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最近几届高考满分作文
- 提问者网友:火车头
- 2021-05-11 08:06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拾荒鲤
- 2021-05-11 09:39
你好!(05~10届)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浙江温州中学应届考生 张凯泷
我是想到寒窗十几年的考生而想到这个题目的,这包括很多意思。既可以看作是努力十几年之后在最重要关头正常发挥,又可以看作是过了应试这一关之后回到知识的探究上来。第一次写关于高考作文的东西,不敢妄称自己有专家水准,但亲身经历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
和许多同学一样,我是讨厌听老师絮絮叨叨讲作文应试技巧的,也没少抱怨。但高考迫近,我还是少了些对老师的应试技巧的抗拒。考完之后才发现,其实参加高考应试作文,按老师说的去做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
考试之前就已经听到看到许多流传的所谓押高考作文题,有的网站还有前几年押中考题的“辉煌战绩”,看上去好像比其他一般的网站高了个档次。但毕竟押题不是出题,把心思放在这个地方并不是好的选择。虽然每个版本都像是真的,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考完了抱怨的人也不少,骗死人不偿命。
发下考卷的时候,我的脑子里浮现的是老师讲解作文三段论的情景,这让我的审题过程显得有些应试色彩,虽然学长对我说过高考作文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死板,但高考毕竟不是闹着玩的,我选择了严谨。这和大多数人的想法是一样的:求稳。老师的话有时也是有道理的。不喜欢严谨的人不要太任性,毕竟依靠个性取胜的人太少了,死在这条路上的人多的是,只是没有确切公布的数据而已。有自己想法的人考完之后有很多发挥才华的机会。
一枝一叶一世界。这是一个好题目。没有浓重的政治色彩,所以单纯就写作来看还是比较开放的,不会产生太大的心理负担。考完之后参考了一下其他地区的高考作文,上海、北京地区的显得有些个性,走在了改革的前头,我们应该敬佩他们站在风口浪尖的勇气:有的地区却回到了以前的材料作文,这在现在话题作文成为大趋势的形势下显得有些落后;而浙江的作文可以说是稳中有进,谨慎中不失创新。
考试的时候难免没有思路,老师说过要是临时没有材料的话可以到试卷上的现代文阅读里寻找,我看了看那篇阅读,直接找还是比较难的,看来卷子已经被细心地检查过了。不过这并不是说整个卷子就没有可以提示的地方。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文言文和作文还是可以找到一点联系的。以一驿之兴废推及天下之盛衰,正是对应了作文题目中除了引用诗句之外唯一的那句话:“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
高考有时也是心态的较量,可以说实力并不是能够完全决定分数的。交卷的时候我左边女生忽然拍桌子跺脚,原因是忘了写作文题目,铃声响了也不好再写。按照老师说的,作文题目空缺不仅仅是扣两分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老师的阅卷,这种失误带来的损失是非常大的。就像数学考试一样,选择题争取要做好。一个就是5分,要是失误了两个,后面难题把握得再好也很难把分拉回来。
只有经历了高考才知道:原来高考也就是这么回事。我的心得就是:听取老师的建议,毕竟老师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深的——絮絮叨叨,出发点却是好的。
君子以自强不息,不仅是说一直保持状态,还包括一层意思,就是倒下了,也要勇敢站起来,继续前行。 (推荐老师:朱威)
附:考场作文三篇
风起风落间
晨风抚过松林,飒飒作响,那是林海的呼吸;初阳掠过草地.拾起珠玑,那是天外的暖意;蝶翅轻拍花朵,轻舞飞扬,那是新生的涌动;绿叶滴下晨露,折射阳光,那是盛夏的生机。
天上漫卷的白云,地上婆娑的新柳,山间欢唱的小溪,田里清亮的蛙鸣……
风起风落间都诠释着世界的精彩与生活的奇妙。它们是渺小的一点朱砂,但却折射了整个大自然的完美与感动。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的日出让一代圣人为之臣服,仅是那一山绿色的清风,一个流芳百世的“儒”字便刻在了所有炎黄子孙的心里,难以磨灭。
苏轼看见了赤壁,驾一叶扁舟,饮一壶美酒,抒一腔愁绪,悟一生真谛。正是山间清风,江山明月,东坡却从中参悟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与豪气。
李白看见了长江,于是便把大半条银河引入心间,灌溉了几世几代人浪漫的情怀。仅那一瓢长江之水,便让这“谪仙人”的酒杯里长存一轮皓月,他从中品出了大千世界的辛酸苦辣。
贝多芬看见了月光温柔地铺满盲女充满期待的脸,他的心在颤动,他的手在飞舞,他的灵魂在沙的月光中格外闪耀,仅是那瞬间的触动,他看见了人间的真爱,一首如月光般的曲子便从此流泻在世间每一个角落。
凡·高看见了那一片夏日的向日葵,氤氲着生命的气息,一种躁动,一种恍若隔世的力量在他体内跳跃。从那明丽的花瓣里,他看到了超时空的精神世界。于是挥动画笔.用色彩记录这一感悟,用感悟陶醉了几世几代的后人。
诗人在山川虫鱼中寻求旷达的灵性;画匠从日出日落间品读色彩的真谛;哲人在历史画卷中参悟不变的真理:政客从古书古语中总结历史的遗训。
风起风落间,你可曾感受到自然的轻松与愉悦?
风起风落间,你可曾闻到花香的纯朴与清新?
风起风落间,你可曾领悟到时空的变幻与神秘?
风起风落间,寻得一枝,剪得一叶,去欣赏、去体味这个世界!
[简评]这是一篇被评为满分(60分)的作文,其夺人之眼的地方至少有两点。一是立意紧扣话题的要求——“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干世界的缩影”。晨风、初阳、蝶翅、绿叶、白云、新柳、小溪、蛙鸣……它们都是“一枝”“一叶”,但正是它们表现了大自然蓬勃的生机,折射了整个大自然的完美。自然如此,人类更不例外: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苏轼见赤壁而抒豪情;李白见长江而品出大干世界的辛酸苦辣;贝多芬见月光而想到人间真爱;凡·高看见了向日葵,用画笔记录了令后人感悟和陶醉的色彩。二是文章的语言典雅优美,活泼灵动。题目本身就很有诗意,令人遐想;开篇的描写,给人以清新典雅的感觉,字里行间充满抒情味:结尾运用排比句式,既给人以匀称整齐之感,又深化了文章的立意。 (陈水均)
是尘埃,也是宇宙
东风乍起,温柔地轻抚我。
随风而落,有时,随波逐流。我不是树,我没有根。我没有迷人的芬芳,我没有美丽的外表;我是一切的卑微与渺小。但是伟岸的高山里有我,磅礴的江河里有我,圣洁的雪花里有我;我是这蔚蓝色星球的肌体,我是这苍茫宇宙的历史和未来。
当你用心把我放大十倍百倍,我就不再卑微,透过我,你可曾看到美丽的希腊文化在亚历山大大帝铁蹄下盛开?你可曾目睹中世纪的欧洲被天主教的阴霾笼罩?你可曾见识拿破仑的版图从西欧到中欧?请你相信,捧我在手中,放我在心上,你将惊叹世界比你想象中更加不可思议。
我从曾经的泱泱中华帝国走来,身上沾满了盛世的歌舞升平和乱世的血雨腥风。
工匠们用我来涂制精美漆器,这华美的衣裳啊,正如气势恢弘的汉王朝一样,让一个统一的帝国灿烂无比。
新疆人从和阗把我开采出来,整块的白玉,被一双双巧手雕刻成一个巨大的花瓶,献给唐皇,好比一轮金色的太阳光照四邻,伟大的唐王朝就是一个白玉花瓶,沉稳而精致,包罗万象。
官窑一个又一个,但是我却是青花瓷王,只是一不小心,被粗心的小宫女打碎了,疆域辽阔的满清王朝,宛如一个青花瓷瓶,工艺精湛,却不堪一击。
你感觉到我了吗?
天地万物,再高的山,再深的海,它们的气质、胸襟,我都有。
世间万事,再激昂的战争,再温柔的低诉,无非转眼一瞥。而我才能懂永恒。
千秋万代,再伟大的功绩,再神圣的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只能通过我来完成。只有一双能看见尘埃的眼,才能揽尽宇宙风光。
只有一颗能包容尘埃的心,才能把无限时空装入胸怀。
不要再无视你身边的一粒小小尘埃,也许,它就能让你领略时代的星空,让你思想生命哲理。
相信我,你面前的我,是尘埃,也是宇宙。
[简评]文章用拟人手法,把小小尘埃放到大宇宙中。“我”为尘埃,透过“我”看宇宙万物的变化、人类历史文化的兴衰,感叹人生的哲理,辩证又形象地说明了小与大、瞬间与永恒、有限与无限的关系。文章思绪纵横,境界开阔。选材丰富而且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材料进行了概述、再创,不落俗套。比如,说“清王朝,宛如一个青花瓷瓶”,以精美漆器比汉王朝等等。能够把丰富的材料融入自己的语言节奏中,一气呵成。
角色转换之间
如果年轻人与老人之间就某个问题观点产生分歧,且不论真理站在哪一方,老人总会用不屑的语气说:你懂什么!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然而在科技、文化、思想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吃过的盐”“走过的桥”这类“经验论”真的还能占上风吗?谁又能保证年轻一代创造的新文化不比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反哺不是凶恶的暗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年长一代也不必惊慌抗拒,正如韩愈所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在不同的“道”之间,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往往会发生角色转换。
很大一部份时间里,年长一辈是施教者,他们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向后辈讲述经久不衰的故事,描述所见所闻以及体会感悟。那么独特的习俗或是家族精神,构建起年轻一代文化根基,使之吸取传统文化土壤中丰厚的营养。年轻人这才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当年轻一代吸收了足够的养分破土而出时,往往又会发现世界与长辈的描述不尽相同。年轻人凭借旺盛的生命力勇敢迎接大千世界缤纷多彩的文化的冲击。传统的和现代的、民族的和世界的、阳光的和晦涩的各种文化,年轻人总能以极快的速度接受、分析、消化。由于这些额外的养料,年轻一代或许能成长地更快,有一天,超过了年长一辈。
观察社会进程我们会发现,因为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年轻一辈的平均身高一般会超过前辈。同样的,因为思想观念的开放,年轻一辈的学习能力也强于前辈。于是,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
年轻人能从受教者转换成施教者还有一个原因:他们在创造文化,新文化中蕴含了鲜明的时代活力,这正是年长一辈所缺乏的。
文化反哺与鸟类反哺一样是自然社会的正常现象。角色转换期间也可能发生一些冲突。面对冲突,我想年轻人即使变成了施教者也要给予长辈充分的尊重,一如雏鸟长大后仍要听取老鸟的经验;同时即使长辈不再是施教者,也不必认为地位受到了动摇,学无止境,见贤思齐,才能终身增长文化内涵。
只有不断地角色转换,才能使文化永葆新鲜,成为社会进步的不竭之源。
- 1楼网友:一秋
- 2021-05-11 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