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惟危是什么意思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2-01-01 03:45
- 提问者网友:斑駁影
- 2021-12-31 13:48
人心惟危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鸠书
- 2021-12-31 15:18
问题一:人心惟危是什么意思 人心惟危_成语解释
【拼音】:rén xīn wéi wēi【释义】:惟:是;危:险恶。指人的嗜欲之心是危险的。问题二:<尚书>人心惟危几句是什么意思?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古文《尚书·大禹谟》中有所记载,《荀子·解蔽篇》中也有类似的引注,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傲。’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 一人心惟危 “人心惟危”可以有多种理解与解释,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来体会其内涵。首先,“危”之古字形(小彖),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是腿骨节形状,寓意临高而危,包含有危险的意思。李□先生曾有这样的分析:“人之病疼各别,或在声色,或在货利,或在名高,一切胜心、妒心、悭心、吝心、人我心、是非心,种种受病,不一而足。”(《二曲集》,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页)如是可以反映出人心之凶险。 其次,“危”宇包含着“危机”的意思,作为对危机的理解,其中有危险,同时具有机会。禅门有言:“生死事大,异常迅速。”人之生命有限,若是不能在有生之年体会与觉悟生命的意义,那么确实是一种莫大的危机;但若是能够视透这种危机,一旦明了了生死,那么自是危中的机会了。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在其诗中表达愿望:让我死了再死,来体会这生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埃利希·弗洛姆也曾有同样的感叹:让我生了再生,来参悟这生死不解之谜。类似的表白很能使人联想到一种绝地逢生的意境,也算是一种对“人心之危”的理解吧。 再者,汉字的“危”亦包含着一种”危惧”,如“人人自危”之说。《诗经·小□》有:“战战兢兢,如临探渊,如履薄冰”;老子在其《道德经·十五章》形容古之善为道者时称其为:“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实际上,危惧中包含着一种警戒,如乾卦之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朱熹注曰:(乾之九三)“重刚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然而,君子占之,能忧惧如是,则虽处危地而无咎也。 二道心惟微 “道心”乃天地自然之心,可译为英文的the heart of nature。《易经·复卦·彖》中有言,“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观复之卦象,朱熹曾感叹:积阴之下一阳复生,天地生物之心几于灭息,而至此乃复可见。朱熹评论说:“在人则为静极而动,恶极而善,本心几息而复见之端也。”对此,邵子有诗为证:“冬至于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太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包羲。”(朱熹注《周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页)程颐亦有类似的评论:“一阳复于下,乃天地自然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周易折中·卷九·彖上传》) 道心之微妙,也可从《道德经》中得以引证:“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道德经 ·二十一章》)道之玄妙,也衬托出道心之微妙。于是,这里就有了“以心观心”的妙用,以达到心性融合惟精惟一的境地。 《大学》作为后代儒学入门经典,开宗明义儒家思想的三种基本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实际上,“明明德”也即阐发微妙灵明的本心;得道之心本与万物融为一体,彼此不分你我,这也就是“亲民”的内涵;道心本来自善,而不自有其善,也便是“止至善”。 对于“道心惟微”的体验,李□先生还曾有这样一番精妙的描述与发挥:“胸次悠然,一味养虚,以心观心,务使一念不生。久之,自虚室生白,天趣流盎,彻首彻尾,涣然莹然,性如朗......余下全文>>问题三:人心惟危什么意思 【成语】: 人心惟危
【拼音】: rén xīn wéi wēi
【解释】: 惟:是;危:险恶。指人的嗜欲之心是危险的。
【出处】: 《书·大禹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举例造句】: 后来他对于我那“人心惟危”说的怀疑减少了。 ★鲁迅《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问题四:请问:(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什么意思 ?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直译:人心难易其诡,道心难得其真,求真总须精纯专一,治世贵在守中固善。意译: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诚恳切的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
惟:语助,无实义。
危:凶险。
道心:指伦理道德的准则。
微:精微。
精:精心。
允:真诚。
厥jué:其。
允执其中,谓真诚地遵守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这里要澄清一下,古代治国的本质在于治理百姓,因此有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区分。贵族的重要工作在于治理百姓,而百姓的重要工作在于从事具体的劳作。正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古时候没有人权平等这一说。因此,要站在统治者的立场才能理解这十六个字,也就是要依据统治者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纯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十六个字不仅没有什么意义,而且会产生歧义。这是因为古代智者思维高深,但用词却十分简洁惜墨,体现了较高的文字修养,同时古代的语法与今天有所不同,许多的表达方式从今天看来是从“反论”的方法来叙述事情的。而且最要命的是,我们已经失去了当时的语境了,因此用任何现代语言解释只会挂一漏万。尽管如此,这十六字仍大致可以作这样的解释:
一是治国重在治理人心。一方面由于人心难测又难以改变,所以对百姓不得不有所防范。治国者须因事为制、随机应变,不可固守旧制,应把握“无德必亡,唯德必危”的尺度;另一方面,要积极疏导,要从最易造成百姓心中纠结的社会问题入手,也就是要从百姓的根本利益和基本需求层面思考问题,防范社会的结构性利益失。也就是要防止结构性利益失衡成为人心不稳的根源。要以“人道”还治人心,适时教化,及时化解社会矛盾,警惕因人心不稳导致民怨迭起、社会不稳定,要扼制不确定因素的灾难性放大。
二是治国重在抓住事物发展的趋势。由于趋势生于微毫之处,故在“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就要注重防微杜渐。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趋势生于微毫之处,往往不能被轻易察觉,也不容易区分,如同“道”一样。因此要格外细心,慎始敬终,要以“地道”(注1)格物致知,明察秋毫,保持必要的敏感性和判断力。(《道德经 ?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道德经 ?十四章》说,“博之不得,名曰微”)。
三是治国重在以精纯专一的态度探究事物的本质,不被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充分发挥统治者的主观能动性。
四是治国重在切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以不偏不易的务实态度(中庸之道)遵循“天道”(客观规律),从而守中固善,统率治国纲领。(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
从古代《易经》的观点来看,十六字应看作一个整体,而且只有“惟精惟一”是统治者在主观层面上把握所有治国真言的一把钥匙,也是古代君主及士人较为看重的四字真言。由于“惟精惟一”属于主观层面的把握,因而象征了主体。而其余十二个字只是象征了三个不同层面的客体,分别为人道、地道、天道,只能遵循和牢记,不能违背和超越。从而在总体上由主体和客体共同构成了体现整体性的阴阳格局。
您好!很高兴第一时间为您解答,如有问题请及时追问,如果满意,请采纳!问题五:"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应该怎么理解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古文《尚书·大禹谟》中有所记载,《荀子·解蔽篇》中也有类似的引注,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傲.’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
一人心惟危
“人心惟危”可以有多种理解与解释,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来体会其内涵.首先,“危”之古字形(小彖),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是腿骨节形状,寓意临高而危,包含有危险的意思.李□先生曾有这样的分析:“人之病疼各别,或在声色,或在货利,或在名高,一切胜心、妒心、悭心、吝心、人我心、是非心,种种受病,不一而足.”(《二曲集》,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页)如是可以反映出人心之凶险.
其次,“危”宇包含着“危机”的意思,作为对危机的理解,其中有危险,同时具有机会.禅门有言:“生死事大,异常迅速.”人之生命有限,若是不能在有生之年体会与觉悟生命的意义,那么确实是一种莫大的危机;但若是能够视透这种危机,一旦明了了生死,那么自是危中的机会了.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在其诗中表达愿望:让我死了再死,来体会这生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埃利希·弗洛姆也曾有同样的感叹:让我生了再生,来参悟这生死不解之谜.类似的表白很能使人联想到一种绝地逢生的意境,也算是一种对“人心之危”的理解吧.
再者,汉字的“危”亦包含着一种”危惧”,如“人人自危”之说.《诗经·小□》有:“战战兢兢,如临探渊,如履薄冰”;老子在其《道德经·十五章》形容古之善为道者时称其为:“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实际上,危惧中包含着一种警戒,如乾卦之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朱熹注曰:(乾之九三)“重刚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然而,君子占之,能忧惧如是,则虽处危地而无咎也.
二道心惟微
“道心”乃天地自然之心,可译为英文的the heart of nature.《易经·复卦·彖》中有言,“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观复之卦象,朱熹曾感叹:积阴之下一阳复生,天地生物之心几于灭息,而至此乃复可见.朱熹评论说:“在人则为静极而动,恶极而善,本心几息而复见之端也.”对此,邵子有诗为证:“冬至于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太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包羲.”(朱熹注《周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页)程颐亦有类似的评论:“一阳复于下,乃天地自然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周易折中·卷九·彖上传》)
道心之微妙,也可从《道德经》中得以引证:“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道德经 ·二十一章》)道之玄妙,也衬托出道心之微妙.于是,这里就有了“以心观心”的妙用,以达到心性融合惟精惟一的境地.
《大学》作为后代儒学入门经典,开宗明义儒家思想的三种基本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实际上,“明明德”也即阐发微妙灵明的本心;得道之心本与万物融为一体,彼此不分你我,这也就是“亲民”的内涵;道心本来自善,而不自有其善,也便是“止至善”.
对于“道心惟微”的体验,李□先生还曾有这样一番精妙的描述与发挥:“胸次悠然,一味养虚,以心观心,务使一念不生.久之,自虚室生白,天趣流盎,彻首彻......余下全文>>问题六:什么情况下人心惟危 在于没有防人之心。问题七:什么叫做“人心惟危,道心惟危”啊 大意大概是人心叵测,充斥诸般欲壑,而向道的路途呢又飘飘忽忽,隐隐难捉,所以我们要静心守神,目标专一,这样才能达到自己所要的。 原句不是这个意思的,“舜帝告诫大禹说,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诚恳切的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允”就是诚信的意思。”不过古为今用,在现在看来意译是最恰当的。。。
【拼音】:rén xīn wéi wēi【释义】:惟:是;危:险恶。指人的嗜欲之心是危险的。问题二:<尚书>人心惟危几句是什么意思?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古文《尚书·大禹谟》中有所记载,《荀子·解蔽篇》中也有类似的引注,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傲。’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 一人心惟危 “人心惟危”可以有多种理解与解释,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来体会其内涵。首先,“危”之古字形(小彖),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是腿骨节形状,寓意临高而危,包含有危险的意思。李□先生曾有这样的分析:“人之病疼各别,或在声色,或在货利,或在名高,一切胜心、妒心、悭心、吝心、人我心、是非心,种种受病,不一而足。”(《二曲集》,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页)如是可以反映出人心之凶险。 其次,“危”宇包含着“危机”的意思,作为对危机的理解,其中有危险,同时具有机会。禅门有言:“生死事大,异常迅速。”人之生命有限,若是不能在有生之年体会与觉悟生命的意义,那么确实是一种莫大的危机;但若是能够视透这种危机,一旦明了了生死,那么自是危中的机会了。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在其诗中表达愿望:让我死了再死,来体会这生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埃利希·弗洛姆也曾有同样的感叹:让我生了再生,来参悟这生死不解之谜。类似的表白很能使人联想到一种绝地逢生的意境,也算是一种对“人心之危”的理解吧。 再者,汉字的“危”亦包含着一种”危惧”,如“人人自危”之说。《诗经·小□》有:“战战兢兢,如临探渊,如履薄冰”;老子在其《道德经·十五章》形容古之善为道者时称其为:“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实际上,危惧中包含着一种警戒,如乾卦之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朱熹注曰:(乾之九三)“重刚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然而,君子占之,能忧惧如是,则虽处危地而无咎也。 二道心惟微 “道心”乃天地自然之心,可译为英文的the heart of nature。《易经·复卦·彖》中有言,“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观复之卦象,朱熹曾感叹:积阴之下一阳复生,天地生物之心几于灭息,而至此乃复可见。朱熹评论说:“在人则为静极而动,恶极而善,本心几息而复见之端也。”对此,邵子有诗为证:“冬至于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太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包羲。”(朱熹注《周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页)程颐亦有类似的评论:“一阳复于下,乃天地自然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周易折中·卷九·彖上传》) 道心之微妙,也可从《道德经》中得以引证:“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道德经 ·二十一章》)道之玄妙,也衬托出道心之微妙。于是,这里就有了“以心观心”的妙用,以达到心性融合惟精惟一的境地。 《大学》作为后代儒学入门经典,开宗明义儒家思想的三种基本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实际上,“明明德”也即阐发微妙灵明的本心;得道之心本与万物融为一体,彼此不分你我,这也就是“亲民”的内涵;道心本来自善,而不自有其善,也便是“止至善”。 对于“道心惟微”的体验,李□先生还曾有这样一番精妙的描述与发挥:“胸次悠然,一味养虚,以心观心,务使一念不生。久之,自虚室生白,天趣流盎,彻首彻尾,涣然莹然,性如朗......余下全文>>问题三:人心惟危什么意思 【成语】: 人心惟危
【拼音】: rén xīn wéi wēi
【解释】: 惟:是;危:险恶。指人的嗜欲之心是危险的。
【出处】: 《书·大禹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举例造句】: 后来他对于我那“人心惟危”说的怀疑减少了。 ★鲁迅《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问题四:请问:(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什么意思 ?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直译:人心难易其诡,道心难得其真,求真总须精纯专一,治世贵在守中固善。意译: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诚恳切的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
惟:语助,无实义。
危:凶险。
道心:指伦理道德的准则。
微:精微。
精:精心。
允:真诚。
厥jué:其。
允执其中,谓真诚地遵守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这里要澄清一下,古代治国的本质在于治理百姓,因此有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区分。贵族的重要工作在于治理百姓,而百姓的重要工作在于从事具体的劳作。正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古时候没有人权平等这一说。因此,要站在统治者的立场才能理解这十六个字,也就是要依据统治者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纯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十六个字不仅没有什么意义,而且会产生歧义。这是因为古代智者思维高深,但用词却十分简洁惜墨,体现了较高的文字修养,同时古代的语法与今天有所不同,许多的表达方式从今天看来是从“反论”的方法来叙述事情的。而且最要命的是,我们已经失去了当时的语境了,因此用任何现代语言解释只会挂一漏万。尽管如此,这十六字仍大致可以作这样的解释:
一是治国重在治理人心。一方面由于人心难测又难以改变,所以对百姓不得不有所防范。治国者须因事为制、随机应变,不可固守旧制,应把握“无德必亡,唯德必危”的尺度;另一方面,要积极疏导,要从最易造成百姓心中纠结的社会问题入手,也就是要从百姓的根本利益和基本需求层面思考问题,防范社会的结构性利益失。也就是要防止结构性利益失衡成为人心不稳的根源。要以“人道”还治人心,适时教化,及时化解社会矛盾,警惕因人心不稳导致民怨迭起、社会不稳定,要扼制不确定因素的灾难性放大。
二是治国重在抓住事物发展的趋势。由于趋势生于微毫之处,故在“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就要注重防微杜渐。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趋势生于微毫之处,往往不能被轻易察觉,也不容易区分,如同“道”一样。因此要格外细心,慎始敬终,要以“地道”(注1)格物致知,明察秋毫,保持必要的敏感性和判断力。(《道德经 ?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道德经 ?十四章》说,“博之不得,名曰微”)。
三是治国重在以精纯专一的态度探究事物的本质,不被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充分发挥统治者的主观能动性。
四是治国重在切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以不偏不易的务实态度(中庸之道)遵循“天道”(客观规律),从而守中固善,统率治国纲领。(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
从古代《易经》的观点来看,十六字应看作一个整体,而且只有“惟精惟一”是统治者在主观层面上把握所有治国真言的一把钥匙,也是古代君主及士人较为看重的四字真言。由于“惟精惟一”属于主观层面的把握,因而象征了主体。而其余十二个字只是象征了三个不同层面的客体,分别为人道、地道、天道,只能遵循和牢记,不能违背和超越。从而在总体上由主体和客体共同构成了体现整体性的阴阳格局。
您好!很高兴第一时间为您解答,如有问题请及时追问,如果满意,请采纳!问题五:"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应该怎么理解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古文《尚书·大禹谟》中有所记载,《荀子·解蔽篇》中也有类似的引注,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傲.’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
一人心惟危
“人心惟危”可以有多种理解与解释,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来体会其内涵.首先,“危”之古字形(小彖),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是腿骨节形状,寓意临高而危,包含有危险的意思.李□先生曾有这样的分析:“人之病疼各别,或在声色,或在货利,或在名高,一切胜心、妒心、悭心、吝心、人我心、是非心,种种受病,不一而足.”(《二曲集》,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页)如是可以反映出人心之凶险.
其次,“危”宇包含着“危机”的意思,作为对危机的理解,其中有危险,同时具有机会.禅门有言:“生死事大,异常迅速.”人之生命有限,若是不能在有生之年体会与觉悟生命的意义,那么确实是一种莫大的危机;但若是能够视透这种危机,一旦明了了生死,那么自是危中的机会了.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在其诗中表达愿望:让我死了再死,来体会这生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埃利希·弗洛姆也曾有同样的感叹:让我生了再生,来参悟这生死不解之谜.类似的表白很能使人联想到一种绝地逢生的意境,也算是一种对“人心之危”的理解吧.
再者,汉字的“危”亦包含着一种”危惧”,如“人人自危”之说.《诗经·小□》有:“战战兢兢,如临探渊,如履薄冰”;老子在其《道德经·十五章》形容古之善为道者时称其为:“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实际上,危惧中包含着一种警戒,如乾卦之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朱熹注曰:(乾之九三)“重刚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然而,君子占之,能忧惧如是,则虽处危地而无咎也.
二道心惟微
“道心”乃天地自然之心,可译为英文的the heart of nature.《易经·复卦·彖》中有言,“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观复之卦象,朱熹曾感叹:积阴之下一阳复生,天地生物之心几于灭息,而至此乃复可见.朱熹评论说:“在人则为静极而动,恶极而善,本心几息而复见之端也.”对此,邵子有诗为证:“冬至于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太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包羲.”(朱熹注《周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页)程颐亦有类似的评论:“一阳复于下,乃天地自然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周易折中·卷九·彖上传》)
道心之微妙,也可从《道德经》中得以引证:“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道德经 ·二十一章》)道之玄妙,也衬托出道心之微妙.于是,这里就有了“以心观心”的妙用,以达到心性融合惟精惟一的境地.
《大学》作为后代儒学入门经典,开宗明义儒家思想的三种基本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实际上,“明明德”也即阐发微妙灵明的本心;得道之心本与万物融为一体,彼此不分你我,这也就是“亲民”的内涵;道心本来自善,而不自有其善,也便是“止至善”.
对于“道心惟微”的体验,李□先生还曾有这样一番精妙的描述与发挥:“胸次悠然,一味养虚,以心观心,务使一念不生.久之,自虚室生白,天趣流盎,彻首彻......余下全文>>问题六:什么情况下人心惟危 在于没有防人之心。问题七:什么叫做“人心惟危,道心惟危”啊 大意大概是人心叵测,充斥诸般欲壑,而向道的路途呢又飘飘忽忽,隐隐难捉,所以我们要静心守神,目标专一,这样才能达到自己所要的。 原句不是这个意思的,“舜帝告诫大禹说,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诚恳切的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允”就是诚信的意思。”不过古为今用,在现在看来意译是最恰当的。。。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酒安江南
- 2021-12-31 15:48
这下我知道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