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包括哪些地方 试论楚国地方城邑建设的若干问题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19 22:14
- 提问者网友:喧嚣尘世
- 2021-11-19 17:27
楚国包括哪些地方 试论楚国地方城邑建设的若干问题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几近狂妄
- 2021-11-19 18:55
然而,这一时期楚国地方城邑的确切数目远非此数,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古代文献,尤其是先秦典籍,对国都和别都以外的地方城邑往往忽略不记。如众所知,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城邑的最主要著作是《春秋》及《左传》。但是,在这两部最主要的著作里,对城邑的记载也是遗漏甚多。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清人顾栋高的见解可以说是切中肯綮。顾氏在其所著《春秋大事表·偶笔》中说:“盖《春秋》一书,圣人特书以垂戒为百王法,未有无故而书者也。鲁方百里五所统,凡数十百城,二百四十二年之中,城坏而修亦极常事,何足重烦圣人之笔乎?”他并作出如此结论:《春秋》“凡褒贬无关于天下之大,故不书”。《春秋》是以记载鲁国历史为主的书,对鲁城所取态度尚且如此,何况楚城乎?笔者在统计楚国地方城邑时,以有无文献记载或考古资料为取舍依据。但实际上,对于某些地名、国名、关塞名甚至山泽名很可能与城邑名重合者,皆因缺乏直接的文献或考古方面的证据而一概未计。如果考虑到这一因素,楚国地方城邑事实上至少有350座之多。
楚国地方城邑的数量在同时诸国中也是首屈一指的。以春秋时期为例,据潘英先生统计,见之于《春秋》《左传》《国语》的春秋城邑共1016座,而当时见之于文献记载的国家有190余个[2],即使以平均每国有城邑4座计,楚灭国 48个[3],其城邑数也近200个,加上楚国本土的城邑,其数目当在200座以上,约占已知春秋城邑总数的五分之一, 同时诸侯国恐怕不会再有多于楚国者。另一个数例同样能说明这一问题,据张鸿雁先生统计,在《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记载的筑城活动中,鲁国有27次,楚国20次,晋国10次,郑国4次,齐国3次,宋国2次,邾、陈、吴、越各1次。[4]《春秋》“三传”是以记载鲁国历史为主的书,所记鲁城虽说有遗漏,但肯定要详于他国,因此,鲁国应不能同其他国家放在同一数量坐标上考虑。况且楚国向来被中原以蛮夷视之,对其筑城活动的记载更难免录少遗多。尽管如此,楚国还是仅次于鲁国,并且是居于第三位的晋国的数量的一倍,而从概率的角度看,筑城活动之次数与城邑数量大致上是成正比的,春秋时期楚国地方城邑的数量之多于此不难概见。及至战国时期,随着楚国疆城的拓展,楚国地方城邑在春秋城邑的基础上急剧增加。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地方城邑之多是同时其他诸国所不能比拟的。
楚国地方城邑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县邑、封君邑和一般城邑。楚国在我国历史上最早设县, 在春秋早期, 楚就开始设县。 楚国有文献可考的县邑计有权、那处、申、息、郧、蔡、陈、商、期思、叶、白、析、武城、东不羹和西不羹等,其中陈、蔡、东不羹和西不羹四县邑曾作过别都。约从春秋末年开始,楚在推行县制的同时,又实行了封君制。楚国封君邑见之于文献者,主要有鄂、鲁阳、庸、养、 [若阝]、寝丘、江州、囊城、春申君邑等,其中鄂、若阝也曾作过别都。事实上, 楚国封君邑远非此数, 楚墓出土简文和金文中就有“邸阳君”“我阝陵君”等,这类封君当有封邑。县邑和封君邑之外的地方城邑可称作“一般城
邑”,这类城邑占楚国地方城邑的绝大多数,其规模则较县邑和封君邑要小。《国语·吴语》载楚大夫范无宇对楚灵王说:“且夫制城邑若体性焉,有首领、肱、股、至于手拇、毛脉。大能掉小,故变而不勤。”范无宇以人体各部位的关系比喻城邑分级体制的配置关系,被称为城市建设的“体性论”。楚国地方城邑分为县邑、封君邑和一般城邑,正是“体性论”城邑分级理论的实践。
楚国地方城邑的数量在同时诸国中也是首屈一指的。以春秋时期为例,据潘英先生统计,见之于《春秋》《左传》《国语》的春秋城邑共1016座,而当时见之于文献记载的国家有190余个[2],即使以平均每国有城邑4座计,楚灭国 48个[3],其城邑数也近200个,加上楚国本土的城邑,其数目当在200座以上,约占已知春秋城邑总数的五分之一, 同时诸侯国恐怕不会再有多于楚国者。另一个数例同样能说明这一问题,据张鸿雁先生统计,在《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记载的筑城活动中,鲁国有27次,楚国20次,晋国10次,郑国4次,齐国3次,宋国2次,邾、陈、吴、越各1次。[4]《春秋》“三传”是以记载鲁国历史为主的书,所记鲁城虽说有遗漏,但肯定要详于他国,因此,鲁国应不能同其他国家放在同一数量坐标上考虑。况且楚国向来被中原以蛮夷视之,对其筑城活动的记载更难免录少遗多。尽管如此,楚国还是仅次于鲁国,并且是居于第三位的晋国的数量的一倍,而从概率的角度看,筑城活动之次数与城邑数量大致上是成正比的,春秋时期楚国地方城邑的数量之多于此不难概见。及至战国时期,随着楚国疆城的拓展,楚国地方城邑在春秋城邑的基础上急剧增加。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地方城邑之多是同时其他诸国所不能比拟的。
楚国地方城邑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县邑、封君邑和一般城邑。楚国在我国历史上最早设县, 在春秋早期, 楚就开始设县。 楚国有文献可考的县邑计有权、那处、申、息、郧、蔡、陈、商、期思、叶、白、析、武城、东不羹和西不羹等,其中陈、蔡、东不羹和西不羹四县邑曾作过别都。约从春秋末年开始,楚在推行县制的同时,又实行了封君制。楚国封君邑见之于文献者,主要有鄂、鲁阳、庸、养、 [若阝]、寝丘、江州、囊城、春申君邑等,其中鄂、若阝也曾作过别都。事实上, 楚国封君邑远非此数, 楚墓出土简文和金文中就有“邸阳君”“我阝陵君”等,这类封君当有封邑。县邑和封君邑之外的地方城邑可称作“一般城
邑”,这类城邑占楚国地方城邑的绝大多数,其规模则较县邑和封君邑要小。《国语·吴语》载楚大夫范无宇对楚灵王说:“且夫制城邑若体性焉,有首领、肱、股、至于手拇、毛脉。大能掉小,故变而不勤。”范无宇以人体各部位的关系比喻城邑分级体制的配置关系,被称为城市建设的“体性论”。楚国地方城邑分为县邑、封君邑和一般城邑,正是“体性论”城邑分级理论的实践。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