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的心理卫生》...28天到1岁的时期,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又称新生儿期。这时期婴儿从非条件反射到条件反射,如吸吮食物的反射等等逐渐的迅速发展,也就是儿童的心理的发展,心理卫生问题也就随之发生。因此,从婴儿出生开始就应该注意...
如何注意婴儿期的心理卫生?
婴儿期指的是从出生28天到1岁的时期,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又称新生儿期。这时期婴儿从非条件反射到条件反射,如吸吮食物的反射等等逐渐的迅速发展,也就是儿童的心理的发展,心理卫生问题也就随之发生。因此,从婴儿出生开始就应该注意心理卫生问题。
小儿从母亲抱的姿势,母亲的形象,母亲的声音,直到奶瓶等得到心理发展的刺激,会引起条件反射。母亲给小儿喂奶,不仅供给营养,而且也供给了感情和温暖。母亲把小儿抱在怀里,紧紧贴在一起,母亲摇着哄着,这时可以看到小儿微微地笑,显得轻松愉快。这对小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大的益处。
大约从第5~6个月开始,小儿可以不因饥饿而要母亲在旁作伴,喜欢母亲给以爱抚和玩耍。小儿对母亲出现在面前常报以微笑。儿童对感情的需要与身体上的照料相比,显得更为重要。此外,舒适的衣裤,新鲜的空气,彩色的玩具,美好动听的声音和音乐等也是培养儿童良好情绪的因素。如果不能给他建立良好的情绪状态所需要的条件,小儿就显得呆板、畏缩、不活泼,而且好哭,在照管上会有很多困难。如果母亲生病长期往院、离婚或其他原因,强迫与婴儿分离,就会引起拒食,消化紊乱,夜惊和发育缓慢。母亲与小儿的早期关系很重要,有些学者认为,一些精神病发生的根源,可追溯到母婴早期关系中的冲突和儿童的需要受压制。现在,有些妇女产假期满后,大都将小儿送往托儿所寄养,而托儿所保育员少,又要轮班,不可能固定照管。这样,必然不能建立起母亲与婴儿的早期关系,对小儿的心理卫生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
保持婴儿心理卫生应做到的5个需要是什么?
需要建立正确的生活制度。人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是相互促进的,尤其在婴儿时期更为突出。应当根据婴儿的年龄特征,对其一昼夜的各种活动和休息形式,作出合理的安排,并准时交替,使婴儿有规律地生活,其生理需要得到尽可能充分地满足,自由活动不受束缚,从而能经常处于快乐状态。
需要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婴儿的心理蕴藏着巨大发展的潜能,应当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充分满足其发展感知力的需要。例如,在幼小婴儿的摇篮周围悬挂色彩鲜艳、能发出音响的玩具,引起婴儿注视、聆听或抓取摸弄;为较大一些的婴儿准备彩色画册和玩具娃娃,或抱到庭院、公园,接触自然景色等;尤为重要的是,父母应多和婴儿讲话,以激起孩子与人交往的需要和说话的积极性。
需要培养婴儿良好的情感和情绪。
需要友好的社会交往。鼓励和支持孩子多和小朋友接近,坐在一起活动、玩耍;参加一些成人社交活动,多和母亲以外的成人接近。以丰富生活,开拓思路,锻炼性格,逐渐形成活泼、开朗、大方的性格,避免羞怯、自卑、孤僻等心理产生。
需要多鼓励、多表扬。孩子的分辨是非能力,是后天获得的,而父母的是非观念和处理是非的态度,对婴儿心理发展影响极大。因此,对孩子的良好行为和点滴进步,要充分肯定和鼓励;对不好的行为,则应予以制止。如婴儿把自己的玩具让给别的孩子,就加以称赞;而当他抢夺别人玩具时,就给以制止。是非要分明,态度要慈和,使孩子养成以友好的态度对待小朋友。
如何使婴儿有健康的心理?
(1)母乳喂养好:母乳喂养的优越性在于母乳纯净的特点,不仅营养丰富、含有抗体、容易消化,而且不会染上肠道传染病。用母乳喂养,母子会越来越感到亲密无间,这样能促使婴儿心理健康发展。
(2)爬动:在婴儿6个月左右时,可以帮他变换爬动的姿势。爬,需要昂着头、颈,挺胸抬腰,用上、下肢支撑身体,动作要协调平衡。爬对婴儿运动知觉的形成有积极作用。
(3)活动手:手的活动能够刺激大脑皮质的手区,脑的发育又会反过来使手的动作准确、精细,变得更加灵活。
(4)对婴儿说话:2至3个月的婴儿就能发出一些个别的语音,若常和婴儿说话,既可使婴儿熟悉亲人的声调,也可以加快他咿呀学语的过程。7至8个月的婴儿能听懂一些词。1岁左右的婴儿能模仿着说一些词,这时父母要用完整的短句和婴儿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