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英国诗歌,含有修辞手法的诗歌或散文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06 07:21
- 提问者网友:椧運幽默
- 2021-05-05 19:48
古代英国诗歌,含有修辞手法的诗歌或散文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孤老序
- 2021-05-05 21:07
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一散文为例,文中写道:“曲曲折折的河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似水的月光之下,荷叶似舞女的裙,荷花似珍珠,似星星,似出浴的美人。作者运用比喻,运用读者熟知的事物(喻体),形象而生动地把荷叶的飘逸、舒展的特征以及荷花那柔美、生机的内蕴给表现出来。其中又有这样一段描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美妙、飘逸,给人以轻盈之感,然而作者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嗅觉的缕缕清香转换为听觉缥缈的歌声,把视觉上的光与影转换为听觉上的名曲结合,这样,不但给人以形象感,而且激发人的审美想象和自由联想,从而创造出崭新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意境。
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作者借助多种修辞手法描绘了一个美丽宁静的月色荷塘。无论那“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或者远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了幽静、美妙的荷塘中的荷叶、荷花、荷香,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美妙宁静的环境来抒发自己对社会黑暗的不瞒和内心不宁静的情感。有如,在《荷塘月色》最后,作者引用了江南采莲的旧俗、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周曲》,表现出的是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以此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由此令人“惦记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严酷的现实使作者陷入极度的苦闷和彷徨。
朱自清在《春》的结尾,运用层递、比喻和拟人手法,把“春”比喻为“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姑娘”,“健壮的青年”,把抽象的形象化,不但把春天形象化、人格化,而且把春天那充满无限的希望、诱人的美色、蓬勃的朝气给表现出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感受到春的意蕴。又如朱自清的散文《绿》,这是一篇“精巧的白话美术文”。在文中的第三段,作者围绕梅雨潭之绿的“离合的神光”,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夸张、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描绘出了充满生机、变换万千的“绿”。这“绿”的形象包含什么?为什么作者对梅雨潭的倾慕和想望?给人以想象和联想。这样,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但增强文章的艺术性,而且更有助于提高诗歌的审美效果。
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作者借助多种修辞手法描绘了一个美丽宁静的月色荷塘。无论那“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或者远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了幽静、美妙的荷塘中的荷叶、荷花、荷香,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美妙宁静的环境来抒发自己对社会黑暗的不瞒和内心不宁静的情感。有如,在《荷塘月色》最后,作者引用了江南采莲的旧俗、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周曲》,表现出的是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以此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由此令人“惦记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严酷的现实使作者陷入极度的苦闷和彷徨。
朱自清在《春》的结尾,运用层递、比喻和拟人手法,把“春”比喻为“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姑娘”,“健壮的青年”,把抽象的形象化,不但把春天形象化、人格化,而且把春天那充满无限的希望、诱人的美色、蓬勃的朝气给表现出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感受到春的意蕴。又如朱自清的散文《绿》,这是一篇“精巧的白话美术文”。在文中的第三段,作者围绕梅雨潭之绿的“离合的神光”,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夸张、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描绘出了充满生机、变换万千的“绿”。这“绿”的形象包含什么?为什么作者对梅雨潭的倾慕和想望?给人以想象和联想。这样,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但增强文章的艺术性,而且更有助于提高诗歌的审美效果。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