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废除了守丧三年的规矩?
答案:4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3 12:24
- 提问者网友:山高云阔
- 2021-03-22 11:50
中国人为什么废除了守丧三年的规矩?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舊物识亽
- 2020-10-21 13:31
在中国古代,人们所普遍采用的为去世的父母守丧三年的礼仪,以我们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它不仅无法接受,也无法理解。但是,我要指出,它在古代并非像在现代那样没有可接受性和可理解性。
在《泰伯第八》第4章中,曾提出人类为什么会如此重视人的死亡这一事件的三条理由:“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不难理解,重视死亡是生者在面对死亡、特别是亲人的死亡时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丧失的沉重忧伤之后重新追求生命的永恒意义与价值的一种完全发自心灵内部的精神尝试;这种尝试也就是哲学的反思、宗教的皈依,是对于有限的生命的永恒意义与价值的基点的追求、发现与确立的过程,——而这基点也就是道德、正义与普遍的爱,它们是人类生命的永恒意义与价值的坚固基石,也是人类文明的坚固基石。人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只能立足于这个基石之上,人类的文明也只能立足于这个基石之上。
因此,三年的守丧对于人们来说是一次彻底的精神的洗礼,一次彻底的心灵的净化,一次彻底的有限生命向无限生命的超度。
通过它,人们将永远远离罪恶,永远抛弃个人那狭隘有限的生活的意图,而开始去过一种真正的精神生活、理性的生活、道德的生活与正义的生活。
因此,三年的守丧对人们来说完全具有宗教修道的意义。从物质方面来考虑,由于古代自然的富饶,自然生态体系的优越完美,以及人们生活朴素,欲望有限,再加上完美的人际关系和古朴的民风民俗所促成的人们对于守丧者提供的必要帮助,因此,守丧者一家人三年的基本物质需要是绝对不会成为一个什么问题的。也正因为如此,三年守丧作为一种为人们普遍接受的风俗才具有可行性。
当然,随着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人们为获得自己所必须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应付出的劳动越来越多,三年守丧的可行性也就随之消失,社会风俗(它是人们全部社会生活方式的总和)的变革也就不可避免。在这里,尽管,人们很早就发现三年守丧的可行性已经在消失因而变革势在必行,人们必须寻求新的进行精神洗礼的方法。
对死者表示哀悼并以一定的方式为他举行葬礼,这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普遍的特征之一。我这里提出的对三年守丧的辩护理由之一是人们对死亡的悲哀。当亲人死亡之后,人们似乎只有通过长达三年之久的守丧才能向死亡的亲人倾吐完自己的全部悲伤。并且在这话语的喻意之中,这种悲哀是人们仁慈、善良的心灵的表征。这显然是非常正确的。
因为冷漠的道德心处于僵持状态之中的人对死亡将是无动于衷的。同样对于那些将对他人造成明显伤害的事情,他们也将是无动于衷的。
这种人,当他完全陷入非义的状态,完全生活在非义之中时,他将毫无感觉,并且他将把这种非义的生活视为正常、视为自然。
因此,当人们都变成一些见哀不哀的人,这将会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显然,三年守丧的风俗礼仪的辩护理由是深刻的。尽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由于面对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他们越来越感觉到他们没有可能坚持这样做。但对于少数有能力这样做的人是否仍然应该坚持这样做呢?因为,那确实是人们重新对自己的生命和生活作全面系统而深刻的哲学思考与反思的极好的机会。在我的头脑中,我似乎还依稀记得,在西方,在俄国,在印度也有类似守丧三年的风俗,在这三年守丧期间,贵族将完全退出公共政治生活。
在《泰伯第八》第4章中,曾提出人类为什么会如此重视人的死亡这一事件的三条理由:“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不难理解,重视死亡是生者在面对死亡、特别是亲人的死亡时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丧失的沉重忧伤之后重新追求生命的永恒意义与价值的一种完全发自心灵内部的精神尝试;这种尝试也就是哲学的反思、宗教的皈依,是对于有限的生命的永恒意义与价值的基点的追求、发现与确立的过程,——而这基点也就是道德、正义与普遍的爱,它们是人类生命的永恒意义与价值的坚固基石,也是人类文明的坚固基石。人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只能立足于这个基石之上,人类的文明也只能立足于这个基石之上。
因此,三年的守丧对于人们来说是一次彻底的精神的洗礼,一次彻底的心灵的净化,一次彻底的有限生命向无限生命的超度。
通过它,人们将永远远离罪恶,永远抛弃个人那狭隘有限的生活的意图,而开始去过一种真正的精神生活、理性的生活、道德的生活与正义的生活。
因此,三年的守丧对人们来说完全具有宗教修道的意义。从物质方面来考虑,由于古代自然的富饶,自然生态体系的优越完美,以及人们生活朴素,欲望有限,再加上完美的人际关系和古朴的民风民俗所促成的人们对于守丧者提供的必要帮助,因此,守丧者一家人三年的基本物质需要是绝对不会成为一个什么问题的。也正因为如此,三年守丧作为一种为人们普遍接受的风俗才具有可行性。
当然,随着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人们为获得自己所必须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应付出的劳动越来越多,三年守丧的可行性也就随之消失,社会风俗(它是人们全部社会生活方式的总和)的变革也就不可避免。在这里,尽管,人们很早就发现三年守丧的可行性已经在消失因而变革势在必行,人们必须寻求新的进行精神洗礼的方法。
对死者表示哀悼并以一定的方式为他举行葬礼,这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普遍的特征之一。我这里提出的对三年守丧的辩护理由之一是人们对死亡的悲哀。当亲人死亡之后,人们似乎只有通过长达三年之久的守丧才能向死亡的亲人倾吐完自己的全部悲伤。并且在这话语的喻意之中,这种悲哀是人们仁慈、善良的心灵的表征。这显然是非常正确的。
因为冷漠的道德心处于僵持状态之中的人对死亡将是无动于衷的。同样对于那些将对他人造成明显伤害的事情,他们也将是无动于衷的。
这种人,当他完全陷入非义的状态,完全生活在非义之中时,他将毫无感觉,并且他将把这种非义的生活视为正常、视为自然。
因此,当人们都变成一些见哀不哀的人,这将会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显然,三年守丧的风俗礼仪的辩护理由是深刻的。尽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由于面对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他们越来越感觉到他们没有可能坚持这样做。但对于少数有能力这样做的人是否仍然应该坚持这样做呢?因为,那确实是人们重新对自己的生命和生活作全面系统而深刻的哲学思考与反思的极好的机会。在我的头脑中,我似乎还依稀记得,在西方,在俄国,在印度也有类似守丧三年的风俗,在这三年守丧期间,贵族将完全退出公共政治生活。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忘川信使
- 2021-02-23 02:13
破四旧还有什么规矩会留下?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 2楼网友:街头电车
- 2020-08-14 14:18
古代守孝三年还有官做,国家还给补贴。现在生活节奏快了,竞争压力大了,等你守完孝,黄花菜都没了、凉的都没有。。。。。。
- 3楼网友:平生事
- 2020-04-29 12:14
中国守丧三年的规矩,不利于解放社会劳动力,意味着一个人停止了三年的劳动生产,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再者,守丧三年,属于封建礼教的内容,它要求人死守长辈陵墓,束缚了人的自由。
综合起来,守丧三年弊大于利。
而且,守丧三年在经济发展的今天,不具备现实性。
因此,中国人废除了守丧三年的规矩。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