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文学中“言”与“意”的关系

答案:4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6 01:23
文学中“言”与“意”的关系
最佳答案
“言”、“意”之间的关系问题先秦时期  “言”、“意”之间的关系问题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引起许多思想家的注意。  如《墨子·经下》说:“以言为尽悖,悖。”批评了怀疑或否定“言”能正确表达“意”的观点。又如《墨子·经说上》说:“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肯定通过一定的“言”,人们就可以了解和把握一定的“意”。这是一种肯定“言”能达“意”,“言”与“意”一致的观点。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对“言”能达“意”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庄子·天道》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认为意所从出的道不可言,道无形无名,“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易传·系辞》中借孔子之口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也承认“言”不完全能表达意,但立即补充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提出通过设立符号式的卦象来弥补“言”在表达“意”中的不足,表现出一种调和的观点。在《庄子·外物》中还记载着“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的观点。这种观点不否定“言”表达“意”的作用,而是强调“言”以“得意”为本。就象“得鱼而忘筌”、“得兔而忘蹄”那样,“言”是得“意”的一种工具。这种观点在《吕氏春秋·离谓》中有进一步的阐明,说:“夫辞者,意之表也,鉴其表而弃其意,悖。故古人之得其意则舍其言矣。听言者,以言观意也。听言而意不可知,其与挢言无择。”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言”“意”之间的这种复杂关系,引起了玄学家们的广泛兴趣和专门讨论。这一时期的“言意之辩”,基本思想资料源于先秦各家之说,观点仍可分为“言尽意”、“言不尽意”和 “得意忘言” 三派,但在理论上有着强烈的时代特色和更为深刻的思想方法论意义。这一时期的“言意之辩”起端于汉魏之际鉴识人物、综核名实方法的探讨。据欧阳建《言尽意论》所述,魏时蒋济、钟会、傅嘏等论人的才性问题,均引“言不尽意”论。在他们看来,“天不言,而四时行焉;圣人不言,而鉴识存焉。形不待名,而方圆已著;色不俟称,而黑白已彰。”因此,“名之于物,无施者也,言之于理,无为者也。”这种观点发展到晋代张韩达到极端。他认为,《论语》中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说明“至精”之理,“愈不可闻”;“言”不能“畅理”,而只能靠无言的“通心”。并进而认为“普天地之与人物,亦何屑于有言哉?”主张“留意于言,不如留意于不言”,竭力宣扬“不用舌论”。欧阳建针对这些名言无用论的观点,全面论证了言尽意的理论。他认为:“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言不辩”(《言尽意论》)。离开了言与名,人们将无法交流思想,也无法识别人物的同异。他指出,物并没有自然之名,理也没有必定之称,人们为了识别人物,交流思想,根据物、理的不同而“殊其名”、“立其称”。因此,“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同“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名与实、言与意是完全一致的。“言意之辩”与探讨玄学本体理论  “言意之辩”与探讨玄学本体理论有密切关系。如曹魏著名谋士荀之子荀粲,好道家之说,认为性与天道、圣人微言,不可得而闻见。他对《易传·系辞》所说“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说法提出异义,认为:“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因此“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表现出一种极端的言不尽意论。与其同时的著名玄学家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尽意莫若象”等等,肯定了《易传·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说法。同时,他也吸收了《庄子·外物》“得意忘言”的观点,认为“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并且进一步强调所谓“存象者,非得意者也”,“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这种情况与他反对汉易象数学有关,更与他“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有关。就前者来讲,王弼批评“存象忘义”的错误,有合理因素;就后者来讲,王弼认为“无不可以为训”,“道不可体”,因此只有“废言”“忘象”才能“体无”,认为“修本废言,则天而行化”,从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西晋著名玄学家郭象以“独化”立论,声称:“意尽形教,岂知我之独化于玄冥之竟哉?”强调“忘言遗书”,甚至进一步认为:“夫言意者,有也,而所言所意者,无也。故求之于言意之表,而入乎无言无意之域,而后至焉。”
王弼的“得意忘象”说  王弼的“得意忘象”说,是魏晋玄学“言意之辩”中最有代表性和最有影响的观点。他不仅奠定了玄学本体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而且对当时的佛教,以至中国古代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理论,都有相当大的影响。佛教初传中国时,在译经和讲解中采用“格义”方法,以佛教名相与传统概念比附,十分刻板。至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受到玄学方法的启发,也大力倡导“得意”方法。如东晋名僧道生说:“象以尽意,得意则象忘;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在文学艺术上,两晋以来诗歌、绘画、书法中强调传神、写意等理论,提倡“弦外之音”、“画外之景”、“文外曲致”等等,也都是 “得意忘象” 思想的反映。北宋欧阳修说:“古画画意不画形”;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都是这种文艺理论的典型论述。后来也有人对于王弼“得意忘象”说提出批评,如北宋邵雍从维护易象数学出发批评说:“有意必有言,有言必有象,……象生则言彰,言彰则意显。……得鱼兔而忘筌蹄可也,舍筌蹄而求鱼兔则未见其得也”(《观物·外篇上》)。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从义理上批评说:“天下无象外之道”,“言、象”与“意、道”之间,“固合而无畛”,因而“欲详道而略象,奚可哉?”王夫之的批评比邵雍的批评更为深刻。基本释义1. 言语和意旨。  《关尹子·九药》:“天下至理,竟非言意。苟知非言非意,在彼微言妙意之上,乃契吾说。”《吕氏春秋·离谓》:“言者,以谕意也。言意相离,凶也。” 陈奇猷 校释引 孙锵鸣 曰:“‘意’者,即上篇所云‘言之谓也’。言意相离,是不知言之谓者也,故以‘离谓’名篇。”2. 说明意思。  晋 陆云 《与戴季甫书》:“区区至心,谨复言意。”]哲学概念  中国哲学史上一对重要的范畴  “言”,指言辞、名词、概念、论说、著述等;  “意”,指思想、义理、宗旨等。
全部回答
小鲍同学··原来你也在找啊··
文学一般都是,以“言”立“意” 用语言描述,看作者的底蕴,有的书你看着就很舒服,身临其境,有的书翻过去就忘,说明作者的功底浅薄,好多文学都让人不知不觉感受到意,其实我感觉人跟人不同,经历也不一样,看法不一,所以文学里,好多最经典的地方就是空白的,让读者自己想象出来的东西是最好的,意也就出来了!
言 顾名思义就是说的意思。再看意字 上立 中 曰 下心 可以看出 立在说的基础上表达出心里所想,所思。那就是意境。 所以意由言达,言由意生。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女生有必要考研吗,学会计的还需要考研吗?
狗生气的样子是什么
请大家推荐几部经典的爱情日本电视剧 类似电
南农的景观学怎么样?园林呢?这两个专业的就
已知X、Y、Z是含有同一种元素的三种化合物,
儿童被子尺寸一般是多少
动车改签后还能退票吗,网上订的火车票改签一
如果我每天喝一杯速溶咖啡 有什么坏处?
银行监保部门在案件防控中的职责是什么
瀍河回族区洛阳金牛卫浴管业地址在哪,我要去
关于茶的古诗20首
西安交大华清学院怎么样?
轻车什么四字成语
我打的热血江湖游戏气功点数全都加错了,怎么
大柴道依茨发动机怎么烧机油
推荐资讯
要是什么小树苗?
Rt△ABC中,∠C=90°,∠B=2∠A,BC=3cm,AB=
叶子周围长一圈小苗,掉下来就会长根的是什么
我是今年十一月五号报名考驾照二十三号考科目
7.什么是生物膜系统
多层住宅三楼供水是管道水还是水箱水
我想要一份十殿阎王的图,十个单张或者十个在
坚果p2不能跟i0s10同屏
结构图中L=1300,M=15代表什么,是预埋件的
开业庆典空飘条幅上写什么内容比较合适?
马云对员工的经典语录,马云说过最洗脑10名言
海南成人高等教育97届毕业生档案,如何查询
正方形一边上任一点到这个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的
阴历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