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天去哪里看雾
答案:4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09 14:24
- 提问者网友:蔚蓝的太阳
- 2021-05-09 09:47
雾在脚底下那种?神神秘秘的那种?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一叶十三刺
- 2021-05-09 09:59
冬天的北京可以去颐和园,下雪了去好
香山长城也不错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等灯
- 2021-05-09 13:14
在中央电视塔上
- 2楼网友:末日狂欢
- 2021-05-09 12:17
邱华栋的小说我以前也看过,题材范围比较关注社会,主要人物是些时髦未遂的青年人或中年人,印象中文笔有些老套儿,像是一种顽强的习作,缺乏鲜明的个人风格,叙述干巴巴的,说朴实无华那是在表扬他,换一种更惨点儿的说法,那就是仅仅是让人能够读得下去而已。不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他不停的写作,如今是邱华栋咸鱼翻身的时候了。
得出这一结论是我看了他的新作《花儿花》以后,这是一部长篇小说,写作元素还是那老三样儿,不过技法日益磨练成形,更重要的是,我从中看出一种对于人生更为成熟的观察眼光,我猜为了获得这种眼光,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多多少少曾付出过一点代价,我认为作为一名作家,那一点一滴的付出十分值得,它没有使作者奔向一条更为原始直接的表达道路。
我在眼里,《花儿花》结构是全景似的,作者尝试着使用一种更快一点的叙事节奏,在故事线索与人物之间飞快地切换,条理分明、面面俱到,有一点像剧本,不过由于作者性格上的某种好心,他的意图似乎没有实现,幸亏没有实现,不然这个长篇就会丧失某种文学性,成为追随时尚的牺牲品,那一种好心不是别的,而是作者对他提到的某个事实的不厌其烦的强调与分析,甚至把来龙去脉也讲上一讲,像是生怕别人看不懂一样,这一特点,在邱华栋的其它小说中也有,很多北京读者读到他描写饭店,或是介绍某一人群时,往往读得不耐烦,嫌他罗梭,认为“这还用说?”不过,正是这些看似罗唆的段落,使作者的文章有了纪录片一样的纪录效果,我认为,多年以后,当人们再次读他的小说,便会感激他的这一种类似说明书似笔法,我相信,当人们试图启动一架过时的老机器时,说明书往往是必不可少的。
邱华栋本人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而是外来户,但他的故事背景多半发生在北京,他坚持诚实地使用一种外来户的眼光来观察北京这一座城市,我认为,北京属于所有居住在北京的人,而不论先来后到以及个人喜恶,在邱华栋眼里,北京不是家乡,而是一个接纳很多人的友善的城市,我欣赏这种善意的眼光,它至少是宽容的。
《花儿花》讲了一对大学毕业后来京奋斗的普通小夫妻,马达和周槿,随着两人换工作、结识新人、偷情、离婚、重新建立生活等等活动,展示了社会上各种阶层各种人的生存状态,马达是个朴实的理想主义者,而周槿拥有旧式女性的现实和势利,不用说,在这个商品社会中,两人很难达成长期的共识,成为相互的慰藉,事实上,最终,缺乏自我的周槿,甩掉了马达,终于依靠男人得到社会共认的幸福,而马达则经历了一番精神困惑之后,也重新在感情的废墟之上站立起来,准备去承当一个男人应尽的责任。
这个故事叫我感动之处,不是因为它的新奇,而是因为它的普通,作者冷静的笔法令故事十分清晰,人物没有什么个性上的吸引力,但很真实,阅读此书,就像站在北京冬天有雾的早晨,而作者拉着你的手,带你走进灰色的烟雾,叫你看到街道、行人本来的模样。
我喜欢这部小说,并且,很想知道小说中的人物以后又如何如何了,邱华栋在后记中说,他10年还要回来,再次把一切说出来。以他的干劲,我想,他真的能做到,也许,那时,他的小说已成为北京历史的一部分了,而那时的北京,也许会叫现在离开的很多人认不清了吧?毕竟,北京是变化太快了,一付追着记录都来不及的样子。
- 3楼网友:忘川信使
- 2021-05-09 10:52
在森林里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