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甲肝
答案:2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7-20 10:43
- 提问者网友:杀生予夺
- 2021-07-19 15:47
甲肝的真正面目是什么?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预防方法?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鸠书
- 2021-07-19 16:21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有畏寒、发热、食欲减退、恶心、疲乏、肝肿大及肝功 能异常。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病例较常见,一般不转为慢性和病原携带状态。
甲型肝炎传染源通常是急性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病人自潜伏末期至发病后10天传染性最大,粪-口途径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水、食物是爆发性的主查方式,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报道甲型肝炎亦可通过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国外医学流传分册1994),尚待进一步研究。
甲型肝炎在流行地区多见于6个月龄后幼儿,随着年龄增长,易感性逐渐下降,所以甲型肝炎在成人中较少见。本病在临床上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淤胆型与重症型四个类型,病程为2-4个月。
本病的诊断依据患者有明显的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尿黄等前驱症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及检查ALT、抗-HAV,一般情况可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疲劳和使用损肝药物。 [编辑本段]症状与治疗 甲型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肝病毒(HA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经粪口传播途径感染,即由病人的潜伏期或急性期粪便、血液中的甲肝病毒污染水源、食物、用具及生活密切接触经口进入胃肠道而传播。甲肝病毒对各种外界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而能长期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能通过各种污染物品(手、日常用品、衣物、被单等)以及水和食物传播,也可经苍蝇携带而传播。
甲肝病情初发时,病人会出现疲乏无力、不想吃饭,小便颜色加深,有时伴有发烧等症状,严重时眼睛、皮肤发黄。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到医院检查。
预防甲肝除在生活上注意清洁外,注射甲肝疫苗也是非常有效的预防手段。对患者的粪便及被其污染的用具要加强消毒处理。
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显性感染和无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两种类型。成人感染后多表现为显性感染,而儿童或老人感染后易表现为隐性感染。
甲肝的临床表现和年龄的关系中国医学健康网
儿童(<5岁)成人
隐性感染发生率80—95—25%
黄疸或其它临床表现的发生率5—20u—90%
完全康复99%+98%+
14岁及以下甲肝的死亡率0.1%
15-39岁甲肝的死亡率0.1%
40岁及以上甲肝的死亡率0.1% [编辑本段]周期 潜伏期为15~45日(平均30日)。临床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淤胆型、亚临床型和重型。整个病程2~4月。
一.急性黄疸型
1.潜伏期 甲型肝炎潜伏期为15~45日,平均持续30天。患者在此期常无自觉症状,但在潜伏期后期,大约感染25天以后,粪便中有大量的HAV排出,潜伏期的患者的传染性最强。
2.黄疸前期 起病急,急数患者有发热畏寒,体温在38~39℃之间。平均热程3日,少数达5日,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上腹部饱胀感或轻度腹泻。少数患者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要表现,尿色逐渐加深呈浓茶色。本期持续5~7日。
2.黄疸期 自觉症状好转,热退后黄疸出现,可见巩膜、皮肤不同程度黄染,肝区痛,肝脏肿大,有压痛和叩痛,部分患者有脾肿大。本期可有短期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肝功能明显异常。持续2~6周。
3.恢复期 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好转以至消失,肝脾回缩到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IgG介导的免疫系统建立。本期持续2周至4月,平均1个月。
二.急性无黄疸型
较黄疸型少见。起病较缓,临床症状较轻,仅表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痛和腹胀等。体征多有肝肿大、有轻压痛和叩痛,脾肿大少见。转氨酶升高。一般在3月内恢复。
三.瘀胆型
旧称毛细胆管性肝炎,现证明其原发病变在肝细胞泌胆机制而不在毛细胆管,故原称病名已不用。主要是急性甲型肝炎引起的肝细胞裂解导致胆汁分泌下降,血液中胆红素水平上升和胆酸浓度增加,引起黄疸和全身皮肤瘙痒。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消化道症状较轻。该病病程较长,黄疸持续2~4个月。
本型为黄疸型的一种特殊表现,临床特点是胃肠道症状较轻,发热时间较长,肝内梗阻性黄疸持续较久(数周至数月),可有腹胀、皮肤瘙痒、一过性大便颜色变浅,尿色深呈浓茶色,肝肿大、有压痛。需与其他肝内、外梗阻性黄疸鉴别。
四.亚临床型
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但肝功能轻度异常。
五.重型肝炎
较少见。成人感染HAV者年龄愈大,重型肝炎发病的比例越高。参阅第二节乙型病毒性肝炎有关部分。
六.暴发型甲型肝炎
本型约占全部病例的0.1~0.8%,但病死率甚高,达50%。本型起病甚急,可有发热、食欲不振、恶心、频繁呕吐、极度乏力等明显的消化道及全身中毒症状;黄疸逐渐加深,肝脏进行性缩小,有出血倾向,中毒性鼓肠,肝臭、腹水、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表现,直至出现深度昏迷、抽搐。患者多因脑水肿、脑疝、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衰竭等死亡,病程不超过3周。 [编辑本段]感染方式 甲肝主要是经由不洁饮食以及喝生水等途径而感染的,甲肝病毒主要以人体、猕猴、人猿等灵长类动物为宿主,潜伏期大约为2-6星期:在感染一个星期内,还可以在粪便中找到病毒的颗粒;而受感染个体就好像得了一场感冒似的,某些个体可能出现高烧,或者食欲不振,全身倦怠等非特异性的症状;少数可能出现茶色尿或被告知有黄疸的现象。 [编辑本段]预防 1、从根本上说,应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居住条件,普及卫生常识,搞好环境及个人卫生。
2、管理好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特别是在甲肝流行区,不仅隔离现症患者,更重要的是早期发现并隔离现症换制周围的隐性感染者。
3、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本病的重要环节,加强饮食、水源及粪便的管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共用餐具消毒,最好实行分餐,生食与熟食切菜板、刀具和贮藏容器均应严格分开,防止污染。
4、保护易感染者,包括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两种方式。
a.被动免疫:对家庭内密切接触者,尤其是婴幼儿,应于接触后一周内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剂量为每千克体重0.02~0.05ml,有一定预防作用。
b.主动免疫:甲肝减毒活疫苗及灭活疫苗已研制成功,动物实验和人体应用,证明能产生保护性抗体,可以广泛应用。
甲型肝炎的护理和对症支持疗法
甲型肝炎是一种有自限病程的急性传染病,除了少数特别严重的暴发型病例外,其他所有病例预后良好。自然病程不超过3~6周。只需根据病情给予适当休息、营养和对症支持疗法,防止继发感染及其他损害,即可迅速恢复健康。
(一)住院轻症和中等症的甲型肝炎患者,如果家庭有适当的疗养条件,可以留家疗养,定期到门诊复查。病情较重者,如血清胆红素超过180μmol/L,血清ALT>33400nmol/(S·L)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或缺乏家庭疗养条件者、则宜住院。重症患者住院后,经治疗病情好转,症状基本消失,即可回家继续疗养。
(二)休息在肝炎症状明显时期均应卧订休息。恢复期则应酌情渐增活动,但要避免过劳。卧订休息阶段,特别要注意到每次进食后平卧休息,严格禁止饭后散步。住院患者出院后,仍应经过全休、半休、轻工作,这样一逐步过渡阶段,可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适当调整。这样一个过渡阶段是重要的,可以巩固疗效,防止反复。
(三)饮食应根据食欲、病情、病期及适当营养情况适当掌握。
(四)甲型肝炎可彻底康复。治好后无后遗症,体内无病毒且终生免疫甲肝病毒。
偏方
【药物组成】茵陈15克,青蒿15克,虎杖根15克,龙胆草3克,黄芩9克,半夏9克,金钱草30克,丹皮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
【制作用法】煎汤内服,每日1剂。
【功用主治】清热利湿退黄,凉血化瘀解毒。适用于急性病毒性肝炎。
【临床疗效】 共治疗75例,结果75例中64例SGPT恢复正常;明显下降但未降至正常值以下而出院10例,转院1例。治疗前后测定血总胆红质48例中,18例恢复到正常水平;26例显著下降,其中17例总胆红质降于18.81~32.49umol/L(1.1~1.9mg%);1例无变化;3例略有上升。退黄总有效率为92%。总胆红质恢复正常时间平均17.8天。临床症状多在服药后1周内基本消失,肝肿大在3~4周恢复正常。
甲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理
关于甲型肝炎的发病机制研究较少,尚未完全阐明。经口感染HAV后,发病前有短暂病毒血症阶段,然后再定位于肝脏。既往认为HAV对肝细胞有直接损害作用。近年研究表明:实验感染HAV的动物肝细胞及HAV体外细胞培养时均不发生细胞病变;患者血清CD+8细胞亚群增高,致敏淋巴细胞对HAV感染的肝细胞显示细胞中毒性;肝内炎症反应明显等。根据研究结果,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倾向于以宿主免疫反应为主。发病早期,可能由于HAV在肝细胞中大量增殖及CD+8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作用共同造成肝细胞损害,病后期可能以免疫病理损害为主。
甲型肝炎传染源通常是急性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病人自潜伏末期至发病后10天传染性最大,粪-口途径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水、食物是爆发性的主查方式,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报道甲型肝炎亦可通过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国外医学流传分册1994),尚待进一步研究。
甲型肝炎在流行地区多见于6个月龄后幼儿,随着年龄增长,易感性逐渐下降,所以甲型肝炎在成人中较少见。本病在临床上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淤胆型与重症型四个类型,病程为2-4个月。
本病的诊断依据患者有明显的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尿黄等前驱症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及检查ALT、抗-HAV,一般情况可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疲劳和使用损肝药物。 [编辑本段]症状与治疗 甲型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肝病毒(HA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经粪口传播途径感染,即由病人的潜伏期或急性期粪便、血液中的甲肝病毒污染水源、食物、用具及生活密切接触经口进入胃肠道而传播。甲肝病毒对各种外界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而能长期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能通过各种污染物品(手、日常用品、衣物、被单等)以及水和食物传播,也可经苍蝇携带而传播。
甲肝病情初发时,病人会出现疲乏无力、不想吃饭,小便颜色加深,有时伴有发烧等症状,严重时眼睛、皮肤发黄。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到医院检查。
预防甲肝除在生活上注意清洁外,注射甲肝疫苗也是非常有效的预防手段。对患者的粪便及被其污染的用具要加强消毒处理。
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显性感染和无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两种类型。成人感染后多表现为显性感染,而儿童或老人感染后易表现为隐性感染。
甲肝的临床表现和年龄的关系中国医学健康网
儿童(<5岁)成人
隐性感染发生率80—95—25%
黄疸或其它临床表现的发生率5—20u—90%
完全康复99%+98%+
14岁及以下甲肝的死亡率0.1%
15-39岁甲肝的死亡率0.1%
40岁及以上甲肝的死亡率0.1% [编辑本段]周期 潜伏期为15~45日(平均30日)。临床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淤胆型、亚临床型和重型。整个病程2~4月。
一.急性黄疸型
1.潜伏期 甲型肝炎潜伏期为15~45日,平均持续30天。患者在此期常无自觉症状,但在潜伏期后期,大约感染25天以后,粪便中有大量的HAV排出,潜伏期的患者的传染性最强。
2.黄疸前期 起病急,急数患者有发热畏寒,体温在38~39℃之间。平均热程3日,少数达5日,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上腹部饱胀感或轻度腹泻。少数患者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要表现,尿色逐渐加深呈浓茶色。本期持续5~7日。
2.黄疸期 自觉症状好转,热退后黄疸出现,可见巩膜、皮肤不同程度黄染,肝区痛,肝脏肿大,有压痛和叩痛,部分患者有脾肿大。本期可有短期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肝功能明显异常。持续2~6周。
3.恢复期 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好转以至消失,肝脾回缩到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IgG介导的免疫系统建立。本期持续2周至4月,平均1个月。
二.急性无黄疸型
较黄疸型少见。起病较缓,临床症状较轻,仅表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痛和腹胀等。体征多有肝肿大、有轻压痛和叩痛,脾肿大少见。转氨酶升高。一般在3月内恢复。
三.瘀胆型
旧称毛细胆管性肝炎,现证明其原发病变在肝细胞泌胆机制而不在毛细胆管,故原称病名已不用。主要是急性甲型肝炎引起的肝细胞裂解导致胆汁分泌下降,血液中胆红素水平上升和胆酸浓度增加,引起黄疸和全身皮肤瘙痒。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消化道症状较轻。该病病程较长,黄疸持续2~4个月。
本型为黄疸型的一种特殊表现,临床特点是胃肠道症状较轻,发热时间较长,肝内梗阻性黄疸持续较久(数周至数月),可有腹胀、皮肤瘙痒、一过性大便颜色变浅,尿色深呈浓茶色,肝肿大、有压痛。需与其他肝内、外梗阻性黄疸鉴别。
四.亚临床型
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但肝功能轻度异常。
五.重型肝炎
较少见。成人感染HAV者年龄愈大,重型肝炎发病的比例越高。参阅第二节乙型病毒性肝炎有关部分。
六.暴发型甲型肝炎
本型约占全部病例的0.1~0.8%,但病死率甚高,达50%。本型起病甚急,可有发热、食欲不振、恶心、频繁呕吐、极度乏力等明显的消化道及全身中毒症状;黄疸逐渐加深,肝脏进行性缩小,有出血倾向,中毒性鼓肠,肝臭、腹水、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表现,直至出现深度昏迷、抽搐。患者多因脑水肿、脑疝、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衰竭等死亡,病程不超过3周。 [编辑本段]感染方式 甲肝主要是经由不洁饮食以及喝生水等途径而感染的,甲肝病毒主要以人体、猕猴、人猿等灵长类动物为宿主,潜伏期大约为2-6星期:在感染一个星期内,还可以在粪便中找到病毒的颗粒;而受感染个体就好像得了一场感冒似的,某些个体可能出现高烧,或者食欲不振,全身倦怠等非特异性的症状;少数可能出现茶色尿或被告知有黄疸的现象。 [编辑本段]预防 1、从根本上说,应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居住条件,普及卫生常识,搞好环境及个人卫生。
2、管理好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特别是在甲肝流行区,不仅隔离现症患者,更重要的是早期发现并隔离现症换制周围的隐性感染者。
3、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本病的重要环节,加强饮食、水源及粪便的管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共用餐具消毒,最好实行分餐,生食与熟食切菜板、刀具和贮藏容器均应严格分开,防止污染。
4、保护易感染者,包括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两种方式。
a.被动免疫:对家庭内密切接触者,尤其是婴幼儿,应于接触后一周内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剂量为每千克体重0.02~0.05ml,有一定预防作用。
b.主动免疫:甲肝减毒活疫苗及灭活疫苗已研制成功,动物实验和人体应用,证明能产生保护性抗体,可以广泛应用。
甲型肝炎的护理和对症支持疗法
甲型肝炎是一种有自限病程的急性传染病,除了少数特别严重的暴发型病例外,其他所有病例预后良好。自然病程不超过3~6周。只需根据病情给予适当休息、营养和对症支持疗法,防止继发感染及其他损害,即可迅速恢复健康。
(一)住院轻症和中等症的甲型肝炎患者,如果家庭有适当的疗养条件,可以留家疗养,定期到门诊复查。病情较重者,如血清胆红素超过180μmol/L,血清ALT>33400nmol/(S·L)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或缺乏家庭疗养条件者、则宜住院。重症患者住院后,经治疗病情好转,症状基本消失,即可回家继续疗养。
(二)休息在肝炎症状明显时期均应卧订休息。恢复期则应酌情渐增活动,但要避免过劳。卧订休息阶段,特别要注意到每次进食后平卧休息,严格禁止饭后散步。住院患者出院后,仍应经过全休、半休、轻工作,这样一逐步过渡阶段,可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适当调整。这样一个过渡阶段是重要的,可以巩固疗效,防止反复。
(三)饮食应根据食欲、病情、病期及适当营养情况适当掌握。
(四)甲型肝炎可彻底康复。治好后无后遗症,体内无病毒且终生免疫甲肝病毒。
偏方
【药物组成】茵陈15克,青蒿15克,虎杖根15克,龙胆草3克,黄芩9克,半夏9克,金钱草30克,丹皮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
【制作用法】煎汤内服,每日1剂。
【功用主治】清热利湿退黄,凉血化瘀解毒。适用于急性病毒性肝炎。
【临床疗效】 共治疗75例,结果75例中64例SGPT恢复正常;明显下降但未降至正常值以下而出院10例,转院1例。治疗前后测定血总胆红质48例中,18例恢复到正常水平;26例显著下降,其中17例总胆红质降于18.81~32.49umol/L(1.1~1.9mg%);1例无变化;3例略有上升。退黄总有效率为92%。总胆红质恢复正常时间平均17.8天。临床症状多在服药后1周内基本消失,肝肿大在3~4周恢复正常。
甲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理
关于甲型肝炎的发病机制研究较少,尚未完全阐明。经口感染HAV后,发病前有短暂病毒血症阶段,然后再定位于肝脏。既往认为HAV对肝细胞有直接损害作用。近年研究表明:实验感染HAV的动物肝细胞及HAV体外细胞培养时均不发生细胞病变;患者血清CD+8细胞亚群增高,致敏淋巴细胞对HAV感染的肝细胞显示细胞中毒性;肝内炎症反应明显等。根据研究结果,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倾向于以宿主免疫反应为主。发病早期,可能由于HAV在肝细胞中大量增殖及CD+8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作用共同造成肝细胞损害,病后期可能以免疫病理损害为主。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迷人又混蛋
- 2021-07-19 16:39
您好,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的病毒(HA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
甲肝是可以治愈的。休息在肝很远炎症状大恩明显时期均应卧订休息轻易恢复期则应酌情渐增活动但要避免过劳.
如果您需要了解更多肝病信息可以登陆中华爱肝网,您也可以在线咨询!如果您是肝病患者可以参加爱肝一生公益资助计划。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