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亚里斯多德
一、名词解释:
1、 目的因
2、 基质
3、 不动的推动者
4、 第一实体
5、 蜡块说
二、简答题:
1、 简述亚里斯多德的四因说。
2、 简述亚里斯多德的目的论思想。
3、 简述亚里斯多德的对位移运动的分析。
4、 简述亚里斯多德的对时间概念的分析。
三、论述题:
1、 试论亚里斯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
2、 试论亚里斯多德哲学中逻辑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第一章 亚里斯多德
一、名词解释:
1、 目的因
2、 基质
3、 不动的推动者
4、 第一实体
5、 蜡块说
二、简答题:
1、 简述亚里斯多德的四因说。
2、 简述亚里斯多德的目的论思想。
3、 简述亚里斯多德的对位移运动的分析。
4、 简述亚里斯多德的对时间概念的分析。
三、论述题:
1、 试论亚里斯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
2、 试论亚里斯多德哲学中逻辑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1.目的因是个词组,亚氏的正规用法是TO HOU HENEKA EINAL,也经常简化为HOU HENEKA、HENEKA TOU或干脆就是HENEKA。概括而言,在亚氏的哲学用语中,我们中文译为“目的”、“终点”的这个TELOS,就是完全性、完美性和完整性。
2.基质应该是指基因。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又把实体说和“质料”、“形式”说联系起来。质料、形式以及二者的结合都是实体,形式是最后的根本实体,是“现实实体”。
3.不动的推动者是引起运动而自身不被推动的本体,也叫“第一推动者”。
4.第一实体是指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例如某一个具体的人,这棵松树、那个平房等等。
5.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观点。他在《论灵魂》一书中提出,人的灵魂有认识的能力,它以外部事物为认识对象,接受事物的形式而弃其质料,从而获得感觉。如同蜡块一样,金属物作用它时,它接受的是图纹而不是金属物本身。这一比喻及其所说明的认识论观点,被人们称为蜡块说。亚里士多德虽然认为感官有认识能力,但这只是潜在的感觉,只有当现实的感觉对象作用于感官时,才可能产生现实的感觉。因此,人的认识过程中是被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