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T管引流的胆汁,胆总管下端有阻塞,胆汁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啊?
答案:2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5 05:36
- 提问者网友:温柔港
- 2021-02-14 04:49
观察T管引流的胆汁,胆总管下端有阻塞,胆汁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啊?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英雄的欲望
- 2021-02-14 05:34
哪些胆道手术需要放“T”形管引流? 单纯性胆囊切除术是不需要放“T”形管引流的。凡是施行总胆管切开取石或探查时,一般都要放一根“T”形管引流,把胆管内的残余泥沙样结石及含毒素的胆汁排出体外,使胆道炎症消退,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及肝细胞的修复。另一方面因为胆总管经过切开后,胆总管的下端括约肌会产生暂时性水肿或痉挛,使胆汁流出受阻,胆总管内的压力越来越高,胆汁就很可能从缝合口外漏入腹腔,引起胆汁性腹膜炎,放置“T”形管引流后,可避免这一种并发症。另外也可避免胆总管切口发生疤痕狭窄而管腔变小、粘连梗阻。 带T形管的病人应注意什么? 在胆道手术中放T形管引流的病人,术后T形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病人恢复的好坏,生命的安危,全靠T形管护理的正确与否。稍有不慎,就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这是医生、护士、病人和家属都要共同注意的,决不可等闲视之,马马虎虎处理。T形管引流术后,在护理方面要注意: (1)除了在T形管引出腹壁处要与皮肤缝扎固定外,还要用胶布将T形管固定在腹壁皮肤上,以防T形管脱出。 (2)在病人没有完全清醒前,谨防病人把T形管拉出来,也要防止病人翻身时脱出来。对术后躁动不安的病人应有专人陪护或将其双手固定在床边。 (3)在T形管上另接一根稍长的橡皮管,再接在床边的消毒瓶(袋)上。连接引流瓶(袋)的橡皮管要长短粗细适中,不要太硬或太软。太长或太短都可使病人活动或翻身不方便,太细的管引流不畅,容易被血块或胆泥堵住,太软的管容易受压曲折不通。 (4)每天观察并记录引流瓶内的胆汁量和胆汁颜色。在一般恢复顺利的病人,胆汁量由少(由于麻醉和手术的影响,最初每天约为300~400ml)到多(术后3~4天病人开始恢复饮食后,胆汁量增多,每天可达600~700ml),再逐渐减少(由于胆总管下端炎症水肿消退,部分胆汁流入十二指肠);胆汁的颜色由术后1~2天时的淡黄色逐渐变深,由混浊逐渐变澄清透明,呈金黄色。如果在术后不久胆汁突然减少甚至完全没有胆汁流出,则可能有引流管受压、堵塞或部分滑出,此时应立即通知医生,以便及时处理。 (5)若T形管引流有胆汁量突然增加,应疑有胆道下端阻塞的可能。如同时有胆汁混浊或有胆泥时,可由医生用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冲洗T形管。长期带T形管的病人也应定期冲洗(一般每周1~2次)。冲洗时不能用力过猛或过快,以免引起胀痛及发热。 (6)术后3~4天起,病人可坐起或逐渐下床活动,但不可把引流瓶(袋)提得过高,以免胆汁倒流进胆道,增加感染的机会。 (7)从术后第7~8天起,可把引流橡皮管逐日抬高一些,以减少胆汁流出量。几天后,如果没有不舒服,可在饭前夹管2~3小时,并逐日延长夹管时间,直到术后第10~12天全天夹管为止。 什么情况下可以拔T形管? 胆道T形管引流术后,大多数病人在术后20天左右可以将T形管拔除。这时,胆道病变已基本解除,胆道和胃肠道功能也基本恢复,在T形管周围已形成一条较坚实的纤维窦道,此时拔去T形管,胆汁不会流进腹腔。但是,如果胆道有严重感染(仍有发热、胆汁混浊、胆汁细菌培养为阳性),或胆汁中有泥沙样结石,或胆道有其他病变,则可能要延迟至数周甚至数月才能拔管。也有因胆道支撑需要,把T形管放半年至1年的,个别病人因病情需要而放置T形管更久。 一般情况下,只要具备下列条件时,可考虑将T形管拔除:①无腹部疼痛及发热,血象正常。②黄疸消退,大便颜色恢复正常。③胆汁引流量日益减少,胆汁澄清,镜检无脓细胞或虫卵。④经T形管胆道造影显示胆总管内无结石、蛔虫及异物,而且胆道通畅。⑤夹管48小时,无腹部不适或发热者。 在拔管时,病人必须与医生配合,平卧,腹部放松,不要憋住气,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拔管上,以免腹肌紧张。一般情况下,拔管并不困难,也无剧烈疼痛,所以病人不必紧张。拔除T形管后,可能会从T形管的窦道内流出一些胆汁,可用腹带加压包扎2~3天,也可用凡士林纱布轻轻填塞引流口。由于胆道远端通畅,胆汁不会再从创口向外流,数天就可以闭合。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千夜
- 2021-02-14 06:56
“T”形管引流的胆汁量多少才算正常? 正常情况下,手术后“T”形管外引流的胆汁一般应当由少到多,再从多到少。 术后1~2天约引流100~250ml。因为手术前由于总胆管被结石或炎症组织所阻塞,总胆管内压力渐渐增高,如果超过了2.94kPa,就会影响肝细胞制造胆汁的功能,胆汁自然也就少了。加上开刀时的创伤又会抑制肝细胞恢复制造胆汁的功能,所以虽然手术已切开了总胆管,管内压力已明显降低,但肝细胞只能慢慢地修复,所以此时胆汁就较少。 手术后2~3天,胆汁逐渐增多约400ml。此时,总胆管内压力降低后,肝细胞功能慢慢恢复,胆汁分泌功能也正常起来。按理,这些胆汁应当通过总胆管流到十二指肠里去,但因手术后才2~3天,总胆管的炎症还未完全消退,下端还在水肿,括约肌处于痉挛状态,所以大部分的胆汁就只能分流到“T”形管直至体外。 手术后5~7天,胆汁又会减少。经过手术排除梗阻,药物治疗,总胆管开始消炎退肿,括约肌也逐渐恢复正常,总胆管下端开始通畅,胆汁也就自然地按照正常途径流到十二指肠去了,这样分流到“T”形管内也就少了。 引流胆汁量太多或太少如何解释? 有人引流胆汁多达1000~3000ml,有人却少至50ml以下(每24小时内)。分析有以下原因: 多:肝细胞本身功能差(如门脉性肝硬化,可多达2000~3000ml,色淡而浅);炎症感染后有炎性渗出液者;胆肠吻合术后有十二指肠液倒流;总胆管下端不通,如蛔虫、残余结石、水肿、坏死组织阻塞;“T”形管引流管过长等。 少:肝细胞坏死,没有制造肝胆汁功能;中毒性休克引起血压过低,全身血液流量减少,缺氧、失水,这样肝脏血流量也减少的同时,胆汁的分泌量也相对减少。 什么颜色的胆汁才算正常? 正常的胆汁应该是金黄色或墨绿色,清亮而无杂质。如果颜色变化,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1)草绿色:说明胆汁内的胆红素受到细菌作用或受到胃酸氧化。 (2)白色:表示胆囊颈管或肝胆管内由于长期梗阻,胆汁中的胆色素及胆盐被吸收,由胆囊粘膜、胆管粘膜所分泌的白胆汁所代替,这种白胆汁都在手术后几小时内引流出来。 (3)脓性:泥沙样混浊,说明胆道内炎症感染严重或泥沙样残余结石。 (4)红色:胆道内有出血情况,主要由于胆管内发炎而引起小血管糜烂破裂而出血,一旦发生出血情况,可服消炎药,或少量多次输血,增加凝血因子;“T”形管内冲洗等。如仍出血不止,有可能要再次手术止血。思想上要有准备。 何时拔除“T”形管引流? 一般“T”形管放置10~14天后,患者健康情况基本恢复,体温正常,无腹胀及压痛,黄疸基本消退,“T”形管引流出来的胆汁色深黄,清亮,无脓液、结石,无沉渣,就可以考虑拔除“T”形管。决定拔管前先应当试夹管。开始第一天,每日夹2~3小时,如无腹胀等不适情况,再逐步延长时间,直至全天夹管后病人无腹痛,体温正常,黄疸不加深,证明总胆管下端已畅通,即肝脏分泌的胆汁已可按正常途径排到小肠里去了。为证实这一点,就要在X线下进行一次“T”形管内碘造影剂注入,使胆道充盈。这样就可清楚地看到整个总胆管,左、右肝管及各级分支是否畅通,证实胆道内有无残留结石、蛔虫等,如果畅通了,这时就可以拔除“T”形管了。“T”形管拔除以后,腹壁上可以看到一个洞口,总胆管内有少量胆汁会从这洞口流出来,这种情况是正常现象;医护人员会用凡士林纱条把这个引流管窦道的洞口堵上,这样2~3天后,肉芽组织就会生长,封住洞口,慢慢地窦道也自然地关闭了。 在“T”形管逆行造影中,患者会感到右上腹有些闷胀,没有多大的痛苦。造影完毕回病房后,应当继续开放“T”形管引流2~3天后才可拔管。因在造影时注射造影剂的压力可使胆汁内或管道口一些细菌通过肝窦,进入血液循环,加上碘化钠对胆道的刺激,造影后常常可出现发冷发热。所以一定要把这种含造影剂和造影时可能带入细菌的胆汁引流出体外,才可免除发热和逆行感染。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