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答案:2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12 16:27
- 提问者网友:回忆在搜索
- 2021-04-11 16:50
如何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爱难随人意
- 2021-04-11 18:27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创造“愤”和“悱”的思维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尤为重要的是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散思维又名求异思维,它是创新思维的一种形式,又是思维品质——思维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和逻辑性的综合体现。那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打破常规,转换角度思考
趣题能把孩子们带进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天地,尤其是按照常见的数量关系,用常用的方法求解都不能奏效的“趣题”或数学问题,此路不通,另辟蹊径,不妨引领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或许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
例如,打破常规求面积: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32平方厘米,E、F分别是AB和BC的中点,求四边形AEFC的面积。
初看,这道题难以解答,教师引发学生打破常规思考:
虽然可以知道四边形AEFC是梯形,但上下底和高都不知道,也不知道三角形EFB的面积,所以无法直接计算梯形面积,也不能用整体减部分计算面积。我们必须调整思路,变换角度思考。
在图形中添两条分别平行于AB和BC的线段(如左图)。三角形ABC被分为面积相等的四部分,梯形AEFC占其中的三份。只要知道三角形ABC的面积,就可以求出梯形AEFC的面积,解之为:
32÷2÷4×3=12(平方厘米)
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问题
新课程教材中,设置有大量的这方面内容,尤其是“数学课本中的图案”。观察是进行思维的基础和源头,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知觉,观察要全面反映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进行观察,得出对一事物全面性的全方位的认识,才能进行全面、正确的思维活动。从不同角度来进行观察,利于培养学生灵活处理问题、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如:现行数学教材中的位置问题、数对问题、视图问题、统计问题以及几何中的数形结合问题等,都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权威、怀疑现成的结论
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生成知识。如果迷信权威,迷信课本现成的结论,人类就永远不会前进,社会就不会进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局限学生的思维,应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进一步思考,甚至看能不能推翻现成的结论。不要让学生以一个思维模式进行思考,而要引导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激发学生打破常规,转换角度思考
趣题能把孩子们带进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天地,尤其是按照常见的数量关系,用常用的方法求解都不能奏效的“趣题”或数学问题,此路不通,另辟蹊径,不妨引领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或许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
例如,打破常规求面积: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32平方厘米,E、F分别是AB和BC的中点,求四边形AEFC的面积。
初看,这道题难以解答,教师引发学生打破常规思考:
虽然可以知道四边形AEFC是梯形,但上下底和高都不知道,也不知道三角形EFB的面积,所以无法直接计算梯形面积,也不能用整体减部分计算面积。我们必须调整思路,变换角度思考。
在图形中添两条分别平行于AB和BC的线段(如左图)。三角形ABC被分为面积相等的四部分,梯形AEFC占其中的三份。只要知道三角形ABC的面积,就可以求出梯形AEFC的面积,解之为:
32÷2÷4×3=12(平方厘米)
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问题
新课程教材中,设置有大量的这方面内容,尤其是“数学课本中的图案”。观察是进行思维的基础和源头,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知觉,观察要全面反映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进行观察,得出对一事物全面性的全方位的认识,才能进行全面、正确的思维活动。从不同角度来进行观察,利于培养学生灵活处理问题、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如:现行数学教材中的位置问题、数对问题、视图问题、统计问题以及几何中的数形结合问题等,都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权威、怀疑现成的结论
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生成知识。如果迷信权威,迷信课本现成的结论,人类就永远不会前进,社会就不会进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局限学生的思维,应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进一步思考,甚至看能不能推翻现成的结论。不要让学生以一个思维模式进行思考,而要引导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你可爱的野爹
- 2021-04-11 19:24
一、发散性提问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发散性提问可以直接激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这种提问追求的目标不是单一的答案,而是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的独创的想法,因而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更直接、更现实的意义。
如:用语言叙述算式26×(123÷3)。可以这样提问:"你能用几种不同的方式叙述这个算式?"这时,全班同学纷纷举手要求发言。"26乘123除以3的商,积是多少?"、"26与123除以3的商的积是多少?"、"26乘3除123的商,积是多少?"、"123除以3的商乘26的积是多少?"……同学们想出了许多种不同的叙述方式,显示出思维非常活跃。
二、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之所以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因为它要求学生的思维活动要"多向",不局限于单一角度,不受一种思路的束缚,为了寻求问题的解决,它要求寻找多样化的解决方式,谋求多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会独辟蹊径,发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如:"有货物72吨,先用3辆同样的汽车一次运走18吨。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货物一次运完,需要这样的汽车多少辆?"学生们先用学过的知识,想出了(72-18)÷(18÷3)和72÷(18÷3)-3两种解法。这时我引导学生从倍数关系方面想出不同的解法。同学们在我的启发下,又想出了3×[(72-18)÷18]、3×(72÷18-1)和3×(72÷18)-3等3种解法。这时全班学生都欢呼雀跃起来,对想出不同解法的同学表示祝贺。一题多解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
三、延迟评价
延迟评价可以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互相启发的氛围,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出尽可能多的创造性设想,因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有这样一道题:"1台榨油机每小时可以榨油150千克,5台同样的榨油机12小时一共可以榨油多少千克?"同学们先想出了两种解法:150×5×12和150×12×5。这时又有同学想出第三种解法:150×(5×12),而有的同学立即反对说:"5×12没有意义。"这个学生的意见对不对?教师没有立即表态,而是让这位同学说出自己的思路:"先求出按每台榨油机各工作1小时计算共需多少台榨油机,再求出共榨油多少千克。"同学们听后都感到有道理。于是又有一位同学受启发想出了另一种解法:150×(12×5)。这样大家一共讨论出4种解法。学生寻求答案,特别是新颖独特的答案,要有个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像机器启动一样,是慢慢展开的。在学生思维启动的过程中,别人的、特别是教师的过早评价,往往会成为思维展开的抑制因素。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课堂上应当表现出极大的耐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驰骋联想、各抒己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会有一种"安全感"、"自由感",从而无拘束、无顾虑地针对问题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起到相互启发的作用。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