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文学达人求帮助!!求陶渊明的古田舍二首中的“先师有遗训.....”这首的诗赏析和全诗翻译
答案:2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1 04:09
- 提问者网友:你挡着我发光了
- 2021-01-20 17:07
向文学达人求帮助!!求陶渊明的古田舍二首中的“先师有遗训.....”这首的诗赏析和全诗翻译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野味小生
- 2021-01-20 18:06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歇,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呤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这是陶渊明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的头两句。题首“癸卯岁”,指晋安帝元兴二年(403),陶当时39岁,因母亡离职在家守丧,与弟从事农业生产;“先师”,对孔子尊称;“道”,指治世之道,孔子认为君子的本分是治国致富,不是自己力耕致食,整个国家富强了,君子可以食俸禄,也就不必忧贫了,这是有它的道理的。陶渊明因厌恶官场污浊,遂退隐农村,由于他躬耕田园接近人民,对农村生活体验较深,因而他的诗作,不少是描写田园歌唱劳动的。其语言朴实,情感深厚,平淡自然,形象鲜明,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忧道不忧贫”的思想,陶渊明固然深知,但他却因社会黑暗,个人难以治理好国家,于是退隐耕种庄稼来了。《归去来辞》就表达了他归家时的愉快心情和隐居的乐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是陶归家的论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像被放了的鸟儿多么自由,这是他归田隐居的心绪表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是多么的潇洒怡然。陶渊明不只是栽花种菊饮洒赋诗,而是“开春理常业(指务家)”,在田间劳动,秋天到来,他是“岁功聊可观”,一年的收获还是不错呵。这时的陶渊明真是不“忧道”,也“不优贫”了。但他不以此满足,并勉嘱自己“衣食当须记(指经营),力耕不吾欺”,这才是根本的东西。只要不荒废农业,好好经营耕种,衣食是不用犯愁;只要有劳动就会有收获,陶渊明是亲身体会到了。然而他又感到“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告诫自己“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虽是隐居了,珍惜时光还是十分重要的,莫要“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那才悲哀呢!诗人对光阴是“念此常悲凄,终晓不能静”。他更感到时光消逝,有志不能展的激动心情,“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那时虽然没有欢乐,也觉得很是喜悦,但心里愿意,却是“猛志逸四海”,要象鹏鸟那样展翅飞翔;更要“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那样去奋争战斗,直到取得胜利。(“刑天”,相传与天常争斗的人;“干”,盾;“戚”,斧。)纵观陶渊明的诗作,大多是田园隐士生活,飘逸自乐。但他的内心世界,还是装有大志,想干一番为国为民有益的事,可惜这些意愿,只留在诗文上,直到62岁死时仍未能实现,真令人遗憾万端。故历来的人们,都是以田园诗人、隐者之士来称道尊崇他的。然而归隐和他理想的乌托邦式的“桃花源”社会,现实是不存在也是不可能有的,只是反映古代农民的朴实思想罢了。21世纪的中国农民,早已超出“桃花源”的想象境界,正向“全面小康”社会奋进,全国人民不“忧道”,又“不忧贫”,只怀恋空气清新、大地和天空都未受到污染的昔日的农家环境和乐怡了。
长呤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这是陶渊明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的头两句。题首“癸卯岁”,指晋安帝元兴二年(403),陶当时39岁,因母亡离职在家守丧,与弟从事农业生产;“先师”,对孔子尊称;“道”,指治世之道,孔子认为君子的本分是治国致富,不是自己力耕致食,整个国家富强了,君子可以食俸禄,也就不必忧贫了,这是有它的道理的。陶渊明因厌恶官场污浊,遂退隐农村,由于他躬耕田园接近人民,对农村生活体验较深,因而他的诗作,不少是描写田园歌唱劳动的。其语言朴实,情感深厚,平淡自然,形象鲜明,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忧道不忧贫”的思想,陶渊明固然深知,但他却因社会黑暗,个人难以治理好国家,于是退隐耕种庄稼来了。《归去来辞》就表达了他归家时的愉快心情和隐居的乐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是陶归家的论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像被放了的鸟儿多么自由,这是他归田隐居的心绪表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是多么的潇洒怡然。陶渊明不只是栽花种菊饮洒赋诗,而是“开春理常业(指务家)”,在田间劳动,秋天到来,他是“岁功聊可观”,一年的收获还是不错呵。这时的陶渊明真是不“忧道”,也“不优贫”了。但他不以此满足,并勉嘱自己“衣食当须记(指经营),力耕不吾欺”,这才是根本的东西。只要不荒废农业,好好经营耕种,衣食是不用犯愁;只要有劳动就会有收获,陶渊明是亲身体会到了。然而他又感到“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告诫自己“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虽是隐居了,珍惜时光还是十分重要的,莫要“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那才悲哀呢!诗人对光阴是“念此常悲凄,终晓不能静”。他更感到时光消逝,有志不能展的激动心情,“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那时虽然没有欢乐,也觉得很是喜悦,但心里愿意,却是“猛志逸四海”,要象鹏鸟那样展翅飞翔;更要“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那样去奋争战斗,直到取得胜利。(“刑天”,相传与天常争斗的人;“干”,盾;“戚”,斧。)纵观陶渊明的诗作,大多是田园隐士生活,飘逸自乐。但他的内心世界,还是装有大志,想干一番为国为民有益的事,可惜这些意愿,只留在诗文上,直到62岁死时仍未能实现,真令人遗憾万端。故历来的人们,都是以田园诗人、隐者之士来称道尊崇他的。然而归隐和他理想的乌托邦式的“桃花源”社会,现实是不存在也是不可能有的,只是反映古代农民的朴实思想罢了。21世纪的中国农民,早已超出“桃花源”的想象境界,正向“全面小康”社会奋进,全国人民不“忧道”,又“不忧贫”,只怀恋空气清新、大地和天空都未受到污染的昔日的农家环境和乐怡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