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都是“束发右衽”吗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2 23:56
- 提问者网友:凉末
- 2021-03-02 04:19
古人都是“束发右衽”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骨子里都是戏
- 2021-03-02 05:11
武汉初一女生李舒曼指出历史教科书中的屈原画像不该“左衽”,近来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紧接着又有人爆料:在人教社同一本历史教科书上的祖冲之也是左衽,还有人发现人教版的高一历史书里,关于秦始皇一节中“三公九卿的图清一色左衽”。据称,“右衽汉服是华夏民族的传统服饰,在中国古代,只有死者和部分少数民族才穿左衽服装。”此后,关于屈原是否“穿错衣服”的风波更是一波三折。有人痛批“中学历史教材竟犯这种低级错误,是教科书的悲剧!”人民教育出版社则坦承“插图确实是放反了”,导致屈原插图左衽的原因,是制版工人觉得“屈原插图面朝左更好看”,后面的江水“不具有正反辨识度”;但也有学者考证出“屈原左衽并没有错,如果屈原图像上的服装是右衽,那才是错误的……”那么,何为“左衽”?? 所谓衽,其实就是衣襟。在上古时代,人们的上衣大多数为交领斜襟,衣襟向右掩,称为右衽;衣襟向左掩,也就相应地称为左衽。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民族的服饰的基本形制为上衣下裳,束发右衽。上衣下裳制,相传最早源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传说黄帝在制作衣服时,交领右衽,亦即用左边的一片衣襟遮掩包住右边的另一片衣襟,这样衣服领子的样子看起来就像字母y的形状。《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一传说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已得到了印证。据《释名·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右衽是古代华夏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在中国古代服饰礼仪习俗中,左衽被认为是只有尚未开化的蛮夷才穿,这即是服饰中显示出的华夷有别。因此“披发左衽”往往指不讲礼仪文明的野蛮之邦,如孔子就曾说过一句话:“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其大致意思是说,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人民到今天还受到他带来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现在还都是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掩的未开化的落后民族呀! 与之相对应,华夏汉族的发型服饰是“束发右衽”。 河南安阳出土的奴隶主石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这尊雕像的装束,反映的就是商代人的服饰。 笔者以为,不论屈原到底该“左衽”还是“右衽”,对于屈原的研究都只是一个侧面而已,倒是这场争论本身及其过程的意义更加深远,它不仅反映出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的一种心态,而且折射出中学生身上难能可贵的文化自觉意识。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七十二街
- 2021-03-02 06:15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项脊轩志》)
束发一般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