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是什么意思?
答案:1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2 00:18
- 提问者网友:星軌
- 2021-03-01 17:07
孟子的“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一把行者刀
- 2021-03-01 17:39
这句话的意思是:认为子都不美,是没有眼睛的人。
【原文】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 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 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 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履,我知其不为蒉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喜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 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 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 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翻译】
孟子说:“丰收年成,少年子弟多半懒惰;灾荒年成,少年子 弟多半横暴,不是天生资质这样不同,而是由于外部环境使他们 的心有所陷溺。以大麦而论,播种后用土把种子覆盖好,同样的 土地,同样的播种时间,蓬勃地生长,到了夏至时,全都成 熟了。虽然有收获多少的不同,但那是土地有肥瘠,雨水有 多少,人工有勤惰而造成的。所以凡是同类事物,其主要方 面都相似,为什么一说到人就发生疑问了呢?圣人,与论 是同类人嘛。所以龙子说:‘不用知道脚的长短去编一双鞋, 我也知道是绝不会编成一个筐子的。’草鞋的相近,是因为天下人 的脚都大致相同。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易牙就是先掌握 了我们共同嗜好的人。假如口对于味道,每个人都根本不同,就 像狗、马与我们完全不同类一样,那么天下的人怎么会都喜欢易 牙烹调出来的味道呢?一说到口味,天下人都期望做到易牙那 样,这说明天下人的口味都相近。对耳朵来说也是这样,一 提到音乐,天下的人都期望做到师旷那样,这说明天下人的听觉 都是相近的。对眼睛来说也是这样,一提到子都,天下人都 认为他美。认为子都不美,是没有眼睛的人。所以说,口 对于味道,有相同嗜好;耳朵对于声音,有相同听觉;眼睛 。对于颜色,有相同美感。一说到心,难道就偏偏没有相同地 方了吗?心相同的地方在哪里?在理,在义。圣人不过就是先掌 握了我们内心相同的东西罢了。所以理义使我的心高兴,就像猪 狗牛羊肉使我觉得味美一样。”
【出处】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上》。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原文】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 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 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 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履,我知其不为蒉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喜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 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 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 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翻译】
孟子说:“丰收年成,少年子弟多半懒惰;灾荒年成,少年子 弟多半横暴,不是天生资质这样不同,而是由于外部环境使他们 的心有所陷溺。以大麦而论,播种后用土把种子覆盖好,同样的 土地,同样的播种时间,蓬勃地生长,到了夏至时,全都成 熟了。虽然有收获多少的不同,但那是土地有肥瘠,雨水有 多少,人工有勤惰而造成的。所以凡是同类事物,其主要方 面都相似,为什么一说到人就发生疑问了呢?圣人,与论 是同类人嘛。所以龙子说:‘不用知道脚的长短去编一双鞋, 我也知道是绝不会编成一个筐子的。’草鞋的相近,是因为天下人 的脚都大致相同。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易牙就是先掌握 了我们共同嗜好的人。假如口对于味道,每个人都根本不同,就 像狗、马与我们完全不同类一样,那么天下的人怎么会都喜欢易 牙烹调出来的味道呢?一说到口味,天下人都期望做到易牙那 样,这说明天下人的口味都相近。对耳朵来说也是这样,一 提到音乐,天下的人都期望做到师旷那样,这说明天下人的听觉 都是相近的。对眼睛来说也是这样,一提到子都,天下人都 认为他美。认为子都不美,是没有眼睛的人。所以说,口 对于味道,有相同嗜好;耳朵对于声音,有相同听觉;眼睛 。对于颜色,有相同美感。一说到心,难道就偏偏没有相同地 方了吗?心相同的地方在哪里?在理,在义。圣人不过就是先掌 握了我们内心相同的东西罢了。所以理义使我的心高兴,就像猪 狗牛羊肉使我觉得味美一样。”
【出处】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上》。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