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强势皇帝为什么都爱选弱势接班人?
答案:6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9 13:11
- 提问者网友:星軌
- 2021-03-19 06:36
古代强势皇帝为什么都爱选弱势接班人?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慢性怪人
- 2021-03-19 07:39
这不他的本意。古代选接班人,不但是个人的家事,更是国家大事,当然希望选一位能把本国发扬光大的新接班人。
但是,有许多问题在阻碍着老皇帝的意志的实现。
一、周代以来的礼法,大宗接班,小宗无权接班,嫡长子接班,庶出次子等一群小兄弟无权接班!
二、母以子贵,子以母贵。皇帝听了枕边风或畏于后戚势力会考虑接班人的安全和辅臣力量等事。
三、有时强主选弱子,主要是为了好控制罢,却不想一想自己死后,别人也容易控制新帝王的。
历史上,有几位英明之君主,没有选好接班人(他们有的不一定是皇帝),令人叹惜不已,以下是我个人总结的一些有名的例子:
一、齐桓公,可以说春秋最大的,比周天子还牛,但是他不听管仲遗言,导致群子乱斗,自己饿死。——他这是不听忠言,后期倒是选了接班人,而且托付给宋襄公,可是后来局面已不可控制。
二、赵武灵王。他看中老二,并提前退位,但又可怜老大,又偷偷支持老大夺位,被老二一并杀死。——他这是死于反复无常,虽然英雄一世,死于胡涂一时!!!
三、秦始皇。虽然选了贤良能干的扶苏当太子,但是他后期腐败,不能听真话,让赵高偷了空,矫杀太子,拥立胡亥。一听这个名,就知道胡亥不怎么样,果然二世而亡——这次立了胡亥这样的又“次”又“二”的人接班,是因为始皇腐败,因为消息闭塞!!!
四、刘邦。太子很软弱,不像他,所以,他喜欢幼子赵王如意。但是太子有吕后,吕后请了张良,在张良的计谋下,请来“四皓”得到到刘邦对太子的赏识;而太子的亲姨父还是樊哙;如意的母亲只是一个小美女,孤立无援。吕后还在刘邦死后,将如意母子俩都残酷地杀害。——这一次接班人不是刘邦选的,是吕后选后。后戚的力量,并且成功借助嫡长子接班的思想,这可以说刘邦的这个换太子的意志死于吕后之手。
五、汉武帝刘彻。因婚聩,他被下人利用,毁了一个贤太子。没有办法,他太昏聩了!!!后来又暗中选了一个太子,他还怕再出事,只好把太子的亲妈先杀掉,画上古画暗谕霍光来辅佐幼主。这下,总算是有了太子了,但这个太子是什么样,以后怎样,他能管得了吗?想武帝一世英雄,连他奶奶都不放在眼里,连最宠爱的卫子夫也会因事而死,但是,他未来的接班人,汉昭帝只能在权臣霍光的阴影下度过一生。——刘彻选幼子,是因为后期骄傲自满,而没有机会了。
六、刘备,何等英雄?何等聪明的一个人?三国演义其实把他的许多英雄行为都嫁接到关公张飞身上,把许多计谋都改到诸葛亮身上。其实许多事,许多智慧,都是出于他本人之手。可惜,他虽有三子,还有一义子,但是他却偏偏选了刘禅接班——这应该是后期他受到周公礼法和西蜀政客们的影响!诸葛亮本人也是儒道不分以儒为主的,所以,他这一个决定,在于第一种,就是礼法的错!
可惜可叹,虽然天时地理都不占,但是刘备对子女是抱有很大希望的,他的四个儿子分别叫——
封——禅——永——理——,当然是自比皇帝,而要子弟们互相辅佐,兴复汉家天下的!可惜可叹啊!!!!
七、司马炎。他选了惠帝司马衷,完全是受杨皇后欺骗,而群臣也以弱主好牵治而故意拥立司马衷,其实,司马炎多次试验太子的,也派素有正直之名的的老夫子和峤和荀勖去考察太子,可是,他们也都因太子有聪明的太子妃贾南风而没有套出虚实!!!而武帝临死前发现儿子是个白痴时,除了大叫“皇后误我!”气得死得更快以外,还有什么法子?
八、隋文帝。杨广实力的确比杨勇高,但是,由于杨广被妖魔化了,所以这里也说一下。——这和汉高祖刘邦一样,他的接班问题,在于年老昏聩后,更在于聪明的杨广,联手后戚、文官等一同欺骗了老杨坚。——他也是大喊“皇后误我”而死!
九、唐太宗。他也同刘邦一样,太子被废前,他就喜欢其中一个幼子李恪,李恪,能文能武,而且为人刚毅有决断,还是杨广的亲外孙,是杨爱妃的亲子,兼具两代帝室血统,真正的天生高贵!但是,由于长孙皇后一党的力量太大,他们天天诋毁李恪,所以,历史不给李恪机会,而让李治成了中国的主人,才出现了后来武后乱唐等一连串的动荡!——李恪不能当接班人,在于后戚的力量——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是最大的罪魁祸首。
十、宋太祖。当然,按民间传说,是他们弟兄几个以前曾发誓,打下江山轮流坐。但是,斧声烛影的现实,也不容他的弟弟不接班了。而赵光美及其他结义的兄弟们,也只好配到边前当王爷,在传说中出现了。比如柴王爷,正在云南等杨延昭呢。——宋太朝死于政变,没有话说了,按传说中的什么赵德昭、赵德芳,什么一天王,二地王,三山王,四水王,五福王,六合王,七俊王,八贤王等等,只能成为戏文中的戏文,传说中的传说了。
十一、朱元璋。他选太孙,只是畏于礼法,想以礼治国,当然得从选立太孙起,而当时诸王都在外保卫边疆,他根本意料不到以后的事。因为,杀胡惟庸、杀蓝玉等几次大屠杀,株连几万人,建立秘密警察,还有民间所说的火烧庆功楼等一连串的大屠杀,不留一个功臣之后,他可能认为,他已经替他的孙子把未来的政治敌人老师灭完了,不可能有人力再来夺位或造反了。但没有想到,偏偏是孙子要撤儿子的藩,而当叔叔的却又比侄子老辣多了。
十二、慈禧。她们选择太子,没有办法,咸丰只有一个儿子,就是她慈禧生的,人家贵妇人不以子而贵也不行。
而同治死后,选择光绪,这可就是慈善禧的私心了,同治死于性命,当然也可能是民间骂出来的,但是清室一代一不如一代,越发人丁稀薄,同治年轻轻的就熬不住了,死亡时没有儿子,如果选同治同辈亲王的子侄来接班,慈禧可就是太皇太后了,新的当权者将是新皇帝的母亲——新的太后,为了这个,慈禧竟然聪明的选了了小光绪,为什么选他,不过有以下三层内容:
——光绪的父亲是慈禧的小叔子,光绪当然是慈禧的亲侄子了。她是新君的伯母。
——光绪的母亲是慈禧的新妹子,光绪当然是慈禧的新外甥了。她是新君的姨母。
——当绪接班时才三岁,第二年即位时也不过才四岁,正好控制呢!
以上,是比较出名的几个,相对来说,慈善禧的做法最不地道,最不懂政治,而权欲最盛!而其他人看来并不是为了控制下一代而选弱主,而是出于礼法,或是受了外戚的欺骗或胁迫的。追问如果是窝囊废,百姓可苦了。老皇帝不权衡利弊吗?追答皇帝,由于是一国之中最大的政客,所以,他才是最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人。
个别皇帝,比较英明,因为权力大,所以有担当,讲究责任,比如一些开国帝王,他们因为经历了前朝的战乱,知道为政得失的结果,所以,总是比较亲民,因为只有仁爱人民,才能让帝国长存。
尽管如此,他们心目中最大的利益出发点,也不是什么天下或人民,而是个人及家族的利益。像李世民、康熙帝等都是如此想的——他们说天下,只是他们个人家族的天下,他们为国为民,也只是希望本朝不要出现大的社会矛盾,不要出现官逼民反等大的社会灾难罢,最终想的并不是人民的利益!
像这些英明仁慈之君都是这样来考虑问题的,何况那些中等之才,或者完全是无恶不作的恶棍型帝王呢?
——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所以,才会在一定程度上从谏如流,或者中允不私。他们说天下苍生,无非希望自己家族不要毁灭,自己的家庙(同时是国庙)不至绝祀而已。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上来后,我们可以看出,首先他们并不是真的以天下啊苍生为念,其次,他们又面临以下具体情况:
或恪于什么祖宗家法、或畏于后戚权势、或听信于后宫宦官之言、或为了取得一种平衡,或为了对宠妃兑现什么爱情承诺,或是自己晚年昏聩,实力旁落,或是被冷藏深宫,脱离人民群众不说,还脱离了满朝文武,完全被太监所掌控……各种情况下,他们自身难保,谈何社会公正或者想到人民大众的利益?
你说的权衡利弊倒真的存在,不过这个利弊,也不是大家的利弊,而是他个人的利弊!
但是,有许多问题在阻碍着老皇帝的意志的实现。
一、周代以来的礼法,大宗接班,小宗无权接班,嫡长子接班,庶出次子等一群小兄弟无权接班!
二、母以子贵,子以母贵。皇帝听了枕边风或畏于后戚势力会考虑接班人的安全和辅臣力量等事。
三、有时强主选弱子,主要是为了好控制罢,却不想一想自己死后,别人也容易控制新帝王的。
历史上,有几位英明之君主,没有选好接班人(他们有的不一定是皇帝),令人叹惜不已,以下是我个人总结的一些有名的例子:
一、齐桓公,可以说春秋最大的,比周天子还牛,但是他不听管仲遗言,导致群子乱斗,自己饿死。——他这是不听忠言,后期倒是选了接班人,而且托付给宋襄公,可是后来局面已不可控制。
二、赵武灵王。他看中老二,并提前退位,但又可怜老大,又偷偷支持老大夺位,被老二一并杀死。——他这是死于反复无常,虽然英雄一世,死于胡涂一时!!!
三、秦始皇。虽然选了贤良能干的扶苏当太子,但是他后期腐败,不能听真话,让赵高偷了空,矫杀太子,拥立胡亥。一听这个名,就知道胡亥不怎么样,果然二世而亡——这次立了胡亥这样的又“次”又“二”的人接班,是因为始皇腐败,因为消息闭塞!!!
四、刘邦。太子很软弱,不像他,所以,他喜欢幼子赵王如意。但是太子有吕后,吕后请了张良,在张良的计谋下,请来“四皓”得到到刘邦对太子的赏识;而太子的亲姨父还是樊哙;如意的母亲只是一个小美女,孤立无援。吕后还在刘邦死后,将如意母子俩都残酷地杀害。——这一次接班人不是刘邦选的,是吕后选后。后戚的力量,并且成功借助嫡长子接班的思想,这可以说刘邦的这个换太子的意志死于吕后之手。
五、汉武帝刘彻。因婚聩,他被下人利用,毁了一个贤太子。没有办法,他太昏聩了!!!后来又暗中选了一个太子,他还怕再出事,只好把太子的亲妈先杀掉,画上古画暗谕霍光来辅佐幼主。这下,总算是有了太子了,但这个太子是什么样,以后怎样,他能管得了吗?想武帝一世英雄,连他奶奶都不放在眼里,连最宠爱的卫子夫也会因事而死,但是,他未来的接班人,汉昭帝只能在权臣霍光的阴影下度过一生。——刘彻选幼子,是因为后期骄傲自满,而没有机会了。
六、刘备,何等英雄?何等聪明的一个人?三国演义其实把他的许多英雄行为都嫁接到关公张飞身上,把许多计谋都改到诸葛亮身上。其实许多事,许多智慧,都是出于他本人之手。可惜,他虽有三子,还有一义子,但是他却偏偏选了刘禅接班——这应该是后期他受到周公礼法和西蜀政客们的影响!诸葛亮本人也是儒道不分以儒为主的,所以,他这一个决定,在于第一种,就是礼法的错!
可惜可叹,虽然天时地理都不占,但是刘备对子女是抱有很大希望的,他的四个儿子分别叫——
封——禅——永——理——,当然是自比皇帝,而要子弟们互相辅佐,兴复汉家天下的!可惜可叹啊!!!!
七、司马炎。他选了惠帝司马衷,完全是受杨皇后欺骗,而群臣也以弱主好牵治而故意拥立司马衷,其实,司马炎多次试验太子的,也派素有正直之名的的老夫子和峤和荀勖去考察太子,可是,他们也都因太子有聪明的太子妃贾南风而没有套出虚实!!!而武帝临死前发现儿子是个白痴时,除了大叫“皇后误我!”气得死得更快以外,还有什么法子?
八、隋文帝。杨广实力的确比杨勇高,但是,由于杨广被妖魔化了,所以这里也说一下。——这和汉高祖刘邦一样,他的接班问题,在于年老昏聩后,更在于聪明的杨广,联手后戚、文官等一同欺骗了老杨坚。——他也是大喊“皇后误我”而死!
九、唐太宗。他也同刘邦一样,太子被废前,他就喜欢其中一个幼子李恪,李恪,能文能武,而且为人刚毅有决断,还是杨广的亲外孙,是杨爱妃的亲子,兼具两代帝室血统,真正的天生高贵!但是,由于长孙皇后一党的力量太大,他们天天诋毁李恪,所以,历史不给李恪机会,而让李治成了中国的主人,才出现了后来武后乱唐等一连串的动荡!——李恪不能当接班人,在于后戚的力量——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是最大的罪魁祸首。
十、宋太祖。当然,按民间传说,是他们弟兄几个以前曾发誓,打下江山轮流坐。但是,斧声烛影的现实,也不容他的弟弟不接班了。而赵光美及其他结义的兄弟们,也只好配到边前当王爷,在传说中出现了。比如柴王爷,正在云南等杨延昭呢。——宋太朝死于政变,没有话说了,按传说中的什么赵德昭、赵德芳,什么一天王,二地王,三山王,四水王,五福王,六合王,七俊王,八贤王等等,只能成为戏文中的戏文,传说中的传说了。
十一、朱元璋。他选太孙,只是畏于礼法,想以礼治国,当然得从选立太孙起,而当时诸王都在外保卫边疆,他根本意料不到以后的事。因为,杀胡惟庸、杀蓝玉等几次大屠杀,株连几万人,建立秘密警察,还有民间所说的火烧庆功楼等一连串的大屠杀,不留一个功臣之后,他可能认为,他已经替他的孙子把未来的政治敌人老师灭完了,不可能有人力再来夺位或造反了。但没有想到,偏偏是孙子要撤儿子的藩,而当叔叔的却又比侄子老辣多了。
十二、慈禧。她们选择太子,没有办法,咸丰只有一个儿子,就是她慈禧生的,人家贵妇人不以子而贵也不行。
而同治死后,选择光绪,这可就是慈善禧的私心了,同治死于性命,当然也可能是民间骂出来的,但是清室一代一不如一代,越发人丁稀薄,同治年轻轻的就熬不住了,死亡时没有儿子,如果选同治同辈亲王的子侄来接班,慈禧可就是太皇太后了,新的当权者将是新皇帝的母亲——新的太后,为了这个,慈禧竟然聪明的选了了小光绪,为什么选他,不过有以下三层内容:
——光绪的父亲是慈禧的小叔子,光绪当然是慈禧的亲侄子了。她是新君的伯母。
——光绪的母亲是慈禧的新妹子,光绪当然是慈禧的新外甥了。她是新君的姨母。
——当绪接班时才三岁,第二年即位时也不过才四岁,正好控制呢!
以上,是比较出名的几个,相对来说,慈善禧的做法最不地道,最不懂政治,而权欲最盛!而其他人看来并不是为了控制下一代而选弱主,而是出于礼法,或是受了外戚的欺骗或胁迫的。追问如果是窝囊废,百姓可苦了。老皇帝不权衡利弊吗?追答皇帝,由于是一国之中最大的政客,所以,他才是最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人。
个别皇帝,比较英明,因为权力大,所以有担当,讲究责任,比如一些开国帝王,他们因为经历了前朝的战乱,知道为政得失的结果,所以,总是比较亲民,因为只有仁爱人民,才能让帝国长存。
尽管如此,他们心目中最大的利益出发点,也不是什么天下或人民,而是个人及家族的利益。像李世民、康熙帝等都是如此想的——他们说天下,只是他们个人家族的天下,他们为国为民,也只是希望本朝不要出现大的社会矛盾,不要出现官逼民反等大的社会灾难罢,最终想的并不是人民的利益!
像这些英明仁慈之君都是这样来考虑问题的,何况那些中等之才,或者完全是无恶不作的恶棍型帝王呢?
——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所以,才会在一定程度上从谏如流,或者中允不私。他们说天下苍生,无非希望自己家族不要毁灭,自己的家庙(同时是国庙)不至绝祀而已。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上来后,我们可以看出,首先他们并不是真的以天下啊苍生为念,其次,他们又面临以下具体情况:
或恪于什么祖宗家法、或畏于后戚权势、或听信于后宫宦官之言、或为了取得一种平衡,或为了对宠妃兑现什么爱情承诺,或是自己晚年昏聩,实力旁落,或是被冷藏深宫,脱离人民群众不说,还脱离了满朝文武,完全被太监所掌控……各种情况下,他们自身难保,谈何社会公正或者想到人民大众的利益?
你说的权衡利弊倒真的存在,不过这个利弊,也不是大家的利弊,而是他个人的利弊!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上分大魔王
- 2021-03-19 11:00
不是他们爱选弱势的,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太强了,与之相比他们的接班人就显的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古代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国家在嫡子手中一代代的延续下来,这样才不至于国家分裂。
- 2楼网友:雾月
- 2021-03-19 10:47
朱允炆并不弱势啊上来就把几个叔叔办了,死的死自杀的自杀,老朱把手下能打仗的将领全办掉了,当然打不过从尸山血海中滚过来的朱棣喽,而且朱棣手下还有明朝当时最精锐的朵颜三卫,朱允炆手下多是些方孝孺之类的文人打什么仗啊。
- 3楼网友:詩光轨車
- 2021-03-19 09:12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社会皇帝选接班人的原则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嫡子为第一继承人(如果有几个嫡子,则按年龄排序),然后才是其他妻妾中的年纪大的儿子。朱元璋是汉人,自当遵守这一原则。他没有嫡子,只有立长,于是他的长子朱标被立为太子。但朱标还没继位,就死了。朱元璋按照上述原则,只能立朱标的儿子为“太子”,也就是建文帝朱允文。朱元璋就算是喜欢四子燕王朱棣,也不能坏了这个规矩,并不是有意选“弱势接班人”。追问能当皇帝非一般人(都不是按规矩办事的人),他会为嫡长子制度而懈怠江山?
- 4楼网友:duile
- 2021-03-19 08:48
看了楼上诸位的回答,个人有些不同见解
强势的皇帝一般好征伐(不然也就不叫‘强势皇帝’了),经过多年的文治武功之后,国家强盛边境安定,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休养生息,因为打仗是要征兵征粮的,在英勇豪迈的战火背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所以,选一个温和稳重,爱惜民力的继承人不仅是有着长子的巧合,更是出于政治民生上的考虑
朱元璋是因为太信任亲情的力量,才会导致朱允文的悲剧
但是显然朱棣在扫清藩王和外敌之后所做出的选择就要英明得多,他所谓‘弱势’的儿子朱高枳和孙子朱瞻基延续了大明王朝的鼎盛繁华
对了,要说的是,看来楼上的一些朋友被明史误导了一点,就是,其实朱元璋并没有那么喜欢朱棣,你们想想,朱棣是篡位得到的皇位,当然会尽力修饰,粉饰自己篡位的大不敬罢了,就像汉时七王之乱还不是打着‘清君侧’的名号?
篡位者都会为自己想个合理的名目,朱棣想的则是朱允文阴谋簒改遗诏秘密夺位,然后自己在起兵抢回属于自己皇位的戏码罢了追问朱棣是明朝之幸,可要通过篡位手段,朱元璋应该想到懦夫朱允炆架不住江山。追答在之前的回答中我有说过,‘朱元璋是因为太信任亲情的力量,才会导致朱允文的悲剧
’。史料记载朱元璋功成后大肆屠杀功臣,只留下一个搞防守的耿炳文。又派各个藩王镇守四方。就是要让这些势力来帮助朱允文架住江山!
君不见他留给朱允文的那一帮书呆子?朱老先生是有大智慧的人,书呆子们的想法一般稳重又不喜争斗,最是顾惜民力,他知道自己的搞法久长不了,于是让儿子来休养生息来着···谁晓得亲情在权 利面前连空气都不如···
朱元璋以前对朱允文说过一段话(原文不记得了),大致意思是‘如果边境有叛乱,你的叔叔们会为你镇守的’——可见朱元璋的想法···
就我个人而言,是非常喜欢朱棣的,他文韬武略,打仗治国都是一等一的,又有博大开阔的心胸,敢作敢当!哈哈,真是超喜欢他的吶···‘朱棣是明朝之幸’名至实归···!
强势的皇帝一般好征伐(不然也就不叫‘强势皇帝’了),经过多年的文治武功之后,国家强盛边境安定,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休养生息,因为打仗是要征兵征粮的,在英勇豪迈的战火背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所以,选一个温和稳重,爱惜民力的继承人不仅是有着长子的巧合,更是出于政治民生上的考虑
朱元璋是因为太信任亲情的力量,才会导致朱允文的悲剧
但是显然朱棣在扫清藩王和外敌之后所做出的选择就要英明得多,他所谓‘弱势’的儿子朱高枳和孙子朱瞻基延续了大明王朝的鼎盛繁华
对了,要说的是,看来楼上的一些朋友被明史误导了一点,就是,其实朱元璋并没有那么喜欢朱棣,你们想想,朱棣是篡位得到的皇位,当然会尽力修饰,粉饰自己篡位的大不敬罢了,就像汉时七王之乱还不是打着‘清君侧’的名号?
篡位者都会为自己想个合理的名目,朱棣想的则是朱允文阴谋簒改遗诏秘密夺位,然后自己在起兵抢回属于自己皇位的戏码罢了追问朱棣是明朝之幸,可要通过篡位手段,朱元璋应该想到懦夫朱允炆架不住江山。追答在之前的回答中我有说过,‘朱元璋是因为太信任亲情的力量,才会导致朱允文的悲剧
’。史料记载朱元璋功成后大肆屠杀功臣,只留下一个搞防守的耿炳文。又派各个藩王镇守四方。就是要让这些势力来帮助朱允文架住江山!
君不见他留给朱允文的那一帮书呆子?朱老先生是有大智慧的人,书呆子们的想法一般稳重又不喜争斗,最是顾惜民力,他知道自己的搞法久长不了,于是让儿子来休养生息来着···谁晓得亲情在权 利面前连空气都不如···
朱元璋以前对朱允文说过一段话(原文不记得了),大致意思是‘如果边境有叛乱,你的叔叔们会为你镇守的’——可见朱元璋的想法···
就我个人而言,是非常喜欢朱棣的,他文韬武略,打仗治国都是一等一的,又有博大开阔的心胸,敢作敢当!哈哈,真是超喜欢他的吶···‘朱棣是明朝之幸’名至实归···!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