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以后无汉人
答案:5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6 05:11
- 提问者网友:浩歌待明月
- 2021-01-25 13:42
是什么人讲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梦中风几里
- 2021-01-25 14:08
小日本在写了之后《清俗纪闻》讲的。原来在德川幕府时期,当时很多日本人认为,中华文明,在中华大地上面已经断了,已经丧失了,自从明朝灭亡就已经没有了。现在华夏文化的正统反而在日本,是留在日本了。就从这时候开始,日本对中国的看法有一个微妙的变化,他过去是很崇拜中华,但他崇拜的是中华文化,而今天这个文化正统已经到了他们那儿去了。所以今天的,就是当时的满 清反而已经成了一堆蛮夷,那当然他们有看不起中国的本钱了,不是吗?
《清俗纪闻》的调查,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背景。原书有林衡、黑泽惟直、津国中井三位日本人的序言,都直接用中国文言文写的。林衡序云::“抑夫海西之国,唐虞三代无论也,降为汉为唐,其制度文为之隆尚,有所超轶乎万国而四方取则焉。今也,先王礼文冠裳之风悉就扫荡,辫发腥膻之俗已极沦溺,则彼之土风俗尚置之不问可也。而子信之有所撰,盖不得已者也。”黑泽惟直序云:“夫国于天地而有与立焉,日月彝伦推诸四海而无所不准,则奚必华贵而夷贱哉。然必推中国而华之以鬼之者,以其三代圣王之所国,而礼乐文章非万国所能及也。而今所载清国风俗,以夏变于夷者,十居二三,则似不足以贵重。然三代圣王之流风余泽延及于汉唐宋者,亦未可谓荡然扫地也。又清商之来琼浦者,多系三吴之人,则其所说,亦多三吴之风俗,乃六朝以来故家遗俗确守不变者,就斯编亦可见其仿佛也。我东方古昔盛时,聘唐之舶留学之员传乎彼而存乎此者,则皆三代圣王之礼乐。则今日民间通行礼俗有不同于彼变于夷者同也。”都是极力推崇中国唐虞三代以至汉唐文化,贬斥满清的“辫发腥膻之俗”,把二者区别开来,特别是林衡说得最绝对。林衡,字述斋,(一七六八——一八四一),是当时幕府大学头,相当于中国的国子监祭酒,中川忠英的跋语里就称之为“林祭酒”,是代表当时日本官方思想的水户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应中川忠英之请作此序言并命书名为《清俗纪闻》,可见他的权威地位。他这番关于中国文化史的议论有很大权威性代表性。
《清俗纪闻》的调查,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背景。原书有林衡、黑泽惟直、津国中井三位日本人的序言,都直接用中国文言文写的。林衡序云::“抑夫海西之国,唐虞三代无论也,降为汉为唐,其制度文为之隆尚,有所超轶乎万国而四方取则焉。今也,先王礼文冠裳之风悉就扫荡,辫发腥膻之俗已极沦溺,则彼之土风俗尚置之不问可也。而子信之有所撰,盖不得已者也。”黑泽惟直序云:“夫国于天地而有与立焉,日月彝伦推诸四海而无所不准,则奚必华贵而夷贱哉。然必推中国而华之以鬼之者,以其三代圣王之所国,而礼乐文章非万国所能及也。而今所载清国风俗,以夏变于夷者,十居二三,则似不足以贵重。然三代圣王之流风余泽延及于汉唐宋者,亦未可谓荡然扫地也。又清商之来琼浦者,多系三吴之人,则其所说,亦多三吴之风俗,乃六朝以来故家遗俗确守不变者,就斯编亦可见其仿佛也。我东方古昔盛时,聘唐之舶留学之员传乎彼而存乎此者,则皆三代圣王之礼乐。则今日民间通行礼俗有不同于彼变于夷者同也。”都是极力推崇中国唐虞三代以至汉唐文化,贬斥满清的“辫发腥膻之俗”,把二者区别开来,特别是林衡说得最绝对。林衡,字述斋,(一七六八——一八四一),是当时幕府大学头,相当于中国的国子监祭酒,中川忠英的跋语里就称之为“林祭酒”,是代表当时日本官方思想的水户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应中川忠英之请作此序言并命书名为《清俗纪闻》,可见他的权威地位。他这番关于中国文化史的议论有很大权威性代表性。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行雁书
- 2021-01-25 19:09
崖山过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汉人
- 2楼网友:鱼忧
- 2021-01-25 18:15
其实应该解释为明朝以后就没了汉族为主统治王朝,没有了汉族的政权,而不是没有了汉民族
- 3楼网友:空山清雨
- 2021-01-25 16:47
陈寅恪
- 4楼网友:旧脸谱
- 2021-01-25 15:17
汗 我没看过这个观点
我只看过一个日本的观点说
说唐以后就没有汉人了
狭义的民族观念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