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与贫血
- 提问者网友:欺烟
- 2021-04-24 09:52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舍身薄凉客
- 2021-04-24 10:33
中医所说的血虚指血量不足或血质失常或血液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一般认为,引起血虚的病因有脾胃虚弱、饮食不足、失血过多、肾气亏虚、劳作过度等。
- 1楼网友:不甚了了
- 2021-04-24 12:40
- 2楼网友:慢性怪人
- 2021-04-24 11:59
- 3楼网友:北城痞子
- 2021-04-24 11:26
- 4楼网友:酒醒三更
- 2021-04-24 11:12
不是完全相同,但有一定联系。
贫血是指全身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总量减少至正常值以下。但由于全身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总量的测定技术比较复杂,所以临床上一般指外周血中血红蛋白的浓度低于患者同年龄组、同性别和同地区的正常标准。国内的正常标准比国外的标准略低。沿海和平原地区,成年男子的血红蛋白如低于12.5g/dl,成年女子的血红蛋白低于11.0g/dl,可以认为有贫血。12岁以下儿童比成年男子的血红蛋白正常值约低15%左右,男孩和女孩无明显差别。海拔高的地区一般要高些。
贫血患者红细胞计数的降低与血红蛋白浓度的降低一般是成比例的,但是小细胞低色素型贫血的红细胞计数减少比血红蛋白的减少相对的较少,以致贫血较轻时红细胞计数可以不低于正常。相反,大红细胞型贫血时,血红蛋白浓度相对地偏高,而红细胞计数偏低。当失水、水滞留或急性大量失血后血液总量尚未恢复到正常时,血红蛋白的浓度不能准确反映贫血的真实程度,因此临床上要考虑这些因素对贫血的影响。此外,在急性大量血管内溶血时,血浆内含有较高浓度的游离血红蛋白,这时血红蛋白测定的结果高于贫血的实际程度。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计数更能反映贫血的程度。
“贫血”是指单位容积血液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正常成人血红蛋白量男性为12—16克/100毫升,女性为11—15克/100毫升;红细胞数男性为400一550万/立方毫米,女性为350—500万/立方毫米。凡低于以上指标的即是贫血。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伴有头昏、乏力、心悸、气急等症状。
造成贫血的原因有多种:缺铁、出血、溶血、造血功能障碍等。一般要给与富于营养和高热量、高蛋白、多维生素、含丰富无机盐和饮食,以助于恢复造血功能。 避免过度劳累,保证睡眠时间。
血虚又称营血不足证或血液亏虚证,为体内血液不足、肢体脏腑百脉失去濡养而出现全身多种衰弱证候的总称。血虚证是气、血、阴、阳四大亏虚证之一。 血虚,是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失血过多,新血不及生成补充;脾胃虚弱,饮食营养不足,化生血液的功能减弱或化源不足而致血液化生障碍;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因素,均可导致血虚。 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都依赖于血的濡养,因而,在血虚时,就会出现全身或局部的虚弱的证候。如面色不华,唇舌爪甲色淡无华,头目眩晕,心悸征忡,神疲乏力,形体瘦怯,或手足麻木,关节屈伸不利,或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等,都是血虚的临床征象。 气血的生成,一是靠营养物质的摄入,二是靠脾胃的运化功能。如果脾虚,则不能化生气血,此乃导致气血两虚的重要原因。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用现代医学语言解释即为:“脾”具有对饮食中营养物质进行消化吸收的功能(相当于西医学中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而营养物质能为机体血液的生成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此是脾的生血影响。因此,脾虚在血虚证的发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根据中医学“治病求其本”的原则,健脾则利于血虚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