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大乘佛法是否佛所说?
答案:6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15 22:43
- 提问者网友:感性作祟
- 2021-11-15 10:39
究竟大乘佛法是否佛所说?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何以畏孤独
- 2021-11-15 11:32
学佛修道,要修在当下,悟在当下,觉在当下,用在当下。修证佛法是一个圆满的次第,小乘 二乘 大乘始教 大乘圆教教理都要通达,需要哪一乘就用哪一乘的法 ,法是手段不是目的,你学法的目地是什么?难道谁说的重要吗?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拾荒鲤
- 2021-11-15 15:25
你好!知道你的烦恼,我能体会,佛总是应机说法,因此往往一种说法不同经典说法不一,对于尚未得到正法眼净的我们,的确会产生疑惑。不仅你有疑惑,一千五百年前的唐玄奘法师也有此疑惑,所以他要为众生西天求取真经,经历千辛万苦、九磨十难、种种不可言喻的各种苦难,从印度有名的那烂陀寺取回大乘佛法三藏。其实不只是他一个人,不只有多少僧人曾踏上丝绸之路,为渴望正法的众生请命,有首诗写得好:
晋宋梁齐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若不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其实,最终彻底解脱了玄奘法师疑惑的烦恼心的一部经论就是弥勒菩萨著的一百卷《瑜伽师地论》,这部论的序言就写到著论的因缘有两个:一是为了破除一切外道的邪论,二是消除佛教徒的疑惑,使他们树立对佛法的闻思慧。这部经论涵盖了佛法的方方面面的抉择智,是一部佛法的智慧宝典。
只有自己努力深入经论才能解除自己的疑惑,如果没有时间作深入研究的话,建议你听听如昆法师的《瑜伽师地论》讲记,一定会受益匪浅。
晋宋梁齐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若不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其实,最终彻底解脱了玄奘法师疑惑的烦恼心的一部经论就是弥勒菩萨著的一百卷《瑜伽师地论》,这部论的序言就写到著论的因缘有两个:一是为了破除一切外道的邪论,二是消除佛教徒的疑惑,使他们树立对佛法的闻思慧。这部经论涵盖了佛法的方方面面的抉择智,是一部佛法的智慧宝典。
只有自己努力深入经论才能解除自己的疑惑,如果没有时间作深入研究的话,建议你听听如昆法师的《瑜伽师地论》讲记,一定会受益匪浅。
- 2楼网友:雾月
- 2021-11-15 15:12
阿弥陀佛!
君尝闻金刚经上有言:一切法皆是佛法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又言: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妙法莲花经有义:大乘小乘中乘都为一最上乘所说。
法是没有大小乘的,佛法是心地法门,当以恭敬心,诚心来对待,不能以目前世间的考证学来对待,佛法真的是不可思不可议的,是真不可思议的法!更何况用考古的方式来研究佛法!那个仅仅是世间学问,是生灭的有为法罢了。君尝不闻当年大乘结集为阿难,弥勒菩萨,文殊菩萨乎?
诸佛密意,诸法密意,实为妙难思,君曾闻历代有梦中得经而不传只怕后世
出伪法乎?若大乘经典这么不可思议的法非佛所说,那么又是谁能说得出这样的法呢?!
君尝闻金刚经上有言:一切法皆是佛法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又言: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妙法莲花经有义:大乘小乘中乘都为一最上乘所说。
法是没有大小乘的,佛法是心地法门,当以恭敬心,诚心来对待,不能以目前世间的考证学来对待,佛法真的是不可思不可议的,是真不可思议的法!更何况用考古的方式来研究佛法!那个仅仅是世间学问,是生灭的有为法罢了。君尝不闻当年大乘结集为阿难,弥勒菩萨,文殊菩萨乎?
诸佛密意,诸法密意,实为妙难思,君曾闻历代有梦中得经而不传只怕后世
出伪法乎?若大乘经典这么不可思议的法非佛所说,那么又是谁能说得出这样的法呢?!
- 3楼网友:深街酒徒
- 2021-11-15 13:43
大乘佛法是佛亲说。
有些人慧根多一些,佛陀就为之说大乘佛法,有些慧根浅薄,听到的就是小乘佛法。就好比上学,先小班,小学,然后是中学,大学。佛法也是这样,普通人先打打基础,然后再学深一些的学问。佛法无大小,凡夫自生分别罢了。
大乘小乘佛法都是佛陀同时所说,同一法会中不同根性的人听到也不同。
人生如梦,如果你却将梦境作真,岂不是离道远矣!
南无阿弥陀佛!
有些人慧根多一些,佛陀就为之说大乘佛法,有些慧根浅薄,听到的就是小乘佛法。就好比上学,先小班,小学,然后是中学,大学。佛法也是这样,普通人先打打基础,然后再学深一些的学问。佛法无大小,凡夫自生分别罢了。
大乘小乘佛法都是佛陀同时所说,同一法会中不同根性的人听到也不同。
人生如梦,如果你却将梦境作真,岂不是离道远矣!
南无阿弥陀佛!
- 4楼网友:酒安江南
- 2021-11-15 13:17
楼主 您好~
其实阿含经中处处引说大乘佛法的蛛丝马迹是很多的,但是由於二乘人、乃至阿罗汉结集的四阿含,因为他们对於大乘法还未实证,还没有成就念心所(亲证而心得决定并且忆念不失)。所以结集出来的四阿含,虽然有大乘法的蛛丝马迹,然而确无法细说,也无法将深细的实证次第与方法宣说。当然,
阿难与文殊等大菩萨才会在阿罗汉们结集后,才重新结集般若与方等系列经典,将大乘法义更详细的呈现。
今略举四阿含经文如下,证实在阿含经中,早已隐说大乘法,而非大小乘法有所矛盾:
杂阿含经卷十二296经: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因缘法及缘生法。云何为因缘法。...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 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谓缘生故有老病死忧悲苦恼。此等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尔; 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如是随顺缘起,是名缘生法」
众所皆知,佛法乃真实法,而此处宣说的因缘法中, 佛说"此法常住",最后又呼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 后学给诸位个敲门砖:
因缘法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一直到无明为缘而有一世又一世的苦,这些其实都是无常法,怎麼能说是真实常住呢? 再者,而且,阿含中 佛所开示的无余涅盘是必须灭尽五阴自我、不在出生三界,才是涅盘,可是五阴灭尽之后,怎麼会是常住,是什麼常住呢? 诸位先看二段经文:
中阿含长寿王品、净不动道经:<世尊告曰: 阿难!多文圣弟子作如是观,...若自己有者,是生、是老、是病、是死,阿难!若有此法,一切灭尽无余,不复有者,彼则无生,无老病死。圣如是观:若有者必是解脱法,若有无余涅盘者,是名甘露。>
增一阿含经卷十六:<世尊告曰:云何比丘….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如世尊教,我等族性子之所以出家学道者,以求无为道、灭五阴身,是以学道。>
其实这类似的经文在阿含中处处可见: 灭尽五阴、名色,才是真正实证无余涅盘,然而大家难到都没想过: 灭尽一切法,怎麼还能称为常住呢? 到底是什麼常住? 什麼真实? 五阴身完全灭尽无余,他还能在三界中吗? 当然不可能了,那麼灭尽一切法后,到底为什麼说为是真实常住呢? 这点,所有学习南传佛法的修行者都应当注意才是,否则如此灭尽一切,与断灭外道差别何在呢?
因此,在杂阿含经卷二十六:<有因故有生死,因永尽者则无生死无明大暗聚障碍,谁般涅盘?>
佛不也这麼开示了,灭尽一切后,又是谁涅盘了? 五阴自我都灭尽了,那诸位你们还能说有谁入涅盘了吗? 如果说入涅盘的话,一定是有个我才能入,可是五阴自我都灭尽无余了,怎麼能说谁涅盘了呢?
因此,后学在此提出呼吁,对於四阿含的修证,真的要密切注意,否则若是自以为懂了,往往误会大乘法与二乘法有所差别,乃至误会二乘解脱实证的标的。
接著,后学在举出阿含中隐说大乘法的部分:
《长阿含》卷十,第十三经《大缘方便经》佛云:「阿难,若使无眼、无色、无眼识者,宁有触不?」答曰:「无也。」「若无耳声耳识、鼻香鼻识、舌味舌识、身触身识、意法意识者,宁有触不?」答曰:「无也。」
「阿难,缘识有名色,此为何义?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若识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若识出胎,婴孩坏败,名色得增长不?」答曰:「无也。」「阿难,若无识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阿难,我以是缘,知名色由识,缘识有名色。我所说者,义在於此。」
「阿难,是故名色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大苦阴集。阿难,齐是为语,齐是为应,齐是为限,齐是为演说,齐是为智观,齐是为众生。阿难,诸比丘於此法中如实正观,无漏心解脱。阿难,此比丘当名为慧解脱。」
四阿含所说的名色,即是五阴: 名乃受想行识、色乃色阴、有时指受精卵(羯罗蓝)。因此, 佛於此经已经明确开演: 必须有个入胎识入住母胎,才能长养此世的五阴身,然而五阴中已有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识),试问: 此入胎识是什麼? 南传佛法所开示的心识往往也只有六识心,可是在阿含却已经提到六识乃至五阴身的源头,还有个入胎识。这个识既然是出生六识的识,当然不可能摄属六识,那是哪个识呢?
而在此经后段又有提到十因缘法,从生老病死、一直到名色,而名色的背后还有个识,有智慧的学人,当然不会把这个识当成意识了,因为六识或意识都是摄属於名色中,怎麼会有意识(其余五识亦同)出生意识自己的道理呢?
接著在举十因缘法的经文: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这边已经很明显的提到了: 识有故名色有,而且"其识而还不能过彼",换句话说,这个出生名色的入胎识,已经是一切法的根源了,在过去就没有法可说了,也就是此入胎识已经是万法本源,若还有法,则 佛必然会开示入胎识由何出生、由何而有。
所已将阿含经贯串起来:
大乘法的宗旨: 万法唯识---此识又名入胎识、又名如来藏、又名真如佛心,乃万法、一切法之本源,一切法(五阴名色乃至世间一切法)皆由此心出。
试问: 大小乘有何矛盾之处?
楼主乃至诸位学人若能细读,必然能知四阿含中确实已经隐说万法本源,而且也是俱足宣说常乐我净。后学在点一下:
前面所举不是提到了: 五阴名色灭尽不在出生才是无余涅盘,然而五阴灭尽后,为什麼说是常驻、为什麼说是真实、为什麼说是如,这边虽然没有明讲,但是站在大乘法来看,其实非常明白: 五阴名色灭尽后,入胎识(真如佛心)仍然常住不坏、仍然真实性如金刚、如如不动。这与常乐我净丝毫没有矛盾。 常者: 入胎识真如佛心常住不坏;乐者: 入胎识真如佛心本不与烦恼相应、止息一切苦恼;我者: 我乃自在、自主之意,入胎识真如佛心乃万法本源,当然才是真我,可是这真我却不是一般凡夫所认知的我;净者: 入胎识真如佛心本自清净。
说得更明白点,六祖开悟的时候,所悟的心就是入胎识,所以才说:
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与阿含所说的入胎识体性完全符合,也与大乘法所说的真如佛心无二无别。
最后劝勉大众,当依法不依人,当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大小乘本无矛盾,只差别於实证的深浅不同。
其实阿含经中处处引说大乘佛法的蛛丝马迹是很多的,但是由於二乘人、乃至阿罗汉结集的四阿含,因为他们对於大乘法还未实证,还没有成就念心所(亲证而心得决定并且忆念不失)。所以结集出来的四阿含,虽然有大乘法的蛛丝马迹,然而确无法细说,也无法将深细的实证次第与方法宣说。当然,
阿难与文殊等大菩萨才会在阿罗汉们结集后,才重新结集般若与方等系列经典,将大乘法义更详细的呈现。
今略举四阿含经文如下,证实在阿含经中,早已隐说大乘法,而非大小乘法有所矛盾:
杂阿含经卷十二296经:
「尔时 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因缘法及缘生法。云何为因缘法。...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 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谓缘生故有老病死忧悲苦恼。此等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尔; 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如是随顺缘起,是名缘生法」
众所皆知,佛法乃真实法,而此处宣说的因缘法中, 佛说"此法常住",最后又呼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 后学给诸位个敲门砖:
因缘法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一直到无明为缘而有一世又一世的苦,这些其实都是无常法,怎麼能说是真实常住呢? 再者,而且,阿含中 佛所开示的无余涅盘是必须灭尽五阴自我、不在出生三界,才是涅盘,可是五阴灭尽之后,怎麼会是常住,是什麼常住呢? 诸位先看二段经文:
中阿含长寿王品、净不动道经:<世尊告曰: 阿难!多文圣弟子作如是观,...若自己有者,是生、是老、是病、是死,阿难!若有此法,一切灭尽无余,不复有者,彼则无生,无老病死。圣如是观:若有者必是解脱法,若有无余涅盘者,是名甘露。>
增一阿含经卷十六:<世尊告曰:云何比丘….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如世尊教,我等族性子之所以出家学道者,以求无为道、灭五阴身,是以学道。>
其实这类似的经文在阿含中处处可见: 灭尽五阴、名色,才是真正实证无余涅盘,然而大家难到都没想过: 灭尽一切法,怎麼还能称为常住呢? 到底是什麼常住? 什麼真实? 五阴身完全灭尽无余,他还能在三界中吗? 当然不可能了,那麼灭尽一切法后,到底为什麼说为是真实常住呢? 这点,所有学习南传佛法的修行者都应当注意才是,否则如此灭尽一切,与断灭外道差别何在呢?
因此,在杂阿含经卷二十六:<有因故有生死,因永尽者则无生死无明大暗聚障碍,谁般涅盘?>
佛不也这麼开示了,灭尽一切后,又是谁涅盘了? 五阴自我都灭尽了,那诸位你们还能说有谁入涅盘了吗? 如果说入涅盘的话,一定是有个我才能入,可是五阴自我都灭尽无余了,怎麼能说谁涅盘了呢?
因此,后学在此提出呼吁,对於四阿含的修证,真的要密切注意,否则若是自以为懂了,往往误会大乘法与二乘法有所差别,乃至误会二乘解脱实证的标的。
接著,后学在举出阿含中隐说大乘法的部分:
《长阿含》卷十,第十三经《大缘方便经》佛云:「阿难,若使无眼、无色、无眼识者,宁有触不?」答曰:「无也。」「若无耳声耳识、鼻香鼻识、舌味舌识、身触身识、意法意识者,宁有触不?」答曰:「无也。」
「阿难,缘识有名色,此为何义?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若识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若识出胎,婴孩坏败,名色得增长不?」答曰:「无也。」「阿难,若无识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阿难,我以是缘,知名色由识,缘识有名色。我所说者,义在於此。」
「阿难,是故名色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大苦阴集。阿难,齐是为语,齐是为应,齐是为限,齐是为演说,齐是为智观,齐是为众生。阿难,诸比丘於此法中如实正观,无漏心解脱。阿难,此比丘当名为慧解脱。」
四阿含所说的名色,即是五阴: 名乃受想行识、色乃色阴、有时指受精卵(羯罗蓝)。因此, 佛於此经已经明确开演: 必须有个入胎识入住母胎,才能长养此世的五阴身,然而五阴中已有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识),试问: 此入胎识是什麼? 南传佛法所开示的心识往往也只有六识心,可是在阿含却已经提到六识乃至五阴身的源头,还有个入胎识。这个识既然是出生六识的识,当然不可能摄属六识,那是哪个识呢?
而在此经后段又有提到十因缘法,从生老病死、一直到名色,而名色的背后还有个识,有智慧的学人,当然不会把这个识当成意识了,因为六识或意识都是摄属於名色中,怎麼会有意识(其余五识亦同)出生意识自己的道理呢?
接著在举十因缘法的经文: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这边已经很明显的提到了: 识有故名色有,而且"其识而还不能过彼",换句话说,这个出生名色的入胎识,已经是一切法的根源了,在过去就没有法可说了,也就是此入胎识已经是万法本源,若还有法,则 佛必然会开示入胎识由何出生、由何而有。
所已将阿含经贯串起来:
大乘法的宗旨: 万法唯识---此识又名入胎识、又名如来藏、又名真如佛心,乃万法、一切法之本源,一切法(五阴名色乃至世间一切法)皆由此心出。
试问: 大小乘有何矛盾之处?
楼主乃至诸位学人若能细读,必然能知四阿含中确实已经隐说万法本源,而且也是俱足宣说常乐我净。后学在点一下:
前面所举不是提到了: 五阴名色灭尽不在出生才是无余涅盘,然而五阴灭尽后,为什麼说是常驻、为什麼说是真实、为什麼说是如,这边虽然没有明讲,但是站在大乘法来看,其实非常明白: 五阴名色灭尽后,入胎识(真如佛心)仍然常住不坏、仍然真实性如金刚、如如不动。这与常乐我净丝毫没有矛盾。 常者: 入胎识真如佛心常住不坏;乐者: 入胎识真如佛心本不与烦恼相应、止息一切苦恼;我者: 我乃自在、自主之意,入胎识真如佛心乃万法本源,当然才是真我,可是这真我却不是一般凡夫所认知的我;净者: 入胎识真如佛心本自清净。
说得更明白点,六祖开悟的时候,所悟的心就是入胎识,所以才说:
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与阿含所说的入胎识体性完全符合,也与大乘法所说的真如佛心无二无别。
最后劝勉大众,当依法不依人,当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大小乘本无矛盾,只差别於实证的深浅不同。
- 5楼网友:由着我着迷
- 2021-11-15 12:55
当时释迦牟尼佛给一小部分人(就是所谓的上部座弟子)讲法的时候讲过更高的佛法,后来的弟子在整理的时候把它整理了出来,但是都已经不是释迦牟尼的原话了,里面有很多僧人的话也被当作佛法了。
修佛有八万四千法门,佛陀也说过不二法门,为了保持自己的这一法门,在当时的情况下采取了很多特别的方法,比如说其他法门是外道等等,所以很多事情就是这样过来的。
个人意见,佛法是需要修的,不能当成一门学问,不要去深究那些渊源了,如果你真的有修成的那一天,不用你去研究,你自己就可以看到历史的真相了。
修佛有八万四千法门,佛陀也说过不二法门,为了保持自己的这一法门,在当时的情况下采取了很多特别的方法,比如说其他法门是外道等等,所以很多事情就是这样过来的。
个人意见,佛法是需要修的,不能当成一门学问,不要去深究那些渊源了,如果你真的有修成的那一天,不用你去研究,你自己就可以看到历史的真相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