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淮阴是指现在的哪个地方呀
答案:1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9 19:00
- 提问者网友:謫仙
- 2021-03-19 12:48
古代淮阴是指现在的哪个地方呀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行路难
- 2021-03-19 14:12
淮阴侯的淮阴指今江苏清江西南
淮阴、清河分别是今淮安市的辖区名称,历史上也均是淮安境内的重要地名。1914年,民国政府改定重名县,江苏清河县因与直隶清河县同名,改名为淮阴县。其后清河淮阴两地名就渐混为一谈,现在流行的说法是淮阴县“明改名清河县,民国恢复淮阴县原名”。揆诸史实,其实不然。
淮阴即淮河以南之意,古淮河下游河道在今淮安市内大致为今废黄河(杨庄以下)+张福河(杨庄以上,民国时的导淮入海河道)。白居易有诗“淮水东南阔,无风渡亦难”,水宽浪险的淮河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也常是行政区划的界线,比如唐时今淮安地区的淮河南北就分属淮南道楚州和河南道泗州。淮阴是指淮河以南,现在的淮阴区包括王营镇在内的绝大部分地方怎么却在淮河以北呢?
我们来看《宋史》、《元史》对淮阴县及清河县的记载:
《宋礌》志第四十一 地理四
淮阴县:“楚州,紧,山阳郡,团练。……县四:……淮阴,中。绍兴五年,废为镇,六年,复。嘉定七年,徙治八里庄。”
清河县:“清河军,咸淳九年置。县一:清河。”
《元史》志第十一 地理二
淮阴县:“淮安路,上。……(至元)二十年,升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
清河县:“清河。下。本泗州之清河口,宋立清河军,至元十五年为县。”
从以上史实可见,淮阴县与清河县本即两地。淮阴县唐宋时均属楚州,其间数度并入山阳县,最后一次并入山阳是在元至元二十年,其后再未分置。而清河县在唐时为泗州清河口,宋立清河军附郭清河县,且均不属淮阴县所在的楚州。直到元时,为统治需要,混一南北,淮阴、清河才同属淮安路管辖。淮阴县在淮南,而清河县则在淮北,本来就不是一家。
清河本为河名,明中期以前,泗水在今泗阳县三岔分为两支,一名大清河,一名小清河:小清河大致为今淮阴区境内杨庄以上的废黄河,大清河在小清河东北(渔沟原即为大清河边一大镇),至大小清河口(相距约十里,均在今杨庄附近)入淮。南宋末咸淳九年(1273)在清河口设清河军,附郭清河县,即以河名为政区名称。五年后的元至元十五年(1278),元政府撤销了清河军,仅存清河县。
在设立清河县之前,清河县的主体在唐宋金时属宿迁县(762年前名宿预县),宿迁县唐时属河南道泗州,宋时属京东东路淮阳军,金时属山东西路邳州。而清河县西南的吴城一带在唐宋时则属泗州临淮县,1077年划属楚州淮阴县,1127年分设吴城县,1133年废吴城县,1141年,金复以吴城地属泗州临淮县。
唐宋时清河地属宿迁县的记载见唐《元和郡县志》及宋《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元和郡县志》记泗州宿迁县“淮水入县境南与楚州山阳县分中流为界”;《太平寰宇记》亦称淮阳军宿迁县“淮水入县境南与楚州山阳分中流为界”;《元丰九域志》则记淮阳军宿迁县下有“崔野、桃园、鱼沟三镇”;《舆地广记》称淮阳军宿迁县下有泗口。这也与《旧唐书?地理志》“贞观元年(627),省淮阳县入宿预”的记载一致。淮阳县城即在清河口西不远,《水经注》记“淮水又东径广陵淮阳城南,城北临泗水,阻于二水之间”。《元史》称清河县本泗州清河口,是指唐代,《元史?地理志》中各地沿革基本上从唐代写起。
光绪《清河县志》以及《王家营志》等称唐宋时清河县曾属涟水分出的金城县,应误。金城镇在涟水东北,清河县地当不属金城县。说清河县在唐宋时属金城县殆因明时渔沟北有金城驿,其实明时设渔沟北的叫小金城驿,与金城镇并非一地。
淮阴县并入山阳县之前的县境范围大致包括今淮安市清浦区、洪泽县全部、清河区西部、淮阴区码头附近以及楚州区运西部分。可参见明罗洪先《广舆图》中标注的淮阴,《......余下全文>>
淮阴、清河分别是今淮安市的辖区名称,历史上也均是淮安境内的重要地名。1914年,民国政府改定重名县,江苏清河县因与直隶清河县同名,改名为淮阴县。其后清河淮阴两地名就渐混为一谈,现在流行的说法是淮阴县“明改名清河县,民国恢复淮阴县原名”。揆诸史实,其实不然。
淮阴即淮河以南之意,古淮河下游河道在今淮安市内大致为今废黄河(杨庄以下)+张福河(杨庄以上,民国时的导淮入海河道)。白居易有诗“淮水东南阔,无风渡亦难”,水宽浪险的淮河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也常是行政区划的界线,比如唐时今淮安地区的淮河南北就分属淮南道楚州和河南道泗州。淮阴是指淮河以南,现在的淮阴区包括王营镇在内的绝大部分地方怎么却在淮河以北呢?
我们来看《宋史》、《元史》对淮阴县及清河县的记载:
《宋礌》志第四十一 地理四
淮阴县:“楚州,紧,山阳郡,团练。……县四:……淮阴,中。绍兴五年,废为镇,六年,复。嘉定七年,徙治八里庄。”
清河县:“清河军,咸淳九年置。县一:清河。”
《元史》志第十一 地理二
淮阴县:“淮安路,上。……(至元)二十年,升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
清河县:“清河。下。本泗州之清河口,宋立清河军,至元十五年为县。”
从以上史实可见,淮阴县与清河县本即两地。淮阴县唐宋时均属楚州,其间数度并入山阳县,最后一次并入山阳是在元至元二十年,其后再未分置。而清河县在唐时为泗州清河口,宋立清河军附郭清河县,且均不属淮阴县所在的楚州。直到元时,为统治需要,混一南北,淮阴、清河才同属淮安路管辖。淮阴县在淮南,而清河县则在淮北,本来就不是一家。
清河本为河名,明中期以前,泗水在今泗阳县三岔分为两支,一名大清河,一名小清河:小清河大致为今淮阴区境内杨庄以上的废黄河,大清河在小清河东北(渔沟原即为大清河边一大镇),至大小清河口(相距约十里,均在今杨庄附近)入淮。南宋末咸淳九年(1273)在清河口设清河军,附郭清河县,即以河名为政区名称。五年后的元至元十五年(1278),元政府撤销了清河军,仅存清河县。
在设立清河县之前,清河县的主体在唐宋金时属宿迁县(762年前名宿预县),宿迁县唐时属河南道泗州,宋时属京东东路淮阳军,金时属山东西路邳州。而清河县西南的吴城一带在唐宋时则属泗州临淮县,1077年划属楚州淮阴县,1127年分设吴城县,1133年废吴城县,1141年,金复以吴城地属泗州临淮县。
唐宋时清河地属宿迁县的记载见唐《元和郡县志》及宋《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元和郡县志》记泗州宿迁县“淮水入县境南与楚州山阳县分中流为界”;《太平寰宇记》亦称淮阳军宿迁县“淮水入县境南与楚州山阳分中流为界”;《元丰九域志》则记淮阳军宿迁县下有“崔野、桃园、鱼沟三镇”;《舆地广记》称淮阳军宿迁县下有泗口。这也与《旧唐书?地理志》“贞观元年(627),省淮阳县入宿预”的记载一致。淮阳县城即在清河口西不远,《水经注》记“淮水又东径广陵淮阳城南,城北临泗水,阻于二水之间”。《元史》称清河县本泗州清河口,是指唐代,《元史?地理志》中各地沿革基本上从唐代写起。
光绪《清河县志》以及《王家营志》等称唐宋时清河县曾属涟水分出的金城县,应误。金城镇在涟水东北,清河县地当不属金城县。说清河县在唐宋时属金城县殆因明时渔沟北有金城驿,其实明时设渔沟北的叫小金城驿,与金城镇并非一地。
淮阴县并入山阳县之前的县境范围大致包括今淮安市清浦区、洪泽县全部、清河区西部、淮阴区码头附近以及楚州区运西部分。可参见明罗洪先《广舆图》中标注的淮阴,《......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