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历史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2 00:15
- 提问者网友:我是女神我骄傲
- 2021-12-21 10:40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对联的历史 对联在我国。它的起源,研究学者都认为始于唐代以后的五代时期。唐代诗歌的兴盛,特别是律诗的盛行,为对联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艺术土壤。“对联”这一名称,即来自律诗。格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两句为一联,通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诗中的第三、四句)、颈联(诗中的第五、六句)要求对仗工整,故又简称为“对联”。 据宋人黄休复考证,对联起源于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3年)。《宋史·西蜀孟氏》中写道:“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学士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蜀祷》有后蜀主孟昶于归宋前之岁除日,题桃符于寝门的记载。清人梁章钜在其《楹联丛话》中写道:“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蜀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始。”孟昶的纪元始于公元935年,于965年终,他归宋前一年题桃符一事,说明黄休复的说法是可信的。 “桃符”,又名“仙木”,是我国古代过年时,人们挂在门的两侧的桃木板。板上画有专降妖魔鬼怪的大神“神茶”“郁垒”的形象,用以避邪镇妖,祈求安泰。在流行中,桃符也渐渐简化,有的不再画像,只写“神茶”“郁垒”的名字,有的或画些符咒,或写上吉庆词语。这些情况在《淮南子》中已有记载。北宋王安石的《元旦》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见当时对联(桃符)已经广为流传和运用,每年除夕“千门万户”都以“新桃换旧符”。 据学者考证,“春联”一词最早始于明代。清人陈云瞻的《簪支楼杂说》中,有“明太祖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的记载,是朱元璋下了圣旨,命京城各色人等的家庭必须加上一副春联,因为我国古代传说有一种十分凶猛的野兽叫“年”,每逢春节时就出来伤人害物,但“年”最惧红色,所以人们就以红色的纸、红色的爆竹来驱赶它,以求过个太平的春节,这一习俗一直沿用至今。(1)根据文中第一段画横线句,本文开头方框内应填入的词语是[ ]A.一脉相承B.追根溯源C.举世闻名D.源远流长(2)快速阅读全文,然后填空。①对联又称作________、________。②对联名称来源于________,“春联”一词最早始于________代。③我国最早的对联是________写的“________”。(3)本文是介绍说明对联历史的,主要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其目的是________。(4)有副对联的下联为:“清泉石上流”,若为其配上上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A.海上生明月B.明月松间照C.明月来相照D.月出惊山鸟(5)下列诗句不能构成对联的是[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C.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雪起风沙痕
- 2021-12-21 11:24
答案:解析: (1)D 解析:结合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内容,注意语意的连贯。(2)①桃符 仙木 ②律诗 明 ③孟昶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解析:仔细研读上下文,从整体入手进行宏观分析,快速地筛选文章内的信息。(3)真实可信解析:说明方法的运用,能帮助人们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把事理阐述明白,能把复杂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4)B 解析:明确对偶的修辞手法,对偶也叫对仗,对对子,在律诗中对偶句一般出现在颔联和颈联。 (5)C 解析:律诗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在律诗中颔联和颈联讲究对仗,古诗和绝句不讲究对仗。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鸠书
- 2021-12-21 12:41
我也是这个答案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