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艺术之我所见。。。
有关论文。
中国绘画艺术之我所见。。。
有关论文。
中国绘画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方绘画艺术有着极大的区别。我国的绘画绝大多数是水墨画,简单的色调却能让事件的万物栩栩如生 的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中国的绘画与书法不可分割,而文人骚客才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主力军,在封建社会,读书人追求学而优则仕,所以绘画并不是文人的第一追求,即使是宫廷画师也不 例外。绘画大多是文人的业余爱好,是他们的一种精神生活的享受,而且很多的出名的书画家他们在世的时候仕途不畅,以致很多归隐山林,远离仕途,修身养性, 以追求精神的超越和解脱,所以在这群文人骚客的笔下多半不是直接的变现现实社会的不满,而是触景生情,画由心生,描绘的多是自己心中的理想乐园,但是他们 并不是脱离现实的天马行可,而是现实与心灵的结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
"形似"观念是中国绘画审美心理长期积淀的产物。在中国绘画历史上,从"存物莫善于画"、"以形写形"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似与不似之间",都 没有偏离对"形"的描述,"形"作为绘画的本体存在,始终贯穿在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之中。可以说,"形似"观念不仅造就了写实的技巧,同时也完善了造 型的方法。然而,中国艺术素来重视对精神气质的追求,表现在绘画中,这种追求由人物逐步扩展至山水、花鸟,并形成了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绘画创作与审美原 则。在传神理论中,形是基础,贵在神似。形似与神似是统一的。这就是说,形的时空存在形式所具有的可感性,是艺术美产生不可或缺的条件。如果忽略具体物象 的描写,就会失去绘画作品赖以存在的现实基础。神似也就失去了借以显现的物质前提。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思想特征,中国的绘画艺术也不例外,它同样有着中国思想文化的烙印,隐含着中国文人的入世思想,反应出中国文人的精神 追求,以及匡时济俗的理想抱负。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山水画占有很大比例,而且很多是隐居山林的文人之画,他们往往仕途多舛,郁郁而不得志,于是隐居山林, 以求精神解脱,身在山林之中,无所适从,往往又以吟诗作赋泼墨绘画消遣生活,其精神诉求往往就在绘画之中,其理想抱负也难以掩饰,即使自己心里的写照,也 是当时社会现状的反应。看这些文人墨客的山水之画,也是在看他们矛盾的心理世界,看他们匡时济世的抱负和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总之看他们的画如果没有丰富 的想象力和对画家本人的时代背景,是无法欣赏画中之意的。而另外一种却是截然相反的,他们是真正的隐士者,归隐山林并非形势所迫,而是自己心意已决,以求 像神仙一样逍遥自在,精神高洁,情趣超然,不失气节。他们笔下之画多是高峰密林,深山古刹,清泉瀑布,腊梅青松,已显现他们高雅脱俗,远离世俗之乐。但是 他们的绘画有一个共同之处,绝对不是对眼前之物的呆板复制,而是在心中反复酝酿,以求自然不失而精神共存,也就是要追求人画合一,天人合一的意境。
文人笔下的绘画反应社会的各个方面,大都市的繁华之景,市井之中的风化遗俗,江山的美丽多娇,山川的宏伟气魄,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写实画史,只不过它 不是帝王的懿旨罢了。山水自古便与文人骚客相随,二者谁也离不开谁,文人笔下少不了山水之画,山水也离不开文人骚客的抒情赞美。山水画包罗万象,但是清新 可辨,其间的草木,山川,鸟虫都是文人的精心描绘,没有任何多余之笔,以求全局的和谐自然,看中国的绘画就要融入其中,以求在画中理解画家之意,“诗中有 画,画中有诗”,这就是为什么说中国绘画也含有诗意,诗境或许就是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的最大不同之处。中国绘画不求与实物的绝对相像,但是又不失其真,就在似与不似之间.山水画和水墨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瑰宝,而意境和似与不似就是山水画和水墨画的主要特 色,不追求色泽的艳丽和实物的全貌,而是追求一种意境美和栩栩如生之效,山水画不见江河之雄伟,但见山河与眼前浮现之壮观,不见其人但闻其声,不见丛林深 处有人家,却晓炊烟尽头有村落. 正所谓看山不是山更似山,看水不是水更似水!就是这个道理,在似与不似之间以求最似,在现实与飘渺之间以求最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