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说,不要担心风雨来袭,重要的是把心中的阳光唤起,在岁月之流里,没有
答案:1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0-12 14:02
- 提问者网友:送舟行
- 2021-10-11 16:34
林清玄说,不要担心风雨来袭,重要的是把心中的阳光唤起,在岁月之流里,没有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猎心人
- 2021-10-11 16:50
如意菩提(一)—林清玄 序 有一位朋友在学插花,是日本某一流派的花艺。 我对日本人的花艺一向没有好感,因为那被称为花艺的,正好是集匠气与矫作于一炉。因此,我对潇洒且大而化之的朋友,竟去学日式插花觉得格外好奇。朋友告诉我,那看起来僵化的日式插花,其实只是一种格式,是性格与观点的锤炼,对于学得通达的人,不但仍有极大的创作空间,还能激发出人的潜能。她说: “插花和禅一样,表面上有最严苛的形式,事实是在挖掘最大的自由,你不觉得,只有最严格的训练才有最自由的资格吗?” 朋友的话给我不小的启示,原来插花也是“绝地逢生”的事。凡是绝地逢生就如悬崖断壁上开出的兰花,或污泥秽地清放的莲花,或是漠漠黄沙里艳红的仙人掌花一般,既刺人眼目,又具有禅的精神。什么事到了最高、最绝、最惊人,就被俗人看成禅意了。 于是,种花的说他的花里有禅,泡茶的说他的茶里有禅,捏壶的说他的壶里有禅,做生意的说他的企业以禅来管理,玩股票的人劝人要如如不动,连搞政治的都说他是以平常心来搞政治。。。。对的,这些可能可以通向禅,但禅不应只是如此,因为禅虽然在生活中,禅心却是在清高的峰顶,犹如白云飘过的青空,或闪电后开在天空的明亮之花,不应该随便被俗情遮埋。 禅有时在俗情里,但不应以俗眼观看。 就像学插花的朋友,说起她学插花获益最大的一件事。 她说:“我刚学插花时,老师教怎么插,我们就怎么插,三个月以后我们才发现,老师每次插的花不是一朵、三朵、五朵,就是七朵、九朵,几乎没有二四六八的。我心里起了疑情,双双对对不是很好吗?为什么插花都要单数呢?我很慎重地去问老师,那位日本老师说,一三五七九是单数,插出来的花叫做'生花'就是有希望的花,由于不圆满,才显得有希望。双双对对的插花是'死花',因为太满了。我听了好感动,留一些缺憾,有一点理想不能完成,永远留下一丝丝不足才是最美的呀!” 缺憾有时比圆满更美,真是不可思议,朋友的话使我想起为什么菩萨要留一丝有情在人间,而且一直在苦难的煎熬中游化。菩萨之所以比声闻缘觉更美更动人,那是他们在乎,在乎一切的有情,由于这样的在乎,追求事事圆满倒不是菩萨的志向,菩萨的志向是恒常保持一个有希望的观点,生生不息。 我还有一个朋友,学校毕业很久了都找不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在工作上简直是颠沛流离,弄得家人都为他的工作烦心。他的祖母竟为他的工作许了一个愿:“希望菩萨保佑我的孙儿找到好工作,如果他找到好工作,我死也无憾。” 结果,祖母不久生病了,他无瑕顾及祖母,只好为了去应征一份自己最渴求的工作;祖母死的那一天下午,他接到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朋友说他一边流泪,一边茫然地看录取通知,他说:“如果祖母还活着,我宁可去作最粗贱的工作。”朋友说,他当时的心情用四个字可以形容,就是“悲欣交集”。 “悲欣交集”原是弘一大师的遗偈,用自己的生命体会起来真有惊心动魄之感。悲欣交集不是一个空句子,而是生命的总其成,我们每天不都是悲欣交集吗?每月每年不都是悲欣交集吗?悲与欣有如形与影,几乎是不可分割的。我为了安慰朋友,曾试写一偈: 欢喜平安日 感恩忧患时 我们能平安过日,固然应该欢喜,但在忧患时更不应失去感恩的心,因为如果没有此忧患时的感恩,我们何能真切体会平安的欢喜呢?生命里的悬崖断壁、污泥秽地、漠漠黄沙都是忧患。在感恩里,却开出了幽兰、清莲、仙人掌花,如果能把忧患之美移植,大部份日子就可以平安而欢喜了。 有一次,我因为个人生命的苦厄,去请教我的老师,她告诉我四个字:“受苦真好”! 受苦的好,在于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正受苦,就无法会意真实的喜乐;在于有大痛苦的人,才能得到大解脱;在于菩萨畏因不畏果。如果用佛教的观点来看,受苦是慈悲心和智慧心勇猛生起的激素。自己受苦,使我们生出菩提;看到他人受苦,使我们悲心流露。只有在真实深刻的苦痛里,菩萨才会刻骨铭心地立下拯救众生的悲愿,唯有菩萨从深陷的泥泞中拔出双足,才有机会认识到众生深陷泥泞的无力、无奈,与无助! 受苦时流的泪滋润了我们的悲心、灌溉了我们的智慧、坚固了我们的志愿、拉拔了我们的力行。从最低最低的角度看,是消除了我们的业障、增长了我们的福慧! 呀!“受苦真好” 生命不能没有风雨,风雨来时又如何? 不要阻止风,应将此身化为风, 不要制止雨,应将此身化为雨。 日本密教祖师空海大师如是说。他告诉那些苦难的人说,不要担心风雨来袭,重要的是把心中的阳光唤起。他更悲切地说:“没有此世岂有彼世,逃避今生何有来生?”是的,此世今生就是不可逃避的,风风雨雨也是不可避免的。曾经有一位陶艺家,把他父亲的骨灰磨碎合着瓷土,烧成一个美丽的白花瓷瓶,认为那是纪念他父亲最好最纯净的方式。因为父亲生前最期待他成为杰出的陶艺家,他做到了,父亲骨灰做成的花瓶,象征着今生的面对与不朽的期待。 这位陶艺家在记者访问他时,说:“我希望捏一个最美丽的陶罐,来装自己的骨灰!” 多么美丽动人的回答,只有看清人世的人才说得出来,这使我想起憨山禅师的山居诗:“生理元无住,流光不可攀;谁将新岁月,换取旧容欢?”在岁月之流里,没有什么是可以攀附的,愈早看清这种真实,愈能诚挚地面对自己的今生。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陶罐来装装自己的骨灰,何不及早捏一个最美丽的陶罐呢? 投生到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可以事事如意,唯有悲智双运的人能以如意的态度来面对世界,事事如意或者可以看成是插花里的“生花”,永远抱持希望;或者可以说是“受苦真好”,背后有着广大的悲愿。 我喜欢一首流行歌曲中的一句“也许没有也许”,译成佛经就是“法尔如是”,生命的欢喜忧患,如意或不如意,如是观如是行,不只是“也许没有也许”,根本不需要去分辩那个也许。 这一册《如意菩提》所要表达的正是如此,只要我们唤起心中的阳光,就能在在处处都有法味。平安处有禅悦,动乱里何尝没有法喜呢?用如意的、光明的、广大的心来对应生活,活着一日就尽一日的本分,无怨无悔,对心对境,不为俗情遮埋,如是而已。 写《如意菩提》时,我的生活正面临极大的动荡,感谢妻子小銮,为了护持我写作菩提系列,她承担了许多病苦,因此菩提系列如果有什么功能,我愿全数回向她。 感谢我的老师廖慧娟,“受苦真好”就是她的教化,但愿我所做的一切光明都全数回向她和她的家人。 感谢“法如”的同修慈悲护持,但愿我所行的一切光明全数回向给他们。 但愿我所行的一切光明全数回向给我的母亲林潘秀英和先父林后发。 但愿我所行的一切光明全数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 《华严经》说:“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让我们在这苦难的人世中互相点灯,来看黑暗中的至宝吧! 最后,让我们随着普贤菩萨来发愿: 十方所有诸众生 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 来除烦恼尽无余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