反,群体的分歧有损于群体的力量,同样有损于迫使成员从众的力量。
三、任务的特点
为了回答被试对某些任务要比另一些任务是否更易产生从众行为这个问题,社会心理学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特别是模糊的、困难的任务与较容易的、较清楚的任务相比,人们在完成前者时表现出更多的从众行为。
当任务是困难的或者是模糊的时候,被试就把群体作为信息的来源;当任务比较容易或者清楚时,较容易或者清楚时,在从众中,群体的规范性压力应起着主要作用,因为此时,被试不再需要答案是否正确的信息。于是,人们可以看到,任务的性质不仅决定了从众程度,而且也影响了个体将要对之反应的群体压力的形式。
其次,当任务要求个体在听到其他群体成员反应之前,私下记录自己最初的反应时,从众减弱了。
再次。当问题涉及说出对图画的个人偏爱,与任务是要在观点中找到一个正确答案相比,前一种情况下,被试表现出较少;少的从众。其他研究者也发现,在观点项目方面比视觉刺激方面,被试表现出更多的从众行为。个人的偏爱和视觉刺激的一个共同点是这两种形式都不需要社会现实性。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