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主要讲什么?其精髓是什么?
答案:6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0-09 02:41
- 提问者网友:放下
- 2021-10-08 20:48
佛教主要讲什么?其精髓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拾荒鲤
- 2021-10-08 21:32
佛教主要讲什么?: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义,做到的人即成佛。众生平等,皆具佛性,因迷而不能证到佛性。因此,释迦牟尼佛说法49年,主要给大家介绍破迷开悟的方法。其精髓是什么?:众生平等,皆具佛性。是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你哪知我潦倒为你
- 2021-10-09 01:27
万缘放下,心提一念。南无阿弥陀佛!自然了其精髓也!
- 2楼网友:野慌
- 2021-10-09 00:38
一、首先说说佛: 佛是佛陀的简称,是觉者的意思。觉有四种:本觉、不觉、始觉、究竟觉。本觉是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觉性,即佛证道所说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不觉是迷惑颠倒,象迷路的人一样,不仅忘了回家的路,而且连自己迷路这件事也迷了;始觉是迷路的人觉悟到自己迷路了,开始找或找到了回家的方向;究竟觉又称如来果地,就是回到了老家,看到和拥有了本地风光。所谓诸佛菩萨倒驾慈航,广度众生,就是回到老家的人再回来让迷路的人知道自己迷路了,让知道迷路的人知道回家的方向,自己走回去。二、略说佛教的宗派 佛教的宗派,象回家的各条路或交通工具,万法归一也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学佛就是学佛的觉悟,首先知道自己迷路了;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正确方向,必须行动,所以佛法特别注重实证(实践)。知道了回家的路,而不行动,“犹如数他宝,自无半分钱”。关于这一点,明代高僧、净土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有非常精彩的开示,他说:“可叹现在有许多人,从少年到到中年到老年一直到死,从来不曾看过佛经,或以为佛经不屑一读,这些人可说是面对宝山而不想进入取宝;又有一类人,虽也读过佛经,但只是为了采摘佛经中的优美辞句,来充实自己谈论的资料,或用于写作,助长文章的笔势,这些人可说是进入宝山而不知取宝!又有一类人,虽然对佛经的义理进行讨论,或对人讲演,但只是凭肤浅的认识对着佛经释字销文,或妄自标新立异,以显高明,这些人可说是把取到的宝物当作玩品鉴赏,有时抱在怀中,有时拿在手里,然后又把宝物丢弃了。”(编者特别提示:看看我属于哪一种人?)三、佛教的精髓即:佛教的一心 一心在佛教有许多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实相、佛性、法性、如来藏、圆成实性、本来面目、本地风光、大圆镜智等。一心的真谛不可思议,不可思即禅宗的“动念即乖、心行处灭”,不可议即禅宗的“开口便错、言语道断”。在此,只好引用莲池大师的话作一个牵强的比喻:“心是无形相的,所以没有任何东西可作为比喻。大凡用来比喻心的,都是不得已,姑且取其仿佛与心的作用有些近似的东西来形容它,使人对于心的概念多少有所领会,但不可以认为心当真如某种东西。试举一例,譬如以镜子比喻心,大家都知道镜能照物,当物还没有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把物的影像摄入镜中;当物正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因为物的好恶美丑而生憎爱;当物离开镜子的时候,镜子也不会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镜子里。圣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则一尘不染,照则遍觉十方。此心既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三际空寂,而又无所不住,无物不照。所以用镜子来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极而论,镜子毕竟是一种没有知觉的物体,心难道也象镜子那样无知吗?而且镜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体常寂常照。以此类推,或以宝珠喻心,或以虚空喻心,无论用哪一种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样的。
- 3楼网友:零点过十分
- 2021-10-09 00:11
佛法可以概纳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解脱道的智慧,即无常空及缘起性空。在入道初门声闻法的入道正途是四圣谛(苦谛、苦谛、苦灭谛、苦灭道谛)、四念处观。缘觉的入道正途是修因缘观。第二类是大乘佛菩提道的般若智慧——无生忍、无生法忍,也就是真如与佛性的智慧。菩萨的入道正途,即是明心见性。佛在四阿含中云:“名是受想行识,色是羯罗蓝。”(即受精卵也,也泛指胎儿、成人、一切有情之有根身。诸有情之有根身是色,因色身而有受想行识,此五蕴合称名色。)名与色二法之中,函盖了五蕴十八界等法。佛以五蕴的施设法,将常见外道破斥了,常见外道所说的理就不能成立了。佛又施设十八界法,用六根、六尘、六识,破尽一切外道所说的道理;外道法被破斥以后,只好服输,当场就成为佛的弟子;大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须菩提尊者……,这些大阿罗汉们,本来都是外道,就是因为与佛论法而成为佛弟子。佛陀破尽了常见外道之后,又以“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识”破尽断见外道。佛对断见外道说:“阿罗汉证知五蕴的苦、空、无常、无我,灭尽了名色而出三界;出了三界之后,独存‘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 ‘识’不灭;这个识,却不是常见外道所说的我,涅??之后并不是断灭空,和你们所说的断灭空,完全不同。”佛真的是大智慧者,他以五阴十八界及“名色缘识”的识,来说二乘菩提及涅盘,破尽了常见外道,又破尽了断见外道。这就是解脱道。这个解脱道,在大乘法中,是基本的法;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对于外道来说,却已经是甚深难解了。二乘的见道是断我见,大乘佛法的见道,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说:“已入见道诸菩萨得真现观,名为胜者,彼能证解阿赖耶识,故我世尊正为开示。”这个阿赖耶识通常又名如来藏、真如、法身等,证得阿赖耶识就是大乘佛法的见道。声闻禅的开悟是断我见;祖师禅的开悟是证得法界的实相——真如,证得自心真如的同时身见我见一时断除。大乘的真如与佛性的智慧又把它分成二部分来说:第一部分是在总相与别相上说的般若空——第八识如来藏的“空性”;第二部分是从别相上来说明一切种智,也就是唯识经典所说的百法、千法、万法明门……。佛法不仅是一种智慧,而且是可修可证的.因为佛法不离世间觉,即每个众生都具有的五蕴十八界.能断除"我见",从而断除"三缚结"者,即预入圣流.永不入三恶道!触证自心真如,初入大乘宗门正旨,就能够转依真心,通达般若总相智,差别智乃至道种智,一切种智,能够逐渐修断烦恼障和所知障.并渐能通达经教宗旨,乃至通达悟后渐修渐至佛地之修道次第,最终走向究竟觉悟和解脱!
- 4楼网友:woshuo
- 2021-10-08 22:59
阿弥陀佛!佛法讲什么?真正明了觉悟了,佛法无话可说!但是为使众生断烦恼故,为使破迷开悟故,为使离苦得乐故,为使转凡成圣故。佛法必须广开方便之门,佛为说八万四千方便法,都是针对我们业重凡夫而言的。佛法由正行而正心,由小乘而大乘,由破“我执”而破“法执”,达到断烦恼的目的。总原则总纲领,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恶者,五恶十恶,贪嗔痴慢,妄想分别执著等无边烦恼;善者,五戒十善,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念佛求生净土等无量善行。而无量无边善法善行,尽摄于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中。择其至善者,勤而行之。尊圣敬善,仁慈博爱。依教奉行,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乃真学佛修行也,此仁者,也乃真佛弟子也!一切佛法,不出一念自性!感恩南无阿弥陀佛
- 5楼网友:末日狂欢
- 2021-10-08 22:11
佛教教义“四谛”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础教义。所谓“谛”即“真理”的意思。“四谛”亦称“四圣谛”,即苦、集、灭、道。苦、集二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一)苦谛是把社会人生判定为“苦”,全无幸福欢乐之可言。人生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盛”等八种苦(佛典有四苦、五苦、八苦、九苦等多种分类法),还有108种烦恼。(二)集谛是对造成痛苦与烦恼原因的分析,大体可概括为“五阴聚合说”、“十二因缘说”和“业报轮回说”。“五阴聚合”说,佛陀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由多种因素集合而成。“有情”(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有情识生物,即众生)则由色、受、想、行、识等五阴(或“五蕴”)组成(其中“色阴”包括“四大”--风、火、水、土等因素)。既然有情只是“五阴”的聚合,是多种因素的集合体,所以有情自身不是独立永存的实体,没有单独的“自性”(此即所谓“诸法无我”);且有情和世上万事万物处在无休止的变迁之中(此即所谓“诸行无常”)。“五阴聚合说”构成了佛教空观的主要内容。“十二因缘”说,涉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链条。现世的果必然有过去世的因,现世的因必将引出未来世的果。过去的一生行为,决定今世一生的状况;今世一生的行为,决定未来世一生的状况,这就是因果报应。作为能够导致果报之因的行为,叫作“业”。“业”分身业(行动)、口业(言语)、意业(思想)三类,也就是人的一切身心活动。任何思想行为都会给行为者本人带来一定的后果(报应或业报)。“业报轮回”说,按照善恶罪福的业报法则,有情(众生)流转在“六道”之中,即天道(无界众生)、人道、阿修罗道(一类专与天神战斗的恶魔)、畜牲道、地狱道、饿鬼道,形成六道轮回。(三)灭谛提出了佛教出世间的最高理想——涅磐。“涅磐”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作“灭度”、“圆寂”等。涅磐的根本特点是达到熄灭一切“烦恼”、超越时空、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四)道谛即解脱之路,即通向涅磐之路。被总结为“八正道”,从身、口、意三个方面规范佛徒的日常思想行为。再简要一些,又被归纳为戒、定、慧“三学”。“戒”,是约束佛徒日常生活的纪律。戒因人身份不同而有区别,有三皈(三皈依)、八戒、五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等等,后发展成复杂的“律学”。“定”(即“禅定”),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教外专家称之为佛教气功。是心专注于一境的心理状态,但不想世间法,只想出世间法(是面对世俗的客观而建立迥异于世俗的主观)。禅定的“境”有级别深浅和宗派法系的不同。禅定的主要目的是发慧(由定生慧)。禅定往往导致反常、奇特的精神现象和生理现象。“慧”(即“般若”),也是一种心理状态(直觉、幻觉等),是证悟出世间法的明察力(能有洞见佛法之力,所见之境确如佛法所讲),如真正做到见外界实物而以为空,见美女而以为可厌,如“见到”佛经所描绘的西方极乐世界景象等等。有了“慧”才能得度(“波罗密多”)获得解脱,永离苦海。解脱后所得之境为涅磐。“慧”的发生,主要依靠经文和师长的教导,通过禅定沉思而获得。由于后来佛教教条越来越多,内省体验又各有不同,促使慧学特别发达,佛教哲学之丰富多彩为世界诸宗教之最。定慧双修(或止现双运)着力于世界观的转变。但后世佛教世俗化的结果,佛徒大都倾向用简便的方法求解脱(如禅宗、净土宗)。“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及“涅磐寂静”被称为“三法印”(即佛法之特征)。当代中国佛教界将佛教的宗旨归纳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