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 教师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听力难度
答案:1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9 17:15
- 提问者网友:辞取
- 2021-03-19 08:56
对外汉语 教师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听力难度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duile
- 2021-03-19 09:17
楼主问的其实就是对外汉语教师如何上好听力课的意思:
一、适当选择一些热身练习,帮助学生排除焦虑,建立信心。
听力理解的本质是人们利用听觉器官对言语信号接受、解码的过程。在真实的交际过程中,言语信号是快速连续呈现的,是转瞬即逝的。听力理解与接受、解码的速度有很大的关系。在听力课上,如果学生没听清某个单词或短语,而停下来思考,他就会错过下文的内容,以致影响到对整个听力篇章的理解。相关研究表明,妨碍性焦虑感与学生的听力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因此,当我们遇到内容很难,生词很多的材料时,在听前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排除焦虑,建立信心,是很有必要的。
二、给学生“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对外汉语教学面对的留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成年人,在学习中有很大的自主性。听力课相对而言比较枯燥,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教师为他们提供的输入必须是他们认为需要的、感兴趣的,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自然法认为自己是为帮助初学者成为中介者而设计的,主张听力活动对于语言习得至关重要,认为人类只有通过对信息的理解才能获得语言。它强调的是“可理解性的输入”,这是自然法区别于其他以理解为基础的语言教学法的地方。自然法认为只要学习者听到有意义的语言信息并设法对其理解,语言习得就会发生。对此,自然法提出了著名的“输入假说”。假说认为,为了习得下一阶段的语言,学习者应该理解含有下一阶段结构的语言知识,这就是“i+1”水平(稍稍超过学习者目前水平的输入)。
1.在听力课上,尽可能避免无意义的输入。
在初级水平的教学中,学生需要的是对目的语尽可能多的接触与熟悉,所以笔者的教学重点在于句子和段落,特别是一定语境下的听力技巧的练习。我使用的听力课本,基本没有“明年是2006年”、“他是中国人”之类的单句,从开始就以对话和短文的形式出现。笔者认为,在教材配套的情况下,听力课的难度可以适当高一些。提前输入会话课或读写课的操练,符合自然法“i+1”输入假设。
2.尝试“i+1”水平的输入。
(1)讲课的语速要正常,不应该故意放慢。
尽管是初级水平,可是留学生在真实生活中面临的语速,一般都比教材中的快。我们对外汉语教师经常会听到学生抱怨,为什么课堂上老师讲的他们基本上都能听懂,但是一出校门就变成了“聋子”。针对初级水平的学生(零起点的不包括在内),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上的语速是否应该特意迁就一部分学生?笔者在听力课堂上的语速,相对于平行班的教师,要略快一些,尽量缩小课堂这个小语言环境和外界大语言环境的差异。刚开始,有些学生普遍反映听不懂。但是,一个多星期之后,大家基本上都能适应。
(2)让学生自己先预习生词,上课稍加讲解。
由于采用的教材是和综合课配套的,所以大部分生词在读写和会话中已经出现,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拼音加以提示。一些比较难的语法点和生词,笔者也只是稍加讲解,不做过多的扩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思维去解决。
(3)补充适当的材料。
教师如果在听力课上只是遵从课本授课,那么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回家去听。如果教师能根据教材内容,找到一些别的相关听力材料,让学生练习,这既提高了他们的听力能力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笔者现在用的教材是《汉语听力教程》,除此之外,我还找了几本相关听力材料作为补充,每次课都要加上一两篇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作为补充内容。课后学生表示很喜欢这些新的内容。
三、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情感过滤假说”也是自然法提出来的。克拉申认为情感因素与外语习得关系密切。在人类头脑中会出现对语言信息的堵塞现象,克拉申称为“情感过滤”。一般来说,自信和动机高的学生在学习中会有更佳的表现,对外汉语的学习也是一样。那么在听力课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做的就是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减轻学生心理的紧张感和恐惧感。
我们在教学中应非常注重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每次上课最好提前十分钟来教室,和学生近距离地沟通了解,课后也不放弃和学生沟通的机会,力求和他们建立一种友好和谐的朋友关系。
在课堂教学正式开始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幽默风趣的最好。这样学生很快就进入了一种兴奋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自然不应该是一味刻板地听材料,如何能把一段看似枯燥无趣的听力材料变成学生爱啃的 “面包”,本人认为可以做以下的尝试:听了一两遍材料后就尽量从中找出一些有意思的目标点,设定好话题,让学生能自由说一说,教师这个时候则是要引导学生一起去达到一个课堂气氛的高潮,所以这也要求教师的课堂用语尽量要做到幽默轻松,随时能控制整个课堂的热度。
笔者曾给学生听过一篇短文,名为《人才外流》。在做完这个练习之后,让学生分别谈了一下自己的看法和本国的情况,由于话题很贴近自己的生活,而学生也是来自五湖四海,所以大家特别兴奋和活跃,常常是这个学生的国家的人去了那个学生的国家,而那个学生的国家的人又去了另外一个学生的国家,当我问到一个墨西哥学生时,她说:“我们国家很多人都喜欢移民去美国”,我当时就笑着说:“是骑自行车去的吧?”她会心一笑:“大多是游泳去的!”话刚落音,大家就笑了。
一堂对外汉语听力课应该保持节奏上的有张有弛,学生在一段时间相对的高度注意力集中后一定要有一定的间歇、松弛的时间。学生只有适当放松了,才能更好地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有的老师在听力课上总是不停地给学生放录音,让学生一直绷着神经做练习,学生很容易就进入疲乏阶段,从而导致课堂变得异常沉闷。而有的教师为了让气氛活跃起来,使得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脱离了课本和材料,学生最后一无所获,这同样是不可取的。
四、采用多种练习方式,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活动量。
在听力课教学中还应全面深入贯彻交际教学法,改变以往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听力课当然训练培养的是学生“听”的能力。听在交际活动中属于一种输入活动,输入是为了输出。为了加大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主动性和活动量,应该采用多种练习方式,比如:听和说、听和写、听和做的结合,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参与者。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确,说、读、写在听力教学中只是辅助手段。这些辅助手段能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听力技能。例如边听边看,看文字材料或看形象的图画,如图片、投影、多媒体等等。想象或文字与语音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把语音形式和语义更好地结合联系在一起,从而帮助他们记忆和巩固语义。
可能有教师会说,这太麻烦了,为一节听力课还得去找视觉图象,何况很多教室都没有多媒体。其实有时你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你站在讲台上就是一个活的视觉图象。
笔者曾给学生听过一段材料,内容很幽默,大概是说小王在街上遇见了老李,他看见老李拿出一根烟以为是给他的,所以他伸手去接,可到了半途中老李却自己抽起来了,小王很尴尬,突然说了句话“今天市场上的韭菜好便宜,才2毛一斤呢!”我给学生放完一遍后没想到他们没有任何反应,后来我干脆自己照材料把两人的言行举止演了一遍,这下同学们恍然大悟,笑得一发不可收拾,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事实上,说、写跟听结合也是一样很有效果的,例如听后复述,回答问题,听写,边听边记,这些练习在与听力训练同时进行的时候,可以提高听者的注意力,促进对所听信息的记忆,理解,从而使听的效率得以提高。这里要说明一下,文中的“说”与口语课的说不一样,它主要不是为了表达,而是为了帮助记忆,检查听的质量和效果,避免单调的刺激。所以,只要说出主要意思就可以,用词不准、声调不准、语法有问题等都可以不去深究。而这里的“写”也和写作课上的不一样,学生可以写汉字,可以写拼音,还可以写母语,重要的是要能说明听懂了语料。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听力题(来自《汉语听力教程》第二册):
女:我每次来你都听这盘磁带,要是我,早听够了。
男: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盘,听一百遍也不够。
问:她的话是什么意思?
很多学生听完后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主要原因是他们不明白“V+够了”这个语言点的意义。对于这个重点语言点,我们怎么处理呢?本人的方法是先让学生把对话中的句子复述出来,然后设定一种自然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我问学生:“你们喜欢去食堂吃饭吗?”一些学生回答:“不喜欢。”我接着问:“为什么?”学生回答:“不好吃,每天都在食堂吃。”我说:“老师也一样,不喜欢去食堂吃饭,我吃够了!”然后我接着问学生:“一个电影,他看了5遍,他怎么了?”学生自然就说出来:“他看够了!”
我们的听力材料里有一些题目是需要学生做对与错的判断。有些教师让学生对对答案就好了,其实这种做法是欠妥当的,因为很可能有的学生是通过猜测而答对的,其实他们并没有理解材料中的某一点。所以我们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多问问学生为什么不对,为什么是正确的,材料中是怎么说的,让学生能按原文或者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这样既能客观地了解学生的情况,还能让学生加深对语言点的印象。
五、结语
以上都是笔者一些粗疏的看法,听力教学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单纯想依靠某一种教学法来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目前,对外汉语的听力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作为对外汉语教师,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汲取各种合适的理论,寻求适合自身的改进方法,充分发挥语言环境的优势,不断完善综合素质,促进听力课课堂教学的改进。
一、适当选择一些热身练习,帮助学生排除焦虑,建立信心。
听力理解的本质是人们利用听觉器官对言语信号接受、解码的过程。在真实的交际过程中,言语信号是快速连续呈现的,是转瞬即逝的。听力理解与接受、解码的速度有很大的关系。在听力课上,如果学生没听清某个单词或短语,而停下来思考,他就会错过下文的内容,以致影响到对整个听力篇章的理解。相关研究表明,妨碍性焦虑感与学生的听力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因此,当我们遇到内容很难,生词很多的材料时,在听前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排除焦虑,建立信心,是很有必要的。
二、给学生“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对外汉语教学面对的留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成年人,在学习中有很大的自主性。听力课相对而言比较枯燥,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教师为他们提供的输入必须是他们认为需要的、感兴趣的,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自然法认为自己是为帮助初学者成为中介者而设计的,主张听力活动对于语言习得至关重要,认为人类只有通过对信息的理解才能获得语言。它强调的是“可理解性的输入”,这是自然法区别于其他以理解为基础的语言教学法的地方。自然法认为只要学习者听到有意义的语言信息并设法对其理解,语言习得就会发生。对此,自然法提出了著名的“输入假说”。假说认为,为了习得下一阶段的语言,学习者应该理解含有下一阶段结构的语言知识,这就是“i+1”水平(稍稍超过学习者目前水平的输入)。
1.在听力课上,尽可能避免无意义的输入。
在初级水平的教学中,学生需要的是对目的语尽可能多的接触与熟悉,所以笔者的教学重点在于句子和段落,特别是一定语境下的听力技巧的练习。我使用的听力课本,基本没有“明年是2006年”、“他是中国人”之类的单句,从开始就以对话和短文的形式出现。笔者认为,在教材配套的情况下,听力课的难度可以适当高一些。提前输入会话课或读写课的操练,符合自然法“i+1”输入假设。
2.尝试“i+1”水平的输入。
(1)讲课的语速要正常,不应该故意放慢。
尽管是初级水平,可是留学生在真实生活中面临的语速,一般都比教材中的快。我们对外汉语教师经常会听到学生抱怨,为什么课堂上老师讲的他们基本上都能听懂,但是一出校门就变成了“聋子”。针对初级水平的学生(零起点的不包括在内),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上的语速是否应该特意迁就一部分学生?笔者在听力课堂上的语速,相对于平行班的教师,要略快一些,尽量缩小课堂这个小语言环境和外界大语言环境的差异。刚开始,有些学生普遍反映听不懂。但是,一个多星期之后,大家基本上都能适应。
(2)让学生自己先预习生词,上课稍加讲解。
由于采用的教材是和综合课配套的,所以大部分生词在读写和会话中已经出现,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拼音加以提示。一些比较难的语法点和生词,笔者也只是稍加讲解,不做过多的扩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思维去解决。
(3)补充适当的材料。
教师如果在听力课上只是遵从课本授课,那么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回家去听。如果教师能根据教材内容,找到一些别的相关听力材料,让学生练习,这既提高了他们的听力能力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笔者现在用的教材是《汉语听力教程》,除此之外,我还找了几本相关听力材料作为补充,每次课都要加上一两篇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作为补充内容。课后学生表示很喜欢这些新的内容。
三、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情感过滤假说”也是自然法提出来的。克拉申认为情感因素与外语习得关系密切。在人类头脑中会出现对语言信息的堵塞现象,克拉申称为“情感过滤”。一般来说,自信和动机高的学生在学习中会有更佳的表现,对外汉语的学习也是一样。那么在听力课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做的就是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减轻学生心理的紧张感和恐惧感。
我们在教学中应非常注重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每次上课最好提前十分钟来教室,和学生近距离地沟通了解,课后也不放弃和学生沟通的机会,力求和他们建立一种友好和谐的朋友关系。
在课堂教学正式开始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幽默风趣的最好。这样学生很快就进入了一种兴奋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自然不应该是一味刻板地听材料,如何能把一段看似枯燥无趣的听力材料变成学生爱啃的 “面包”,本人认为可以做以下的尝试:听了一两遍材料后就尽量从中找出一些有意思的目标点,设定好话题,让学生能自由说一说,教师这个时候则是要引导学生一起去达到一个课堂气氛的高潮,所以这也要求教师的课堂用语尽量要做到幽默轻松,随时能控制整个课堂的热度。
笔者曾给学生听过一篇短文,名为《人才外流》。在做完这个练习之后,让学生分别谈了一下自己的看法和本国的情况,由于话题很贴近自己的生活,而学生也是来自五湖四海,所以大家特别兴奋和活跃,常常是这个学生的国家的人去了那个学生的国家,而那个学生的国家的人又去了另外一个学生的国家,当我问到一个墨西哥学生时,她说:“我们国家很多人都喜欢移民去美国”,我当时就笑着说:“是骑自行车去的吧?”她会心一笑:“大多是游泳去的!”话刚落音,大家就笑了。
一堂对外汉语听力课应该保持节奏上的有张有弛,学生在一段时间相对的高度注意力集中后一定要有一定的间歇、松弛的时间。学生只有适当放松了,才能更好地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有的老师在听力课上总是不停地给学生放录音,让学生一直绷着神经做练习,学生很容易就进入疲乏阶段,从而导致课堂变得异常沉闷。而有的教师为了让气氛活跃起来,使得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脱离了课本和材料,学生最后一无所获,这同样是不可取的。
四、采用多种练习方式,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活动量。
在听力课教学中还应全面深入贯彻交际教学法,改变以往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听力课当然训练培养的是学生“听”的能力。听在交际活动中属于一种输入活动,输入是为了输出。为了加大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主动性和活动量,应该采用多种练习方式,比如:听和说、听和写、听和做的结合,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参与者。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确,说、读、写在听力教学中只是辅助手段。这些辅助手段能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听力技能。例如边听边看,看文字材料或看形象的图画,如图片、投影、多媒体等等。想象或文字与语音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把语音形式和语义更好地结合联系在一起,从而帮助他们记忆和巩固语义。
可能有教师会说,这太麻烦了,为一节听力课还得去找视觉图象,何况很多教室都没有多媒体。其实有时你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你站在讲台上就是一个活的视觉图象。
笔者曾给学生听过一段材料,内容很幽默,大概是说小王在街上遇见了老李,他看见老李拿出一根烟以为是给他的,所以他伸手去接,可到了半途中老李却自己抽起来了,小王很尴尬,突然说了句话“今天市场上的韭菜好便宜,才2毛一斤呢!”我给学生放完一遍后没想到他们没有任何反应,后来我干脆自己照材料把两人的言行举止演了一遍,这下同学们恍然大悟,笑得一发不可收拾,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事实上,说、写跟听结合也是一样很有效果的,例如听后复述,回答问题,听写,边听边记,这些练习在与听力训练同时进行的时候,可以提高听者的注意力,促进对所听信息的记忆,理解,从而使听的效率得以提高。这里要说明一下,文中的“说”与口语课的说不一样,它主要不是为了表达,而是为了帮助记忆,检查听的质量和效果,避免单调的刺激。所以,只要说出主要意思就可以,用词不准、声调不准、语法有问题等都可以不去深究。而这里的“写”也和写作课上的不一样,学生可以写汉字,可以写拼音,还可以写母语,重要的是要能说明听懂了语料。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听力题(来自《汉语听力教程》第二册):
女:我每次来你都听这盘磁带,要是我,早听够了。
男: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盘,听一百遍也不够。
问:她的话是什么意思?
很多学生听完后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主要原因是他们不明白“V+够了”这个语言点的意义。对于这个重点语言点,我们怎么处理呢?本人的方法是先让学生把对话中的句子复述出来,然后设定一种自然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我问学生:“你们喜欢去食堂吃饭吗?”一些学生回答:“不喜欢。”我接着问:“为什么?”学生回答:“不好吃,每天都在食堂吃。”我说:“老师也一样,不喜欢去食堂吃饭,我吃够了!”然后我接着问学生:“一个电影,他看了5遍,他怎么了?”学生自然就说出来:“他看够了!”
我们的听力材料里有一些题目是需要学生做对与错的判断。有些教师让学生对对答案就好了,其实这种做法是欠妥当的,因为很可能有的学生是通过猜测而答对的,其实他们并没有理解材料中的某一点。所以我们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多问问学生为什么不对,为什么是正确的,材料中是怎么说的,让学生能按原文或者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这样既能客观地了解学生的情况,还能让学生加深对语言点的印象。
五、结语
以上都是笔者一些粗疏的看法,听力教学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单纯想依靠某一种教学法来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目前,对外汉语的听力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作为对外汉语教师,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汲取各种合适的理论,寻求适合自身的改进方法,充分发挥语言环境的优势,不断完善综合素质,促进听力课课堂教学的改进。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