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经的异译本
答案:1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2 00:30
- 提问者网友:溺爱和你
- 2021-02-21 12:40
解深密经的异译本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鱼芗
- 2021-02-21 13:29
注疏
圆测《解深密经疏》10卷(现存前9卷);道伦《解深密经注》5卷;令因《解深密经疏》11卷;玄范《解深密经疏》10卷。真谛有《解节经义疏》之作,现已不传;但圆测在其所撰疏文中曾有部分引文,经支那内学院辑成《解节经真谛义》1卷。藏译有无著撰、胜友等译的《解深密经略释》二百二十颂;龙幢撰、译者不详的《解深密经广释》40卷;圆测撰、法成译的《解深密经大疏》75卷等。新罗元晓、憬兴所作注疏,现已失传。
修行过程第一阶段要修空、无相,求得解脱,第二阶段要证到佛性圆融,能够知道佛性如何应用,所以要学习唯识,这个识不是修行前或修行中的眼、耳、鼻、舌、身、意等认知,而是自性所俱足的种种法相,及其各自性之功能,这就要学习《 》,也是修行第二阶段的人所要修习的,所以说此经是唯识学的深层次经典。
其实「唯识学」天天讲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自性,这些名词都是从《解深密经》里来的,它阐述的佛性更透彻。从「心识」入门的,一定要认识佛性,然后产生神变,所以修行第二部份是修心识之用。大圆镜智、成所作智,在《佛地经》里所讲的,都要以识起用,以智起用,因而《解深密经》很少人讲,但是要成佛的,须要探讨此《解深密经》。
弥勒菩萨是由「识」入门的,对「识」很有研究,讲过《瑜伽师地论》,也将《解深密经》里的二卷,列在《瑜伽师地论》里,论说「识」为何物?我们知道弥勒菩萨五亿多年以后,将到人间成佛,因为他过去修唯识,所以智慧比较超群,出生的时间是在人寿八万四千岁时,道德水准高,仅讲经说法三会,便能度几十亿众生成阿罗汉,成就无生法忍。你要了解《解深密经》的背景,当一个人想由空、无相法门成就,就要学习三论宗、唯识宗、成实宗等,所以《解深密经》是有相宗、瑜伽宗学者最主要的经典,此经典除前几品阐述三性的形相及如何空其三性悟解脱,最后学习瑜珈、地波罗蜜,然后偏重如来神通变化的运用等。
「心」和「识」是一致的,故能产生一切法,像上次我们所说的,在《佛地经》里,谈到如来的「受用和合一味事智」,如何和合?如何成一味?就是要成就众生心中的或事业都能相应,这都要依「圆成实性」来产生「受用和合一味事智」。所以佛陀等于是一个月亮,可以遍照千江水,千江代表每个人的不清净心,如果每个人的心清净,如同大海一样,大海和月亮无异,月亮可以遍照一切个别众生,大海可以容纳一切如个别众生的水,种种江、河,此等譬喻是静态映照神通,如来在《佛地经》已有阐述。当然佛陀也可以各别化成一切众生的江水、河水,这些都要从《解深密经》里的成所作事智来成就。所以在实修上不懂心,不能得解脱,便无法玩心通、神通。修行者起初不修空、无相、无愿观,得不到解脱知见,当然心的灵通变化也达不到这个境界。
圆测《解深密经疏》10卷(现存前9卷);道伦《解深密经注》5卷;令因《解深密经疏》11卷;玄范《解深密经疏》10卷。真谛有《解节经义疏》之作,现已不传;但圆测在其所撰疏文中曾有部分引文,经支那内学院辑成《解节经真谛义》1卷。藏译有无著撰、胜友等译的《解深密经略释》二百二十颂;龙幢撰、译者不详的《解深密经广释》40卷;圆测撰、法成译的《解深密经大疏》75卷等。新罗元晓、憬兴所作注疏,现已失传。
修行过程第一阶段要修空、无相,求得解脱,第二阶段要证到佛性圆融,能够知道佛性如何应用,所以要学习唯识,这个识不是修行前或修行中的眼、耳、鼻、舌、身、意等认知,而是自性所俱足的种种法相,及其各自性之功能,这就要学习《 》,也是修行第二阶段的人所要修习的,所以说此经是唯识学的深层次经典。
其实「唯识学」天天讲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自性,这些名词都是从《解深密经》里来的,它阐述的佛性更透彻。从「心识」入门的,一定要认识佛性,然后产生神变,所以修行第二部份是修心识之用。大圆镜智、成所作智,在《佛地经》里所讲的,都要以识起用,以智起用,因而《解深密经》很少人讲,但是要成佛的,须要探讨此《解深密经》。
弥勒菩萨是由「识」入门的,对「识」很有研究,讲过《瑜伽师地论》,也将《解深密经》里的二卷,列在《瑜伽师地论》里,论说「识」为何物?我们知道弥勒菩萨五亿多年以后,将到人间成佛,因为他过去修唯识,所以智慧比较超群,出生的时间是在人寿八万四千岁时,道德水准高,仅讲经说法三会,便能度几十亿众生成阿罗汉,成就无生法忍。你要了解《解深密经》的背景,当一个人想由空、无相法门成就,就要学习三论宗、唯识宗、成实宗等,所以《解深密经》是有相宗、瑜伽宗学者最主要的经典,此经典除前几品阐述三性的形相及如何空其三性悟解脱,最后学习瑜珈、地波罗蜜,然后偏重如来神通变化的运用等。
「心」和「识」是一致的,故能产生一切法,像上次我们所说的,在《佛地经》里,谈到如来的「受用和合一味事智」,如何和合?如何成一味?就是要成就众生心中的或事业都能相应,这都要依「圆成实性」来产生「受用和合一味事智」。所以佛陀等于是一个月亮,可以遍照千江水,千江代表每个人的不清净心,如果每个人的心清净,如同大海一样,大海和月亮无异,月亮可以遍照一切个别众生,大海可以容纳一切如个别众生的水,种种江、河,此等譬喻是静态映照神通,如来在《佛地经》已有阐述。当然佛陀也可以各别化成一切众生的江水、河水,这些都要从《解深密经》里的成所作事智来成就。所以在实修上不懂心,不能得解脱,便无法玩心通、神通。修行者起初不修空、无相、无愿观,得不到解脱知见,当然心的灵通变化也达不到这个境界。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