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精神,清华精神是什么
答案:1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26 19:34
- 提问者网友:爱唱彩虹
- 2021-04-26 03:10
什么是精神,清华精神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十年萤火照君眠
- 2021-04-26 04:19
抗战时期清华大学领导人,左起施嘉炀、潘光旦、陈岱孙、梅贻琦、吴有训、冯友兰、叶企孙。
什么是大学精神?怎样理解它是一所学校最核心、最宝贵的财富?怎样弘扬与发展大学精神?
所谓大学精神,应该是一所大学在其成长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追求、文化传统和行为准则。
大学精神应当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大学人以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为己任,因而带有理想主义的特点。同时,大学又肩负着服务与引领社会的责任,要直面种种现实问题,所以大学人又必须是现实主义者。
大学精神应当是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大学人在为人、治学、从业中应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推动社会和自身的和谐、全面、协调发展。大学精神还应当是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统一,它吸纳世界文明的精华,同时又植根于深厚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沃土。大学精神还体现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历史积淀与时代发展的统一。它应当是和谐的、融合的、不断发展的。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支柱和灵魂。它影响着每个大学人的成长过程和人生轨迹,决定着一所大学的发展与影响力。
在清华纪念90周年校庆期间,全校开展了整整一年的“清华精神”大讨论,虽然最终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大家对什么是清华精神有了更多的共识与理解。在这里我只能以我个人在清华生活了近半个世纪的体会,谈一谈自己对“清华精神”的认识。
包括清华大学在内,中国早期建立的一批大学,起到了吸收先进外来文化,整理、继承本国文化传统中的优秀部分,并使二者有机地融合,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作用。清华大学的前身是一所用“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当时美国的目的是“使用那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的方式”“而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的收获”,“所有办法均照美国学堂”,学校自然打上了深刻的美国文化的烙印。在当时国力孱弱,国内广大知识分子苦苦寻求救国之道的背景下,这样的学校客观上也送来了当时主导世界发展的先进文化,比如科学、民主的精神,再比如开阔的世界眼光。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也给清华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梅贻琦是清华前身“游美学务处”派出的第一批留美学生,1915年到清华任教,1926年兼任教务长,1931年出任校长,是一位有世界眼光的校长。他在办学上既强调儒家的“明明德与新民”,要求大学生做好新民工作之准备,学校对社会秩序与民族文化应有所建树;同时又汲取西方通识教育的理念,贯彻“知识博约”与“学术自由”。他广聘名师,包括一批国外的名师到清华讲学。老清华所确立的“中西融会,古今贯通”的学术范式,就是在国际化氛围中形成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是研究中国传统的学科机构,但它注重吸取欧美学者研究的“正确精密之方法”,要求对于西方文化有“精深之研究”,然后“采择适当,融化无碍”,在中西融合中创新中华文化,使中国文明昌明于世界。这种学术范式在国学院之后得到长时间的延续与发展,成为清华的办学特色。
同时,清华精神也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其集中、简练的表述应当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它借用古训以凝练的语言表述了清华人基本的宇宙观和人生哲学,是使清华人保持其凝聚力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清华校训缘起于1914年11月10日,梁启超先生来清华发表以《君子》为题的演说。梁先生以《周易》乾、坤两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崇德修业,发奋图强,“异日出膺大任”,“作中流砥柱”。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便成为清华校训。在《君子》篇中,自强不息是勉学励志......余下全文>>
什么是大学精神?怎样理解它是一所学校最核心、最宝贵的财富?怎样弘扬与发展大学精神?
所谓大学精神,应该是一所大学在其成长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追求、文化传统和行为准则。
大学精神应当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大学人以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为己任,因而带有理想主义的特点。同时,大学又肩负着服务与引领社会的责任,要直面种种现实问题,所以大学人又必须是现实主义者。
大学精神应当是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大学人在为人、治学、从业中应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推动社会和自身的和谐、全面、协调发展。大学精神还应当是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统一,它吸纳世界文明的精华,同时又植根于深厚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沃土。大学精神还体现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历史积淀与时代发展的统一。它应当是和谐的、融合的、不断发展的。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支柱和灵魂。它影响着每个大学人的成长过程和人生轨迹,决定着一所大学的发展与影响力。
在清华纪念90周年校庆期间,全校开展了整整一年的“清华精神”大讨论,虽然最终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大家对什么是清华精神有了更多的共识与理解。在这里我只能以我个人在清华生活了近半个世纪的体会,谈一谈自己对“清华精神”的认识。
包括清华大学在内,中国早期建立的一批大学,起到了吸收先进外来文化,整理、继承本国文化传统中的优秀部分,并使二者有机地融合,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作用。清华大学的前身是一所用“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当时美国的目的是“使用那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的方式”“而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的收获”,“所有办法均照美国学堂”,学校自然打上了深刻的美国文化的烙印。在当时国力孱弱,国内广大知识分子苦苦寻求救国之道的背景下,这样的学校客观上也送来了当时主导世界发展的先进文化,比如科学、民主的精神,再比如开阔的世界眼光。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也给清华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梅贻琦是清华前身“游美学务处”派出的第一批留美学生,1915年到清华任教,1926年兼任教务长,1931年出任校长,是一位有世界眼光的校长。他在办学上既强调儒家的“明明德与新民”,要求大学生做好新民工作之准备,学校对社会秩序与民族文化应有所建树;同时又汲取西方通识教育的理念,贯彻“知识博约”与“学术自由”。他广聘名师,包括一批国外的名师到清华讲学。老清华所确立的“中西融会,古今贯通”的学术范式,就是在国际化氛围中形成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是研究中国传统的学科机构,但它注重吸取欧美学者研究的“正确精密之方法”,要求对于西方文化有“精深之研究”,然后“采择适当,融化无碍”,在中西融合中创新中华文化,使中国文明昌明于世界。这种学术范式在国学院之后得到长时间的延续与发展,成为清华的办学特色。
同时,清华精神也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其集中、简练的表述应当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它借用古训以凝练的语言表述了清华人基本的宇宙观和人生哲学,是使清华人保持其凝聚力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清华校训缘起于1914年11月10日,梁启超先生来清华发表以《君子》为题的演说。梁先生以《周易》乾、坤两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崇德修业,发奋图强,“异日出膺大任”,“作中流砥柱”。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便成为清华校训。在《君子》篇中,自强不息是勉学励志......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