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落吴江冷"出自哪首诗?
答案:7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1 13:53
- 提问者网友:不要迷恋哥
- 2021-03-01 08:31
"枫落吴江冷"出自哪首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往事隔山水
- 2021-03-01 09:52
一、回答:语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二、原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又作:寂寞沙洲冷)
三、翻译: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吴江忍受寂寞凄冷。
四、赏析: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没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高妙,前人谓“似非吃烟火食人语”。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二、原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又作:寂寞沙洲冷)
三、翻译: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吴江忍受寂寞凄冷。
四、赏析: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没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高妙,前人谓“似非吃烟火食人语”。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毛毛
- 2021-03-01 15:30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缺:指半月。和月圆相对。
漏断:指夜深。古代用壶滴漏计算时刻。
幽人:兼有幽居之人与幽囚之人的意思。此当为苏轼自指。
孤鸿影:鸿,大雁。孤鸿影,也为苏轼自指。
宋黄庭坚《跋东坡乐府》评本词云:“语意高妙, 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词中表现作者寂寞孤高的心情。或以为隐射刺时之作,如清张惠方言《词选》载:“鲖阳居士云:缺月, 刺微明也。 漏断,暗时也。幽人,不得志也。独往来,无助也。惊鸿,贤人不安也。回头,爱君不忘也。无人省,君不察也,‘拣尽寒枝不肯栖’,不偷安于高位也。‘寂寞沙洲冷’,非所安也。”按这是清常州词派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 (谭献《复堂词话》)读词方法的先导。其体会发挥,已超出原作本意了。
苏轼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缺:指半月。和月圆相对。
漏断:指夜深。古代用壶滴漏计算时刻。
幽人:兼有幽居之人与幽囚之人的意思。此当为苏轼自指。
孤鸿影:鸿,大雁。孤鸿影,也为苏轼自指。
宋黄庭坚《跋东坡乐府》评本词云:“语意高妙, 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词中表现作者寂寞孤高的心情。或以为隐射刺时之作,如清张惠方言《词选》载:“鲖阳居士云:缺月, 刺微明也。 漏断,暗时也。幽人,不得志也。独往来,无助也。惊鸿,贤人不安也。回头,爱君不忘也。无人省,君不察也,‘拣尽寒枝不肯栖’,不偷安于高位也。‘寂寞沙洲冷’,非所安也。”按这是清常州词派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 (谭献《复堂词话》)读词方法的先导。其体会发挥,已超出原作本意了。
- 2楼网友:荒野風
- 2021-03-01 14:27
枫落吴江冷,是唐朝崔信明的诗句《唐才子传》中有
- 3楼网友:北城痞子
- 2021-03-01 14:04
亲,我也是看文化苦旅,然后看到这句诗,同样觉得似曾相识呢。只是想不起来= =
- 4楼网友:雪起风沙痕
- 2021-03-01 12:39
.【花心动】(瑞香)
书名:《全宋词》 作者:曹勋
玉井生寒,正枫落吴江,冷侵罗幕。翠云剪叶,紫锦攒花,暗香遍熏珠阁。
瑞非兰麝比,氤氲清彻寥廓。向燕寝,团团秀色,巧宜围却。 宝槛浓开对列,
蜂共蝶多情,未知花萼。爱玩置向窗几,时时更碾,建春浇著。最是关情处,惊
梦回、酒醒初觉。楚梅早,前村任他暗落。
书名:《全宋词》 作者:曹勋
玉井生寒,正枫落吴江,冷侵罗幕。翠云剪叶,紫锦攒花,暗香遍熏珠阁。
瑞非兰麝比,氤氲清彻寥廓。向燕寝,团团秀色,巧宜围却。 宝槛浓开对列,
蜂共蝶多情,未知花萼。爱玩置向窗几,时时更碾,建春浇著。最是关情处,惊
梦回、酒醒初觉。楚梅早,前村任他暗落。
- 5楼网友:酒醒三更
- 2021-03-01 12:07
【卜算子】苏轼
(黄鲁直跋云:东坡道人在黄州时作,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
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是。)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
(黄鲁直跋云:东坡道人在黄州时作,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
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是。)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
- 6楼网友:你哪知我潦倒为你
- 2021-03-01 10:42
这个东坡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般的通行本子都作“寂寞沙洲冷”,但也大都在注释中说明另一说“枫落吴江冷”。应该说,作为后人很难对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出完全的是非判断,因为昔人已逝,又不能起之于地下而问之。所以这两种说法一般都看作是版本流传过程中的不同。这有古时文人对作品流传的修改问题和接受批评的问题。因为后人刻前贤的作品,有的会忠实原作,有的人喜欢篡改原作,把原作中他认为不好的改成他认为好的,就是在刊刻中加入了不少后人的见解,这是一种可能。也可能确实有作者前后修改的版本不同的原因。就东坡词的这首作品而言,“枫落吴江冷”一说如果我没记错,是一个词话本子里的记载。历来大多数词评家都认为“寂寞沙洲冷”作结更好,和全词更为一气贯通,色调、感情都更为一致,所以一般都以“寂寞沙洲冷”为准,但又不能完全否定另一说,于是多放在注释里作为说明,以供参考。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