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木兰花漫》是一首“送月”诗词,对西落之月展开了连串探索性的追问。阅读材料,回答题。
【小题1】“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大意是:当这边月儿西落时,那边的人们是不是正看见明月东升?对此王国维评论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这里的“神悟” 【小题2】虽有“神悟”,但由于本身缺乏足够的科学知识,辛弃疾并不能解释“月轮绕地之理”及其他现象,他继续问道:“飞镜(指月亮)无根谁系?”“云何渐渐如钩?”这表明
A.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B. 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受自身主观因素制约
C. 以事实为依据就能准确认识事物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辛弃疾《木兰花漫》是一首“送月”诗词,对西落之月展开了连串探索性的追问。阅读材料,回答题。【小题1】“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大意是:当这边月儿西落时,那边的人们是不是正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7 03:37
- 提问者网友:回忆在搜索
- 2021-02-16 19:04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污到你湿
- 2020-07-19 10:24
A.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B. 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受自身主观因素制约C. 以事实为依据就能准确认识事物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词人的想象,是对月亮围绕地球旋转道理的主观反映,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B正确;意识来源于物质,不是人脑自身的,A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没有涉及实践,C与题意无关;诗句没有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说法错误。【小题2】试题分析:辛弃疾的继续追问,是由于本身缺乏足够的科学知识,不能解释这一自然现象,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B正确;A强调的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与题意不符;C“就能”过于绝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实践,故D错误。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duile
- 2019-07-15 11:54
这个答案应该是对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