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唱歌怎么唱才能好听?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10 00:59
- 提问者网友:两耳就是菩提
- 2021-05-09 09:41
通俗唱歌怎么唱才能好听?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渊鱼
- 2021-05-09 10:56
通俗唱法的语言特征
通俗歌曲中的语言,以质朴为本。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许多歌曲直接反映社会生活中不同层面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多以平白如话、直抒情怀的方式出现,一般不过多地修饰雕琢。近来,散文式甚至完全口语化的歌词也有出现,使得通俗歌曲的演唱艺术也增添了新的样式。但是,绝大部分歌词仍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文学性。
吐字清晰是通俗唱法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中国的通俗歌曲中,普通话为通俗唱法中的主流,这包括大陆创作的歌曲,一部分港台歌曲以及用普通话演唱的粤语原创歌曲。演唱大陆创作的歌曲时,语音大多比较规范,讲究“出字、归韵、收声”的咬字吐字过程,字字清晰、质朴无华。粤语歌曲的演唱,则应有浓烈的南国风格,但语言不通亦难为内地观众所接受,于是有人将粤语译成普通话演唱,但由于语系不同,字音规律差别甚大,因而仍然难于达到粤语演唱的效果。
可见,语言之于通俗唱法的重要性。吐字清晰,归韵收声准确乃是通俗唱法的重要特征。也有一些曾经学习过美声唱法的歌手,往往不注意咬字的力度,或不习惯把字头(声母)重咬,而过多注意追求声音的效果,因而在转唱通俗歌曲时,便觉风格不浓、韵味不足,乃至大大削弱了歌曲的感染力。
通俗歌曲的歌词,一般都比较生活化、口语化,即使是带有诗情画意,意蕴较深的歌曲,也都从歌曲的总体氛围上来刻画、追求,而歌词本身也多尽量做到口语化、生活化,因而要注意歌词的语言性。许多优秀的通俗歌曲表达意境与氛围十分浓郁,然其歌词仍十分通俗易懂,不刻意雕琢。如《弯弯的月亮》歌词:“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娇……”;又如《涛声依旧》:“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现又回到你面前……”这两首歌的歌词,公认是文学品位颇高的上乘之作。它们可以说是诗化了的语言,口语化的表达方式。通俗歌曲中这类有一定艺术功力的歌词不少。另外,也有一些歌词是大实话、大白话,甚至不讲究格律韵脚,如果没有音乐的帮衬,那简直就是在说话了。当然,由于通俗歌曲创作的无规定性,群众自我参与意识极强,所以,各种创作现象体现了极大的包容性。但是,通俗歌曲的创作还是应当追求一种品位与档次,以提高创作质量,为广大群众贡献更多更好的好作品。
基于通俗歌曲歌词的口语化与生活化的特点,在通俗歌曲的演唱上,就应当把歌词的语言特点表现出来。比如歌词的逻辑重音、感情重音,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与停顿,语气的鲜明与准确以及连贯性与整体性等,都要通过对语言特征的把握来予以表现
通俗唱法的艺术特征
1.质朴的声音
通俗歌曲内容与形式的广泛性和平民化,使得其演唱者的普及程度亦十分高,也就是说,多为未受过专业声乐训练的人员。因此,通俗唱法的声间运用,大都接近自然形态,也就是一种质朴的本色的声音。即使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多种声乐艺术的发声方法,并且自身也在变幻升华,但其基本特征仍是质朴的。在现代社会,许多专业性质的通俗歌手已把通俗唱法的水平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都十分小心地保持通俗唱法的这一重要的艺术特征,从而使之既有别于已形成成套科学理论体系的美声唱法,又有别于饱含着丰厚的文化积淀的各种类型的民族唱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质朴的声音已不仅是一种天生的自然形态,也是通俗唱法为区分于其他唱法的一种刻意追求。
2.独特的韵味
韵味独特亦是通俗唱法重要的艺术特征。在业余歌唱爱好者中,大多并未接受过声乐训练,嗓音条件一般,但演唱通俗歌曲时,仍颇具艺术感染力,这正是因为通俗唱法的平民化与广泛性,造成一种纯真动人的韵味。这种韵味,可以是歌曲演唱风格质朴率直的体现;也可以是其独特的声音技巧,包括声音的控制与放开、强烈与轻柔的对比以及气声、哑声、嘶裂声、喊唱声等等的灵活运用;也可以是情感表达的本色与自然。总之,是一种天然去雕饰的本色意韵。
3.夸张的表演
通俗唱法在表演中,除完成歌曲演唱一般要求节奏、音准及吐字清晰之外,还常运用声音或形体动作的强化来达到情感的表现,即往往借助于夸张性的表演,加上电声乐器的强力伴奏,更常把这种夸张的表演形式推至极致。这种表演所造成的氛围,已不仅仅是歌唱者自已投入,而是扩展开来,对周围的观众,具有极强的煽动性。这也正是众多的青年人为之倾倒的缘故。
4.自弹自唱,歌舞一体
通俗唱法的歌手一般都比较注意外部形体的表演。有的借助一样乐器(一般是吉它),自弹自唱,有的在歌唱的同时,配以舞蹈动作。舞蹈动作的选取或编排,都是根据歌曲的风格及情绪来设计,大部分通俗歌手,多只在唱的同时用手势或脚步的变化来辅助表演,而有的歌曲舞蹈性较强,就需要专门为之设计动作。通俗唱法的形体动作,多是借鉴现代舞的某些步态和身段,如霹雳舞、拉丁舞、的士高及太空舞等等。通俗唱法的这一艺术特征,最能吸引青年人的参与.
声音的集中探讨
声音集中能力的锻炼在声乐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是唱出高音和唱好高音的基础。有的本钱好,是指声音集中的能力强。有的人本钱差,是指声音集中的能力差。本钱的好与坏就是指声音集中能力的强与差。有本钱的是好条件,无本钱的也不要自卑,要通过科学的手段来锻炼成好本钱>声音集中靠声带,所以声带集中声音的锻炼就必不可少。许多人认为声带不可控,是无意识的。事实真是如此吗?如果我们试着发几个音,你会马上体会出声带闭合能力的差异。在这几个音中,会感到有的母音会使声音很集中,而有的母音集中声音不很容易。这说明什么?实际上就存在着声带拉紧能力的差异。用容易集中声音的母音你会发现容易唱得高,用不容易集中声音的母音你会发现唱得高会费些劲儿。而且还会发现,容易集中声音的母音也会容易喉咙紧。不容易集中声音的母音虽然喉咙不容易紧,但会感觉声音容易空。这就说明“喉咙的打开”与“声音的集中”是一对矛盾。
为了解决声音的集中能力,就必须排除喉咙的干扰,否则集中声音就是一句空话。有些人在没有排除喉咙干扰的情况下去集中声音,只能让喉咙必紧,那是因为喉咙在捣乱。有些人的喉咙虽打开,但声音又不会集中,只能让声音发空,会感觉唱高音很困难。所以打开喉咙”和“集中声音”就需要方法。很多人还没有协调好这两者的关系,就想又打开又集中,那岂不是徒劳
所以在声乐学习阶段,交练习就必不可少。你可以分阶段练习,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打开喉咙,那就暂时可以不管声音集中能力的强与弱。如果是为了集中声音,那就可以暂时不管喉咙暂时的紧。如此循环反复,逐步达到喉咙开、音集中。
声音集中离不开喉咙打开以后的空间,只有有了这个合理的空间,再去集中声音,你会感到此时的集中是不会受到喉咙干扰的,此时的集中就进入了可控阶段,随着音的增高,声带拉紧的感觉会越来越明显,这种声带拉紧的感觉的强化就是更进一步的集中了声音,高音也就唱出来了。这是你才明白“关闭”的真正含义。你叫它“集中”也好、“关闭也好”。其实都无所谓,名称不重要,方法很重要。
喉咙和声带基本处于一个位置,喉咙打开的动作方向与声带拉紧的方向正好相反。当同方向运动时,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有的人为什么声音紧?那是因为喉咙紧声音紧,同方向运动的结果。有的人为什么声音空?那是因为喉咙开,声带集中也差,也是同方向运动的结果。所以分开这两个动作很重要。让喉咙和声带互不干扰,各负其责。
以上的罗嗦是为了说明集中声音不应该有喉咙的参与,至于集中声音也很简单。我个人习惯于发“ei”。这是我个人的习惯,当然只要是能集中声音的母音都可以用。如果能感觉到了集中的感觉,就尽力保持强化即可。如果会强化了,也就等于主动掌握了集中声音的技巧。这中主动与被动有着天壤之别。主动的掌握,你是主人。被动的掌握,你是奴隶。我们要做主人不作奴隶。
最后声明一点:喉咙打开的方法会牵涉到声音的集中,否则明白了道理也是做不到的我想首先唱高音跟本钱没多大关系,发声的基音,也就最终音质是与每个人生理条件有密切关系. 但有些先天不足的人,可以让的良好共鸣加以改善。其次; 在我的个人经验里往往人在唱不同元音而改变声带闭合状态: 那说明共鸣的的统一性还没做到佳当然当你在唱闭口音象会感到声音集中的多,开口音象会使声音相对难集中也比较容易集中并且能打开喉器等等但这些现象都用共鸣位置不同而决定的,如果我们能在训练中能把不同元音的共鸣状态得到统一你的声音共鸣的集中也更好的体现出来了。总之训练声音的目的之一是让声带只简单的发声工作不要给于过多的责任不去阻碍就是畅通。
解决高音的必由之路
如同说话般的歌唱,也许是所有声乐爱好者的一种追求与梦想。那是一种轻松自然的表现,是歌唱的最高境界。
谈到说话般的歌唱,就必然要牵扯到说话时声带闭合的问题。可以毫无疑问的说,讲话时声带的闭合是声带的被动闭合,当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被动闭合。哭,笑,咳嗽都是如此。那么歌唱也就理应如此了。但也许正是这种如此的歌唱,使许多歌者苦闷于高音的难以解决。
林峻卿教授就曾谈到自己跟意籍著名教师梅百器学习声乐一年,从由最高唱到进步到能唱到g2的事情。相对于那些练三年五年唱不到f2的人而言,已是奇迹了。许多人把男高音称作难高音,看来是再形象不过了。也许就是因为高音的难以解决,所以就有了这样那样的如何练习高音的争论和学习班。而我在此想说的高音,是那种能够统一于中低声区音色的高音。这种高音,必须是能从上至最低音的下行中毫无间痕的。高音的高度是网上曾有过许多唱高音,声带缩短变薄还是拉长变薄的争论,我也就此写过一篇《使男低音唱到c3的理论支点》的文章谈及此事。我在文中说,我以为,也许唱高音根本无需让声带变薄,只需减少声带的震动面积就可以了。因为嘴唇无论如何也无法变得象声带一样薄,但依然可以用它吹出c3或更高的音来,原因就在于音越高,嘴唇闭的越紧的缘故。而减少声带震动面积的方法便是增加声带的闭合力了。而一个小号的初学者,是无论如何也吹不出如此高音的。
而现在,我愈发感到吹小号时的嘴唇和声带的相似,所不同的是,我们的歌唱是声带的被动闭合,吹小号时的嘴唇是主动闭合,小号会随着嘴唇闭合力的增加使声音越来越高。那么我们如果找到了训练增加声带闭合力的方法,不也就走上了解决高音的康庄大道了吗?因主动闭合发声的例子很多,如单簧管,双簧管等。尽管主动闭合的力量,不来源于发声物簧片本身,但却有一个来自嘴唇的外力调节着主动闭合的程度,并因此改变声音的高低。
追求音量常见的毛病
在声乐的学习当中追求音量是最常见的毛病。首先,每个学生在学习唱歌的过程中都希望自己的声音能够响亮有气势。但是初学者因为对声音的认识和技巧都还很薄弱,所以容易在发声的过程中唱出错误的声音,这里就存在着声音概念的认识问题, 我觉得声音的训练首先的从声音的认识开始。只有清楚什么样的声音是正确的,才有可能唱出正确的声音,所以我提倡学习声乐的人一定要多听优秀歌唱家的唱片资料。听多了自然就会有一种鉴别能力送大家一句话找到音质,音量随之而来。!美好的声音必然能够传的远一般而言,学声乐的人,当他刚刚感受到共鸣的时候会很是惊喜,有了共鸣的声音确实比白嗓子进步了一大节。但是有了共鸣以后并不意味着你的声音就好听了。因为学生往往会忽视一个问题基音的纯净,基音也就是声带刚刚开始震动的声音。如果在基音不纯净的情况下盲目的扩大共鸣腔体,必然会把不好听的声音扩大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音量很大,但是很难听的原因之一。
学声乐情为先呢还是技为先?
技术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技术的延伸
光有那一方面都能难打动人,缺一不可·在技术的基础上容入表现
对初学声乐者我认为以技为重,兼顾情,但最终要成为一个真正唱歌的人,情和技缺一不可,都很重要,没有技术不能很好的把握和处理歌曲,没有感情就不能表达歌曲的真正内容,不能打动人,反而会让人感到乏味!!技术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技术的延伸情若断,则魂必散。技术是为情服务的。否则,随着“技术”的提升可能只能发声,而不会歌唱了。
技术为手段,音乐是主体,都不可缺少。
这问题就如同学习声乐是先练气还是先练声。若说练气最重要,那就干脆先练气功;若说发声最重要,却没了底气,抖个不停。气是为声服务的,声音没了气的支持也是白搭。所以这两样东西要一起练,不能脱节。情绪和技术也如此,怎么好分开来说呢?还有先有后的。
发声器官的运动状态
[喉咽与软腭]
在歌唱各共鸣腔体中、喉咽腔是主导共鸣腔。在通俗唱法的发声中,喉咽腔更显示了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喉咽腔部位的声音自然质朴,有很强的可塑性,而通俗唱法的声音运用,更注重的也是自然或半自然的声音特色。也就是说,通俗唱法中喉咽腔比女声要开得大一些。情感深沉内含一些的歌曲比情感欢快跳跃的歌曲也要开得大一些。
前者如《好人一生平安》、《掌声响起》;后者如《轻轻地告诉你》、《采槟榔等》。
此外,歌曲的演唱风格不同,音乐体裁不同,喉咽腔的开合状态也有不同。
软腭的状态与喉咽的开合有着紧密的关系,只有在喉咽腔打开的情况下,才能要求软腭的状态。通俗唱法并不需有意抬高软腭去制造高位置共振,但凡学习过声乐的,都会灵活巧妙地运用软腭来显示声音修养,保护声带及咽喉,同时还可以增强歌曲的表现力。
软腭的灵活运用有如下几种情况:在强音演唱时,软腭可随喉咙的打开而自然抬起;在唱高音时,软腭亦可适当抬起。这样可分解一部分强气流对声带与喉部的冲击,扩大了共振范围减少喉部所承受的压力。但共鸣焦点不可全部放在抬起了的软腭处。这是因为软腭抬起后,高位置的共鸣色彩与咽喉部的色彩是有差异的,如果完全用高位置来演唱,必将失去通俗唱法的声音特征。因此,即使软腭抬起了,也只能巧妙地借用,而仍然要保留喉咽腔主导共鸣的地位。
比如《千万次地问》(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主题曲),高音到BB2,这对于以真声用嗓为主的通俗唱法来说是颇有难度的,但若稍用上一点高位置共鸣,再加上气息的有机配合,高音便会完成得好一些。刘欢的演唱便达到了最佳效果,既保持了通俗唱法的风格,又显示了高音的色彩与情绪,展示了他运用发声方法的深厚功底,及对通俗唱法高难度技巧的把握。
软腭的灵活运用,还体现在抒情性较强的通俗歌曲中。抒情歌曲注重声音的柔和圆润,松弛流畅,无须喉部用力拉紧,而要松开,形成一个空洞状。此时,若把软腭抬起,把声音控制在软腭及咽部,让气息均匀地流动,声音必然会出现抒情的色彩。这当然还要视歌词内容及音乐风格而加以区别。
爱情歌曲更多一些柔美圆润。歌颂祖国及怀念故乡一类的歌曲,更多一些深沉敬仰,那么便可对软腭的状态作一些微调,以显示声音色彩上的差别。
发声器官的运动状态
[喉咽与软腭]
在歌唱各共鸣腔体中、喉咽腔是主导共鸣腔。在通俗唱法的发声中,喉咽腔更显示了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喉咽腔部位的声音自然质朴,有很强的可塑性,而通俗唱法的声音运用,更注重的也是自然或半自然的声音特色。也就是说,通俗唱法中喉咽腔比女声要开得大一些。情感深沉内含一些的歌曲比情感欢快跳跃的歌曲也要开得大一些。
前者如《好人一生平安》、《掌声响起》;后者如《轻轻地告诉你》、《采槟榔等》。
此外,歌曲的演唱风格不同,音乐体裁不同,喉咽腔的开合状态也有不同。
软腭的状态与喉咽的开合有着紧密的关系,只有在喉咽腔打开的情况下,才能要求软腭的状态。通俗唱法并不需有意抬高软腭去制造高位置共振,但凡学习过声乐的,都会灵活巧妙地运用软腭来显示声音修养,保护声带及咽喉,同时还可以增强歌曲的表现力。
软腭的灵活运用有如下几种情况:在强音演唱时,软腭可随喉咙的打开而自然抬起;在唱高音时,软腭亦可适当抬起。这样可分解一部分强气流对声带与喉部的冲击,扩大了共振范围减少喉部所承受的压力。但共鸣焦点不可全部放在抬起了的软腭处。这是因为软腭抬起后,高位置的共鸣色彩与咽喉部的色彩是有差异的,如果完全用高位置来演唱,必将失去通俗唱法的声音特征。因此,即使软腭抬起了,也只能巧妙地借用,而仍然要保留喉咽腔主导共鸣的地位。
比如《千万次地问》(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主题曲),高音到BB2,这对于以真声用嗓为主的通俗唱法来说是颇有难度的,但若稍用上一点高位置共鸣,再加上气息的有机配合,高音便会完成得好一些。刘欢的演唱便达到了最佳效果,既保持了通俗唱法的风格,又显示了高音的色彩与情绪,展示了他运用发声方法的深厚功底,及对通俗唱法高难度技巧的把握。
软腭的灵活运用,还体现在抒情性较强的通俗歌曲中。抒情歌曲注重声音的柔和圆润,松弛流畅,无须喉部用力拉紧,而要松开,形成一个空洞状。此时,若把软腭抬起,把声音控制在软腭及咽部,让气息均匀地流动,声音必然会出现抒情的色彩。这当然还要视歌词内容及音乐风格而加以区别。
爱情歌曲更多一些柔美圆润。歌颂祖国及怀念故乡一类的歌曲,更多一些深沉敬仰,那么便可对软腭的状态作一些微调,以显示声音色彩上的差别。
通俗的气声唱法
通俗唱法中呼吸运用的另一特点是“气声唱法”的运用,这不仅丰富了通俗唱法的表现力,也为声乐艺术增加了新的表现手段。
“气声唱法”是一种气与声不按发声规律而组合的样式。正常的发声规律,要求气息振动声带时,两片声带要闭合而发声,这种声音比较结实响亮,而“气声唱法”则是有意不让声带完全闭合,让气流通过未完全振动的声带时发出。在这种声音中,因带有明显的气流声,而使声音色彩略显暗淡、虚婉,甚至带有一些哑声。这种声音更显自然亲切,具有特殊的感染力。
李谷一在“气声唱法”的运用上有突出的成绩,她演唱的《乡恋》(电视片《三峡传说》插曲)及电影《小花》中的插曲《绒花》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俗唱法的发声特点 [通俗唱法的发声特点]
声乐演唱艺术是有共通发声规律的。通俗唱法的发声特点应有如下几方面。
其一,持通俗唱法者,应了解和熟悉科学发声方法的共通规律,努力改变自发式的用嗓习惯,将自己习惯的用嗓方式纳入科学发声的轨道。
其二,从共通的科学发声规律中,努力寻找到通俗唱法声音个性的依据。也就是说,每演唱一首歌曲时,从发音、共鸣部位到气息的流动等诸方面,为通俗歌曲的演唱寻找到合理性。改变纯模仿或盲目用嗓的习惯,从感性的用嗓方式转变为理性的用嗓方式。
其三,通俗唱法,无论其科学与否,作为一种用嗓流派早已形成,并为最广大的业余声乐爱好者所接受。由于它的普及性、通俗性以及独特的演唱个性,亦在各类大赛及专业声乐领域里占有一席地位。因而,不可否认,这种演唱方法必有它的独到之处,我们声乐界应予以关注。下面仅谈几点个人对通俗唱法发声特点的看法。
呼吸是根本
“气为声之本”,“呼吸是歌唱的动力”。作为声乐演唱艺术之一的通俗唱法,同样离不开气息的支持。呼吸在通俗唱法中的运用,当它与歌曲情感、歌曲风格相结合时,更有其独特性。
[呼吸的表演性]
不同的歌曲内容,蕴含着不同的情感。通俗唱法十分注重歌曲情感的强化与外化,而呼吸运用乃是关键。比如在表达十分悲痛伤感、深沉内涵的情感时,呼吸用得很强,声带有意不全闭合,造成一种似漏气的沙哑声,并将这种带沙哑而深沉的声音色彩,夸张、外化、让观众(听众)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情感。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中这一句:440610123222 其中“嘴”、“咽”二字,就可以用带点沙哑的声音去唱,以表现主人公已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以此来加强声音的感染力。又如抒情性较强,表达一种对美好情感的追寻与回忆时,呼吸要用得柔和均匀,与声带形成最佳配合,这种声音色彩柔美圆润,对呼吸的控制与运用,体现了声乐上的技巧。如《弯弯的月亮》、《涛声依旧》及《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等曲目的演唱,皆可用此法。
另外,在表达激烈粗犷的情感时,呼吸深度与力度必须加强,在腰围横膈膜处形成强有力拉紧状态,声音才会有爆发力,发出几乎类似呼喊的声音色彩。如电影《红高粱》中两段插曲:《妹妹你大胆往前走》、《好酒歌》等,这两首歌中旋律已退居次要的了,而情感的体现已近乎自然状态,也就是前面谈到的第二种体力劳动时心情紧张、情绪兴奋之极的呼吸状态。
至于欢快轻松的情感,则要求气息的流动要轻便流畅,不可过于深沉,亦不需要更强的力度,如《轻轻地告诉你》、《茶山情歌》等。
通俗唱法中发声器官的运动状态
在通俗唱法中,声带的主要功能是发音,即在气流振动两片声带时,闭合而发声。但,为了表达歌曲的某种特殊情感,或表现歌曲的某些特殊风格韵味,当气流振动声带时,两片声带可以闭合一部分,而让另一部分不闭合,产生漏气的现象。此时声带的功能,就不仅仅是发音,而同时具有表达情感或表现风格韵味的功能了。如前节“气声唱法”中所述。
通俗歌曲中的语言,以质朴为本。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许多歌曲直接反映社会生活中不同层面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多以平白如话、直抒情怀的方式出现,一般不过多地修饰雕琢。近来,散文式甚至完全口语化的歌词也有出现,使得通俗歌曲的演唱艺术也增添了新的样式。但是,绝大部分歌词仍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文学性。
吐字清晰是通俗唱法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中国的通俗歌曲中,普通话为通俗唱法中的主流,这包括大陆创作的歌曲,一部分港台歌曲以及用普通话演唱的粤语原创歌曲。演唱大陆创作的歌曲时,语音大多比较规范,讲究“出字、归韵、收声”的咬字吐字过程,字字清晰、质朴无华。粤语歌曲的演唱,则应有浓烈的南国风格,但语言不通亦难为内地观众所接受,于是有人将粤语译成普通话演唱,但由于语系不同,字音规律差别甚大,因而仍然难于达到粤语演唱的效果。
可见,语言之于通俗唱法的重要性。吐字清晰,归韵收声准确乃是通俗唱法的重要特征。也有一些曾经学习过美声唱法的歌手,往往不注意咬字的力度,或不习惯把字头(声母)重咬,而过多注意追求声音的效果,因而在转唱通俗歌曲时,便觉风格不浓、韵味不足,乃至大大削弱了歌曲的感染力。
通俗歌曲的歌词,一般都比较生活化、口语化,即使是带有诗情画意,意蕴较深的歌曲,也都从歌曲的总体氛围上来刻画、追求,而歌词本身也多尽量做到口语化、生活化,因而要注意歌词的语言性。许多优秀的通俗歌曲表达意境与氛围十分浓郁,然其歌词仍十分通俗易懂,不刻意雕琢。如《弯弯的月亮》歌词:“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娇……”;又如《涛声依旧》:“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现又回到你面前……”这两首歌的歌词,公认是文学品位颇高的上乘之作。它们可以说是诗化了的语言,口语化的表达方式。通俗歌曲中这类有一定艺术功力的歌词不少。另外,也有一些歌词是大实话、大白话,甚至不讲究格律韵脚,如果没有音乐的帮衬,那简直就是在说话了。当然,由于通俗歌曲创作的无规定性,群众自我参与意识极强,所以,各种创作现象体现了极大的包容性。但是,通俗歌曲的创作还是应当追求一种品位与档次,以提高创作质量,为广大群众贡献更多更好的好作品。
基于通俗歌曲歌词的口语化与生活化的特点,在通俗歌曲的演唱上,就应当把歌词的语言特点表现出来。比如歌词的逻辑重音、感情重音,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与停顿,语气的鲜明与准确以及连贯性与整体性等,都要通过对语言特征的把握来予以表现
通俗唱法的艺术特征
1.质朴的声音
通俗歌曲内容与形式的广泛性和平民化,使得其演唱者的普及程度亦十分高,也就是说,多为未受过专业声乐训练的人员。因此,通俗唱法的声间运用,大都接近自然形态,也就是一种质朴的本色的声音。即使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多种声乐艺术的发声方法,并且自身也在变幻升华,但其基本特征仍是质朴的。在现代社会,许多专业性质的通俗歌手已把通俗唱法的水平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都十分小心地保持通俗唱法的这一重要的艺术特征,从而使之既有别于已形成成套科学理论体系的美声唱法,又有别于饱含着丰厚的文化积淀的各种类型的民族唱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质朴的声音已不仅是一种天生的自然形态,也是通俗唱法为区分于其他唱法的一种刻意追求。
2.独特的韵味
韵味独特亦是通俗唱法重要的艺术特征。在业余歌唱爱好者中,大多并未接受过声乐训练,嗓音条件一般,但演唱通俗歌曲时,仍颇具艺术感染力,这正是因为通俗唱法的平民化与广泛性,造成一种纯真动人的韵味。这种韵味,可以是歌曲演唱风格质朴率直的体现;也可以是其独特的声音技巧,包括声音的控制与放开、强烈与轻柔的对比以及气声、哑声、嘶裂声、喊唱声等等的灵活运用;也可以是情感表达的本色与自然。总之,是一种天然去雕饰的本色意韵。
3.夸张的表演
通俗唱法在表演中,除完成歌曲演唱一般要求节奏、音准及吐字清晰之外,还常运用声音或形体动作的强化来达到情感的表现,即往往借助于夸张性的表演,加上电声乐器的强力伴奏,更常把这种夸张的表演形式推至极致。这种表演所造成的氛围,已不仅仅是歌唱者自已投入,而是扩展开来,对周围的观众,具有极强的煽动性。这也正是众多的青年人为之倾倒的缘故。
4.自弹自唱,歌舞一体
通俗唱法的歌手一般都比较注意外部形体的表演。有的借助一样乐器(一般是吉它),自弹自唱,有的在歌唱的同时,配以舞蹈动作。舞蹈动作的选取或编排,都是根据歌曲的风格及情绪来设计,大部分通俗歌手,多只在唱的同时用手势或脚步的变化来辅助表演,而有的歌曲舞蹈性较强,就需要专门为之设计动作。通俗唱法的形体动作,多是借鉴现代舞的某些步态和身段,如霹雳舞、拉丁舞、的士高及太空舞等等。通俗唱法的这一艺术特征,最能吸引青年人的参与.
声音的集中探讨
声音集中能力的锻炼在声乐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是唱出高音和唱好高音的基础。有的本钱好,是指声音集中的能力强。有的人本钱差,是指声音集中的能力差。本钱的好与坏就是指声音集中能力的强与差。有本钱的是好条件,无本钱的也不要自卑,要通过科学的手段来锻炼成好本钱>声音集中靠声带,所以声带集中声音的锻炼就必不可少。许多人认为声带不可控,是无意识的。事实真是如此吗?如果我们试着发几个音,你会马上体会出声带闭合能力的差异。在这几个音中,会感到有的母音会使声音很集中,而有的母音集中声音不很容易。这说明什么?实际上就存在着声带拉紧能力的差异。用容易集中声音的母音你会发现容易唱得高,用不容易集中声音的母音你会发现唱得高会费些劲儿。而且还会发现,容易集中声音的母音也会容易喉咙紧。不容易集中声音的母音虽然喉咙不容易紧,但会感觉声音容易空。这就说明“喉咙的打开”与“声音的集中”是一对矛盾。
为了解决声音的集中能力,就必须排除喉咙的干扰,否则集中声音就是一句空话。有些人在没有排除喉咙干扰的情况下去集中声音,只能让喉咙必紧,那是因为喉咙在捣乱。有些人的喉咙虽打开,但声音又不会集中,只能让声音发空,会感觉唱高音很困难。所以打开喉咙”和“集中声音”就需要方法。很多人还没有协调好这两者的关系,就想又打开又集中,那岂不是徒劳
所以在声乐学习阶段,交练习就必不可少。你可以分阶段练习,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打开喉咙,那就暂时可以不管声音集中能力的强与弱。如果是为了集中声音,那就可以暂时不管喉咙暂时的紧。如此循环反复,逐步达到喉咙开、音集中。
声音集中离不开喉咙打开以后的空间,只有有了这个合理的空间,再去集中声音,你会感到此时的集中是不会受到喉咙干扰的,此时的集中就进入了可控阶段,随着音的增高,声带拉紧的感觉会越来越明显,这种声带拉紧的感觉的强化就是更进一步的集中了声音,高音也就唱出来了。这是你才明白“关闭”的真正含义。你叫它“集中”也好、“关闭也好”。其实都无所谓,名称不重要,方法很重要。
喉咙和声带基本处于一个位置,喉咙打开的动作方向与声带拉紧的方向正好相反。当同方向运动时,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有的人为什么声音紧?那是因为喉咙紧声音紧,同方向运动的结果。有的人为什么声音空?那是因为喉咙开,声带集中也差,也是同方向运动的结果。所以分开这两个动作很重要。让喉咙和声带互不干扰,各负其责。
以上的罗嗦是为了说明集中声音不应该有喉咙的参与,至于集中声音也很简单。我个人习惯于发“ei”。这是我个人的习惯,当然只要是能集中声音的母音都可以用。如果能感觉到了集中的感觉,就尽力保持强化即可。如果会强化了,也就等于主动掌握了集中声音的技巧。这中主动与被动有着天壤之别。主动的掌握,你是主人。被动的掌握,你是奴隶。我们要做主人不作奴隶。
最后声明一点:喉咙打开的方法会牵涉到声音的集中,否则明白了道理也是做不到的我想首先唱高音跟本钱没多大关系,发声的基音,也就最终音质是与每个人生理条件有密切关系. 但有些先天不足的人,可以让的良好共鸣加以改善。其次; 在我的个人经验里往往人在唱不同元音而改变声带闭合状态: 那说明共鸣的的统一性还没做到佳当然当你在唱闭口音象会感到声音集中的多,开口音象会使声音相对难集中也比较容易集中并且能打开喉器等等但这些现象都用共鸣位置不同而决定的,如果我们能在训练中能把不同元音的共鸣状态得到统一你的声音共鸣的集中也更好的体现出来了。总之训练声音的目的之一是让声带只简单的发声工作不要给于过多的责任不去阻碍就是畅通。
解决高音的必由之路
如同说话般的歌唱,也许是所有声乐爱好者的一种追求与梦想。那是一种轻松自然的表现,是歌唱的最高境界。
谈到说话般的歌唱,就必然要牵扯到说话时声带闭合的问题。可以毫无疑问的说,讲话时声带的闭合是声带的被动闭合,当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被动闭合。哭,笑,咳嗽都是如此。那么歌唱也就理应如此了。但也许正是这种如此的歌唱,使许多歌者苦闷于高音的难以解决。
林峻卿教授就曾谈到自己跟意籍著名教师梅百器学习声乐一年,从由最高唱到进步到能唱到g2的事情。相对于那些练三年五年唱不到f2的人而言,已是奇迹了。许多人把男高音称作难高音,看来是再形象不过了。也许就是因为高音的难以解决,所以就有了这样那样的如何练习高音的争论和学习班。而我在此想说的高音,是那种能够统一于中低声区音色的高音。这种高音,必须是能从上至最低音的下行中毫无间痕的。高音的高度是网上曾有过许多唱高音,声带缩短变薄还是拉长变薄的争论,我也就此写过一篇《使男低音唱到c3的理论支点》的文章谈及此事。我在文中说,我以为,也许唱高音根本无需让声带变薄,只需减少声带的震动面积就可以了。因为嘴唇无论如何也无法变得象声带一样薄,但依然可以用它吹出c3或更高的音来,原因就在于音越高,嘴唇闭的越紧的缘故。而减少声带震动面积的方法便是增加声带的闭合力了。而一个小号的初学者,是无论如何也吹不出如此高音的。
而现在,我愈发感到吹小号时的嘴唇和声带的相似,所不同的是,我们的歌唱是声带的被动闭合,吹小号时的嘴唇是主动闭合,小号会随着嘴唇闭合力的增加使声音越来越高。那么我们如果找到了训练增加声带闭合力的方法,不也就走上了解决高音的康庄大道了吗?因主动闭合发声的例子很多,如单簧管,双簧管等。尽管主动闭合的力量,不来源于发声物簧片本身,但却有一个来自嘴唇的外力调节着主动闭合的程度,并因此改变声音的高低。
追求音量常见的毛病
在声乐的学习当中追求音量是最常见的毛病。首先,每个学生在学习唱歌的过程中都希望自己的声音能够响亮有气势。但是初学者因为对声音的认识和技巧都还很薄弱,所以容易在发声的过程中唱出错误的声音,这里就存在着声音概念的认识问题, 我觉得声音的训练首先的从声音的认识开始。只有清楚什么样的声音是正确的,才有可能唱出正确的声音,所以我提倡学习声乐的人一定要多听优秀歌唱家的唱片资料。听多了自然就会有一种鉴别能力送大家一句话找到音质,音量随之而来。!美好的声音必然能够传的远一般而言,学声乐的人,当他刚刚感受到共鸣的时候会很是惊喜,有了共鸣的声音确实比白嗓子进步了一大节。但是有了共鸣以后并不意味着你的声音就好听了。因为学生往往会忽视一个问题基音的纯净,基音也就是声带刚刚开始震动的声音。如果在基音不纯净的情况下盲目的扩大共鸣腔体,必然会把不好听的声音扩大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音量很大,但是很难听的原因之一。
学声乐情为先呢还是技为先?
技术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技术的延伸
光有那一方面都能难打动人,缺一不可·在技术的基础上容入表现
对初学声乐者我认为以技为重,兼顾情,但最终要成为一个真正唱歌的人,情和技缺一不可,都很重要,没有技术不能很好的把握和处理歌曲,没有感情就不能表达歌曲的真正内容,不能打动人,反而会让人感到乏味!!技术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技术的延伸情若断,则魂必散。技术是为情服务的。否则,随着“技术”的提升可能只能发声,而不会歌唱了。
技术为手段,音乐是主体,都不可缺少。
这问题就如同学习声乐是先练气还是先练声。若说练气最重要,那就干脆先练气功;若说发声最重要,却没了底气,抖个不停。气是为声服务的,声音没了气的支持也是白搭。所以这两样东西要一起练,不能脱节。情绪和技术也如此,怎么好分开来说呢?还有先有后的。
发声器官的运动状态
[喉咽与软腭]
在歌唱各共鸣腔体中、喉咽腔是主导共鸣腔。在通俗唱法的发声中,喉咽腔更显示了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喉咽腔部位的声音自然质朴,有很强的可塑性,而通俗唱法的声音运用,更注重的也是自然或半自然的声音特色。也就是说,通俗唱法中喉咽腔比女声要开得大一些。情感深沉内含一些的歌曲比情感欢快跳跃的歌曲也要开得大一些。
前者如《好人一生平安》、《掌声响起》;后者如《轻轻地告诉你》、《采槟榔等》。
此外,歌曲的演唱风格不同,音乐体裁不同,喉咽腔的开合状态也有不同。
软腭的状态与喉咽的开合有着紧密的关系,只有在喉咽腔打开的情况下,才能要求软腭的状态。通俗唱法并不需有意抬高软腭去制造高位置共振,但凡学习过声乐的,都会灵活巧妙地运用软腭来显示声音修养,保护声带及咽喉,同时还可以增强歌曲的表现力。
软腭的灵活运用有如下几种情况:在强音演唱时,软腭可随喉咙的打开而自然抬起;在唱高音时,软腭亦可适当抬起。这样可分解一部分强气流对声带与喉部的冲击,扩大了共振范围减少喉部所承受的压力。但共鸣焦点不可全部放在抬起了的软腭处。这是因为软腭抬起后,高位置的共鸣色彩与咽喉部的色彩是有差异的,如果完全用高位置来演唱,必将失去通俗唱法的声音特征。因此,即使软腭抬起了,也只能巧妙地借用,而仍然要保留喉咽腔主导共鸣的地位。
比如《千万次地问》(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主题曲),高音到BB2,这对于以真声用嗓为主的通俗唱法来说是颇有难度的,但若稍用上一点高位置共鸣,再加上气息的有机配合,高音便会完成得好一些。刘欢的演唱便达到了最佳效果,既保持了通俗唱法的风格,又显示了高音的色彩与情绪,展示了他运用发声方法的深厚功底,及对通俗唱法高难度技巧的把握。
软腭的灵活运用,还体现在抒情性较强的通俗歌曲中。抒情歌曲注重声音的柔和圆润,松弛流畅,无须喉部用力拉紧,而要松开,形成一个空洞状。此时,若把软腭抬起,把声音控制在软腭及咽部,让气息均匀地流动,声音必然会出现抒情的色彩。这当然还要视歌词内容及音乐风格而加以区别。
爱情歌曲更多一些柔美圆润。歌颂祖国及怀念故乡一类的歌曲,更多一些深沉敬仰,那么便可对软腭的状态作一些微调,以显示声音色彩上的差别。
发声器官的运动状态
[喉咽与软腭]
在歌唱各共鸣腔体中、喉咽腔是主导共鸣腔。在通俗唱法的发声中,喉咽腔更显示了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喉咽腔部位的声音自然质朴,有很强的可塑性,而通俗唱法的声音运用,更注重的也是自然或半自然的声音特色。也就是说,通俗唱法中喉咽腔比女声要开得大一些。情感深沉内含一些的歌曲比情感欢快跳跃的歌曲也要开得大一些。
前者如《好人一生平安》、《掌声响起》;后者如《轻轻地告诉你》、《采槟榔等》。
此外,歌曲的演唱风格不同,音乐体裁不同,喉咽腔的开合状态也有不同。
软腭的状态与喉咽的开合有着紧密的关系,只有在喉咽腔打开的情况下,才能要求软腭的状态。通俗唱法并不需有意抬高软腭去制造高位置共振,但凡学习过声乐的,都会灵活巧妙地运用软腭来显示声音修养,保护声带及咽喉,同时还可以增强歌曲的表现力。
软腭的灵活运用有如下几种情况:在强音演唱时,软腭可随喉咙的打开而自然抬起;在唱高音时,软腭亦可适当抬起。这样可分解一部分强气流对声带与喉部的冲击,扩大了共振范围减少喉部所承受的压力。但共鸣焦点不可全部放在抬起了的软腭处。这是因为软腭抬起后,高位置的共鸣色彩与咽喉部的色彩是有差异的,如果完全用高位置来演唱,必将失去通俗唱法的声音特征。因此,即使软腭抬起了,也只能巧妙地借用,而仍然要保留喉咽腔主导共鸣的地位。
比如《千万次地问》(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主题曲),高音到BB2,这对于以真声用嗓为主的通俗唱法来说是颇有难度的,但若稍用上一点高位置共鸣,再加上气息的有机配合,高音便会完成得好一些。刘欢的演唱便达到了最佳效果,既保持了通俗唱法的风格,又显示了高音的色彩与情绪,展示了他运用发声方法的深厚功底,及对通俗唱法高难度技巧的把握。
软腭的灵活运用,还体现在抒情性较强的通俗歌曲中。抒情歌曲注重声音的柔和圆润,松弛流畅,无须喉部用力拉紧,而要松开,形成一个空洞状。此时,若把软腭抬起,把声音控制在软腭及咽部,让气息均匀地流动,声音必然会出现抒情的色彩。这当然还要视歌词内容及音乐风格而加以区别。
爱情歌曲更多一些柔美圆润。歌颂祖国及怀念故乡一类的歌曲,更多一些深沉敬仰,那么便可对软腭的状态作一些微调,以显示声音色彩上的差别。
通俗的气声唱法
通俗唱法中呼吸运用的另一特点是“气声唱法”的运用,这不仅丰富了通俗唱法的表现力,也为声乐艺术增加了新的表现手段。
“气声唱法”是一种气与声不按发声规律而组合的样式。正常的发声规律,要求气息振动声带时,两片声带要闭合而发声,这种声音比较结实响亮,而“气声唱法”则是有意不让声带完全闭合,让气流通过未完全振动的声带时发出。在这种声音中,因带有明显的气流声,而使声音色彩略显暗淡、虚婉,甚至带有一些哑声。这种声音更显自然亲切,具有特殊的感染力。
李谷一在“气声唱法”的运用上有突出的成绩,她演唱的《乡恋》(电视片《三峡传说》插曲)及电影《小花》中的插曲《绒花》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俗唱法的发声特点 [通俗唱法的发声特点]
声乐演唱艺术是有共通发声规律的。通俗唱法的发声特点应有如下几方面。
其一,持通俗唱法者,应了解和熟悉科学发声方法的共通规律,努力改变自发式的用嗓习惯,将自己习惯的用嗓方式纳入科学发声的轨道。
其二,从共通的科学发声规律中,努力寻找到通俗唱法声音个性的依据。也就是说,每演唱一首歌曲时,从发音、共鸣部位到气息的流动等诸方面,为通俗歌曲的演唱寻找到合理性。改变纯模仿或盲目用嗓的习惯,从感性的用嗓方式转变为理性的用嗓方式。
其三,通俗唱法,无论其科学与否,作为一种用嗓流派早已形成,并为最广大的业余声乐爱好者所接受。由于它的普及性、通俗性以及独特的演唱个性,亦在各类大赛及专业声乐领域里占有一席地位。因而,不可否认,这种演唱方法必有它的独到之处,我们声乐界应予以关注。下面仅谈几点个人对通俗唱法发声特点的看法。
呼吸是根本
“气为声之本”,“呼吸是歌唱的动力”。作为声乐演唱艺术之一的通俗唱法,同样离不开气息的支持。呼吸在通俗唱法中的运用,当它与歌曲情感、歌曲风格相结合时,更有其独特性。
[呼吸的表演性]
不同的歌曲内容,蕴含着不同的情感。通俗唱法十分注重歌曲情感的强化与外化,而呼吸运用乃是关键。比如在表达十分悲痛伤感、深沉内涵的情感时,呼吸用得很强,声带有意不全闭合,造成一种似漏气的沙哑声,并将这种带沙哑而深沉的声音色彩,夸张、外化、让观众(听众)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情感。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中这一句:440610123222 其中“嘴”、“咽”二字,就可以用带点沙哑的声音去唱,以表现主人公已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以此来加强声音的感染力。又如抒情性较强,表达一种对美好情感的追寻与回忆时,呼吸要用得柔和均匀,与声带形成最佳配合,这种声音色彩柔美圆润,对呼吸的控制与运用,体现了声乐上的技巧。如《弯弯的月亮》、《涛声依旧》及《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等曲目的演唱,皆可用此法。
另外,在表达激烈粗犷的情感时,呼吸深度与力度必须加强,在腰围横膈膜处形成强有力拉紧状态,声音才会有爆发力,发出几乎类似呼喊的声音色彩。如电影《红高粱》中两段插曲:《妹妹你大胆往前走》、《好酒歌》等,这两首歌中旋律已退居次要的了,而情感的体现已近乎自然状态,也就是前面谈到的第二种体力劳动时心情紧张、情绪兴奋之极的呼吸状态。
至于欢快轻松的情感,则要求气息的流动要轻便流畅,不可过于深沉,亦不需要更强的力度,如《轻轻地告诉你》、《茶山情歌》等。
通俗唱法中发声器官的运动状态
在通俗唱法中,声带的主要功能是发音,即在气流振动两片声带时,闭合而发声。但,为了表达歌曲的某种特殊情感,或表现歌曲的某些特殊风格韵味,当气流振动声带时,两片声带可以闭合一部分,而让另一部分不闭合,产生漏气的现象。此时声带的功能,就不仅仅是发音,而同时具有表达情感或表现风格韵味的功能了。如前节“气声唱法”中所述。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