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箧磨穴砚加点字:与 启。 其人羞愧,遂反而学的译文意思
答案:3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7 10:22
- 提问者网友:沉默的哀伤
- 2021-01-26 11:28
一箧磨穴砚加点字:与 启。 其人羞愧,遂反而学的译文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七十二街
- 2021-01-26 12:25
原文: 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师曰:“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之下。”其人受之,因其封题不甚密,乃启而视之,皆磨穴之砚也,数十枚,方知师夙用者。顿觉羞愧,乃反而学,至精其艺。(据《砚谱》改写)
译文:
古时候有个向别人学习书法的人,自以为学成了,告别师父离去。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其他人,想让你安放在某座山下面。”那个人接受了,因为箱子上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于是就打开来看,箱子中都是些磨出洞的砚台,有几十枚,才知道是师父过去用过的。顿时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返回继续学习,直到他精通了技艺。
本段注释:
1.箧:竹箱。 2.书:书法。 3.于:像。 4.辞:告别。 5.封题:封条与封条上的字。 6.去:离开 。 7.托:托付。 8.置:放 。 9.受:接受 。 10.乃:于是。 11.启:开启,打开 。 12.视:查看 。 13.穴:穿洞。 14.至:直到。 15.夙:从前。 16.反:通(同)“返”,返回。 17.方:正。 18.付:送给。 19.之:的。
译文:
古时候有个向别人学习书法的人,自以为学成了,告别师父离去。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其他人,想让你安放在某座山下面。”那个人接受了,因为箱子上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于是就打开来看,箱子中都是些磨出洞的砚台,有几十枚,才知道是师父过去用过的。顿时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返回继续学习,直到他精通了技艺。
本段注释:
1.箧:竹箱。 2.书:书法。 3.于:像。 4.辞:告别。 5.封题:封条与封条上的字。 6.去:离开 。 7.托:托付。 8.置:放 。 9.受:接受 。 10.乃:于是。 11.启:开启,打开 。 12.视:查看 。 13.穴:穿洞。 14.至:直到。 15.夙:从前。 16.反:通(同)“返”,返回。 17.方:正。 18.付:送给。 19.之:的。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忘川信使
- 2021-01-26 13:34
打开
- 2楼网友:持酒劝斜阳
- 2021-01-26 12:52
原文: 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师曰:“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之下。”其人受之,因其封题不甚密,乃启而视之,皆磨穴之砚也,数十枚,方知师夙用者。顿觉羞愧,乃反而学,至精其艺。(据《砚谱》改写)
译文:
古时候有个向别人学习书法,自以为学成了,告别师父离去。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其他人,想让你安放在某座山下面。”那个人接受了,因为箱子上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于是就打开来看,箱子中都是些磨出洞的砚台,有几十枚,才知道是师父过去用过的。顿时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返回继续学习,直到他精通了技艺。
本段注释:
1.箧:竹箱。 2.书:书法。 3.于:像。 4.辞:告别。 5.封题:封条与封条上的字。 6.去:离开 。 7.托:托付。 8.置:放 。 9.受:接受 。 10.乃:于是。 11.启:开启,打开 。 12.视:查看 。 13.穴:穿洞。 14.至:直到。 15.夙:从前。 16.反:通(同)“返”,返回。 17.方:正。 18.付:送给。 19.之:的。
译文:
古时候有个向别人学习书法,自以为学成了,告别师父离去。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其他人,想让你安放在某座山下面。”那个人接受了,因为箱子上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于是就打开来看,箱子中都是些磨出洞的砚台,有几十枚,才知道是师父过去用过的。顿时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返回继续学习,直到他精通了技艺。
本段注释:
1.箧:竹箱。 2.书:书法。 3.于:像。 4.辞:告别。 5.封题:封条与封条上的字。 6.去:离开 。 7.托:托付。 8.置:放 。 9.受:接受 。 10.乃:于是。 11.启:开启,打开 。 12.视:查看 。 13.穴:穿洞。 14.至:直到。 15.夙:从前。 16.反:通(同)“返”,返回。 17.方:正。 18.付:送给。 19.之: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