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鳞石海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7 00:21
- 提问者网友:戎马万世
- 2021-02-16 01:28
龙鳞石海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逃夭
- 2021-02-16 02:31
万马奔腾广场)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万马奔腾广场。请大家仔细看看,我们面前这幅壮美的景观,平行的几块石头如同几匹扬蹄而奔的骏马,其势恢弘壮观,观之犹闻战马萧萧长鸣,不绝于耳。身临其中,犹如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硝烟弥漫的古战场。
相传,在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的3月23日,太平军首领石达开亲率十万勇士和数万战马,由万盛场经石林镇的猪行、青羊寺,然后到扶欢坝,下赶水向綦江进发,25日兵临綦江城下,并围城而攻。当时綦江县令杨铭下令紧闭城门抵抗,并四处求援,当晚还斩杀了城中的太平军内应税超南。四月初二、初四和初五,上司派兵增援綦江,石达开久攻綦江不下,得知城内的内应被杀,又见敌人外援已到,遂无心恋战,便撤兵至江津。八月初十,石达开又率师进入綦江,留守此地的熊大人的一部分官兵,与从南川方向杀来的清军进行了一场血战,其战死的战马就在龙鳞石海的“鼓坪石阵”化作了巨石。大家看看,这几尊巨石像不像一匹匹的战马呀。另有一传说是说,这一群天马,屹立此处是为了沉香找二郎神寻仇。这段传说与接下来我们要看的一线天的形成息息相关,等会到了那里的时候,我再给大家揭开这个谜底
(龙抬头)
各位游客,大家看看前面那两块石头,像不像两条昂着头的巨龙。传说在远古时,苗族居住在黄河边上,共81寨,他们的首领叫蚩尤为民除掉了危害苗民的“垂耳妖婆”,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后来妖婆的三个妖娃请来了赤龙公和黄龙公(即赤帝和黄帝)复仇,蚩尤率领苗族人民英勇作战,多次打败赤龙和黄龙二公。赤龙、黄龙二公联合起雷公,水淹苗兵,擒杀了蚩尤,焚毁了81寨。剩下来的苗族子民被迫远走他乡。龙鳞石海的这两条龙,据说就是赤龙公和黄龙公的化身。
朋友们,倘佯在龙鳞石海,随处可见到那些鱼鳞状的巨石,人们把这些有如钢铁般坚硬的附着在石头上的鳞片称为“龙鳞”。这在中国境内的其它几处石林中是绝无仅有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奇特的景怪呢?传说在远古时代龙鳞石海境内这片大海中,由于气候适宜,地理条件优越,生长着非常繁茂的动植物,不料在有一年,这一片海域在一阵狂飙之后,突然出现了一条罕见的巨龙,它不守龙的家族的族规,时常在海中兴风作浪,残害生灵,孽杀海中其它动物,在没有多久的时期里,就将这一片海洋的其它动物孽杀殆尽。这也是龙鳞石海几乎仅存中华震旦角石一种化石遗存的主要原因。
(情侣石)
各位游客,大家看看这块石头,那上面有三个天然的字(喜、苗、寿),看看大家能不能猜出来。大家先猜猜,等会儿我再告诉大家。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两块石头,这两块石头是有雌雄之分的。南面的这块石头像肌肉发达的男子,而紧紧依偎在他北面的这块,就像一名身材曼妙的女郎。这就是龙鳞石海景区有名的情侣石。
据专家考证,这两块奇石形成于距今4.4亿至5亿年左右的古生代奥陶纪,是岩石的差异风化形成的结果。它们原是一整块石头,在地壳运动出露地面以后,在雨水、风和阳光的作用下,沿着岩石的垂直节理进行了差异风化、侵蚀和溶蚀,周围的和中间的石灰石都被风化、侵蚀和溶蚀掉了,形成了两块石头。
关于这两块石头,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在很久以前,这里有个姓杨的石匠,手艺远近闻名,只是年过半百,膝下无儿无女。有一天,杨石匠上山打石头,忽然听到不远处传来小孩子的哭声。杨石匠顺着哭声找到一座山崖下,见石缝里放着一只木匣,打开一看,里面躺着一个胖乎乎的小子。杨石匠乐坏了,急忙抱回家,给孩子起名叫“拾来”。转眼间,拾来长大后,就跟杨石匠学了一份好手艺。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拾来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好石匠。村里谁家有凿石刻碑的活儿都愿意找拾来。邻村有个姑娘叫杏花,刚刚16岁,生得伶俐俊俏,心灵手巧。据说杏花绣出来的鸟撒手就能飞,描出来的凤撒手就能舞。到杏花家保媒的人踏破了门槛,杏花却一个也不答应。原来,杏花悄悄地爱上了拾来。拾来得知杏花爱上了他,干起活来力大无比。两家选好良辰吉日,就等着给他俩办喜事了。就在这时候,皇宫里建造亭台楼阁,看中了年轻力壮的拾来。杨石匠见儿子的婚期快到,要自己顶替拾来去做苦力,当差的不答应,嫌他太老。拾来劝他爹,说您岁数大了,身体吃不消,还是我去吧,干一两个月就回来了,到时候再办喜事也不迟。杏花听说拾来要进宫,连夜赶锈了一个荷包送给拾来,千叮咛万嘱咐,要拾来饿了添饭,冷了添衣,干完活赶快回家来。拾来进了皇宫后,被派去雕刻宫殿下的台阶。由于拾来相貌英俊,手艺精湛,干起活来又舍得卖力气,很快就引起了总管的注意。就连皇宫里的三公主都知道工匠中有个人见人爱的小伙子。这天,公主特意到工地来看拾来,一见面就喜欢上了他,回到宫里就跟皇上说要留下拾来做驸马。拾来一听,断然拒绝,说自己在家里已经订了亲,不能再娶公主。皇上左说右说,拾来就是不答应。皇上大怒,说再不答应,就把你推出午门斩首。拾来宁愿死,也不做皇上家的女婿。皇上气极了,命下人把拾来拉出去砍了头。再说拾来走后,杏花天天盼,夜夜想,每天都要爬到山岗上朝宫里的方向望。一个月过去,拾来没有回来;两个月过去了,拾来还是没有回来。有一天,杏花做了个梦,梦见拾来满面春风地站在自己面前,说他今天就回家来成亲。杏花一睁眼,拾来却不见了。那天正是拾来被杀害的日子。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山岗上的杏花不见了,在她站立过地方,矗立着两块大石头,像一对情侣紧紧依偎在一起。山里的人们都说,那就是杏花和拾来,是神仙帮他俩团聚的,从抱在一起的那天起就再没有分开过。
(石鼓广场)
这就是龙鳞石海著名的景点石鼓。石鼓周围的一带叫做石鼓坪。
石鼓的出名不但在于它的神奇,还与一段历史传奇相关。据说,苗族祖先开始只有木鼓,而铜鼓是天上传下来的。一提到铜鼓,人们都知道只有熊婆婆才有。由于熊婆婆参加开天辟地立了功,天王特地赠给她这珍贵礼物,叫她带回人间,与大家共欢乐。谁知,熊婆婆带到人间以后,却独自霸占。而且还喂了两只恶狗,成年累月守着铜鼓。每当节日来到,大家欢乐地围着木鼓跳的时候,都自然地想到熊婆婆的铜鼓。有年春节,龙鳞石海苗寨有对青年男女成婚,请了许多客人,准备好好热闹一场。有人便提议去借熊婆婆的铜鼓来敲一敲。于是,大家凑钱去找熊婆婆把铜鼓租用一天。结果,派去的人被熊婆婆挡了回来。这时,有个叫杨大汉的人说,婚礼不能没有铜鼓,我愿意去找陶大人想办法。杨大汉跑去找到陶大人后,陶大人给了杨大汉三把菜籽、三把凌、三把水、三把岩石,并教他怎样使用。杨大汉回家找了两个白萝卜,在火坑里烤成半生半熟,热得滚烫滚烫,用烂棉花包好,装在一个小木盒里。把陶大人给的东西放进荷包。一切准备妥当后便去找熊婆婆借铜鼓。杨大汉到熊婆婆家时,正好熊婆婆上天做客还没有回来。守铜鼓的两只恶狗见了杨大汉,猛扑过来就咬,杨大汉不慌不忙地丢出两个滚烫滚烫的白萝卜,两只恶狗扑过去就咬,烫得叫不成声,在地上打转转,牙齿全给烫落了。杨大汉三脚并作两步跨进熊婆婆的堂屋,背起铜鼓就走。由于走得急,忘记看路,跌了一跤,铜鼓碰在石头上,响声震动山谷,传到天上。熊婆婆听到铜鼓声,及忙赶回家来。进屋见铜鼓不在了,两只狗没了牙齿汪汪乱叫,熊婆婆气得直跺脚。她立忙把两只手圈脱下,安在两只狗的嘴里,两只狗顿时有了利牙。杨大汉背着铜鼓跑,忽然听到狗叫声,知道是熊婆婆追来了。狗的叫声越来越近,杨大汉立忙掏出陶大人送的三把菜籽往路边一撒,眼前出现了三片鲜嫩鲜嫩的菜苗。熊婆婆被菜苗吸引住了,等她打完三块地的菜苗,杨大汉已经走得很远很远了。熊婆婆打完菜苗又追。狗叫声越来越近,杨大汉回头撒出三把凌,路面顿时又光又滑。等熊婆婆找来火坑灰边撒边追时,杨大汉回头撒出三把水,顿时后面出现三条大河,水浪滔滔,把熊婆婆挡住了。熊婆婆赶忙撵两只狗回家扛木槽。两只狗扛来木槽。熊婆婆立忙坐上木槽,两只狗护着木槽,把熊婆婆送过河。眼看熊婆婆就要被追上了,杨大汉不慌不忙地拿出三把岩石,回头一撒,眼前出现了三堵万丈高的悬崖绝壁,把熊婆婆挡住了。熊婆婆本来可以跃上悬崖绝壁追赶,但没有狗帮忙,熊婆婆无力从杨大汉手里夺回铜鼓,只好垂头丧气回去了。杨大汉站在悬崖上,见熊婆婆带着两只狗往回走了,这才高高兴兴地把铜鼓背回了苗寨。铜鼓拿来了,邻近苗寨的男女老少,都围着铜鼓跳呀、唱呀,一直跳了三天三夜。从此,悠扬的铜鼓声便响彻苗岭。当地的老百姓为了纪念石鼓,自编了几句顺口溜:“石人对石鼓,黄金五万五,谁能找到它,买下重庆府”。意思是石鼓神奇而珍贵,在石林上另有一石人和它遥遥相对,谁能找到它,便会财源滚滚随这而来。
关于芦笙舞的由来,在苗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苗族的祖先居住在我国北方。当时各族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有一年的腊月,苗族同一部族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终于打败另一部族。获胜归来,纷纷杀猪宰羊,痛饮大醉。只有一个男青年不喝酒,他砍来一节老杉树,掏空制成吹管,又将竹管削去叶片,插进葫芦,然后将葫芦安在吹管上,吹管上再套上欢香树皮,制作成了芦笙,边唱边跳,敌人不甘心失败,先后两次派人侦察,望见苗族所族的土城里有一苗兵手持葫芦笙边吹边跳,以为有准备,不敢贸然进攻。第三次派人侦察,探知确无准备,立即发动进攻。苗兵个个大醉,措手不及,大部分被杀害。那个未喝酒的青年见事不妙,大喊大叫,少部分苗民惊醒后按那个年轻人的指点爬出了土城,仓惶南逃。由于敌人的猛烈追杀,剩下男女已很少,历尽了千辛万苦,渡过了黄河、长江,分散到了现在的云南、贵州、四川及重庆万盛等地,并在这些地方定居下来,成了云贵、川、渝地区的第一代苗族。苗族同胞牢记酒后惨遭败仗,险些造成民族绝灭,千里奔徙逃命的惨痛教训,所以他们从此以后再不喝白酒,只喝他们自己酿制的只有12度左右的“咂酒”。在南逃路上,为了驱除心中的乌云,消除身上的疲劳,每每在树下歇息的时候,苗族小伙就以怀里取出葫芦笙,边吹边跳;因为长途奔徙逃命,饥疲困顿,所以吹葫芦笙跌脚时,有一跛一拐的舞姿。由于敌人在苗民逃命的沿途扎草人恐吓他们,所以在众人朝前走时,只要一看见草人就退回来,蹲下去看清不是真人后才站起来继续朝前走,因而吹葫芦笙跳舞躬着腰身,有前进一步又后退一步,又蹲下去的动作。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万马奔腾广场。请大家仔细看看,我们面前这幅壮美的景观,平行的几块石头如同几匹扬蹄而奔的骏马,其势恢弘壮观,观之犹闻战马萧萧长鸣,不绝于耳。身临其中,犹如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硝烟弥漫的古战场。
相传,在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的3月23日,太平军首领石达开亲率十万勇士和数万战马,由万盛场经石林镇的猪行、青羊寺,然后到扶欢坝,下赶水向綦江进发,25日兵临綦江城下,并围城而攻。当时綦江县令杨铭下令紧闭城门抵抗,并四处求援,当晚还斩杀了城中的太平军内应税超南。四月初二、初四和初五,上司派兵增援綦江,石达开久攻綦江不下,得知城内的内应被杀,又见敌人外援已到,遂无心恋战,便撤兵至江津。八月初十,石达开又率师进入綦江,留守此地的熊大人的一部分官兵,与从南川方向杀来的清军进行了一场血战,其战死的战马就在龙鳞石海的“鼓坪石阵”化作了巨石。大家看看,这几尊巨石像不像一匹匹的战马呀。另有一传说是说,这一群天马,屹立此处是为了沉香找二郎神寻仇。这段传说与接下来我们要看的一线天的形成息息相关,等会到了那里的时候,我再给大家揭开这个谜底
(龙抬头)
各位游客,大家看看前面那两块石头,像不像两条昂着头的巨龙。传说在远古时,苗族居住在黄河边上,共81寨,他们的首领叫蚩尤为民除掉了危害苗民的“垂耳妖婆”,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后来妖婆的三个妖娃请来了赤龙公和黄龙公(即赤帝和黄帝)复仇,蚩尤率领苗族人民英勇作战,多次打败赤龙和黄龙二公。赤龙、黄龙二公联合起雷公,水淹苗兵,擒杀了蚩尤,焚毁了81寨。剩下来的苗族子民被迫远走他乡。龙鳞石海的这两条龙,据说就是赤龙公和黄龙公的化身。
朋友们,倘佯在龙鳞石海,随处可见到那些鱼鳞状的巨石,人们把这些有如钢铁般坚硬的附着在石头上的鳞片称为“龙鳞”。这在中国境内的其它几处石林中是绝无仅有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奇特的景怪呢?传说在远古时代龙鳞石海境内这片大海中,由于气候适宜,地理条件优越,生长着非常繁茂的动植物,不料在有一年,这一片海域在一阵狂飙之后,突然出现了一条罕见的巨龙,它不守龙的家族的族规,时常在海中兴风作浪,残害生灵,孽杀海中其它动物,在没有多久的时期里,就将这一片海洋的其它动物孽杀殆尽。这也是龙鳞石海几乎仅存中华震旦角石一种化石遗存的主要原因。
(情侣石)
各位游客,大家看看这块石头,那上面有三个天然的字(喜、苗、寿),看看大家能不能猜出来。大家先猜猜,等会儿我再告诉大家。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两块石头,这两块石头是有雌雄之分的。南面的这块石头像肌肉发达的男子,而紧紧依偎在他北面的这块,就像一名身材曼妙的女郎。这就是龙鳞石海景区有名的情侣石。
据专家考证,这两块奇石形成于距今4.4亿至5亿年左右的古生代奥陶纪,是岩石的差异风化形成的结果。它们原是一整块石头,在地壳运动出露地面以后,在雨水、风和阳光的作用下,沿着岩石的垂直节理进行了差异风化、侵蚀和溶蚀,周围的和中间的石灰石都被风化、侵蚀和溶蚀掉了,形成了两块石头。
关于这两块石头,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在很久以前,这里有个姓杨的石匠,手艺远近闻名,只是年过半百,膝下无儿无女。有一天,杨石匠上山打石头,忽然听到不远处传来小孩子的哭声。杨石匠顺着哭声找到一座山崖下,见石缝里放着一只木匣,打开一看,里面躺着一个胖乎乎的小子。杨石匠乐坏了,急忙抱回家,给孩子起名叫“拾来”。转眼间,拾来长大后,就跟杨石匠学了一份好手艺。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拾来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好石匠。村里谁家有凿石刻碑的活儿都愿意找拾来。邻村有个姑娘叫杏花,刚刚16岁,生得伶俐俊俏,心灵手巧。据说杏花绣出来的鸟撒手就能飞,描出来的凤撒手就能舞。到杏花家保媒的人踏破了门槛,杏花却一个也不答应。原来,杏花悄悄地爱上了拾来。拾来得知杏花爱上了他,干起活来力大无比。两家选好良辰吉日,就等着给他俩办喜事了。就在这时候,皇宫里建造亭台楼阁,看中了年轻力壮的拾来。杨石匠见儿子的婚期快到,要自己顶替拾来去做苦力,当差的不答应,嫌他太老。拾来劝他爹,说您岁数大了,身体吃不消,还是我去吧,干一两个月就回来了,到时候再办喜事也不迟。杏花听说拾来要进宫,连夜赶锈了一个荷包送给拾来,千叮咛万嘱咐,要拾来饿了添饭,冷了添衣,干完活赶快回家来。拾来进了皇宫后,被派去雕刻宫殿下的台阶。由于拾来相貌英俊,手艺精湛,干起活来又舍得卖力气,很快就引起了总管的注意。就连皇宫里的三公主都知道工匠中有个人见人爱的小伙子。这天,公主特意到工地来看拾来,一见面就喜欢上了他,回到宫里就跟皇上说要留下拾来做驸马。拾来一听,断然拒绝,说自己在家里已经订了亲,不能再娶公主。皇上左说右说,拾来就是不答应。皇上大怒,说再不答应,就把你推出午门斩首。拾来宁愿死,也不做皇上家的女婿。皇上气极了,命下人把拾来拉出去砍了头。再说拾来走后,杏花天天盼,夜夜想,每天都要爬到山岗上朝宫里的方向望。一个月过去,拾来没有回来;两个月过去了,拾来还是没有回来。有一天,杏花做了个梦,梦见拾来满面春风地站在自己面前,说他今天就回家来成亲。杏花一睁眼,拾来却不见了。那天正是拾来被杀害的日子。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山岗上的杏花不见了,在她站立过地方,矗立着两块大石头,像一对情侣紧紧依偎在一起。山里的人们都说,那就是杏花和拾来,是神仙帮他俩团聚的,从抱在一起的那天起就再没有分开过。
(石鼓广场)
这就是龙鳞石海著名的景点石鼓。石鼓周围的一带叫做石鼓坪。
石鼓的出名不但在于它的神奇,还与一段历史传奇相关。据说,苗族祖先开始只有木鼓,而铜鼓是天上传下来的。一提到铜鼓,人们都知道只有熊婆婆才有。由于熊婆婆参加开天辟地立了功,天王特地赠给她这珍贵礼物,叫她带回人间,与大家共欢乐。谁知,熊婆婆带到人间以后,却独自霸占。而且还喂了两只恶狗,成年累月守着铜鼓。每当节日来到,大家欢乐地围着木鼓跳的时候,都自然地想到熊婆婆的铜鼓。有年春节,龙鳞石海苗寨有对青年男女成婚,请了许多客人,准备好好热闹一场。有人便提议去借熊婆婆的铜鼓来敲一敲。于是,大家凑钱去找熊婆婆把铜鼓租用一天。结果,派去的人被熊婆婆挡了回来。这时,有个叫杨大汉的人说,婚礼不能没有铜鼓,我愿意去找陶大人想办法。杨大汉跑去找到陶大人后,陶大人给了杨大汉三把菜籽、三把凌、三把水、三把岩石,并教他怎样使用。杨大汉回家找了两个白萝卜,在火坑里烤成半生半熟,热得滚烫滚烫,用烂棉花包好,装在一个小木盒里。把陶大人给的东西放进荷包。一切准备妥当后便去找熊婆婆借铜鼓。杨大汉到熊婆婆家时,正好熊婆婆上天做客还没有回来。守铜鼓的两只恶狗见了杨大汉,猛扑过来就咬,杨大汉不慌不忙地丢出两个滚烫滚烫的白萝卜,两只恶狗扑过去就咬,烫得叫不成声,在地上打转转,牙齿全给烫落了。杨大汉三脚并作两步跨进熊婆婆的堂屋,背起铜鼓就走。由于走得急,忘记看路,跌了一跤,铜鼓碰在石头上,响声震动山谷,传到天上。熊婆婆听到铜鼓声,及忙赶回家来。进屋见铜鼓不在了,两只狗没了牙齿汪汪乱叫,熊婆婆气得直跺脚。她立忙把两只手圈脱下,安在两只狗的嘴里,两只狗顿时有了利牙。杨大汉背着铜鼓跑,忽然听到狗叫声,知道是熊婆婆追来了。狗的叫声越来越近,杨大汉立忙掏出陶大人送的三把菜籽往路边一撒,眼前出现了三片鲜嫩鲜嫩的菜苗。熊婆婆被菜苗吸引住了,等她打完三块地的菜苗,杨大汉已经走得很远很远了。熊婆婆打完菜苗又追。狗叫声越来越近,杨大汉回头撒出三把凌,路面顿时又光又滑。等熊婆婆找来火坑灰边撒边追时,杨大汉回头撒出三把水,顿时后面出现三条大河,水浪滔滔,把熊婆婆挡住了。熊婆婆赶忙撵两只狗回家扛木槽。两只狗扛来木槽。熊婆婆立忙坐上木槽,两只狗护着木槽,把熊婆婆送过河。眼看熊婆婆就要被追上了,杨大汉不慌不忙地拿出三把岩石,回头一撒,眼前出现了三堵万丈高的悬崖绝壁,把熊婆婆挡住了。熊婆婆本来可以跃上悬崖绝壁追赶,但没有狗帮忙,熊婆婆无力从杨大汉手里夺回铜鼓,只好垂头丧气回去了。杨大汉站在悬崖上,见熊婆婆带着两只狗往回走了,这才高高兴兴地把铜鼓背回了苗寨。铜鼓拿来了,邻近苗寨的男女老少,都围着铜鼓跳呀、唱呀,一直跳了三天三夜。从此,悠扬的铜鼓声便响彻苗岭。当地的老百姓为了纪念石鼓,自编了几句顺口溜:“石人对石鼓,黄金五万五,谁能找到它,买下重庆府”。意思是石鼓神奇而珍贵,在石林上另有一石人和它遥遥相对,谁能找到它,便会财源滚滚随这而来。
关于芦笙舞的由来,在苗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苗族的祖先居住在我国北方。当时各族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有一年的腊月,苗族同一部族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终于打败另一部族。获胜归来,纷纷杀猪宰羊,痛饮大醉。只有一个男青年不喝酒,他砍来一节老杉树,掏空制成吹管,又将竹管削去叶片,插进葫芦,然后将葫芦安在吹管上,吹管上再套上欢香树皮,制作成了芦笙,边唱边跳,敌人不甘心失败,先后两次派人侦察,望见苗族所族的土城里有一苗兵手持葫芦笙边吹边跳,以为有准备,不敢贸然进攻。第三次派人侦察,探知确无准备,立即发动进攻。苗兵个个大醉,措手不及,大部分被杀害。那个未喝酒的青年见事不妙,大喊大叫,少部分苗民惊醒后按那个年轻人的指点爬出了土城,仓惶南逃。由于敌人的猛烈追杀,剩下男女已很少,历尽了千辛万苦,渡过了黄河、长江,分散到了现在的云南、贵州、四川及重庆万盛等地,并在这些地方定居下来,成了云贵、川、渝地区的第一代苗族。苗族同胞牢记酒后惨遭败仗,险些造成民族绝灭,千里奔徙逃命的惨痛教训,所以他们从此以后再不喝白酒,只喝他们自己酿制的只有12度左右的“咂酒”。在南逃路上,为了驱除心中的乌云,消除身上的疲劳,每每在树下歇息的时候,苗族小伙就以怀里取出葫芦笙,边吹边跳;因为长途奔徙逃命,饥疲困顿,所以吹葫芦笙跌脚时,有一跛一拐的舞姿。由于敌人在苗民逃命的沿途扎草人恐吓他们,所以在众人朝前走时,只要一看见草人就退回来,蹲下去看清不是真人后才站起来继续朝前走,因而吹葫芦笙跳舞躬着腰身,有前进一步又后退一步,又蹲下去的动作。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