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前20则原文和意思写给我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7-25 11:04
- 提问者网友:爱唱彩虹
- 2021-07-24 10:10
论语前20则原文和意思写给我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渊鱼
- 2021-07-24 11:28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在上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在上者,而喜好悖逆争斗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赏析】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解读]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欲:想,希望。勿(wù):不要。施:加,给。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解读]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对不如自己的人喜欢讥笑、轻视,因而沾沾自喜;对比自己强的人喜欢贬低,甚至嫉妒、畏惧退缩,害怕与他们交往: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思齐:想着要追上,看齐。内自省:自己在内心里省察、检查。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解读]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君子:人格高尚的人。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反是:和这相反。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解读]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坦荡荡:心胸开阔,自由自在的样子。戚戚:忧惧不安的样子。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解读]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这句话对于青少年来说,提出了早恋会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在今天看来,孔子的“戒色、戒斗、戒得”的说法,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解读]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敏:勤勉,快速。慎:谨慎,慎重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解读]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 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在今天看来,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也要守规则,讲诚信,才能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解读]三个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的师长的人。人人都有相对的技能和特长,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只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师。
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
[解读]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采取行动。这话适用于莽撞行事的人。三:多次。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解读]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论语》中记载孔子的生活习惯和养生之道的文字很多,这一条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解读]读书人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解读]志士仁人不肯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他们总是宁可牺牲性命以成全大义的。自古忠臣义士把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文天祥就是这样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表明了他视死如归,舍身成仁的心迹。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解读]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修养的概括总结,说明他一生从不间断地学习修养,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较大的进步,直至晚年达到最高境界。几千年以来,无数的人都把这段话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也分别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而广泛流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解词:时:按时;说:同“悦”,愉快。
翻译: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赏析: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解词: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解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赏析: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解词:愠:恼恨。
翻译: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赏析: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解词:耻:以……为羞耻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在上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在上者,而喜好悖逆争斗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赏析】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解读]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欲:想,希望。勿(wù):不要。施:加,给。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解读]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对不如自己的人喜欢讥笑、轻视,因而沾沾自喜;对比自己强的人喜欢贬低,甚至嫉妒、畏惧退缩,害怕与他们交往: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思齐:想着要追上,看齐。内自省:自己在内心里省察、检查。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解读]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君子:人格高尚的人。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反是:和这相反。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解读]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坦荡荡:心胸开阔,自由自在的样子。戚戚:忧惧不安的样子。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解读]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这句话对于青少年来说,提出了早恋会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在今天看来,孔子的“戒色、戒斗、戒得”的说法,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解读]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敏:勤勉,快速。慎:谨慎,慎重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解读]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 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在今天看来,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也要守规则,讲诚信,才能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解读]三个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的师长的人。人人都有相对的技能和特长,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只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师。
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
[解读]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采取行动。这话适用于莽撞行事的人。三:多次。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解读]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论语》中记载孔子的生活习惯和养生之道的文字很多,这一条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解读]读书人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解读]志士仁人不肯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他们总是宁可牺牲性命以成全大义的。自古忠臣义士把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文天祥就是这样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表明了他视死如归,舍身成仁的心迹。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解读]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修养的概括总结,说明他一生从不间断地学习修养,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较大的进步,直至晚年达到最高境界。几千年以来,无数的人都把这段话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也分别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而广泛流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解词:时:按时;说:同“悦”,愉快。
翻译: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赏析: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解词: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解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赏析: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解词:愠:恼恨。
翻译: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赏析: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解词:耻:以……为羞耻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低音帝王
- 2021-07-24 12:39
论语20则和翻译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